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2022-11-05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郝 洁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不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同时带来的问题:一是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在区位、禀赋、政策等不同条件下,发展速度与质量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区域发展不均衡;二是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受到空间限制,形成了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

一、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加持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虽然近年,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增速加快,但从经济总量上,要赶超东部地区,仍有很大的空间。

(1)经济增长。从历年的数据来看,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约60%,而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约20%。

(2)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推动经济的增长,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而东部地区则是稳中有降。以2016年为例,东部占42.81%,中部占30.39%,西部占25.92%

(3)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该地区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变革,往往会对该区域经济能够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这一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往往需要产业转移来进行实现的。而产业转移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中所形成的梯度表现。

如表1所示,从 2008 年到 2016 年,全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1.7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 11.1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从38.69%增加到 51.56%,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全国保持一致。东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缩减,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已经超过该地区GDP 的一半;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了 3.44个百分点和5.6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也有所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8.84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跟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表1 各地区产业结构情况

2.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

(1)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成趋势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东部研发经济发展地区的产业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其产业结构也逐渐向同质化的方向靠拢,而随着产业中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使得在有限的产业空间内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瓶颈,从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资源、能源供不应求,这为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

(2)中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优势

①区位优势极佳

由于中部区域在地里位置上来看位于我国的国土区域的中间位置,并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但在地理位置上相毗邻,更是在业务往来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国的交通网络以及物流配送网络往往会在我国中部地区形成重要的交集和枢纽,这为那些以物流配送为发展导向的企业带来了大大的便利,也为其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推动力和吸引力。所以,位置优势往往是企业实施产业转移首要考虑的因素。

②自然资源丰富

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条件非常优越。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等资源都具有一定优势,对于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③产业基础良好

中部地区自古以来有着较好的农业传统,粮食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三成左右,更是高经济收益的农作物的主要播种区域。另外,中部地区有许多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基地,奠定了中部地区重工业的基础。中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资源密集型企业实施产业转移中最为重要的考量。

④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

尽管目前中部地区的人口仅占到全国总人口数不到三成,但是不同于东部经济发展地区人口过于密集以及西部地区人口过于稀少的状况,中部人口从分布上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且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激发。

⑤丰富的人力资源

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也成为东部地区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由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地区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无法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所有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被闲赋搁置。同时,不同于西部地区,由于中部地区在教育水平上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因为劳动力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还是处在一个较好的层级,因此也能为部分东部高新技术型企业的产业转移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了更好地在中部地区发展壮大。

二、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现结合已有的研究维度及其成果,从市场驱动机制、政府作用机制和自我维持机制这三个子系统来分析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1.产业转移的市场驱动机制

所谓市场驱动机制,是指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通过比较利益的诱导,使得企业具备跨区域生产经营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推动产业转移最根本的力量,是企业选择产业转移行为的最主要动因。

(1)产业级差

即各个地区由于产业发展的水平呈现差异性从而导致的高低差异以及层次差异。处于产业梯度高端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将那些丧失生存条件的低端产业转移出去,集中精力发展附加值更高、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高端产业,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而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一方面可以依托本地区产业发展和分工的深化来推动其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结构的升级调整战略。从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产业转移的一系列特征来看,往往都是世界发到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操作,可见产业的转移往往需要两个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进而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产业转移的优势。

(2)生产要素流动

产业转移的产生并不完全由产业级差所决定,还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和重新组合,总是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因此,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越强,产业转移的过程也就越顺利。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往往会带动产业在区际间的转移。因为当生产要素发生空间转移时,以该禀赋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为了距离禀赋较近,也会随之发生迁移。而当产业发生区际转移时,该产业中的要素也会随之流动,以实现要素的价值。

(3)产业竞争

就产业的发展而言,当产业在所在区域中受到相关因素影响而形成垄断经营的局面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市场的垄断而获得最大的话语权以及高额的利润收益,因此在这种没有产业竞争对手的状况下,企业不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成本的降低。而当存在产业内的竞争时,企业才会为了应对竞争压力或者为进一步寻求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利润,进行产业转移的决策。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产业竞争是形成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

(4)产业利益差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合作的模式越来越开放化,对于企业来讲实施产业转移的重要考量便是通过产业转移能否带来利益上的变化,即原有区域的产业利益以及产业转移目标区域的产业利益是否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因为对于企业来讲,创办企业的最终目标便是盈利。假如通过产业转移能够获取更大的企业收益和利润的话,那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产业转移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是对企业收益有推动作用的。因此通过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利益差异,是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最根本的诉求。

(5)成本压力和市场拉力

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最终目标是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对于企业来说提升经济收益往往需要考量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成本压力。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是企业规模扩大以及谋求更大发展最需要考量的因素。当企业通过生产转移,能够将企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降低的话,在企业市场销量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支出的降低换来的便是经济收益的增加。而企业的成本中主要包含了如原材料成本、物流运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销售拓展成本支出等,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产业竞争的影响,使得这些成本不断企高,而通过产业转移至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中地区,由于其在成本支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第二个关键因素便是市场拉力。除了成本压力之外,市场带动企业产品销量的能力也是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产品的销售量的提升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产业转移如果能够带动企业的产品在销量上有明显的提升,并在市场中占据主要的话语权和地位,才能让企业明白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带动企业经济收益的提升。而当企业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时,由于产业竞争十分激烈,进而在市场中各种产品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和地位,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说做到某样产品的垄断地位,进而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而假如通过实施产业转移,能够以先入为主的理念先牢牢占据市场,并根据经济发展中地区的消费潜力与购买潜力,针对性地向这些区域的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通过市场的带动作用,使得企业产品的销量提升,并占据市场最重要的话语权。而当企业成本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品销量的提升,就代表着企业经济收入的提升。所以,市场拉力往往能够对产业转移带有推动作用。

2.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制

所谓政府作用机制,是指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而引导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作用力源自于政府为实现这些职能而实施的经济、法律及行政等手段。

(1)政策引导

作为各级政府的天然职责,通过政策上的引导以及对产业转移工作的大力扶持,让东部企业更积极主动通过产业转移来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可通过出台政策的方式来引导那些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保障经济规模以及企业利润的前提下,根据相关政策的指引来进行产业的有序转移,进而使得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2)行政手段

一般说来行政手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且针对不同产业往往会运用不同的手段方式。因此针对产业转移这样特殊的战略规划内容时,行政干预手段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并且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运用。因此这也构成我国产业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加强产业合作,承接区域打破原有被动接受的模式,主动与东部地区企业谋求主动积极合作,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来达到经济共赢的局面。

(3)经济行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我国政府对于市场经济进行行政调控的难度逐步加大,此时政府会利用国有企业这一特殊载体进行产业直接投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中央在当时提出了产业西进的策略,将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产业中心转移到西部地区,如新疆等区域,并以合作经营办厂的模式既带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升,又通过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谋求了更大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资源进行市场化的配置,使得产业布局进一步趋向合理全面,进而使得产业转移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3.产业转移的自我维持机制

对产业转移动力系统而言,市场驱动机制和政府作用机制并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动力作用的过程。当动力发生并作用于其客体时,还需要得到信息的反馈,以纠正产业转移方向的偏差,并维持驱动力的作用,即自我维持机制。产业转移现象的发生,会给转出地和承接地带来一系列的结果,这些结果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巩固和影响产业转移的进程,构成产业转移自我维持力的来源。

(1)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转移可以给承接地注入发展的稀缺要素,并产生示范效应,引起区域要素比重的变化,促使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的增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另外,相对高端产业的迁入,可以通过关联带动效应刺激上下游产业以及金融、技术、法律等旁侧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承接地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可以说,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这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2)产业聚集

产业趋向于向工业园区等特定区域集聚往往伴随在产业转移的进行中。伴随规模报酬递增,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也不断显现。当规模效应进一步发展,某个区域内所集聚的要素、企业和产业逐步增多时,规模报酬会增至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以后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从而形成聚集的不经济性。不管集聚经济还是不集聚经济,都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进而对企业是否作出迁移的决策产生影响。

(3)技术溢出

在产业转移这一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中,新进的要素和原有的要素会产生新的组合,进而产生技术外溢的可能性。技术溢出将提高承接地技术水平,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承接地企业为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内在动力进行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组织方式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的目标区域的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为了提升产业园区的技术能力,往往会邀请这些企业参与到产业园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中来,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打下基础。而区域创新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产业承接的能力,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

(4)城市化

产业转移可通过两种途径来促进承接地的城市化进程。一是提供非农就业岗位。产业和资本的迁入有助于当地工资水平的提升和就业数量的增长,对承接地的人口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带动经济增长。外来产业或企业的迁入,有利于促进承接地的工业化进程,并加速这一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变化将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又进一步影响其产业转移的承受能力,以及吸引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三、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1.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一个统一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市场机制存在的基本前提,合理的价格体系也是减小区域内民众收入上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然手段。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关。例如,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表面上看是企业和政府的短期投资行为所导致的,但是根本上是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的破坏,使得区域的经济竞争无法在公平合理的背景下进行,这种仅仅满足自身利益而不顾及整体经济大局的行为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产业规划的宏观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以符合自身利益。因此,当价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时,产业转移便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统一而合理的价格体系使价格波动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价格成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进一步转变基础产业平均利润率偏低的不良影响。

2.政府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

生产要素能否自由流动是产业转移能否发生的关键因素。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条件不足等原因难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同步跟进外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节能环保政策等相关支持政策,以期达到中西部地区相关企业能够在产业转移的带动作用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也进入了产业调整和创新变革的时期,所以应采取研发补贴、环保补贴等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快和鼓励东部地区走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

3.健全市场机制

进一步推行体制的创新改革,促进劳动力的自有流通,进而降低劳动投入的成本支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根本权益。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来看,在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规范各类市场服务组织,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促进要素区域流动,进一步开放市场。

4.承接优势产业、转移低端产业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逐年加深,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视角不应只局限在中国东西部之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初承接国际低端产业的成本优势已经渐渐消失,继续发展这些产业只会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中国应当有选择地承接国际过剩产能,同时,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将中国已失去优势的低端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市场和资金留给更值得发展的优势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强劲的竞争力。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自身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获得了丰硕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现如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更加的重视,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来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国外企业的产业转移的战略内容,以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进行研究,论述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现状以及区域产业转移战略中最为核心的驱动力,最后针对我国目前产业转移工作中值得改进提高的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分割区域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