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的表达与回应
——以具体问题的设计与表达为例

2022-11-05赵海侠聂君芝

体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垫球指向本课

文/赵海侠 聂君芝

理解了新时代的育人需求,明确了问题法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那么,将问题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问题该如何表达与回应才能最大化地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呢?本文将从“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回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什么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更多的是关心答案,更注重技术动作的指导,而关于练习方法层面的问题很少过问,这类问题的设计指向练习的目的、意义,为的是引发学生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专家思维恰恰体现在“不断提出问题,问题引出答案,答案又引出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是形成能力,而不是仅仅教知识。据此,依据核心任务、大概念、关键问题、目标、学习情境等设计基本问题,依据基本问题再设计具体问题。而具体问题总结为以下五类。

(一)技术方法类

问题主要指向动作的要点、规律、身体感受等,重在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与动作原理。

(二)练习方法类

问题主要指向练习的目的、意义,学生理解为什么练、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体验来获得经验,能在多变的学习情境或生活中做出选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方法类

问题主要指向运用的时机、方法、策略,在什么情境下用什么方法,发展学生决策思维,在实践中懂迁移、会运用。

(四)教育类

问题主要指向相互合作、分工、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看待输赢等方面,学生明白合作、人际交往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归纳总结类

问题主要指向答案的总结、升华与激励。着重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以本次“双新”活动中聂君芝老师《垫球技术及运用练习方法3:四人合作隔网垫球》一课为例,将本课在磨课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和最后的设计做对比分析,以此加深理解问题该如何表达。

本课重点在于合作垫球,引出进攻的概念以及球的特征,理出关键问题是:垫高和垫准。

导入时,原基本问题:如何将球垫高、垫准?问题指向的是动作要点。比如,夹紧手臂、蹬地发力等。而直接提出垫高、垫准等于告知了本课的关键问题,学生没有思考为什么要那样做,不能基于比赛情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进攻意识。如何问,才指向高阶思维和大概念呢?可调整问题为:为什么要合作垫球?怎样才能达成有效的合作呢?问题指向目的(攻防)。学生思考合作垫球是为同伴制造机会进攻得分,而“舒服”的球(高和准)才能有更多时间判断、移动、执行,激发学生想尝试体验:怎样才能合作好?这样的球是否有利得分?问题从由教动作转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激发探究的兴趣。

单一练习时,原问题1:怎样才能让同伴接到稳定、舒服的来球?问题指向动作层面:怎样垫出舒服的球。问题调整为:什么样的球有利于二次处理?问题指向合作、攻防这样的大概念。“二次处理”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第一次球是给同伴的,需要达成有效合作,此外,还引发学生延伸思考“球去哪”(进攻)。为实现更好的进攻,不只需要技术上的合作,还体现在如何分工、如何交往、如何评价对方、如何看待比赛输赢等方面,更大的意义在于育人。问题指向大概念,引发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组合练习时,原问题2:增加了距离和上手击球的情境下,垫高、垫准有什么作用?根据学情,“增加距离”的因素不可控,所以建议去掉,更改为:增加了上手击球的情境下,垫高、垫准有什么作用?上手击球的情境,与前面的二次处理球形成呼应,直接指向项目特征——攻防,进攻得分就要合作垫好球,防守要将有难度的球垫高、垫准,攻防都紧扣本课关键问题,与前面的基本问题相呼应,形成结构化的问题串,教师再在学练指导中追问为什么这样做和怎么做的问题。问题更具导向性,学生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提升能力。

比赛时,原问题3:在特定规则的情境下,怎样用所学方法赢得比赛? 比赛积分的规则是用本课合作垫球的方法得高分,一般方法得低分。该问题指向赢得比赛,学生为赢得比赛可不用本课所学方法。将问题调整为:怎样利用合作垫球获得更多积分?问题更有针对性,学生会在真实情境下把握时机、做出选择,发展学生决策思维,同时评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会用。

二、怎么问

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提出问题和学生达成互动,但看似思考后热闹的互动问答却是浅层和低效的。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深度、精准性、时机把握等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深度、方向以及主动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了解了问题的种类,还要厘清问题设计的目的以及提问方式和时机等,真正做到让问题法落实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大概念、发展思维与迁移运用能力,达成目标。

(一)为什么这样问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问题只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教的过程就只是在教学生完成动作,没有深入的追问,没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练、解决什么问题。指向学生思维层面的问题是发展学生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问题设计不从大概念的视角出发,不整理出核心任务、关键问题,就很难设计出让学生探究合作的任务,难以将这个动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相结合,进行新学习任务的思考与新问题的解决。所以问题设计要体现“专家思维”。

依据基本问题,结合学练情境设计出结构化的问题串(图1),引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要结合子问题追问等方式让学生发展思维的同时理解动作背后所蕴含的原理性知识和方法,明白练习的目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生活中懂迁移,会运用,从而达成目标。

图1 结构化问题的进阶关系

(二)结合什么问

课堂教学通过任务解决关键问题达成目标,所以问题要结合任务来提。可以是先提问题再布置任务和学练标准,也可以是先布置任务和学练标准再提问题。

前一练习结束会产生新的问题时,根据问题的指引设计什么活动或任务才能解决问题,学练标准如何,此时先提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专家思维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在某一练习结束总结归纳后,直接进阶练习时,先布置任务和学练标准,再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练习中思考、探究、体验,得出结论。

(三)什么时机问

提出问题的时机也是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关键,过早则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只有抓住时机,才能最大化发挥问题的功效。

导入时将课的基本问题安排在导入部分,能够快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练习进阶时提出更高阶的问题会不断挑战学生原有的观点,构建更完整、更深入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模式等,促进迁移;学生疑难、困惑时通过追问、转问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着重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学生面对成败时可以抓住社会性和教育性问题的契机,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归纳总结时呼应基本问题,深化问题答案,或提出互动问题,激发学生对高层次学习的渴望和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绝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应用下来,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有见机行事的教学机智。

三、如何回应

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可以检验、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合适、有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而优化课堂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是积极的,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合适的。学生对问题表现出茫然、疑虑,可能是问题难度太大,不符合学生认知,也可能是问题表达抽象、深奥、不精准,还可能是学生知识欠缺、理解存在偏差等。

(二)教师对学生的回应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反应应予以肯定和激励;针对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教师要调整问题难度或改变表达方式,可以改变提问角度,或化解为小问题等,要注意措辞清晰、明确,使学生易于理解;针对学生表现出疑虑的,教师要通过追问和转问的方式,为学生搭建适切的“脚手架”,启发思维。注意紧跟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有深入思考和反馈的,还可以继续追问,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对于理解困难,追问仍不能理解的,教师还可以提供答案线索或直接纠正,注意提问时要保护学生的兴趣,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问题的表达与回应是一种互动关系,承载着是否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思考和探究,是否能持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所以将问题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垫球指向本课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排球垫球熟练度的方法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排球正面双手自垫球教案
垫球启蒙
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