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干预对高校新生发展的影响*
——一项为期四年的随机对照实验证据研究

2022-11-05朱礼华姜雪峰房征岩赵业婷

高校辅导员 2022年4期
关键词:显著性效能班会

朱礼华 姜雪峰 房征岩 赵业婷

(1.上海健康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1318;2.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具有更鲜明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呈现出个性化、叛逆倾向高、承受挫折能力低、知行矛盾突出等特点,高校教育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高校大一新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全新改变,处于增长科学认知、树立正确人生态度和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帮助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群体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系统工程。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主体、行为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通过有效引导学生们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认知、亲身体验或行为,会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时代责任感、担当意愿等,并促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反应,从而实现态度和行为改善。

本文应用随机对照实验和访谈法对某高校新生班级开展了系列“主题班会”的认知干预,并从心理、行为和结果三类指标对干预效果进行了四年的追踪评价。结果显示,认知干预活动显著提升了实验组班级同学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了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实验组班级同学还在高年级阶段展现了优异的学业成就。下文就“主题班会”干预实验的设计、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进行阐述和讨论。

二、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

“主题班会”干预实验是面向青岛大学2015年秋季入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三个行政班开展的。三个班学生数分别为26人、26人、24人,男生占比分别为38%、38%、33%,城镇户籍比例分别为31%、35%和33%,本省生源比例分别为62%、59%、54%。分班原则是在人数平均的基础上随机分配,三个班在高考入学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入学之初的心理测评(包括自我效能感)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三个班同学平时都是合班上课,具有共同的辅导员和相同的住宿条件。三位班主任来自该系普通专业课老师,皆不担任院系行政职务,且都不会在第一学年为该年级学生上专业课。三个班的有关信息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除班主任不同之外,三个班级同学在学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以该专业二班为实验组、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组,实施“主题班会”干预实验。

表1 2015级市场营销三个班班级状况列表

(二)问题识别

共有6名老师参与了干预思路和框架设计。分别是:本文第一作者,时任二班班主任,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专业教师;本文第二作者,时任学院团委书记,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本文第三作者,时任辅导员兼系团总支书记;本文第四作者,时任专职辅导员;刘老师,时任学校思政课老师,从教30余年,深得学生好评;史老师,时任学校督学,同时兼任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在整个干预活动过程中,所有公开工作均由时任二班班主任出面推动,其他老师的工作参与情况不为同学们所知。

结合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六位老师总结以往该专业同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为:专业认可度低,学习主动性不足,某些学生在入学之初便表达出调换专业意愿;对未来比较迷茫,社会角色感不足,家庭和社会担当意识缺乏,有些学生似乎尚没有去认真思考未来;富有个性,但依赖性高,人生选择易从众,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提高;想法比较多,但缺乏认真思考和周全规划,更鲜见能够专注投入、身体力行去实施的想法;大学四年心态起伏和落差大,很多同学在毕业时表达出大学时光虚度的遗憾。以上问题如图1所示。产生问题较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为:人生体验和思考欠缺;发展定位和方向不明确;独立和担当意识较低;内生动力和追求不足。以上原因如图1所示。四个原因之间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很多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父母与老师的单向说教,学校功课几乎占用所有精力,人生体验和思考欠缺,一方面导致依赖性高,独立和担当意识低,另一方面则是导致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不清晰,总体表现为在校期间部分同学内生动力和追求不足。

图1 主题班会相关情况

基于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和以上现象分析,将干预活动的总体思路确定为:通过给同学们提供体验和思考的机会,帮助同学们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其人生追求和社会担当的动力。

(三)干预设计

干预活动是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的,从六个角度切入,针对每个角度特别设计一次主题活动,全部安排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遵循“求真、求善、求美”的理念指引。根据干预目标,这六次主题班会分别围绕认识社会、认识大学、认识家庭、认识专业、认识自己、定位规划六个主题开展,如表2所示。每一次主题班会的详细过程和内容都在班会结束之后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

表2 六次主题班会简要信息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融入主题班会活动,全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基于同学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确定,尽量去除“说教”色彩,以更为生活化和轻松的方式开展。主题班会在设计上力求把解决同学们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相结合,譬如,“认识社会”主题以“知青岛、爱青岛、起航青岛——参观青岛规划展览馆”活动导入,通过现场了解青岛的历史、发展、定位、目标、担当等内容,同学们对国家、城市、社会、行业、职业等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体验。“认识专业”主题以“游商圈、悟商道”活动导入,组织同学们参观青岛市东部商圈的七家大型商场开始,再引导同学们谈论和表达对各家商场经营特点的体验和认知,最终结合同学们的感性认知介绍专业特点和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活动开展同学们对专业、特别是专业课程框架体系产生了正确认知,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会提高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方向感和兴趣。所有活动过程中都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团队沟通和当众表达的机会与指导。几次活动之后,同学们的当众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另外,在所有活动过程中,鼓励同学们主动分享过往经历和认识,并引导他们以“真善美”的理念进行反思,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行动”逻辑链开展自我评价,践行“学有所悟、知行合一”。

三、效果评价

针对育人效果的长期性问题,实验开展了追踪四年的效果评价,至研究对象四年学业结束。评价指标方面,采用自我效能(心理指标)、去留抉择(行为指标)和学业成就(结果指标)来进行考查。

(一)自我效能感

评价采用自我效能感指标检验干预活动是否对干预组同学产生积极心理影响。自我效能感测量采用10条目的大学生自我效能量表。量表采用4点评分法,自高到低分别将“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完全正确”赋值1、2、3、4。前测工作在2015年10月份进行,后测工作在2016年6月份进行,所有入校报到的三个班同学均参加测评。数值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入学之初,同学们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班级差异。与入学之初相比,三个班同学在第一学年末的自我效能感均有提升,而且表现出了班级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0.0674,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在第一学年末的自我效能感方面,实验组(二班)和对照组(一班和三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55<0.05),如表4所示。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实验组后测自我效能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高于前测(p=0.0452<0.05),如表5所示。作为对照组的两个班级则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自我效能感表现出显著性变化,没有发现对照组的显著性变化。

表3 心理指标的前测和后测均值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后测方差分析

表5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自我效能感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

为了控制不同班级的同学性别、户籍和本省生源比例等因素可能对心理指标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多元回归模型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单元格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其上数值为回归系数)。Ⅰ-Ⅵ列给出的是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的六个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核心自变量都是“是否某班”的哑变量(模型中所针对的班级赋值为“1”,另外两个班赋值为“0”)。控制变量为性别、户籍、生源地、是否班干部,在所有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四个控制变量均不存在显著性。结果显示,使用前测数据回归的模型Ⅰ-Ⅲ中,班级变量均无显著性,而使用后测数据回归的模型Ⅳ-Ⅵ中,二班(实验组)相对于其它两个班(对照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t值为2.38),高出参照值(常数项2.529)0.211个单位。

表6 分别以其它两个班级为对照组的回归结果(因变量:自我效能)

(二)去留抉择

评价在校大学生的行为指标涉及很多方面,如社团参与、课堂出勤、兴趣爱好、公益活动、宿舍建设等。能严格体现主题班会效果的行为指标的可得性并不高。这一是因为缺乏较为全面的日常行为记录;二是信服力问题,很难判断实验组某项行为表现是否来自主题班会的干预效果。最终,基于三个因素确定以第一学年结束时各班学生的变动情况为指标进行评价。其一,专业认同和归属感是决定大一新生专业调整意愿的重要因素 。其二,选择学生变动情况(去留抉择)为评价指标可以考查干预活动是否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认同和归属感,留住了有资格转专业的同学。其三,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交流可方便获悉这种影响是否决定了某些同学的去留抉择。

结果验证了这一点。三个班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变动情况不一,如表7所示。第一学年结束时一班中1名同学通过转专业调出,1名同学参军;三班中有3名同学通过转专业调出,1名同学选择退学;二班没有同学流失,另接受该专业2014级二班休学回校的同学1名 。据二班同学反映,本班有2名入学之初希望调整专业的女生符合专业调整条件,但因为不愿意离开这个班级而放弃申请,另外有1名计划边读大学边准备次年高考的男生也放弃了之前的想法。

表7 第一学年结束各班学生变动情况表

(三)学业成就

主题班会干预活动是在大一期间开展的。除在大学一年级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效果外,是否会对后续的学业成就有所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验证。不可否认,学习成绩和升学(读研)是评价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就的两项重要内容。学习成绩方面,第一学年三个班并没有发现明显差异,第六学期末(第三学年结束),二班有10名同学的三年总评成绩排名年级前12名,即便是考虑到其它两个班级调出该专业的几名同学,这种差异还是显著的。考研升学方面,三个班有不同的表现,如表8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升学比例的t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程度上显著(P=0.0192,H0:实验组和对照组升学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表8 考研升学信息表

班级考研状况也可作为综合评价一个班级同学学业成就的重要结果指标。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在此前几年来一直稳定在10%左右,从二班毕业生升学数量和高校层次而言,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某一结果的出现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不能严格证明主题班会干预显著提高了二班的学业成就,但通过纵向数据比较、横向数据比较、以及其它可能原因的分析,却很难排除主题班会干预效果的有效性。首先,干预活动可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提升学业成就,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较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增强自信心,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其次,主题班会活动中提供的正向氛围营造和行为引导也可以部分解释学业成就,大学期间升学率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性行为密切相关。第三,主题班会为专业老师(兼职班主任)和同学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同学们会在学业指导和学习解惑等方面受益。

四、结论和说明

针对2015级某专业新生开展的随机对照实验干预活动表明,干预和评价方法设计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效果评价客观性。干预显著提升了实验组班级同学们的自我效能感,无论是针对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配对t检验、还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数据t检验,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干预提升了实验组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具体体现在同学们的专业调整抉择上;实验组班级同学还在高年级阶段表现出优异的学业成就,体现在学习成绩综合评价与升学状况上。

本文相比量化研究数据统计上的科学性,更加注重质性研究的案例启发性。之所以要借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据此进行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在干预活动开展之初,希望给干预工作提供一个成效评价的途径和可能,另一方面是希望借此呼吁提升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学理性思考和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价意识,而不仅仅视其为通常的事务性工作。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并非一般操作上的随机分组对照实验(RCT),而是在学校教学管理随机分班基础上,应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干预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效果评价。

猜你喜欢

显著性效能班会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论商标显著性的判定标准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