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超声参数对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评估价值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探讨
2022-11-05吴佳媛
吴佳媛,张 京
(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超声影像科;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74)
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多发于年龄较大群体,其主要病因与机体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可并发心悸,甚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对于房颤患者常给予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进行治疗,RFCA是将电极导管经过静脉或动脉通入心腔,然后阻断异常传导通路的一种介入手术,在房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1]。目前临床上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报道较少,且结论存在争议,但有研究报道,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可能与心房重构有关[2]。因此监测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心脏超声参数变化至关重要。心脏超声检查通过灵活的操作方法,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心脏结构,评价室壁运动、瓣膜的开放和关闭,测定心功能,可准确评估房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超声参数对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评估价值,分析患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2017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2例接受RFC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期间是否出现复发(结合患者症状,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确诊为房颤、典型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30 s即为复发[4])分为未复发组(60例)和复发组(42例)。诊断标准:依据《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中关于房颤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入院经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诊者;均于院内进行RFCA治疗者;临床资料(包括随访期间相关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者;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衰竭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①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房颤类型(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其中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 7 d,阵发且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 d,或电复律/药物复律等干预后可终止;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 1年[6]。②对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患者行仰卧位,采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飞利浦超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93061919,型号:EPIQ 7)进行诊断,检测时探头频率为2~4 MHz,对患者心脏的各个切面图进行观察并比较相关心脏超声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房前后径、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房内径(LAD)、左房总排空分数(LATEF)、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二尖瓣瓣环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二尖瓣环收缩期收缩峰值速度(s')。③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RFCA术后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首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临床指标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临床指标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心脏超声参数单因素分析复发组患者LATEF、LAaEF、A'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心脏超声参数单因素分析(±s)
表2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心脏超声参数单因素分析(±s)
注: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PWd: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AD:左房内径;LATEF:左房总排空分数;LAaEF:左房主动排空分数;E':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A':二尖瓣瓣环舒张晚期峰值速度;s':二尖瓣环收缩期收缩峰值速度。
因素 复发组(42例)未复发组(60例) t值 P值LVEF(%) 53.52±6.61 54.78±6.47 0.959 >0.05 LVEDD(mm) 48.58±6.38 48.19±6.25 0.308 >0.05 LVESD(mm) 38.85±4.63 36.74±6.96 1.716 >0.05左房前后径(mm)42.41±5.56 41.23±5.45 1.067 >0.05 LVPWd(mm) 10.89±2.81 9.83±3.68 1.572 >0.05 LAD(mm) 45.13±5.67 43.89±5.24 1.137 >0.05 LATEF(%) 43.74±3.25 57.85±4.14 18.454 <0.05 LAaEF(%) 24.41±2.42 39.86±3.75 23.479 <0.05 E'(cm/s) 4.83±0.96 4.59±0.83 1.347 >0.05 A'(cm/s) 7.25±0.93 10.36±1.58 11.435 <0.05 s'(cm/s) 7.52±1.47 7.21±1.69 0.961 >0.05
2.3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ATEF、LAaEF、A'水平偏低均为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2.273、2.259、2.168,均P<0.05),见表3。
表3 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典型病例分析患者1,女,59岁,阵发性房颤,经胸心动超声检查,超声可见:左房大(上下径×左右径:60 mm×45 mm),室间隔及左、右室壁厚度正常,左室室壁运动幅度不规则,强弱不等,左房大致二尖瓣瓣环扩大,前后叶对合不良,可见裂隙,余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大动脉内径正常,心包腔未见异常。多普勒检查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收缩期二尖瓣口左房侧探及少量蓝色为主五彩镶嵌反流束。频谱多普勒检查显示:二尖瓣频谱呈单峰,室间隔侧E':6 cm/s。M型:二尖瓣前后叶曲线CD段呈双线,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大小不一,间距不等。超声提示:左房大,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相对性),左室壁运动幅度不规则,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见图1、图2。患者2,女,59岁,RFCA术后未复发,经胸心动超声检查:左房饱满(上下径×左右径:50 mm×40 mm),室间隔及左、右室壁厚度正常,左室室壁运动协调,收缩幅度正常,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大动脉内径正常,心包腔未见异常。多普勒检查:二尖瓣E/A倒置,室间隔侧E':7 cm/s。超声提示:左房饱满,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见图3。患者3,女,58岁,RFCA术后复发,超声所见:左心大(左房上下径×左右径:68 mm×54.5 mm),室间隔及左、右室壁厚度正常,左室室壁运动幅度减低,不规则,强弱不等,左心大致二尖瓣瓣环扩大,前后叶对合不良,可见裂隙,余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大动脉内径正常,心包腔未见异常。多普勒检查:收缩期二尖瓣口左房侧探及大量蓝色为主五彩镶嵌反流束。频谱多普勒:二尖瓣频谱呈单峰,室间隔侧E':5 cm/s。M型:二尖瓣前后叶曲线CD段呈双线,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大小不一,间距不等。超声提示:左心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相对性),左室壁运动幅度减低、不规则,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值低限,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见图4。
3 讨论
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加重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RFCA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术式,其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可通过热效能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患者术后常会有复发的现象。既往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为左心房 - 肺静脉(LA-PV)电传导的恢复,而LA-PV机制的触发与LATEF、LAaEF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7]。故本研究从与LA-PV机制相关的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改善RFCA术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ATEF、LAaEF、A'水平偏低均为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LATEF作为临床上可反映机体左心房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主要表示的是左房的被动排空能力和主动排空能力的总和[8];LAaEF作为反映机体左房主动排空能力的指标,其可直接表示机体左房的泵功能,即左房自身机械收缩的功能。当这两项指标水平出现异常时,可导致左心房的收缩功能异常,影响血液从左心房向左心室的流入,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输出量无法满足机体的各项功能运转,进而促进房颤患者的病情进展[9-10]。故临床上LATEF和LAaEF偏低的患者,其心房电学重构加重,使得机体内出现了较多的潜在疾病触发灶,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可导致机体内单纯的肺静脉(PV)机制及非肺静脉/上腔静脉(non-PV/SVC)机制被触发,进而促使RFCA术后患者房颤的复发[11]。因此,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可采用强心药物、促血液循环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进行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可给予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等仪器治疗;此外,还需让患者定期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早发现,预防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根据心脏的解剖结构可知,心底的很大一部分由左心房构成,共1个出口,4个入口,当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时,新鲜的血液通过泵血功能经过肺静脉流向左心房,而后由左心房的室口流至左心室,当有二尖瓣血液经左心房室口流向左心时,明显供血效果更佳,进而可表明A'在心脏血液供应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当A'处于较低水平时,会导致心脏供血异常,促使房颤的发生[12-13]。临床上对于A'偏低的患者而言,需尽量避免较为剧烈的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清淡,多补充维生素物质,抑制病情进展,必要时需遵医嘱适量给予利尿类药物进行治疗,进而减慢心率,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综上,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时LATEF、LAaEF、A'水平显著降低,且三者水平偏低均为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需指导、督促RFCA术后患者定期入院进行心脏超声复查,根据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且缺乏对于患者术前用药等相关基本资料的研究,后续研究需纳入更多的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