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鲁艺对革命文艺的贡献

2022-11-05马莉

乐府新声 2022年1期
关键词:鲁艺文艺革命

马莉

[内容提要]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于1938 年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她的创建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教育的先河。鲁艺自建校后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革命音乐家,在这些人当中,既有从苏区奔赴来的文艺工作者,也有从抗战大后方国统区赶来的文艺家,他们经过在陕北的“洗礼”后,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根据地音乐、抗战音乐和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的音乐作品。本文从鲁艺的诞生入手,对鲁迅艺术学院和高尔基戏剧学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鲁艺在教育教学、音乐创作与表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深刻认识鲁艺对革命文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此来反映中国革命文艺发展中的一个侧面。

1938 年4 月10 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她在我国现代的革命文艺事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鲁迅艺术学院建立在抗日战争的紧迫关头,如何平衡“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成为鲁艺进行创作和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这所高等艺术院校接受党的直接领导,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在战争年代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各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人们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将我国的革命文艺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创建初期,先进的革命理论和优秀的文艺大家,为鲁艺在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方面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抗战文艺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中里程碑式的学府。

一、烽火中的鲁迅艺术学院

毛泽东于1929 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革命文艺应成为革命宣传中有力的武器,革命的文艺必须与政治结合、为群众服务,并责令‘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及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委员会负责督促及审查之责’”,这种方针和指向在当时非常普遍,基本都是围绕革命文艺的相关内容。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根据地广泛且快速地成立了许多文艺团体,并在工农红军和根据地群众中间展开了不同的革命文艺活动。贺龙领导的红军中成立了“战斗剧社”;中央红军学校政治部和各所属部队普遍建立俱乐部和“列宁室”等文娱机构;1932 年又成立“八一剧团”,在此基础上在江西瑞金建立了“工农剧社”包括总社和各地的分社,1933 年成立了“高尔基戏剧学校”,这是当时中央根据地唯一培养文艺干部的学校。后来在1934 年10 月,工农红军开始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进入延安。1938 年4 月,鲁迅艺术学院也建立起来。这些都是当时受到中央文艺指令和支持之后所作的文艺工作,对当时的文艺发展和后来文艺创作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鲁艺的诞生与发展

“延安鲁艺诞生于抗战时期,基于对抗战文艺人才的需求,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创建。延安鲁艺在思想上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教育思想,实践上继承‘文艺教育为政治斗争服务’主张,借鉴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办学经验。”1938年成立起来的鲁迅艺术学院,被中国共产党人寄予了厚望,毛泽东及众领导人结合抗战时期中国的国情以及所走的革命道路,工农兵大众就是革命的主体,因此在鲁艺成立之初就确定我们所创作的文艺就是要为大众服务,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毛泽东曾对当时的文艺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是文艺要来源于生活。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我们所创作的内容就是要与我们的革命斗争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够体现我们文艺的特点。第二是文艺要具有阶级性。这是任何时期艺术发展中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文艺要代表谁,成为谁的“武器”。作为无产阶级我们就要重视工农兵在文艺当中的地位,文艺工作者深处在抗日根据地,如何发动群众、在群众当中迅速建立起坚强的堡垒就需要靠文艺的力量。第三是落实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除了对于艺术的普及,不如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广泛进行了文化的普及,包括教老百姓认字、唱歌,各种活动都在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平衡“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不断确立的过程中,站在现实国情与革命道路上不断摸索的问题,文艺创作中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反对“艺术至上”的唯心主义思想。

鲁迅艺术学院在发展中经过了延安鲁艺、东北鲁艺、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等各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均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音乐人才,对我国音乐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由于在抗战时期领导人的带领下,才让抗战时期的文艺如此突出和繁荣,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

(二)与高尔基戏剧学校的比较

1.学院建立理念不同

在瞿秋白指导下建立的高尔基戏剧学校,其办学理念主要是艺术教育与现实斗争生活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实习演出紧密结合,培养文艺戏剧人才和宣传演出的专门学校,其学员大多为当地工人、农民组成的“蓝衫团”,“蓝衫团”其实就是一个文艺团体。团体和剧社的普遍建立,使文艺活动得到了更广泛普及和提高。鲁艺创立后,办学理念有了明确的指向,主要是培养适应抗战需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文艺普及人才与专门人才。正如鲁迅艺术学院的办学方针所介绍的:“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鲁艺的学员大多是怀揣着崇高革命文艺理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由于两所学校受众人群的不同,对于革命文艺影响的力度也有所不同。

2.学习周期有所不同

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的文艺戏剧人才虽然有一定的文艺基础,但是在校时间为4 个月,对于艺术这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来说,学习时间有限。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没有得到长期的文艺熏陶与学习,很难成为一名专业的艺术家。然而由于战争的需要,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学员们仅经过短暂的业务培训,从而导致很难在艺术上获得更高的成就。作为中国革命文艺摇篮的鲁迅艺术学院,在建校机制上做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置,学员们的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学习周期也相对较长。鲁艺创立初期时,学制为9 个月,到1938 年12月份就已经开始执行2-4 年的学制。因此鲁艺的艺术工作者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和系统化,而且由于受众群体相对较宽,在服务于革命斗争的同时,学员们还可以再次进入学院进行深造,促使大批的专业艺术人才在这一时期广泛地涌现了出来。

3.师资力量不同

高尔基戏剧学校于1933 年4 月4 日成立于江西瑞金,隶属于瑞金工农剧社总社,在此期间也涌入一大批艺术家在校授课,例如李伯钊、石联星、王普青、刘月华、施月英、施月娥等任专职教员,沙可夫、赵品三、钱壮飞、李克农等人在学校兼课。由于抗战时期交通与通讯不便,导致很多艺术家并未知道有此学校招收教师,同时学员又相对较多,从而导致高尔基戏剧学校出现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破庙、空旷的场地都成为了教学场地、排练场所。1934 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高尔基戏剧学校解散,由于学校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很多艺术家知道后都为此感到惋惜,感叹无法为抗战做更多贡献。

鲁艺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侵略,需要大量人才进行文艺宣传工作,于是决定创办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许多领导人都对此十分肯定,甚至联合发出号召。领导人强大的感召力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前来鲁艺承担起了教学任务,为抗战、为革命文艺的发展培养艺术人才。许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在该校任教,如茅盾、艾青、吕骥、冼星海等人,无论是文学、音乐方面,还是其他艺术类的专家,他们都怀揣着极大的热情来到鲁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振奋军民抗战热情做出贡献,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创作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革命战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促进了我国革命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鲁艺对根据地音乐的提高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七人联名公布了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其中写到:“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有足够的认识,并且重视艺术在革命中的发展。同年4 月,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建校,这所汇集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不同领域的文艺人才,纷纷走进鲁艺的校园,开始进行系统学习和艺术创作。其中,音乐创作成为了根据地艺术创作中的主要领域,尤其是歌曲创作,歌曲通过口头传授、报纸印刷等方式,很快从根据地传播起来。

(一)教学体系逐渐系统

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在建校机制、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上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关注的。鲁艺不同于1927 年建校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当时国立音乐院拥有的都是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并经过专业、系统音乐学习的老师,在教学上也吸取国外的教学经验,学习内容基本围绕专业音乐进行。鲁艺创建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欠缺,但是在物料储备条件都比较匮乏的时期,艺术创作却成为了抗战时期中璀璨的明星。

在鲁艺成立初期,音乐系的必修课只有常识(14 课时)和唱歌(28 课时)两门课程,由冼星海和向隅担任当时的音乐教员,偶尔还会有一定的特别讲座。除此之外,鲁艺学员还必须参加的共同必修课包括社会科学概论(14 课时)、中国问题(7 课时)、哲学(7 课时)、艺术(6 课时)、苏联文学(10 课时)等等,这些课程分别由沙可夫、周扬、艾思奇等人担任教员。进修到高级班时,会有高级班必修课,包括社会科学(10 课时)、政治经济学(10 课时)、艺术思潮(10 课时)等课程。从上面的课程与课时来看,不难发现在当时的教学中,专业课的课程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刚建校师资力量不够充足,专门的音乐人才很少,主要将教学力量集中在政治和哲学的内容上,而且就“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鲁艺在转入正规化教学后,这时的专业课开始丰富起来,指挥、唱歌、练声、视唱、和声学、音乐概论、新音乐运动史、自由作曲、作曲法、普通乐学、乐器、歌词作法、民歌研究、中国音乐史、曲体解剖等内容全部出现在教学课程当中,只是当时的课程名称与现在的课程名称有一定出入。但在专业课之外,学生仍必须学习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问题、艺术论、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中国新文学论等必修课,这些课程代表了当时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思想的先进性,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在思想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进步。

(二)音乐创作不断丰富

鲁艺成立后,有大批的音乐家从鲁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包括之前从事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的聂耳、贺绿汀等左翼音乐家,也包括如马可、郑律成、刘炽等年轻的音乐家,他们纷纷进入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断充实鲁艺的教学规模。这些音乐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体裁丰富,可以说对音乐进行了深入的尝试和探索。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主要以声乐作品为主,尤其是在陕甘宁这样的山区,创作的音乐很容易和当地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同时人们口口相传,在根据地很快得到了传播。

在音乐创作领域,作曲家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冼星海、吕骥等人,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几位在鲁艺音乐系学习或教学的学生和教员。郑律成于1937 年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 年鲁艺成立后成为了鲁艺音乐系第一期学生。他的作品以抗战歌曲居多,其中《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是郑律成的代表作。《延安颂》是一首抒情歌曲,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象征,里面充满了作曲家对延安的敬仰之情。《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最为著名,也深受军民的喜爱,两首作品都是以进行曲的风格进行创作,具有慷慨激昂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气魄,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在之后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马可于1939 年到达延安,在鲁艺音乐系音工团工作,并向冼星海、吕骥等人积极学习,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体裁比较集中,代表作包括《吕梁山大合唱》、《毛泽东之歌》、《南泥湾》等等,尤其是“新秧歌运动”开展后,马可还积极参与了新秧歌剧的创作,《夫妻识字》就是马可的作品,在歌剧《白毛女》中马可也担任了音乐主创,在音乐创作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李焕之与刘炽分别是鲁艺音乐系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学生,都曾跟随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等课程,他们也都参与了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除此之外他们也有一些自己单独的音乐作品和理论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影响比较大。何士德于1942 年担任鲁艺教员,这位教员的经历比较丰富,先在上海投身于救亡歌咏运动,后又来到抗日根据地从事音乐工作。这些音乐家都对当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后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艺素养。

三、鲁艺音乐的独特价值

(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

美国学者梅·所罗门曾这样写道:“毛泽东在他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大众化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和这一过程相关联的,就是要求运用艺术中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因素,通过群众的朴实的表达方式和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形象,来打开联系群众的渠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的“二为”思想,即“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为工农兵服务”,指出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浴血抗战中,鲁艺人克服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福祉奉献出青春和热血。大批的音乐家、艺术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为老百姓服务、为抗战服务、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服务。在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中,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音乐的表现形式,处处以人民大众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为创作根本,这不但是当时抗战的动力源泉,更体现了鲁艺音乐的创作宗旨。

马可于1939 年抵达延安,加入鲁艺音乐系随冼星海、吕骥等学习,整理过大量的民间音乐资料,发起组织了“民歌研究会”。1941 年该会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工作职能除了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外,同时在鲁艺副院长吕骥的倡导下,组织解放区的音乐工作者们进行民间音乐的采风活动。“当时的革命文艺运动给人们留下的值得留恋和向往的记忆,是永久难忘的。在这些难以忘却的回忆中,谁也不能摆脱或无视民间文艺的强大魅力,无论是文艺评论家还是文学史家,都不应该忽视这段历史,也不能离开民间文艺而谈革命文艺的发展和产生。”这是记录在《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前言的部分内容,引导并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鲁艺音乐家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从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歌剧作品《白毛女》的诞生,无一不体现着鲁艺音乐创作的内涵。在新秧歌剧和歌剧之外,还有音乐家对民歌的二度创作,这些对民间音调的使用,使当时的音乐作品风靡在根据地的各个角落,足以证明当时的音乐创作在体裁上丰富多样,同时深入人心。但这些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是比较统一的,大都是围绕抗战内容所进行的。歌曲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具有深刻认识,也是党的领导的先进性真真切切地体现了抗日根据地人们的生活当中。

鲁艺音乐家们对音乐创作的执著,对革命和文艺的精益求精,真实地反映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原貌,以及他们对抗战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在强烈的时代精神的指引下,鲁艺的音乐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二)音乐形式的融合创新

延安鲁艺时期,音乐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和尝试把我国的传统音乐形式与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了。在着眼于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前提下,音乐家们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模式和技法,更多的开始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段来创作我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作为鲁艺音乐系筹建者之一的向隅,是受过西方专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其先后随法利国、阿萨科夫、黄自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在鲁艺期间,他曾历任音乐系教员、音乐研究室主任、音乐系代系主任、副系主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音乐顾问、延安鲁艺“星期音乐学校”校长,在教学中,他按照西方的教学模式编写了《作曲法》等课程的教材讲义。

鲁艺众多文艺作品中,不得不提到由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是当时大合唱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黄河大合唱》之外,冼星海还创作了《生产运动大合唱》等其他三部大合唱作品,但这几部作品并不是特别突出,还有一些交响作品是他去苏联之后进行创作的,可以说这些作品也是当时延安的音乐家对专业音乐所作的积极尝试。《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一部近现代合唱作品中传唱度极高、里程碑式的大合唱作品,曲中多次运用民间音调和民间歌曲的表现形式,但又强调了西方复调和多声部特点。如《保卫黄河》,进行曲风格,采用了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为素材,采用多声部复调的形式写成二、三、四声部轮唱。此外,鲁艺的音乐家们尝试根据西方歌剧的模式创作了《军民进行曲》、《滏阳河》(冼星海)、《农村曲》(向隅)、《塞北的黄昏》(刘炽)、《白毛女》(鲁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虽然“歌剧”这一体裁源于欧洲,但鲁艺时期的歌剧都是运用了大量的民族音调以及传统戏曲音乐作为构成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中国歌剧家经过20 余年的艰苦探索,通过《白毛女》的创作时间终于找到了一条将西洋歌剧与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歌剧发展道路;特别是在音乐创作上,借鉴西洋歌剧的音乐戏剧化经验,通过主题贯穿发展手法来展开戏剧性,并继承我国板腔体戏曲中运用不同板式和速度的丰富变化对比及自由组合来解释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层次,从而获得了戏剧性,较好地解决了戏剧的音乐性和音乐的戏剧性这一歌剧创作的基本母题,使得音乐元素与戏剧元素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达到了和谐统一。”可以说,鲁艺的音乐创作促使我国音乐走向了融合西方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音乐的新时代。

四、鲁艺教学的先进性

(一)教学范围大、受教人数广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成立鲁迅艺术学院,是为了培养属于自己的抗战文艺人才,既能够在抗战时期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也能够为我国的革命文艺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艺术这种传承在未来得以延续。鲁迅艺术学院在正常招生、教学的过程中,还成立了少艺班,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作为教学和培养的目标。通过少艺班来招收一些青少年,由各系的艺术家担任教师,教授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为他们打好根基,在未来能够成为新中国的艺术人才。

鲁艺人之所以能够关注到小学员的培养,也是看到了孩子身上所特有的可塑性。在陕北的偏远地区,孩子们很难能够拥有多样的学习机会,这样的班级其实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接受艺术熏陶和文化学习的机会。鲁艺音乐系虽然在大背景下是为了抗战培养人才,以满足当时的需要,但同时也放眼未来,为中国共产党不断输入优秀的音乐干部。在经过多方努力后,鲁艺培养了一大批音乐领导骨干,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的音乐素养,也在对音乐不断探索和研究,积极开展新的工作,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二)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942 年,鲁艺各系开始进行新的教学活动。音乐系师生们开始以民间音乐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对外演出后,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延安位于陕北地区,这里历史悠久,戏曲种类繁多,独具特色,作品丰富多彩,至今被人们所传唱的,如秦腔、道情、花鼓灯等。这些民间艺术是丰富的财富,使鲁艺音乐系师生耳目一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创造力,在审美视野上不断拓宽。他们开始投入创作中,越来越多的作品涌现出来,富含民间气息。

鲁艺师生努力向当地群众学习,了解他们的音乐、语言,创作出新的歌曲,真正融入群众中。音乐系师生在“中国民歌研究会”的号召下不断收集民歌素材,学习民间音乐,在不断研究中融入到创作中去,为抗战发挥团结向上的积极作用。民歌研究会中不乏负有盛名的学者,他们创办音乐期刊,如《民族音乐》就刊载了当时创作的部分民歌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对中外进步音乐的学习

鲁艺音乐系在对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上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进步音乐的加入,这些作品积极向上,富有革命气息,与民族的遭遇密切相关。当面对帝国主义入侵时,这些伟大的民族没有沉迷,而是奋起反抗,他们不断在斗争,争取自身的权利。鲁艺音乐系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工作,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同时又与创作结合起来。他们创作和演出抗战歌曲,以此反映边区生活。师生们也会演唱歌曲,如《我们是红色的战士》等,这些歌曲曲调激昂,催人奋进,富有积极向上的精神。1940 年吕骥曾发表文章,指出音乐创作要贴近群众,充分利用我国的民歌,与群众形成共鸣;研究西洋革命歌曲,使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他充分肯定了音乐成就,并对许多作品大加赞扬,认为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出应该借鉴创作经验,为我所用,但学习的是他们的方法与技巧,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模仿。我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果强加外国歌曲的曲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外国音乐不能完全替代我国的音乐,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结语

鲁迅艺术学院从建校至今已经走过八十四个春秋,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站立起来,到现在见证了新中国成长的艰辛,也见证了八十余年来鲁艺不同时期的变化与进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代表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实践。毛泽东曾说过: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是发展的。因此,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鲁艺在革命文艺的大道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不仅仅是党和领导人所对他寄予的期望,更包含着人民对于文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历史时期之下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不但丰富了广大军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有效地宣传了抗日救国思想,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鲁艺时期的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为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民族音乐的继承,也不是全盘西化的接收,而是亘贯古今、融合中西的革命音乐,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鲁艺文艺革命
1942,文艺之春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中国的出行革命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粉红革命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