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空间叙事中的留白处理
2022-11-05刘克琴
刘克琴
在被西方及好莱坞叙事包裹的今日,如何审视自我文化及叙事是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回望中国电影史,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中就已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而近年来梅峰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更一步继承且推进了这种美学及叙事,并且将更多的独特中国美学融进了影片。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提出这样的观点,“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的精粹。而若要表现“虚实结合”,需要对“实境”与“虚境”进行完美的融合,两者之间的过渡与重叠,便生出留白。留白,作为中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常常被用于中国传统绘画、诗歌、音乐、建筑上,极具中国美学特征。而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空间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人们要谈论叙事就不可忽视它。”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无论是在叙事、视听或是意境表达上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通过这种留白,观众总能在电影点到为止的情感宣泄中获得共鸣。本文将从空间叙事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影片视觉空间、听觉空间和隐喻空间中的留白处理,并探究留白背后的寓意及其产生的意境。
一、 视觉空间——镜头语言之下的意境
(一)空镜头运用对人物的塑造
空镜头是视觉语言上给予的留白,影片三个主要人物即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出场之前都出现了一系列的空镜头,这些空镜不仅传达信息协助叙事,同时也隐喻了人物的处境。丁务源出场之前是一些丁务源房间的空镜头。白色的纱制窗帘、整齐的被褥、桌上规整的书本还有一盆文竹,给人高雅素净之感,文竹的摆放更是颇有《小城之春》中兰花的空灵气质。这是对人物的反讽式塑造,丁务源虽为人油腔滑调,但并非对生活尊严毫无追求之人。房间就像是丁务源内心世界的外化象征,每一件物品和家具都被一丝不苟地摆放着,犹如他的处世之道,横亘在微妙的人情界限之间,不越雷池一步。
导演给了秦妙斋一个浪漫的出场,秦妙斋的出场前的两个空镜头,一是日出景象,但整个画面却完全暗下来,给人以大难临头之感。二是江中的一颗孤独的礁石,远处还有若隐若现的连绵山峰。两个静的空镜后就是吴教授站在江边,秦妙斋提着箱子从画面角落走出。这个镜头摇摇晃晃但并非手持镜头为之,更像是从船上延伸出的视角。空镜之“静”与镜头之“动”的动静结合,实现了中国画般的意境塑造。秦妙斋到树华农场之前穿过了一片梦境般朦胧的树林,当秦妙斋从梦中走出,便发现“与世隔绝”的树华农场,这种表达颇有“桃花源记”的浪漫。单纯形容秦妙斋是个虚伪的狂热分子是不妥的,他虽然跋扈自恋,但同时他也有着孩童似的幼稚与对艺术憧憬,他更像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畸零人。
尤大兴出场前的空镜头中屋顶被压到画面底部,屋顶之上是大片随风摇摆的竹林和芭蕉树叶,及袅袅炊烟。竹林在整个画面中占大部分,将屋顶和余白压缩到边角。整个画面显得压抑和沉闷,同时尤大兴到来是在傍晚,更是加重这种暗调。这位傍晚到来的不速之客,作为农场的“闯入者”形象,在他还未出现就已经给观众带来压抑的情感。
三个人出场前都有一系列空镜头,这三组空镜头把影片割裂成三段,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有暗示。空镜头是一种视觉上的“留白”,但同时也是对于人物塑造起到了作用,观众会对接下来人物的出场有个心理缓冲与潜意识的认知。
(二)“三远法”构图与全景镜头
相比老舍的原著小说,影片处于更加疏离的状态去展示三个主要人物,留有更多的空白,正是这种空白,营造出浪漫的中国画意境。影片中“三远法”构图出自于中国透视法的即“高远、深远、平远”,平远式构图表现在近与远的虚实结合,例如在秦妙斋初见佟小姐与三太太在的农场亭子里,在秦妙斋述说自己身世时画面有意虚化佟小姐与三太太,突出秦妙斋与丁务源,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氛围在丁务源与秦妙斋之间产生,两人处世态度看似不同,但是却有着相似的内核。深远式构图更多表现在人物入侵或者离开树华农场时经过的曲折的桥,桥下是蜿蜒的小溪,整个画面呈现出“S”型构图,使得画面延伸出更广阔的空间,便有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悠远意境。高远式构图更多体现在许家大院,对于许家大院采用仰视镜头的刻画,展现出许家大院对于树华农场的绝对权威。
二、听觉空间——传统戏曲的运用
(一)对话与自然音响取代配乐
“影视作品中音乐的‘留白’主要是指电影中人物情绪或故事情节发展到一个高潮时,不加带有任何煽情性质的音乐,而是在这一小段时间中让电影安静下来,来配合人物情感的宣泄。”
尤大兴初到农场作为叙事转折点,本应伴随着大量的叙事信息渲染观众情绪,但在高潮部分,农场突然停电了,这时影片便出现了“黑场”,画面不再具有叙事功能,由音景代之。“黑场”时影片并没有用任何配乐,只是单纯的出现了丁务源与寿生的对话,丁务源的声音与停电之前温和、奉承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显得冷漠和疲惫。在视觉功能丧失的前提下,丁务源终于卸下自己的伪装,向寿生关于尤大兴的身世,展现出狠辣冷漠的做派。灯亮起后,丁务源说:“看来这个尤主任不是野鸡学校的。”这代表了灯亮后丁务源仍旧需要重新伪装自己,开始新一轮的“争斗”。“黑场”是影片最为明显的留白段落,观众被剥夺视觉感知,坐在全黑的影院,仅仅凭着影片对白,对画面及人物状态进行想象。
影片很少用到音乐,这增强了影片的写实效果。同时自然音响的运用更是增添了影片的意境,例如从头到尾一直环绕的鸟鸣声、溪流声、牛羊声等等,这些自然的声音都营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加重了电影的诗意气质。在丁务源第一次出现在许家大院时,自然音响是直升飞过的声音,直升飞机飞过的声音在这里起到了两个作用。首先,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争正在发生。第二,对丁务源人物的隐喻留白,暗示丁务源的登场。
(二)传统戏曲的运用
影片出现了两首传统戏曲,一是丁务源在许家为小少爷办寿时,许家大院演出的川剧小品《皮筋滚灯》;二是沈月媚与许老板合演的京剧《贵妃醉酒》,两次传统戏曲的运用各有深意。
《皮筋滚灯》中皮筋以“丑角”形象出现,是个典型的耙耳朵形象,皮筋性格懦弱但又有赌博的恶习,同时皮筋性格里也有坚强的一面他自嘲、戏谑、以故意丑化自己博得老婆的同情。在演出《皮筋滚灯》时,丁务源跑上跑下给各位老爷客人点烟添茶,两个人物的共情一下体现出来,丁务源在许家大院“丑角”的受气形象通过“皮筋”隐喻。同时沈月媚的“悍妻”形象也显示出来,但是这种强悍并非对许老板,而是对丁务源,丁务源的奉承也是围绕着沈月梅展开。《皮筋滚灯》经典川剧的运用不仅仅是增添了影片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对人物关系的隐喻留白。
而《贵妃醉酒》的出现,其实也是在侧面强调佟老板这个外部因素对于许家内部的影响,佟小姐与秦妙斋的画展直接影响到了许家的安宁。这种影响通过三太太沈月媚与许老板合唱《贵妃醉酒》体现,旁边的桌上还放着丁务源送来的芦苇,幽怨而暧昧,这也符合影片“点到为止”的情感表达。
《皮筋滚灯》和《贵妃醉酒》两首传统戏曲剧目的运用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当一些微妙的感情无法用台词表达的时候,戏曲表演出来反而更有张力。戏如人生,丁务源和三太太的不得已都不能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但两个人又需要有情感的释放口,于是戏曲的穿插很好的说出了两人的潜台词,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写“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三、隐喻空间——虚实之下的空间叙事
(一)物理空间与想象空间交替并行
庄子道:“虚室生白。”虚实结合是留白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影片中主要出现的“物理空间”有两个,一是树华农场、二是许家大院。“封闭空间”是电影中常见的类型,它主要是指电影的发展与冲突主要集中在一个物理上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之内,在这个空间之内表现电影的主题与人物。在树华农场这样一个封闭空间里,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它是叙事得以进展的主要要素。但是观众往往很容易忽视许家大院这个空间,许家大院其实是和树华农场空间交替并行的,它是穿插在一个封闭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树华农场为“实”,许家大院为“虚”,虚实结合,一幅中国世态画缓缓展开。
影片为工整的三段式,许家大院在影片中共出现六次。在电影第一段,许家大院出现的两次作用是表现丁务源在许家的周旋,丁务源八面玲珑的人物特点在许家大院中体现出来。而在这之外,抛出的其实是许老板与佟老板的复杂关系,展现在树华农场的斗争以外有一场更大的斗争。在第二段出现的两次许家的情景,是表现秦妙斋朋友当汉奸被抓后许家的波动。其实也是在侧面强调佟老板这个外部因素对于许家内部的影响,佟小姐与秦妙斋的画展直接影响到了许家的安宁。
许家大院在影片第三段,只出现过一次,但笔者认为,在影片第三段许家大院还出现过一次,而这次的出现是在电影以外的“想象空间”。在影片最后,丁务源带领寿生提着一大堆物品穿过曲折的小桥,影片在这里结束,但是意境已经拓展到影片之外。在丁务源与沈月媚之前的谈话中有提示丁务源主动揽下帮许老板做寿的活儿,丁务源带着一大堆礼品会去哪里?观众们心中昭然若揭,这一切都回到了原点,树华农场就像从未发生过任何事一样平静。这里的许家大院空间早已超出一般物理空寂存在,而是以一种符号表达它的特殊意义,这让它超越了基本的叙事层面,给人带来哲学的思考。
(二)空间的延伸
中国人情微妙关系通过两个空间转换得以体现,在许家大院,人情世故像打太极一般你来我往,回味悠长。同时,在影片展现的这两个“实”的空间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虚”的空间,那就是所有人物所处的“社会空间”——抗日战争下的重庆。这个空间将树华农场和许家大院都包含在内,就像中国平远式构图的山水画中若隐若现的山峰,影片有意的淡化这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只在人物交谈当中偶尔插一两句对话交代。这说明时代背景并不是造成这种人际关系的本质原因,只是乱世的设定加重了荒诞感,使得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更加夸张。
这个故事可以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时代,影片的三个主要人物放在现代社会也随处可见并且具有代表性,圆滑的为官者、自恋狂妄的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又偏执的海归。这几乎就是中国社会人物构成的一个小缩影,影片通过表现这三类人的斗争和处世态度来展现整个中国社会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圆滑的为官者不做实事却能身处高位,自恋的大学生实则胆小幼稚,又能才的实干家却找不到应有的出路,是什么导致的这一切?是中国难以逃脱的人情社会,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自身民族文化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也是传统文化对于人“异化”的表现。
四、结语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难得的佳片,可分析之处数不胜数。此片像是梅峰和老舍的一次隔空对话,在保持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同时梅峰也不断反思与探寻。影片中的留白,更像是梅峰探寻出的答案,但直截了当的道出答案并不是老舍和梅峰这样的文人的表达方式。留白产生意境,“所以中国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在这种诗一般的意境之下,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民族并不为之骄傲的东西。但这仍然是一种进步,至少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这意味着我们离“扬弃”又进了一步,所以,不成问题便没有问题,没有答案则需要我们找到答案。
注释:
①参《狂热分子》埃里克·霍弗著中对畸零人的解释,即“都是社会所不需要的人”。
②四川方言,意为怕老婆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