艺术学“升门”十年来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2022-11-06杨钢
杨钢
2021年3月,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足足十年时间。这十年来,设计学从一级学科的确立到学科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为了有效推动我国设计学学科持续发展,对当下设计学学科取得的成绩既要积极肯定,也需要及时反思。通过对设计学学科十年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是有效谋划我国未来设计学学科发展的举措。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设计学学科纵深发展,而且对构建中国特色设计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学升门;十年来;设计学学科;学科发展;学科反思
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中(以下称“2011年学科目录”),原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升门”后的设计学学科由原文学门类下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的“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专业)升级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而在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以下称“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类”下设9个专业(包括一个特设专业130509T艺术与科技)。这一学科的整合在我国设计学学科建设中是一个历史性转折,为推动设计学学科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可贵机遇。仲呈祥先生说:“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史、学科建设史和人才培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彰显,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艺术学升门、设计学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对我国高校设计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显然是在国家层面对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视。时至今日,为顺应国家设计强国发展的需要,亟须更多的学者参与我国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学术研究,以推动新时代我国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我国设计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水平,同时提升中国设计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1.艺术学“升门”近十年来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回顾学科发展道路,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是学科继续向前推进的基本要求,也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总结设计学学科这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所取得的历史经验,反思设计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是有效谋划未来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举措。
以下通过几个方面对设计学学科十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与梳理。
其一,设计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方面:到2020年12月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具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招生资格的单位数量从2011年前的不足10所发展到2020年的19所(注:不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等特设设计学学科相关专业方向的招生单位),如果加上2021年国家批准增设的设计学一级学科招生单位,到2022年我国具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估计要达到20多所。目前我国高校除医学类、体育类、音乐类专业类院校外,其他综合性、理工类、师范类等高校都基本上具有设计学学科本科层次的培养资格,而一大部分老牌本科院校(注:指1999年前已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层次招生资格的院校)基本上都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川音乐学院设置了“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目前已具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明显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具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及规模预计是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中最多的学科。
其二,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会议)开展方面:自从2011年3月设计学一级学科确立后,国务院学位办设计学(临时)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郑曙旸于2011年12月29日在清华科技园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2011设计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全国35所相关院校的负责人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各系的负责人,有近70位专家、学者参加。这次论坛的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地为我国设计学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学科升级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坛,是引领中国设计学走向科学的发展之路的开创性会议。接下来在2014年6月7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装饰杂志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和内容引起了设计学界广泛、积极的响应。会议同时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一书,这是学科升级以来全国第一部设计学学科研究的权威著作。此书的问世对我国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为开创中国设计学学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还有一些较为代表性的相关学术论坛,例如:2016年1月15日全国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设计学科转型与新实践”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召开。2019年3月18日,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举办的“设计学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圆桌会议。2019年10月13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举办的“美育赋能——全国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研讨会”,2020年10月3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鲁迅美术学院在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论坛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论坛(会议)的举办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设计学学科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其三,学术研究方面:著作层面主要以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编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郑曙旸、聂影等的《设计学之中国路》为代表。这些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对我国设计学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提出了设计学学科发展的独到见解。学术期刊层面主要有《装饰》《美术观察》《艺术百家》《西北美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艺术教育》《设计》等刊物,都定期开设专栏或专门刊发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前沿学术论文。从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来看,主要有吴海燕主持的“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研究”、许平主持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研究”、潘鲁生主持的“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等项目。这些都是中国设计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对推动中国设计学学科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近几年以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每年都涌现出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设计学学科发展方面的硕博学位论文。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高校设计学学科的教学科研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也为我国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未来学术界会有更多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
2.艺术学“升门”十年来我国设计学学科学科发展的反思
虽然艺术学“升门”、设计学“升级”十年来设计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以下众所周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亟待学界认真思考。
第一,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招聘层面,往往出现相关政策文件在不同的高校、人才需求人事部门落实不统一的现象。例如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2011年学科目录”的通知〔学位(2011)11号〕中明确规定“研究生招生工作2012年起按新目录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等应尽快转入按新目录进行”。按照文件的规定,那就是2012级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按“设计学”专业设置招生目录,从而到2015届或者2014届(注:因个别培养单位学制为2年)研究生的毕业证、学位证上才能以“设计学”专业的字样出现。但是有些高校在2013届(即2010级)毕业生的毕业证、学位证上就以注明“设计学”专业、“艺术学”学位字样。同样,全日制专业型艺术硕士(艺术设计)2010年开始招生,而毕业后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所以这是从2010级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才能相应的出现以“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称谓。可是在社会一些单位人事招聘中,往往还以“设计艺术学”或者“艺术学”的专业称谓出现在招聘通知文件中,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艺术设计”专业往往被一些人事部门认定中与原本科层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混淆。结果每年有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因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的专业与招聘单位招聘专业需求不一致,从而导致人事部门审核不通过的尴尬局面。
第二,人才培养方面长期以来仍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诸如: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制定中往往照搬陈旧的课程体系。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套用视觉传达设计、动画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样就使得多数课程支撑不了相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会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不达标的怪现象。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种口号。从全国不同层次的高校来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达标。这不仅仅出现在本科层面,甚至一些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也普遍出现导师“老龄化”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私立本科高校在本科生培养、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在硕士生培养方面采用向其他单位“外借师资”的问题。
第四,设计学学科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及相关专业学术期刊较少,尽管学科“升级”十年来学界有一些著作出版,但是仍存在数量少、研究成果质量有待提升的现象。这于国内设计学学科的发展规模不协调。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未有以“设计学”或“设计学学科”命名的学术期刊。反而艺术学领域就有了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19年创刊的学术期刊《艺术学研究》。这样不利于为设计学学科学术研究成果搭建学术交流发表平台的需求。
第五,多数招生院校一贯秉承“重招生、轻培养”的观念,即所谓的师资不达标、设备不达标现象严重。这些现象需要相关人士深刻思考。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是什么?设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招生的初衷是什么?正如潘鲁生提出的:“设计教育在技术与文化发展愈发多元与复杂的语境中,如何实现学科专业的整合创新、交叉融合,构建起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如何实现守正创新,担负美育责任,为中国的设计教育构建全方位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格局,是我们艺术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求解的问题”。潘鲁生先生的观点值得我国当下设计教育界深刻反思。要进一步认识,更需要设计教育界诸位正视现实问题,努力规划好我国高等设计教育的蓝图。
3.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未来展望
从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设计学”一级学科的确立,设计学学科在我国学界这十年来是在探索、思考、摸索中成长。为了珍惜设计学“升级”这一几代学人努力取得的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设计学学科的繁荣,作为新时代设计学人更需要树立起中国设计学的学科自信、学术自信、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面对当下设计学学科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标准,以下对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提出几点宏观构想。
3.1 亟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学科课程体系
随着国际多元文化的蔓延及冲击,崇尚西方设计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设计教育当中仍成为一种时尚。尽管设计学学科在艺术学门类下已确立为一级学科,但是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仍然受到西方国家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譬如在设计学科课程设置方面,中国早期的图案教学完全被西式的“三大构成”所取代,这直接影响着我国设计基础教学近半个世纪。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采用高校之间相互模仿的形式制定课程体系。照搬现象严重阻碍了设计学学科的发展。尽管设计学确立为一级学科,但当下高校的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原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换汤不换药”。而今天我们要反思“三大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到底带来多大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认识我国原有图案教学是否过时了。新时代设计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图案课程的当代价值。诚如张道一先生的评价:“现在设计圈‘过时论’‘取代论’‘接轨论’三个概念”。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造物文明,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要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设计教育在传承我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同时,为了实现中国设计强国之梦,更要以新时代我国社会现实需要为设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唯有设计学界共同努力,携手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学科课程体系,才是有效繁荣中国设计学学科的根本途径。
3.2 设计学类本科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设计学类专业目前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招生计划中分配招生名额较多的专业之一。因而,设计学类本科人才培养问题也逐渐受到设计学界的广泛关注。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教材的水准关系着设计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我国高校设计学类本科专业教材的现状来看大同小异,同类课程的“多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严重的模仿现象。结果就呈现出我国高校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与设计学学科发展的现实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例如:史论类课程长期以来以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张夫也的《世界现代设计简史》、高丰的《中国设计史》为代表性教材,另外还涌现出其他多版本内容结构千篇一律的设计史论类教材。其次,在设计基础课程方面主要以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居多,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反而传统图案课程教学方面的教材编写甚少,即便有一些关于图案设计类教材也是拼凑性的劣质教本。市面上像早年陈之佛先生的《图案法ABC》、傅抱石先生的《基本图案学》《基本工艺图案法》这样高水准图案教本更是难寻。难得的是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之佛先生的《图案法ABC图案构成法》一书,但愿这对未来图案学教学及图案教本的编写起到引领性作用。最后,在设计学类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现状也是五花八门,即便是注明“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也是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所以,目前高校的设计学学科呈现出专业教师完全用所谓的“万能PPT”去代替真正具有价值意义教材的现实局面。由此可知,我国为了能够真正有效提高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设计学类专业教材建设的重任已迫在眉睫,相应的部门亟待组建高校设计学类教材编写委员会,有效制定高校设计学类教材评价标准,促进设计学类教材的编写质量,构建我国新时代高校设计学类教材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设计学学科全面、可持续的专业化发展。
3.3 设计学类普通本科招考现状有待改革、以有效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纵观我国“2011年学科目录”,设计学学科明确注明了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的文字表述,这就与艺术学门类下其他四个一级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使我国设计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设计学类相关专业(包括原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招生的生源为艺术类美术考生。这些生源主要特征为高考文化课成绩一般,按文化成绩未能达到全国普通类本科专业的招生分数要求,又因为设计学类专业招生中对考生高考文化课分数要求的门槛相对低,所以大多数考生往往是为了考取大学本科专业而选取以美术特长艺术生的身份报考设计学类相关专业。这样一来导致这些考取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就比普通类考生有了差距,部分考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就对设计理论类课程感到厌烦,有意识地侧重对设计实践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近几年我国高校的设计学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及全国各类创新能力大赛可知,总体上设计学类生源以美术特长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要低于以非美术类招生的其他相关专业学生。例如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生源对象为普通类考生。这些学生虽然在大学入学后才开始有绘画造型训练的课程,但是从培养成效来看,综合素质远远高于其他国内较有名气高校以美术生源为主招生的学生。这反映出我国高校设计学类专业长期沿用美术类生源为主的招生模式而造成的现实问题。我国高校为了有效提升设计学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招生对象可以有计划地施行美术类、普通类两类生源兼顾的模式,这也顺应了国家“新文科、新工科”主张的专业发展理念,同时也符合设计学学科的学理属性。为了实现中国的设计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的举措,这一招生改革模式势在必行。
3.4 高校应自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意识
近年来,我国高校设计学学科相关培养单位往往为了扩大招生人数,有一个专业老师就敢开始申报这个新的专业的现象。那些不具备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的高校就盲目地申报相应的学位点,从而导致培养单位出现“有了学生、老师不足”的怪现象。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这样就出现我国设计学学科总体的人才学历提高了,设计人才的能力培养降低了的现实。面对以上现状,国家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要把高校的师生比例、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专业的开设现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考评,扭转过去那些“形式性”的评估办法,要把高校专业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各个高校要有计划地制定师资引进计划,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养要给予一定的政策、经费方面的支持,以推动师资队伍的发展,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梅贻琦先生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下我国多数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巨大代价,而往往忽视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这种情况也可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的,但是新时代大学的发展要时刻铭记梅贻琦先生的论断,才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3.5 提倡践行理论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理念
我国设计学学科“升级”以来,设计学术界陆续出现了一些设计学理论著作。譬如郑曙旸、聂影等的《设计学之中国路》围绕着现代设计“中国化”的议题展开,探讨建立创新型国家所需的设计学科与设计创新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导向的设计学,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战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立新的《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解明古代艺术的设计知识与技艺如何被制造、传播和使用……,让人们看到通常被“遮蔽”了的艺术史现象。邹其昌的《宋元美学与设计思想》对宋元美学与设计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周武忠、蒋晖等的《东方设计学》结合中国传统造物的实践和理论积累,汲取现代设计的精华……通过东方设计学科建设、经典理论研究、知识体系构建和优秀作品实践等推进设计学科建设等等。虽然以上这些理论著作对推动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但是我国高校设计教育者及管理者还未能自觉从这些理论文献中找出中国未来设计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希望更多的设计教育界要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充分挖掘我国数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造物思想,梳理其传统造物文化体系,为撰写我国未来更多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而努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设计学一级学科从无到有,这既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设计学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学科发展史上是空前的。设计学学科升级后的发展机遇凸显,未来可期。为了推动我国设计学学科能够持续地稳步发展,对设计学学科升级十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反思与展望就显得非常有价值。我国设计学界要把握好时代赏赐的机遇,及时总结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意识,严禁盲目全部套用、照搬西方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方法。但愿未来我国设计教育界有更多专家、学者努力,迎难而上,以大国工匠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学科体系。
注释:
[1]仲呈祥:《中国当前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第8页。
[2]朱亮:《“2011 设计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装饰》2012年第2期,第8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2011年3月8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
[4]潘鲁生:《“美育赋能——全国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62页。
[5]张道一:《张道一教授谈中国设计教育的历史、现在、未来》,《装饰》2019年第5期,第21页。
[6]杜瑞军等:《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第116页。
2021 年 12 月 26 日,“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分为民艺藏品捐赠、民艺元素创作、民间文艺研究三个组成部分,集中呈现了潘鲁生四十年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成果。
“到民间去”,是当代学者潘鲁生从事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实践路径。民艺藏品捐赠部分,展示的是潘鲁生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 500(余)件藏品精选,其中包含民间彩印花布、手工织毯、年画、剪纸、灯具、玩具、陶瓷、皮影等十个品类;民间元素创作部分,呈现的是《大匠丝路》《民族脊梁》《中流砥柱》等宏幅巨制,以及潘鲁生以民艺元素为基础在瓷板、金属板、丝绸等媒材上创作的艺术精品;民间文艺研究部分,是潘鲁生四十年“到民间去”民艺研究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现,其中包含《民艺学论纲》《民间工艺学》《设计论》《美在乡村》等重要民艺著作。
“到民间去”,是百年来我国文艺界追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理想重要途径。1920 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文艺界在“到民间去”口号引领下,发起了蔚为可观的民间文艺运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形成了民间文艺繁荣发展的盛况。
“到民间去”民艺主题展是民族民间文化生活的生动展示,蕴含着民间艺人情与理、智慧和热情、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呈现了当代文艺家汲取民族民间文化养分的创作实践。既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探索,也是文化的寻根之路。民间年画、绣屏、油灯、泥玩具等民艺品,是民族民间的文化创造,是生活历史的积淀,是民族集体的创造,是民族之美的生动呈现。
本次展览展出的传统民艺藏品涉及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天津、吉林、宁夏、新疆等全国多个地区,包括传统刺绣、纺织、木刻、印染、年画、泥塑、剪纸、瓷绘、皮影等丰富的工艺门类。此外,还展示了潘鲁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进行的田野调研、教学、展览活动照片与视频,其走过的足迹地图,以及出版的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体现出“到民间去”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保护工作应当是全国性的,是面向更加广袤的中华大地、丝路山川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抢救、保护与弘扬,需要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也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发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 2022 年 2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