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家在内蒙古》的人文价值嬗变
2022-11-05杨亚楠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亚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从古至今,国家和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此同时,记录它们的方式也在更新迭代,与时俱进。远古时候的石头洞穴上作画,后来的文字记载,到媒介时代的印刷、电子形式的承载,越来越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的自由和广泛。纪录片是在电子时代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影像呈现的类型,以真实作为最高原则,客观地记录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家在内蒙古》是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系列纪录片,此片立足于内蒙古多年来的发展变迁,展现普通人的非凡事迹,记录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故事化的表现手法蕴含了人文价值观念,呈现出内蒙古多元的历史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此系列纪录片采用以人物作为入手点,本文采用相同的视角,寻找他们身上与内蒙古或者是与家乡的动人故事,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分析其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弘扬英雄般的精神,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才能更好的建设亮丽内蒙古。
一、草原与城市:地域空间的差异与和谐
城市是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草原是对内安定心神的一处栖息之所;城市化建设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大趋所势,草原是现代社会的后花园和一方净土;城市是心向往之,拼搏奋斗实现价值之地,草原是安放心灵,根与魂的归宿之所。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的论述中提出:“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在《驼峰人生》中,主要讲述了乌拉特后旗的一支驼球队伍去鄂尔多斯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事情。这些参赛队员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乌拉特戈壁草原上,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护着草原,繁衍生息,只在有比赛的时候才会去城市。当他们来到这座耸立在草原上的新型城市——鄂尔多斯,看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身边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陌生的。也正如片中所说“兄弟们很少进城,显得有些拘谨,城市的发展把草原原本样貌不断的更新,人口巨增。未来他们的后代也可能会加入到城市的洪流中,不再是一名牧民。”在城市里也许会有便利的交通,体面的工作,多样的休闲方式,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戈壁草原,风沙肆虐,也许在别人的眼中,这是难以生存的地方。但对于土生土长的草原牧民来说,这里有家、有兄弟、有驼球,“是一种习惯,一种依恋”。
《马背摇篮》中同样也是讲述了三代人的生活故事。贺希格在草原上生活着,为即将到来的赛马比赛做准备;他的儿子哈那木吉在乌拉特蒙古族学校中读小学,贺希格的母亲留在了城市照顾上学的孙子。“一面是愈加区域现代化、便捷的城市生活,一面是广袤无垠的原始草原,三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里为了能够让哈那木吉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在城市里读书,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回到草原上。在城市生活的哈那木吉看来,世界很大很大,有学校、网络游戏、手机、电视等等,不单单是父辈生活的草原。通过纪录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哈那木吉手法比较生疏,需要在家长的指导下一步步的完成。同时也能够看出来,影片中这部分存在着摆拍痕迹,但是为了更加生动地、形象地阐释主题,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叙事手法。在城市中哈那木吉说着普通话,手中拿着写字笔,与电子设备为友;回到草原说着蒙古族语言,手中拿着马鞭,与马儿为伴,由此从这种反差对比中可以看出,城市与草原的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随之日益加强,文化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古族坚持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吸取不同优秀文化,努力使城市文化与草原文化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平衡状态。”城市与草原,不仅仅只是地域空间的差异,而是因为有了这个差异,产生了生活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差异,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构成了当下丰富多彩、秩序和谐的共同体。
二、父辈与吾辈:价值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的民族。自古以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传统伦理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而且只能无条件地服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这样传统、不平等的封建人权思想已经不再适合于新时代,虽然父亲在子辈仍然就有一定的威望,但孩子也可以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黑城绿梦》中的爷孙两代人,爷爷苏和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让孙女毕业以后能够为黑城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在阿拉腾娜布其很小的时候就听从爷爷的安排,捡黑城周围的垃圾,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出于对爷爷和奶奶身体健康着想,每次放假回来之后,阿拉腾娜布其的主要意图就是把带病坚持种树的两位老人接回到巴彦浩特的家,可是两位老人在其他方面可以孙女说了算,唯独这件事老两口有着非常坚定的主意,爷爷答应以后劳逸结合,奶奶答应每天按时吃药。晚辈出于对长辈的关心,不想让爷爷奶奶这么辛苦的劳作,最重要的还是以身体健康为主;而两位老人以坚守家园为使命,保护国家文物为责任,让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家园再次焕发生机。在高考报志愿时,爷爷让阿拉腾娜布其选择了旅游专业,一方面爷爷看好旅游资源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孙女能够从事与黑城相关的工作。在当时,阿拉腾娜布其也没有向爷爷承诺什么,或许她有自己的想法。人的想法会随着慢慢的成长而发生改变,因为从小听爷爷讲黑城的故事,大学毕业之后,一次与爷爷在黑城前的促膝长谈,她决定要留下来陪伴着爷爷奶奶,一起来植树造林,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也让爷爷有些出乎意料,爷爷说“这是来到黑城之后最大的收获”。
两代人因为生活经历、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不同,总是会对一些事情产生分歧,持有不同的意见,值得庆幸的是爷爷奶奶和孙辈之间能够友好交流和彼此理解,最后有着皆大欢喜的结局。
“从小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曾经很想当个牧驼人的那音太,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这是《父与子》这集开篇的一段话。他们一家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从小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和多样,曾经浩浩荡荡的骆驼驮运队已经在沙漠里渐渐消失了。因为吉布呼楞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驼手,在众多的驼手中有很高的威望,所以他召集了周围的一些牧驼人,组织大家举行一次百峰骆驼队,再次走近巴丹吉林沙漠的深处。父亲想让儿子参与此次的驼队,而吸引儿子的全国最大的沙漠汽车拉力赛在阿拉善举办,再多次比赛中取得不错成绩的那音太来说,想要在这次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样走进沙漠,同样风餐露宿,但是父子二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父亲也没有因此而强迫儿子加入到自己的驼峰队,儿子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所热爱的东西。父子二人以各自的方式走近沙漠,吉布呼楞的驼峰队需要四天多的时间才能穿过沙漠,而那音太开着赛车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走到沙漠尽头。最终,不论是驼运还是比赛,父与子都实现了自己内心的愿望,享受着沙漠带来的生命启示,在这片沙漠上继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正是某个家庭成员的特性,变成了一个家庭共同背景的多少有点神秘的象征符号,正是从这个共同背景中,家庭成员获得了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无论如何,从过去保留下来的许多这类要素都为家庭记忆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力图保持家庭记忆的完整性,并且可以这样说:这个框架传统上就是家庭的保护层。”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参加同一件赛事,是构建家庭记忆一种特殊且重要、有意义的方式。30 年前,母亲参加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骆驼竞速赛第一名;30 年后,儿子带着母亲的期望和自己的球队再次踏上了征程,获得驼球表演赛的唯一金奖。这份荣誉不仅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对于家庭来说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父辈与吾辈,虽然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思想观念略有差异,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都出于对彼此的关爱与照顾,选择了精神理念的和衷共济,同心致远。
三、过往与当下:时代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洛克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白板说”,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天生就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标记,一切的观念和想法都是来自后天习得的经验。所以,每一个人地思想都是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以及受到生活环境、周围人言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在《鸟哥的春天》中,张长龙是一名乌梁素海保护区的生态管护员,在小的时候跟随父母从河北白洋淀来到这里生活,到现在做保护鸟类的工作已经有了20 多年的时间,当地人都称他为“老张”。在老张还是小张的时候,因为父亲有一把曾经与日本打仗时用的枪,到了他手里,威力不减当年,变成了他打猎的工具。因为年少轻狂,保护生态的意识较弱,经常用枪来猎捕乌梁素海的鸟类,所以“曾经长时间的打猎生活造成了他的右耳神经性耳聋,如今需要借助助听器才能与人正常交流。每每提到这些儿时的往事,老张都显得懊悔不已。”乌梁素海的当地居民世代沿袭着祖辈的自然观念,保护水源、保护生态,在他们的影响下,老张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也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只要有时间,他就查阅各种资料,学习保护鸟类的知识。看到有人做出伤害鸟类的行为,他都会站出来制止。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对鸟的类别、繁衍孵化、鸟巢的位置都有着详细的记录;看到一些快要死亡的幼鸟,老张也会自掏腰包来救治它们,长年累月,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发现水质不符合疣鼻天鹅的生存环境,也会向相关领导反映情况,投撒漂白粉来改善水质;当有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以及其他的研究团队来这里进行生态考察调研,他便成了向导。在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上,跟随着内心的执着与热爱,怀着对生命敬畏的态度,老张让乌梁素海重新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光彩。“2011 年,乌拉特前旗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了‘中国疣鼻天鹅之乡’的称号,老张自己也荣获了国家‘斯巴鲁生态保护奖。’”
在同和太牧场上,生活着三代人,父亲贡布、儿子巴特尔和巴特尔的妻子女儿。这片牧场曾是巴特尔的爷爷生活过得地方,爷爷是乌拉特中公旗最后一个王爷。在巴特尔年少的时候,认为这里只是一望无际的草场,所以小的时候总想走出这片草原。在读初中的时候,巴特尔曾经离开过草原,后来又辗转回到了草原。2002 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培养,思想和眼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了解了这片与自己血脉相承的草原,他决定要留在爷爷的草原上,保护爷爷的草原,传承爷爷的故事。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开办了旅游景点。曾经人烟稀少的草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巴特尔和父亲贡布把牧场变成了代表着乌拉特民族特色的草原驿站。曾经巴特尔的爷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着乌拉特草原和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或许是王爷后裔的使命又将他带回了这里,承担起守护这片草原的责任。
过往与当下,空间在改变着,时间在前进着。在历史一往无前的征程中,每一个人都在成长,获取新的知识,改变旧的观念,接受着社会的洗礼,思想从稚嫩变成熟、从利己变无私、从眼前变未来。每一个小小的“我”,构成了大大的“我”,为了自己、家族和社会向着美好发展的明天,贡献者自己微薄之力。
四、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如今,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政治、生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发生巨大改变,有些方面甚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面对这令人骄傲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在某些发展方面还是不充分不平衡的,警醒当下的人们要居安思危。面对新的时代,不能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应该登高望远、继往开来。
(一)以史为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历史不能忘记,警醒着当下的人们要从过去的往事当中汲取教训和经验。当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态环境、文化自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环境的治理是近年来治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绿化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额济纳戈壁人烟稀少,荒郊野岭,每年的三月是沙尘暴频发的时候,年过7 旬的苏和退休之后,带领着老伴来到黑城遗址进行植树造林。在他们夫妻二人影响下,妻子的弟弟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着身体还健康,找一点事情来做,以为种树是件简单的事情,可是做起来之后很多困难问题就来了,树苗的培育、刚破土发芽的种子可能抵不住沙尘暴的风力、老鼠吃幼苗等等问题,但他们通过自己想办法逐一地克服,长达二十年之久,用勤劳的汗水唤醒了一大片濒临死亡的植物。在悉心的培育下,又发现了可以广泛播种并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材价值的锁阳。通过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让曾经枯枿朽株的戈壁回归了久违的风光,既保护了遗址,又焕发了生机;既保护了环境,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效益。
(二)以和为贵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征服自然,不能过度利用自然,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阿拉善被誉为“中国观赏石之城”的美誉,因为这里盛产由火山喷发而后形成的奇石,这些奇石不仅因为外观比较奇特,对于有特别外形,例如像岁月老人、小鸡出壳这样的能够达到千万或者上亿的不菲价值,而且每块石头未经雕琢,就能发出不同的音阶声音,将它们组合起来可以演奏曲目。
扎木苏老人在阿拉善戈壁上生活了大半辈子,认为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一开始对来捡石头的人可以接受,后来有一些见钱眼开、有发财梦的人来到戈壁滩上过度开采,在这里安营扎寨,用推土机、炸药等挖掘底下的石头,老人看不下去了,都会把他们驱赶走。薛卫东十年前就想用奇石筹备一场石琴音乐会,但因为缺三个音阶,一直没有举办,他在这片戈壁滩上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听说也有一位前辈在从事相关工作,找到之后,正好弥补了他所欠缺的音阶,让亿万年前沉睡的石头发出了声音。古老的大地孕育着独特的奇异景观,阿拉善的奇石大璞不雕,质朴硕然,演绎着戈壁的坦荡与豪放,人们受到自然的感召,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三)以人为本
中央电视广播总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认为,纪录片的本质从来不是“主题大而空,模式比烧钱,内容不落地”,也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自娱自乐,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纪录片创作理念,探寻更具个性表达,更具主动性,用纪录片关照当下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人的心跳和体温。当今社会下消费主义盛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方方面面的碎片化,人们变得浮躁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有体现人文关怀、情感温度、关注人生的纪录片来传递情感、弘扬正能量。
《家在内蒙古》每一集都是以一位人物、一件事情、一个主题为中心,由此向周边散发,寻找有关联性的人物,并讲述他们的故事,找到共同点,形成共鸣。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件事,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用自己实际的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留住时代记忆,铸造精神家园,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自己的人生,繁衍生息。
自2000 年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我国的荧屏,呈献给广大观众以真正的视觉盛宴,给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理性思索的空间。时代快速的向前发展,社会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纪录片因此承担着纪录社会变革、传播文化思想、观照社会现实的重要功能,并且越来越突出。以史为鉴,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总结当下,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