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共同体教研的困境及其优化路径

2022-11-05杨长久

体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区级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员

文/杨长久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指出,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教研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在国家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区域共同体学校之间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较多的成长机会。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在教师职称晋升、骨干评选时,一节共同体研讨课被认定为半节区级公开课,使得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共同体教研有了较大额外价值。正因为有一纸证书,有的学校频繁开展共同体教研活动,钻规则漏洞,有累积证书之嫌疑。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共同体教研还存在教师的主体意识淡薄、专家指导缺失、教学研讨的深度不够、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教研活动形式化、浅表化、朦胧化现象普遍存在,未能真正起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的作用。鉴于此,优化和改进体育学科共同体教研模式,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研意识和专业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前区域共同体教研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学科引领不足,教研深度不够

苏州工业园区有40多所学校,600多名体育教师,只有1名专职教研员,2名兼职教研员,2名大市体育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才比较稀缺。由于缺乏专家指导和名师引领,共同体教研多数时候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教研活动难以做到真正深度挖掘,对年轻教师的指导意义有限。研讨时碍于熟人关系,表扬多而意见少,研讨环节有“走形式、走过场”之嫌,未能真正起到深度教研的作用。教研员配备不足,要兼顾教研、组织活动、学科评价等工作,少有时间指导校本教研和共同体教研;兼职教研员有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也很少参与指导共同体教研和校本教研。教研员配备不足也是导致区级教研活动较少的原因之一。

(二)区级教研数量少,教研质量略显低

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区级教研的频率较小,每学期仅开展1~2次,于是出现了“区级不够,区域来凑”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共同体教研变味的深层原因之一。开展区级教研活动时,无论研讨课上得怎么样,评课、议课大多只说优点不说缺点,教研质量不高,导致区级教研有“形式化、朦胧化”之嫌。教研质量甚至比不上部分教研质量高的校本教研。

(三)专业成长意识薄弱,教研目标定位有误

苏州工业园区体育教师队伍中,有少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薄弱,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无非就是上课、带学生比赛。在他们眼里,不管用什么办法,最终只要学生体育中考考得好,教师就是成功的,以为没必要花精力去专研,对待教研活动总是漫不经心。因为证书的存在,部分教师参与共同体教研的动机不纯,缺乏通过教学研讨促进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出发点主要聚焦在一纸证书上,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个别学校为了给本校教师争取证书,频繁组织共同体教研活动,导致共同体教研偏离了初衷。

(四)课堂表演成分较重,研讨影响辐射较小

部分研讨课准备过度,导致最终呈献出来的是一节节表演成分非常浓厚、学生练习如流水作业般的“表演课”。例如,某研讨课的教材内容是篮球行进间低手投篮,在自主体验环节,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做出行进间低手投篮动作,很明显这节课提前上过好几次,流水作业般的教学让研讨课变成了“表演课”,失去了体育课原有的“味道”,也降低了教学研讨的价值。

此外,参与共同体教研的体育教师人数有限。由于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每次教研都涉及繁琐的课务调整,导致部分教师都不愿外出参加教研。每次参加共同体教研的教师不到实际人数的三分之一,参与人员太少,教研活动的影响及效果就打了折扣。

三、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区域共同体教研优化路径

(一)行政部门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领,引领教研文化

1.增加区级教研数量,解决供不应求问题

教师对教研的需求量大,而区级教研数量少是导致共同体教研背离初衷的深层原因之一。优化区域共同体教研环境,首先应增加县级教研数量,提升区域教研的质量。苏州工业园区体育教师众多,对教研的需求量大,每学期至少应开展3~5次区级教研活动,才能缓解区级教研供不应求的问题。

2.建立备案认定制度,维护共同体教研秩序

因涉及对一纸证书的官方认可,要建立共同体教研备案和认定制度。开展区域教研提前向主管部门申请,对得到批复的研讨课给予认定,对于未提前申请和得到批准的教研不予认定。无论共同体学校之间开展多少次教研,行政管理部门每学期只认定一次研讨课,每一次研讨认定的上课教师不得超过两人,超员部分不予认定。建立共同体教研良好秩序,才能防止“区级不够、区域来凑”的乱象发生。

3.配足配齐教研员,强化学科专业引领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分小、初、高学段配齐配足专职教研员,另聘请若干名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根据《教研工作意见》要求,苏州工业园区至少应配备3名专职教研员,每学段配备3名兼职教研员,老中青结合。开展共同体教研时,教研员应到场指导,至少要保证有1名兼职教研员到场指导,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

(二)学校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加强中观管理

1.健全教研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共同体教研和校本教研制度。开展共同体教研要领导审批、中层参与、部门落实、教研组反馈。建立教学研讨、教学反思、成果检验制度,包括:教研活动“三个一”制度(每周一反思、每月一研讨、每期一汇报);教学认识“四个一”制度(一个自我教学认识、一节好课认识、一个新理念认识、一个创新目标认识);教科研成果“五个一”制度(一个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优秀课件、一节优秀课例录像、一篇课例评析或反思报告、一篇教学论文或课题报告)。

2.建立研讨常态,强化集体备课

根据“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邻近”的原则,共同体学校之间建立教研常态机制,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定学年和学期共同体教研计划,固定每学期、每个月的教学研讨时间。每学期进行3~4次现场教研,1~2次网络教研。每次教研的主题内容在制定学期教研计划时就要大致确定,具体执行时再进行微调。将学校优势转化成区域优势,学科单项优势转化成整体优势,教师个体优势转化成群体优势,逐步形成自主互动、合作共赢的区域教研文化,推进区域教育的集约化、均衡化发展。学校层面对共同体教研负起监管责任,从计划审定、教学研讨到成果总结等都要有学校行政领导参与,确保共同体教研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

3.依托各级竞赛,丰富教研内容

校本教研不能局限在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和考试命题研究的狭小范围,要加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考试评价研究。依托省、市、区三级优质课评比开展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将优秀课例向上一级推荐,参与优质课评比;依托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和教案评比活动等,开展论文及教学设计的专门性研讨活动,择优推荐优秀教育论文和教学设计参与各级各类比赛;依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中考,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依托各类省、市、区级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讨活动,丰富教研内容。

4.立足学科名师,发挥引领示范

笔者所在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时经常邀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进行专业指导,因此该校无论是师生的学科竞赛,还是教师专业发展,成绩都在区里名列前茅,这正是发挥学科名师引领示范的结果。每次开展共同体教研,邀请1~2名区域学科名师上展示课,就某一主题实施“精准教研”。如杨老师连续多年在省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可就“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开展一次精准教研。区域名师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引人入胜,教学成绩斐然,可邀请他分享如何在体育课上“收住”学生的心,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在学科名师等“领头雁”的带动下,发挥“雁阵效应”,化教师个人优势为区域优势,使整个团体“群雁齐飞”,实现教师群体的能力提升和专业成长。

(三)教研组强化校本教研,保证教研效果

1.丰富教研模式,保证教研效果

丰富教研模式,拓展教研维度、广度、深度,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多媒体平台就某一特定主题随时随地开展网络研讨,打造“现场教研”和“云教研”相结合的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多维发展的共同体教研格局。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能否保证校本教研质量,教研组长是“关键人物”,学校应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提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学科带动作用。

2.徒弟专业成长,学科师傅先行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老教师“一带一”或“多带一”的形式,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课题研究等方面对年轻教师给予指导。苏老师在岗前实习期间,师傅就辅导她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参加竞赛,她在入职后的第一个学期,就获得了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省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实践证明,学科师傅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发展观等对新教师的影响甚大。优化教研形式,提升教研质量,要发挥学科师傅对学科徒弟的传帮带作用,引导年轻教师正确对待每一次教学研讨的专业成长机会,树立良好的教研价值导向,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和进步。

3.提升教研认知,树立成长意识

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职业,要树立正确的教研认知观,通过参加教研发现自身之不足,通过教研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和促进专业成长。专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要向为一纸开课证书而教研的功利性目标说“不”,每一次教研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最好能书写教学反思,这样才能有收获和成长。

四、结语

教研工作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区域共同体教研工作在平衡区域教育资源、指导区域教学实践、形成区域教育合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学校增多,年轻教师增多,市、区级教研数量难以满足教师们专业发展的需求,“区级不够,区域来凑”成为普遍现象,共同体教研成为热门,在共同体教研活动中开课已成为年轻教师获得校级以上公开课证书的重要渠道,共同体教研逐渐流于形式,背离其初衷。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当前共同体教研存在的不正之风,使之回到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主干道上来。也唯有如此,共同体教研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其应有价值,获得平稳有序、健康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区级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员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区级社区教育学院推进社区教育的实践策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ImprovingListeningandSpeakingSkillsthroughWatchingAmericanTVSeries
浅析区级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和策略
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加强区级财政审计的几点建议
今天我叫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