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手工艺传习培训的启示
2022-11-06张传寿
张传寿
清末手工艺传习培训是适应近代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清末新政“恤工惠商,振兴实业”目标下的产物。虽有诸多局限,但从培训成因、培训机构设置、培训内容与方式选择、培训师资及工徒的选拔与管理、培训成效等方面,呈现工艺传承培训转型早期可贵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
传统手工艺;传习培训;工艺局
手工艺传习培训是我国近代伴随机器大工业生产推进而出现的产物。它跳脱于传统师徒制的个体式工艺传承,是系统化开展手工艺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形式。主要指在手工艺生产领域对工徒提供必要的手工艺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的专业培训学习,使他们系统了解手工艺的技艺传统,掌握工艺创作与生产技能,可以有效从事某一具体手工艺职业或承担某一具体手艺工作的重要教育形式。其培训时限因工而异,可弹性控制。它是手工艺劳动力市场适应近代极速发展需求,迅速扩大手工艺生产从业队伍、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1.清末推行手工艺传习培训的原因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国手工艺主要依靠家族世袭传承和行会师徒传承得以延续。它们以母女、父子、师徒等稳定的血缘业缘关系作为依托,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画谱流传,形成手工技艺迭代延续及工艺生产有效推进的稳定结构,出现“工之子常为工”“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等传承形态,成为维系家族工艺和行会工艺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随之带来的不仅包括割地赔款,领土丧失,主权被践踏,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还有大机器工业驱使下的资本主义商品开始在中国大肆倾销,这对我国沿海各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根据吴承明先生考证,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传统手工业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手纺纱、土针、土钢、踹布、木版印刷、土烛等行业。由此也导致“利源外溢,民生日蹙,失业愈多”。
传统的工艺传承方式面临着行业新旧博弈的考验,急需培养大量能够应对时局手工艺生产的人才,以开展传统工艺产品的改良,提升民族工艺行业的竞争力。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感,让爱国志士积极呼吁、动员官府及社会各界,力图通过“振兴实业”来实现民族救亡,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改良学家何启、胡礼垣在《新政真铨》中提到,“今中国之货核其数,入口之多于出口者几至百倍,此百倍之货,若中国工艺出产能尽及外国,则可收回百倍之利,即半及外国,亦可收回五十倍之利。”在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安置流民等因素的催动之下,职业化兼具系统化的手工艺传习培训方式应运而生。
2.手工艺传习培训机构类型
清末的中国身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手工艺传习培训往往夹杂于“振兴实业”性质的工业培训当中,既有清政府“新政”的管控和扶持、也有士绅商人、手艺人等的积极参与,还包括传教士在内的西方列强势力的干预。按照机构经办属性的不同,大致分官办、民办、外国教会承办三种培训类型。民办因投资对象不同可分为官员参与、士绅富商参与、手艺人参与、官督民办等形式。
(1)官办工艺传习机构。一般是由宫廷、农工商部、各省府州县相关机构等设立,入选的工徒一般给予工食津贴及书器、薪俸等费用。这类机构的成立有多重目的,其一便是,“凡遇洋人所需之物,如绣货景泰蓝及毡毯雕刻之类,……宜格外加工制作,……以为抵制洋货畅销土产之计”。例如:①清宫1905年设立的内廷女工艺局,专为教习宫女织造毛巾等事宜。②农工商部工艺局(1902)、京师绣工科(1907)、京师首善第一女工厂(1909)等,均为部属官办机构。工艺局内因具体科目经营权问题,又分官办、民办、官助民办三类。如农工商部工艺局分十五科,其中六科为官助商办,由商人向总局派遣工人从事工艺生产制作,工艺总局只负责食费,不负责薪俸。③各府州县设立的官办工艺局(所、工厂)。四川通省劝工局分为四类,一是工艺厂,“专以加精四川已有之工艺,扩充四川未有之工艺,其宗旨乎厉工以迁善。”二是副厂,“专以收纳穷民、游民,教以寻常可存活之工艺,使其有可以自存,……宗旨乎教工以迁善;”三是迁善所,收留犯小罪而能自新之人,教之一艺,使其免于饥寒;四为养病院,疗养本局有病者。山东工艺局“专以传授工艺,改良土货为宗旨”,1900—1911年间设立的官办工艺局(所)达110余个,如济南教养总局(制造靴帽、木器等)、济南工艺传习所(负责绣花、毛毯、木器、织布等)、齐东草辫女工厂(生产草帽辫)、博平工艺所(生产草帽辫、草席、草鞋、草扇等)、高唐习艺所(编席、编筐、兜肚等)、莱芜工艺局(生产锡器等)等。
(2)民办手工艺传习机构。代表是苏绣艺人沈寿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苏州创办同立绣校。北京善后工艺局本是黄思永及其子议和随员黄中慧申请官办,收养流民,学习工艺,后因“官款无以筹措”,“今议全招商股”,改为民办。地方工艺局有较多民办参与的,如直隶束鹿县工艺局为官督商办于1905年;湖南东安县广育织布厂借助公款由士绅商人共同创办于1907年。
(3)教会设立的手工艺传习培训机构。184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为了解决在中国传教用品,收养孤儿传教、提高谋生能力的需要,创办了孤儿工艺院、传习所。代表机构是上海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和孤儿院工艺厂,最早由19世纪60年代法国传教士设立。第二个是1895年由英国牧师马茂兰夫妇在烟台创立的工艺会,在传教的同时最初招收学生教授镂花工艺,所得产品经由马茂兰有限公司(即仁德洋行)出口。
另外,亦有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举办工艺传习培训的情况。例如1907年福建工艺传习所就是在工商界开明人士和教会人士的通力合作下成立的。
3. 手工艺传习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1)培训科目设置。清末推行的手工艺传习培训中,涉及的传统工艺科目多样。农工商部京师工艺局所设各科,要求“如系南省专门工艺,京师尚未仿造者,则招集各省工匠来京制造……;其京师已有之工艺,尚未推陈出新者,则招致良工,益加考究,以尽其量。”1902年8月陈璧上书清政府的工艺局奏折中提到,农工商部工艺局中涉及的手工艺科目有景泰蓝科、羊绒毯科、木器科(分中式器具和西式器具二部)、藤工科(制作藤式桌椅,分华式、洋式藤器)、雕漆科(制作各种雕漆器)、镌瓷科(镌刻各种瓷器)、画工科等。北京善后工艺局以流民、贫孤幼童为招收对象,设有工艺学堂、英文学堂、格致学堂、蒙学堂等,所教内容不拘一格。其工艺学堂“聘东洋教习五人、机器师一人,其所教之工艺若织布、织毡、刺绣、造景泰蓝、陶器、木器凡十余种,获利甚厚,收养贫民无算,亦著有成效矣。”
各省工艺局传习培训科目大都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或具有本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目的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之目的。科目涉及品类如草帽辫、地毯、刺绣、瓷器、藤器、竹器等。
教会工艺院、工艺场所设工艺科目是服务西方传教用品及与西方商贸用品为主,兼具教养之功,教授工徒生存技能。例如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厂分设木工间、雕刻间、金工间、图画间、玻璃工艺间等;圣母院则设有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等,以生产壁挂、床单、窗帘、围裙、绣衣、玻璃画屏等产品。1893年夏天英国牧师詹姆斯·马茂兰的夫人莉蕾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海尔济的夫人范妮在山东烟台举办花边讲习班,后以此为基础,1895年英国牧师马茂兰夫妇在烟台创立工艺会,设立工艺学校,招收学生教授镂花工艺。
(2)培训方式。清末的手工艺传习培训方式不同于师徒制的日常言传身教,而是参照西方教育模式,形成不同的课程组合进行培训。例如北洋工艺局(1903)“凡在场各工徒,均课以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项浅近课程,俾得略具普通知识,归于驯良。”天津广仁堂创设女工厂,“延订女工师,教授贫寒妇女,学习制玲珑西式花边,……描花、刺绣等项手艺,兼授修身、书、算等课,俾具普通知识,有自瞻身家之资格。”京师首善第一女工厂(1909)在教授绣工、织布、毛巾、造花等手工技能时,设立文化学习,做工同时兼修文化课程。保定习艺所每星期向从艺的囚犯开设教诲课,宣讲《圣谕广训》《古今嘉言意行》及中外时事,“激发其悔过之念,爱国之心”。对于年龄较小、资质较好的犯人和贫民还进行算数识字学习。对习艺所犯人或贫民中口齿伶俐者,教其学习官话拼音,每天一小时,学成后由教诲馆随时编译白话报,带其阅览,提高话语技能,增长识见。英国牧师马茂兰夫妇的烟台工艺会,设立工艺学校,专门收容贫苦女子入学。上午学习《圣经》,写字,念书,听道,下午学习织花边,获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由以上案例可知,清末出现的手工艺传习培训方式不单是传授手工技艺,而是增加了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等相关素质课程,将传统的言传身教心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化为职业类的文化素养课程,让工徒的知识、素质、能力更趋完备。
4.手工艺传习培训师资的选拔与管理
清末工艺局(院、所、厂)手工艺培训师资的选拔兼具中外视野,形成严格流程与规范。官办工艺局担任教习的不少是原服务于清宫造办处的能工巧匠,还有各省能工巧匠。例如农工商部工艺局规定所有先立各科,“如系南省专门工艺,京师尚无仿造者,则招集各该省工匠来京制造,以广其传。”京师已有工艺,则当选择“推陈出新者”,“招致良工”。此外,还有被皇家认可的工艺名家,例如曾被慈禧赏识的苏绣名家沈寿。她在1904年11月被朝廷选派赴日本考察,回国后担任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不仅对苏绣技艺在北京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将在日本所学西方绘画、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施于刺绣,进而对京绣及其他相关工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福建工艺传习所1904年建立,内设的漆器科分中国漆器班和东洋漆器班,分别聘请中国钦安漆器店林鸿增和日本原田谨次郎、盐路几之丞担任中外漆艺教师。
清末工艺局(院、所、厂)除了聘请工艺匠师传授工艺实践技能外,还雇佣教习(教员)讲授汉文、地理、算学等文化素质课程,形成“双轨制”两类师资。例如农工商部工艺局的教习中外兼有,1906年时中国教员10人,日本人原田武雄等外国教员14人。
教会开办的孤儿工艺院师资亦是中西兼有。例如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工师和教习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和修女,他们在承担传教使命的同时,也承担土山湾的手工技艺传播。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1817—1856),将西方绘画与雕刻技艺传入土山湾孤儿院雕塑绘画工场。他的学生江苏川沙人陆伯都(1836—1880),在跟随范廷佐、马义谷学习雕刻、素描及油画技巧后,参与到孤儿院技艺教授中。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木雕技艺匠师聘自浙江东阳。
为了能够对培训师资形成有效管理,工艺局(院、所、厂)出台相关政策。农工商部工艺局制定《雇募工师条例》,对担任工艺教习的工艺匠师日常及生活保障进行管理。“工师以技艺熟谙、品行端正、情殷传授者为合格。”对于“如能改良旧法,发明新艺,仿造洋货,由本局分别呈明本部,赏给八九品艺士职衔;如能技艺超群,人难仿效,为世传独得之秘,本局察看,酌量可递补一二三等教习名目,其辛工银由20两至50两。”“工师效力三年,如工徒教育普及,进步迅速,由本局呈明本部赏给九品艺士职衔;效力六年者,赏八品艺士职衔,以示奖励。”1881年河南蚕桑总局姚傅㑺赴浙江聘请“机匠5名,料房匠2名、牵经匠1名、理线匠1名、大红染匠1名、经纬染匠2名、绸绉染匠2名”,教授河南工匠“摘茧缫丝诸法”,专门制定《浙匠豫徒各条规》。对认真教授的浙匠和刻苦学习的工徒给予重奖。如织造宁绸绉缎匹、染炼经纬的工匠,每教成1名合格幼徒,各奖银20两,经造湖绉线缎的工匠,每授一合格幼徒赏银14两,织造经纬、牵经引经的工匠,每培养幼徒1名,分别奖银10两。幼徒在学徒期内,每月能织捻线缎、湖绉线绉20丈、或织宁绸缎匹蟒袍12长者,各赏钱400文,多织递加。可见,对多元师资选拔的规范要求,对教习匠师绩效评定和奖励办法的重视,成为清末工艺局希冀借助工艺培训扩大工艺队伍、提高工艺人才质量、实现产品改良的一个侧面的形象反映。
5.受训工徒的选拔与管理
清末手工艺传习培训的大量出现不仅是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发展传统工艺的行业要求,还有安顿流民、稳定社会的现实需要,因此对开办工艺局“万不可好大喜功,徒博虚名,”不可脱离实际。而工徒因技艺需要、技艺层次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选拔标准与管理规范。农工商部工艺局的《招募工徒规定》,对入选官俸工徒的年龄、体格、学识、招考期限、津贴及求学保障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招考工徒,须取具亲族甘结,妥实铺户,盖印图章保结。”北京善后工艺局以“收养游民,开通民智,挽回利权,转移风气,四端为宗旨”,根据《北京工艺局创办章程》,工艺局收养的对象规定为:(1)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2)本有行业,遭难流离者次之;(3)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4)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对这些无业失业者,工艺局要“一一问明来历籍贯,取有切实保人,登注册簿,方可收留。”北京善后工艺局规定工艺局所收之人,“大约可分三等:择其向有手艺者,就其所长付以所需物料,制造成件后,交公中发卖,并令其教授他人,此为第一等;其次,则选其年轻而性情灵敏者,就其性之所近,令习一技,如织布、织带、平金、刺绣、雕刻牙本、制造景泰蓝之类,为第二等;其余粗笨老幼残疾之人,则可令其织席、打绳、编制箕帚及一切粗浅易为之事,量力课程,为第三等。”
工艺局(院、所、厂)一般出台严格的规定管理受训工徒的教学与做工实践,形成规范的纪律约束。就日常课程安排方面,工艺局往往要求既学习文化课,又学习手工艺技能课。北洋工艺局的实习工场刺绣科专门开辟文化讲堂,工徒每日需分半学习书可1小时,既教习语文、绘画等知识,又学习京绣工艺实践课程。农工商部工艺局《各科匠徒执事规则》规定“凡匠徒在场工作,必须整齐严肃,不准接谈嬉笑。下工时,各依次序,按照体操便步法行走,不得紊乱。下工后,各归宿舍,亦不得杂聚喧哗。”京师首善第一女工厂(1909)分速成科(16—25岁,1年毕业)和完全科(12-15岁,3年毕业),各80人,开设织布、缝纫、造花、编物、绘画、绣工等7个工种,同时开设识字、珠算、家政、卫生(完全科则加笔算和习字两门课)课程。福建工艺传习所(1904)“收到学徒(一)百六十人,每日下半午,教以制作竹器、皮器、漆器各工艺,上半午则在该局内附设之半日学堂,肄习书字。”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学徒也有《艺院规条》需要遵守,如学徒“应受师管教,如有违拗,任凭训责严儆,倘有不测,听从天主上命,家中不得枝节生言。”学徒一般上午读经,下午学文化。13岁后分配到车间做学徒。每个部门都有经验丰富的修士管理。上课、游戏、休息、饮食,均有时间规定。星期日和休假日,由修士带领外出散步调节。
工徒学艺年限及毕业事项亦有规定可遵照。农工商部工艺局扩充试办简章中的匠徒规定,“阖场匠徒,每届三年,举行考试。每届一年,举行大考,分别升降去留。”农工商部工艺局《招募工徒条例》规定“工徒入局一年之后,察看技艺及格者,即作毕业,发给过单,按次序推升。工徒毕业后,可升为工匠、匠目、工师等名目,褫递加津贴,由二元至四元,或六元九元不等。”“毕业工徒,须在本局(农工商部工艺局)效力三年期满,方准自赴他处作工。”“官费工徒,未经毕业或已毕业,未满效力年限,而私往他处作工,或故意犯规被革者,均须追回历年所给工食津贴及书器等费。”而北京善后工艺局的“学徒俗例三年为满师,……不拘常例,或一年或二年,学业有成,教习酌给酬劳,学徒亦有奖赏。”
从中可以看出,清末的工艺传习培训兼有安置流民和发展实业的要求,为了能够保障受训工徒的培养质量,在工徒选拔及人才管理方面亦形成多种制度保障。
6.手工艺传习培训效果与当代启示
手工艺传习培训作为清末官方自上而下发起、社会各界参与的大规模教育运动,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手工艺人才,促进工艺产品改良,开启了短期培训的新模式,积累了手工艺集中化培训的经验。虽然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真正推行仅10余年时间,同时也夹杂着手工艺手工生产与工业大生产的博弈与尝试,但却让一部分人掌握了传统手工艺技能,延续了传统手工艺存续的火种,为维持传统工艺的生存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协助解决社会流民问题、帮助人们依靠技艺谋生,纾困民生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清末政府对各省工艺局研精工艺取得成效者予以奖励。“如直隶、山东、湖南各省绣货等件及各省工艺局所制布匹等件,京师砂器、福建漆器、江苏烫画等件,均是精品。由臣部(农工商部)给予匾额,工匠制品由臣部参照功牌式样酌给奖牌。”也借此营造了良好的工艺传习培训与生产氛围。
我们亦应看到,由清末工艺局(院、所、厂)生产的工艺产品不仅被作为商品销往国外,还被拿去参加国际博览会,这些举措为中国传统手工艺进入世界交流舞台、赢得国际声誉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例如1903年北京地毯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04年北京景泰蓝作品《宝鼎炉》和北京地毯在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获一等奖;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上,中国有18个省30多个商家组织产品参展,获得奖牌数量1211枚。1911年意大利都灵万国制造工艺博览会上,中国古铜器、景泰蓝、漆器、丝绸、绣屏、红木椅、钧瓷等参展,马少宣的内画壶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而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木雕产品也曾在法国巴黎、德国德累斯顿等国际展会上获得过金质奖章;1906年土山湾木雕艺人帮助比利时国王利奥波特二世的莱肯宫御花园承做了一座中国式的雕梁画栋的亭子,为皇宫制作出一套红木家具。这些举措不仅使中国传统工艺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且为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传统工艺外销市场的开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幅渥巴锡画像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写真喷绘制作而成,规格为80x100厘米,共两幅。现一幅珍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而另一幅则赠送给了巴音郭楞博物馆,将被永久性展出。
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清末的手工艺传习培训已属于工艺职业教育的范畴,它使工艺传习由封闭式传承逐步走向开放式培训。虽然时间短,但却以规章制度推进为抓手,开启了传统工艺传习教育方式的革新实践,为民国时期的手工艺传习培训提供了重要经验,也为传统手工艺传习培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注释:
[1]房玄龄注:《管子》,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第143页。
[2]彭南生:《中间经济 1840-193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3]《皖抚邓中丞饬属请求种植扎》,转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05页。
[4]郑大华:《新政真铨:何启、胡礼垣集》,沈阳:辽宁出版社,1994年,第126页。
[5]转引同[3],第515-516页。
[6]转引同[3],第515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125页。
[8]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吕永和、汤重南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370页。
[9]转引同[3],第553-554页。
[10]转引同[3],第535-538页。
[11]叶景葵:《叶景葵文集 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535页。
[12]转引同[3],第527-533页。
[13]周霞、祁山主编:《芝罘历史文化丛书 历史卷 古城春秋》,济南:齐鲁书社,2016年,第86-87页。
[14]汪天亮主编:《福州漆艺术》,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5]陈璧:《遵旨设立工艺局暨农工学堂大概情形折》,转引同3,第 506-507页。
[16]转引同[8],第372-373页。
[17]杨凤藻:《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工艺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9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6年,第755页;《论山东筹款事》,《申报》1901年10月22日。
[18]陈璧:《遵旨设立工艺局暨农工学堂大概情形折》,转引同[3],第506-507页。
[19]徐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第55-77页。
[20]周霞、祁山主编:《芝罘历史文化丛书・古城春秋》,济南:齐鲁书社,2016年,第86-87页。
[21]周学熙《:详直督袁复陈筹办工艺情形文》,转引同[3],第524页。
[22]滕雪梅、白玉力:《清末民初京畿地区京绣官方培训模式研究》,《丝绸》2021年第3期,第108页。
[23]刘志松:《清末〈保定习艺所章程表册类纂〉》,《历史档案》2015 年第2期,第48-49页。
[24]同[20],第86-87页。
[25]转引同[4],第506-507页。
[26]吴明娣主编:《百年京作 20世纪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27]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闽都漆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97页。
[28]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吕永和、汤重南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203页。
[29]徐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第55-77页。
[30]同[29],第66页。
[31]《雇募工师条例》,转引同[3],第 513-514页。
[32]魏纶先:《蚕桑织物纪要》,第63-64页。转引同[3],第19页。
[33]《论浙匠豫徒各条规》,转引同[3],第22页。
[34]《1900年后筹办北京善后工艺局的倡议》,转引同[3],第517页。
[35]转引同[3],第514-515页。
[36]转引同[3],第518-519页。
[37]《1900年后筹办北京善后工艺局的倡议》,转引同[3],第516-517页。
[38]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1—1911) 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52页。
[39]转引同[3],第511-513页。
[40]转引自刘宁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5页。
[41]《光绪三十三年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转引自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编:《闽都漆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97页。
[42]苏智良主编:《上海城区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第596-598页。
[43]转引同[3],第513页,第514-515页。
[44]《北京工艺局创办章程》,转引同[4],第519页。
[45]《农工商部奏通饬各省研精工艺并酌予奖励摺》,见《东方杂志》1907年第2期,第130-131页。
[46]同[26],第243页,第4-5页。
[47]同[19],第66页。
[48]唐家路等:《设计艺术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7-208页。
2022年1月6日上午,《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首发式暨编辑出版座谈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举行。《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总主编、院长潘鲁生,《博士文丛》主编、副院长董占军,山东教育出版社主任李俊亭出席会议。
会上,潘鲁生、董占军、李俊亭共同为《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第一辑首发式揭幕。
潘鲁生回顾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山东教育出版社长久的密切合作关系和丰硕的合作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方先后合作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美术学与设计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美在乡村》《中国民艺馆》等诸多优秀图书,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潘鲁生还指出,在新时代争创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希望通过理论沉淀和人文荟萃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与人才质量,以守正出新的艺术情怀和匠心独运的创意设计,为新时代设计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支撑,深化学科内涵和文化底蕴。《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系列丛书,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业教师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精选20多部结集出版,以期赓续学术文脉,夯实学科基础,促进学术深耕,认真总结和凝练实践经验,不断促进理论的建构与升华,在专业领域中有所贡献并进一步反哺教学、培育实践、提升科研水平。我们要立足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和文脉传承,以高远前瞻的学术眼光重视这项重要的文化积累工程,期待《艺术与设计学科博士文丛》后续多辑确保学术品质、陆续顺利出版,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50周年献礼。
李俊亭表示,作为山东教育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博士文丛》的出版必将有力地促进艺术与设计学科各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更多学界同仁和后学提供一套值得用心品读的精品图书。同时,《博士文丛》也为教育社艺术类精品出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显著提升了品牌出版的美誉度。
《博士文丛》以艺术与设计为主线,涉及设计学、美术学、文艺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等多学科,既有纯粹的艺术理论成果,也有牵涉不同实践层面的多维之作,既有学院派的内在精覃之思考,也有面向社会、深入现实的博雅通识之著述。丛书集合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新一代青年学人的学术智慧与理论探索。
党办院办、学科办相关负责人,《博士文丛》副主编、责任编辑代表及作者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