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困惑与化解路径

2022-11-06刘文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

刘文良

艺术类专业课程,因为与传统文化有特别深厚的关系,其思政基因、思政潜质尤其明显。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主要存在课程教材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方式的把握不科学、课程考核未能将思政内容有效地纳入其中等几个方面问题。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始终注重“民族的”“传统的”立足点,挖掘思政元素的内涵,特别是找准合理的切入点,在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方面突显教育价值。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宜于以教学资料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阵地,以课程评价改革为推手,通过修订课程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完善作业内容与方式等手段,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评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被进一步强化。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尽管“课程思政”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但实际上长期以来课程思政的做法就一直存在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门课程都具备课程思政的基因和潜质,而艺术类专业课程,因为与传统文化有特别深厚的关系,其思政基因和思政潜质尤其明显。充分利用艺术类课程在思政方面的特殊优势,对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艺术类课程思政目标与实施路径研究,意欲进一步强化艺术类课程的思政效应,同时也为其他相近课程优化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1.艺术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困惑

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知识点和能力要求都不一样,课程思政的内容自然也会有各自的侧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经管法专业的课程思政要更加注重引领学生树立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要特别突出科学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则可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强调医德医风建设……而对于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思政的内涵更为丰富。相对于其他学科,艺术学门类专业课程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因子。其中,设计学类专业课程中的生态意识、工匠精神,美术学类专业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戏剧与影视、音乐与舞蹈类专业课程中的红色文化精神,所有艺术类专业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潜移默化来实现,而艺术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一种绝佳载体和方式。艺术类课程教材以及课堂讲授、实践训练正是对艺术题材、形式的一种提炼、探索、解读和推广,激活思政效应更容易水到渠成。

艺术类专业课程往往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思政因子,有着巨大的思政潜能,但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将这些思政因子挖掘出来、利用起来、激发开来,那么课程思政的效果也无从谈起。综合来看,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教材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对于课程教学,教材是特别重要的依据,尽管课堂教学反对照本宣科,但如果脱离教材那也是错误的。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展教学,是确保课程教学不偏离轨道的法宝。课堂教学应该以教材为蓝本,结合任课老师的知识和阅历,既全面而又突出重点地进行。如果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有意识地突出某些方面的思政元素,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进教材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彰显,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开展特定方面的课程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直接让学生从教材中收获到思政教益。但是,从艺术类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绝大多数编写者还没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不会像中学教材那样专门地从思政角度来选择篇目、设计问题,也不会特别有意识地围绕某一个思政元素来阐释知识点。比如说,中国古代设计史教材阐释古代铜镜,这个知识点应该是可以包含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因子的,但我们的教材却不做任何提示或暗示。因为没有提示,也没有由此而设计相应的问题、习题,同学们可能也就不会自觉地关联到相应的文化情怀上面去。高校是允许而且鼓励学术争鸣的,如果缺乏正确科学的引导,放任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和发挥,甚至还可能引发出背道而驰的负面效应。

二是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方式的把握不科学。课程思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讲求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在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课程思政也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是将思政寓于“无形”之中,而是特意彰显,生怕学生不知道自己在进行课程思政(有的学校可能会在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中设计类似于“教师是否经常采用课程思政”这样的评价指标),思政元素不是被融会到知识点的讲授中,而是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补丁”。比如老师可能会说“下面我就结合你们的思想政治实际来解读一下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观”,或者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谣中蕴含着哪些方面的思政元素呢”,甚至有些老师由此而将话题扯得很远,讲着讲着就脱离本堂课的教学语境了。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高明的老师总是善于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到某种情境之中,让他们自己去体悟其中的深意,去感触其中的奥妙,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恍然大悟”。

三是课程考核未能将思政内容有效地纳入其中。既然思政教育是每一门课程的应尽之责,那么思政元素实际上也就是每一门课程的实质内容之一。既然如此,它也就应该成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知识点或要素。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课程在考核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思政这一重要因素,无论是期末的卷面考试,还是其他方式的考核,都没有专门设计与思政有关的考查点。而就评分来说,只要不存在政治性错误就不会影响考试得分,对于考题以及答卷内容是不是涉及思想政治要素并不在乎。其实,作为艺术类课程,考核学生的“思政”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考题的切入点很多。解读一个艺术观点、分析一种审美取向,鉴赏一件美术、设计、舞蹈作品,都可以从“思政蕴涵”的角度进行。而且,授课课程中讲求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但考试时对于“思政”却没必要曲径通幽,相反还要“明目张胆”“大张旗鼓”,要通过考试考核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成效。

2.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般情况,专业知识的教学往往侧重于“求真”,而思想政治教育所注重的则是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属于专业知识范畴的“真”该以怎样的方式有机地融入“善与美”,就成为各专业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从课程的设置,到课程教学的实施,既要注重以传授知识为目标,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向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深处,使学生深刻感知到知识和规律,发现背后的理性逻辑、艰辛过程和感人故事,真切感受到知识发现者身上有温度的理念情怀、人格操守、德性风骨、价值追求”,如此一来,就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科知识传授升华为情感和道德育人,从而使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传递中跃动人文旋律、在理性推演中注入精神活力、在思维碰撞中构建价值取向”,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便可以顺利实现。

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这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实质上所反映的正是艺术人才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以及各方面的价值理念,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艺术观念。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现实生活,树立精品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其次,要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第三,要充分发挥特定课程的内涵优势,学生培养相应的艺术精神和道德操守。比如设计类课程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利用经典艺术精益求精的雕琢品质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音乐类课程,可以通过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受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团结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近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的我国逐步迈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体现出磅礴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人心、升华道德、汇聚力量等方面的“根本内核”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贯穿于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始终注重“民族的”“传统的”立足点,用开放、科学、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西文化艺术,挖掘思政元素的内涵。特别是要找准合理的切入点,在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方面突显教育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铸魂”。

3.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科学化路径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立足于具体专业课程,通过修订课程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完善作业内容与方式等手段,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中,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料这一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好课堂教学这一核心阵地,同时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3.1 以教学资料建设为抓手,把牢课程思政方向

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自由度”。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本、专科课程可以随便教。高校课程教学仍然有教学大纲、教材,需要有教案、课件,而且同样要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也许有人会认为,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那就没办法开展教学,教师的能动性无法发挥。这是一种认识偏误。教学大纲和教材不适合教学,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科学地编制教学大纲,没有科学地编写教材或者没有认真地选择合适的教材。让课程思政落实落地,首先就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功夫。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必须要包含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内容,“章节知识点”中也需要结合知识点和能力素质要求,合理地对课程思政做出提示。在“作业要求”和“考核方式”中也需要明确地将思政要求纳入进来。从教材编写上来说,要摒弃传统教材只见知识不见思想的弊端,可以对某些内容做出直接的评判或批判。比如,艺术史必须要真实,那就避免不了要如实描述某些落后的乃至错误思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以恰当的方式做出诠释和评价,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的思想认知。教材编写,还可以通过章节末“知识点拓展链接”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思政元素。章节内容的陈述或阐释,有时确实不宜将思政观念过于直白地“粘贴”到知识点中,以至造成知识的臃肿或政治色彩过浓,但却可以适当地通过每个章节末尾知识点的拓展,将思政元素适度彰显或有意识地强化。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大纲都必然是课程目标定位、内容取舍、知识点提炼、课时分配、授课方式及教学进程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在教学大纲中,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或提示“思政点”,便能科学地引导任课教师重视课程思政。至于怎样施行课程思政,各个任课老师则可以自由发挥,将教书与育人、细节与格局更好地融合,从而让课程思政切实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更加强烈的感染力。当然,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也绝非牵强附会地从每个章节每个课时的内容中做出强制性约束。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考察教学大纲,主要还是要考察其是否真正实现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作战”。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自学提示、艺术实践案例选取、艺术表演作业要求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或作出相应的提示。

教材是课程知识的具体呈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可以而且也应该通过相应的教材进行恰当地呈现。既然被选定为某一门课程的教材,那它就是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参考书。无论是自编教材还是选订教材,都必须确保“教材所蕴含的立场、呈现的观点与结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艺术类课程教材中,各类艺术史的梳理,艺术创作经典案例的选介,古今中外艺术思想的评介,都是比较容易也是比较方便与“思政”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尽管思政元素的核心要素可能基本上不会改变,但也必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新时代的教材建设,课程团队要善于全方位深入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知识点、进案例。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将美术、艺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升到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特别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我们的美术类、设计类专业课程教材,就有必要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机地融入相关的章节内容,引领教师和学生增强专业自信、设计自信、文化自信。

3.2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夯实课程思政根基

高校教学,不管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本”,实际上教师队伍永远是根本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绝非将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更非“放羊”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际上更考验教师的知识面、对重点难点的认知度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其难度远远大于满堂灌式教学。课堂思政,考验的是一个教师怎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它需要教师既有提前的预判、精心的组织,还要有自然的渗融甚至巧妙的归总。课程思政能不能顺利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任课教师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落实“课程思政”最直接的责任主体。教师是不是对“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有足够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是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切实落实好课程思政,需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只是做一个传授课程知识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心怀国家和民族的老师,才可能教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艺术育人以潜移默化为上,艺术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课知识,还必须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把握艺术案例所透出的怡情触角,必须深刻认识艺术课程核心目标、次级目标,特别是要注重处理好“授知”与“育德”的辩证关系。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可以通过会议、讲座、宣讲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让教师明确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基本技能,提高辨别、批判、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言论的能力,提高所讲授课程理应承担的育人功能的主体意识。二是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任课老师共同探讨该门课程思政的落脚点、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典型示范、先行先试,为任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榜样。三是要通过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课堂竞赛、教研评奖等方式激发老师们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在研究和竞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创造力和驾驭力。四是要加强与学生课堂知识之外的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任课教师必须学会认真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美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音乐类课程、舞蹈类课程、戏剧与影视类课程的个性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研究授课内容的特色。尤其是思政潜能,全方位、多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诸多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3 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阵地,唱响课堂思政主旋律

课程教学终究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环节的,而且课堂环节往往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富感染性最能见成效的环节。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启发互相成就而共同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课程思政一定要紧紧依靠课堂教学、牢牢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辐射力,实现全体学生全员思政。

课程思政要求把专业课程关于知识和技能的显性教育和思想政治的隐形教育结合起来,尽量让课程更有情感温度、思想高度的同时也更接地气,在友好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知识、领悟真理、提升境界。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乐于听取和接受老师的思政教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理想追求和心灵困惑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主动而巧妙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遇到实际问题。“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手段和模式改革,将鲜明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以及人格养成等思政教育导向与课程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会。尤其注重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建构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隐性教育得到切实有效的彰显。讲课中要不失时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把讲授知识点及技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相交融,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比如说,我们在讲授景泰蓝这样一种特种金属工艺品时,就完全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切入思政教育。

景泰蓝俗名珐蓝,作为一种掐丝珐琅的国家级非遗特种金属工艺品,是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交流,我们在课堂讲授中该如何将思政切入进去呢?“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把整个历史和文化,政治和经济,传承和创新,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带领学生在时空中感受历史的变迁,感受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感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所焕发出的生机活力,感受政治的引领与经济的繁荣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阐发。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成就了景泰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到这里依然不够,我们最终还是要落到文化自信上面来。景泰蓝这样一种综合性艺术,确实是西亚珐琅艺术“佛朗嵌”传入我国的结果,但是,它是在与我国青铜、玻璃、釉料、掐焊丝镶嵌、金银器等多门技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我国历代工匠精心培育出来的新的艺术结晶。伟大的中华文明,浇灌了数之不清的伟大艺术。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源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深内蕴着的往往都是中华民族经过时间沉淀和时代洗礼后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些作品很容易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强烈的文化自信,思政育人的效果尤其显著。比如说,“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黄水谣》(来自《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其特殊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背后的抗日历史,体会作曲家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唱出豪迈、唱出自信、唱出壮志,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行为规范与优秀的人格魅力,从而促进音乐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可贵的协同效应。

3.4 以课程评价改革为推手,激发课程思政活力

教学积极性从何而来?教学效果如何保证?有时确实是需要一个“指挥棒”的。这个指挥棒可能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和规则,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种就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课程评价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指导。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学督导人员对授课老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确保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需要建立和完善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机制,借助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对课程教学中“思政”主动融会各个环节及各方面工作的监测、规范和评估,真正形成人人言思政、师师重思政、生生乐思政的良性循环。

以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思政,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课授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思政方法、思政效果进行合理化监测。评价主要应该指向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内容排布、课堂组织与教学实施等方面。要考察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是否合理、必要和充分,考察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形式比如研讨课、实践课等课型是否具备较高的匹配度,考察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等与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的匹配度、评价机制与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匹配度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程度、师生互动表现、学生兴趣激发与参与度、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评价的基本要素。另外,还要利用各高校普遍开展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网上评教”这一平台,在学生的“评教”指标体系中列入诸如对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要素以及学生自身思政意识提升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元素。

以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其次要优化课程思政的评价模式,宜采取“文本评价+教学观察+客户评价”模式。“文本评价”主要是对包括授课教案、参考资料、问题与作业设计、学生课堂笔记等在内的系统性评价。“教学观察”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而系统的关注,考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前述文本设计的落实情况。而“客户评价”中的客户则主要是指学生,主要是从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角度获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

以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思政,也需要在学生学习考核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更科学的考核方式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为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新理念,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和内容也需要做出调整。比如说要通过相应的测试题考核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自觉意识和成效;要改革传统型一张卷子测到底的模式,多维度、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另外,还要提高柔性测试所占比例,要提升思政因子在测试中的内容比例,要多结合时政进行专业知识考察。艺术类课程,比如“设计概论”课程,可以有机地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讲话精神,考核学生对于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对于绿色设计之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设计艺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并由此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考核必然以育人效果为准绳,但不可忽视的是,基于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育人实际效果的展现也必须是“一个有差异的、长期的、持续的、显隐结合的过程”。课程思政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的考核,还需要打破“专业内考核”的观念,寻求更多视点、更多维度的综合性考核。“要在横向上扩大评价、督查主体,聚合同行、学生、社会、校内相关部门等多个维度;在纵向上持续追踪学科育人、专业育人发挥出的积极作用,突出学生成才过程,构建育人效果的长效机制和追溯机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我们在育才育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检测,同时也必须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4.结语

课程思政,是基于课程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思政元素激活过程,思政元素本身就蕴含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既源于又高于、深于、宽于课程的知识体系。“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基于课程的目标和追求,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授业与传道、教技与教艺、教师的学养与风范的结合上精雕细刻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挖掘蕴藏其中的价值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态呈现给学生。”有机挖掘和激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子,有助于调动学生为国读书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促进学生为报效祖国报答社会而努力读书、增强本领,有效增强专业课的育人效果。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艺术类课程的思政因子可能更加丰富,但能不能将思政活力激发出来就需要任课老师各显神通。任课教师需要认真理解,细心挖掘,并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呈现或传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给我们传达的,本身就是一种爱,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爱,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家园的爱,对人与自身的爱……艺术类课程,就是要动员所有参与者,包括教材、教学大纲编写者,任课教师与助理教员,教学督导与管理人员,从自己所负责或参与的环节上,用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让受教者沉淀爱、储蓄爱,直至充满爱、奉献爱。

注释:

[1]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9期,第17-22页。

[2]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第116-121页。

[3]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

[4]徐兴华,胡大平:《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5期,第60-64页。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新华社,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0420/gxjjw607e1920-157216.shtml.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9]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50-58页。

[10]张迎迎:《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期,第16-17页。

[11]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9期。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13]黄茜,刘旭光:《音乐艺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24期,第73-74页。

[14]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3期,第25-31页。

[15]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

[16]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5期,第77-84页。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