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配音艺术的本土化表达及行业发展路径探究
2022-11-05范嘉伟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范嘉伟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一、影视行业的发展
(一)影视行业经历了历史性变革
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进行自身的技术更新,从最初单一长镜头的无奈使用,到有声电影在荧幕上将创作者创作意图的生活化表现,继而到后来将色彩涂抹在胶片之上,宣告荧幕色彩时代的到来,电影已经在短短百多年的时间中,不断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形式,终而在近现代人类文明中不断呈现出一幕幕绘声绘色的动人画卷。其中随着声音进入到视听系统,电影的声画系统逐步建立,声音也成为影视表达的基本手段。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影视制作迈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影视配音艺术更是塑造了一大批只闻其声的优秀影视形象,有许多经典的声音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人声、音乐、音响的配音译制在影视制作中的全新应用,不仅弥补了前期拍摄的局限性,同时也打破了各民族文化的阻隔,使得外国观众观看本国语言的非本土电影电视作品成为可能。这也促进了影视行业走向更加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配音模式同样显现出其不可避免的先天性缺陷,多部影视作品都是同一个人的口吻,情感起伏不大,对原有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表达有明显的欠缺,尤其是在跨越文化差异的过程中经常造成理解性偏差。因此在对剧中人物的个性表达与角色塑造方面大打折扣。专业的影视演员往往不能表现地域化的语言,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色派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具有局限性。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亟待中国影视作品的本土化表达,非本土影片的本土化配音作品成为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二)本土配音市场的崛起
影视配音艺术自诞生起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曾几何时好莱坞电影凭借配音译制输出本土电影,带有美国文化价值符号的影片风靡世界,在国内也掀起了一阵观剧狂潮,中文配音的译制美剧,也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在中国影视配音艺术的发展初期,配音技术的发生和应用并不是随着电影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它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特征。20 世纪30 年代,苏联、东欧电影开始输入中国,但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国内的大部分观众似乎不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影体验,特点表现为可以看懂画面,但是对于演员的台词却无法把握。中国的电影市场无疑是具有强大潜力和消费力的,也正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制作团队也将自己的目光紧紧盯在中国市场,大量的外国影片涌入国内的电影市场,这也促使中国的影视制作团队开启了自己的配音探索。长春电影制片场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在那个时期便承担了大量的外文电影的配音工作,配音制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影视行业也在毫不懈怠地奋发前行,来自中国制作团队的影视剧作品一部接一部的走进大众视野,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专业人才。影视配音艺术也在国内开启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新中国也培植了一大批影视配音人才,这种情况也一直持续至今,使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到了空前繁盛的阶段。年轻一代的配音演员们也将这门独特的艺术进行了自己的时代传承,在未来也将在注入自身创新的前提下继续不断发展。
新时期,配音技术已然成为影视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和电影学院也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和系统课程来补充配音队伍,造就了一大批新鲜的血液。影视制作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这对制作团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因此由于后期录音不需要严苛的拍摄环境,只需注意拍摄的艺术手法,专注于演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配音制成为导演的新宠,一切声音在录音棚中完成不再成为梦想。随着国内电影环境的发展,众多外国电影和本土影片进入到观众的视野,中国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观众对影片质量的接纳宽容度变低。但是在中国影视配音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声画两张皮”的作品不断出现,配音与画面表现内容严重脱节,反而对影片的主题表达产生阻碍。配音制并不是影视制作人员缩短影视制作周期的工具,反而对影视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阶段影视配音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影视市场的作品产出数量正处于急速的发展阶段。而影视配音艺术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随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在新的环境和节点之下,影视配音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配音演员的创作制约性
后期配音是在有声电影问世之后随之衍生的一种录音工艺。制造流程一般是对已经完成拍摄的画面,结合画面中的内容和情境去进行与之对应的录音工作。后期配音包含的部分有很多,严格来讲有演员的台词、对话、动作产生的声音及效果声、解说者的旁白和解说词以及背景音乐等等。后期录音模式相较于同期收音有诸多优点,它可以在录制时避免现场不稳定的环境因素影响,剔除外界的噪声及干扰,保证收音效果从而得到音质更加清晰的录音,但与此同时对于配音演员的专业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配音艺术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创作过程中配音演员需要受到剧作家文本和演员荧幕形象的双重制约,在声音塑造上不仅要尽力还原剧作家所创造的文本形象,还要贴合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说配音演员的艺术创作是建立在剧作家一度创作和演员二度创作基础上的三度创作。尤其是配音演员不像荧幕演员一样经历前期的拍摄,无法借用服装、化妆、道具及造景等辅助性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受制于创作模式,部分配音演员对于规定情境的把握还不够深刻,以至于无法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削弱了观众的鉴赏体验。
(二)作品的整体性和声画统一性被破坏
影视作品看似更加偏向于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但其实视觉与听觉二者这是一个相互融通的有机整体,都是构建故事和营造氛围的必要手段。现在很多制片团队往往会因为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达标或观念意识有偏差等原因,在进行后期配音录制时只录制占据主导地位的人声,忽略了对当下情景的总体声音把控。缺失演员与演员之间台词的交流衔接性、人声与环境音的同步相融性,使得构建的声音情境空洞扁平,缺乏层次和质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各种声音之间真实的相互碰撞和起伏变化,这也必然导致观众的观看体验大打折扣。影视作品本就是一个声画相通互融的有机综合艺术形态,声音和画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当前许多创作团队和配音演员缺乏声音空间意识,没有认识到声音是一种立体的多维表达。配音演员的声音不论是在山谷或是平原声音状态都如出一辙,导致观众无法听到与画面完全匹配的声音,难免在体验上会有断层和跳脱之感。
(三)商业片产能过剩,制作求量不求质
商业电影主要以是以营利为目的,为迎合市场需求和大众接受度而制作的,当前市场的商业电影所包含的元素有很多,其中不乏有涉及暴力、悬疑等元素,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欣赏需求和博人眼球的宣传效果。消费时代的全面到来也确立了商业片在电影产业中的主导地位。2021 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市场的生产力再创新高,几乎为全球贡献了近3/4 的票房,在全球电影市场占据绝对的领跑地位。数据统计,2021 年贺岁档的最终的成绩为78.22 亿,创下了中国影史的新纪录。不难发现,2021 年中国电影市场,用户观影需求愈加旺盛,影视产业利润可观,影片创作和观影形式则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变得日益丰富。但是,由于部分制片团队求量不求质的办事准则和创作模式。在这种繁荣的大环境之下不乏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影片流入市场,影片制作流程、生产周期和制片经费都大幅度缩水。随之在后期配音的制作水准上更是良莠不齐,从配音设备的选用到配音演员的创作周期等一系列重要环节都备受影响。让本就存有难度的配音创作更具挑战。
(四)“配音热潮”下风险并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我国生产电视剧总数为194 部,6736 集,故事影片565部。数据表明中国影视剧市场的产出数量仍是非常可观的,而在这些影视作品运用后期配音制作的仍然占据主流,这也意味着当前我国对于配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随着网络传播速率的增快,我国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以“配音”为主题的综艺和应用。2018 年湖南卫视自制综艺《声临其境》第一季开播,这档节目定位为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通过现场为经典影视作品配音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也将声音这一要素以相对独立的形态让观众进行鉴赏,这也掀起了一阵国民的“配音热潮”。像《配音秀》等App 的下载使用量出现了不小的增幅,也有越来越多的有声读物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普通民众加入到配音体验者的行列当中,用自己的声音为经典的影视作品配音,用不同的表达来进行人物的声音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人们的生活趣味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由兴趣牵引而走进专业配音制作的配音新生力量,也生发出了一大批网络配音团队。这对于配音行业来说不仅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又使得配音市场更具生机。但是生机之下同样也蕴藏着一定的“隐疾”和风险,大多的配音爱好者进入配音行业是出于自身兴趣,兴趣固然是很好的老师,但是相较于专业配音从业者,他们往往欠缺系统的专业训练,对于声音的把控、配音的理解和专业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还略显生涩。而这些本就缺失专业度的配音团队为了盈利则大多是以低价补质量,在人员选择、录音设备、创作周期和出品把控等各个重要环节都进行了大幅压缩,这也直接导致了多部配音水平相对低下的作品流入市场,拉低了整个配音行业的出品水准。总体来说在国内配音需求如此庞大的情况之下,依然是缺乏高级配音人才和专业团队。
三、影视配音行业的发展路径探寻
(一)建立相应得激励制度,让配音工作者们走进大众视野
当前,作为幕后创作人员的配音工作者们在社会地位和大众认知度层面,相较于镜前演员来说还是普遍较低,观众往往将影视作品中那些优秀的人物形象塑造完全归功于镜前演员,而忽视了配音演员在人物塑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拿薪酬体系来说,配音演员的酬劳与镜前演员相比可以说是九牛一毛,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市场的导向作用,观众可能会因为演员的明星光环和公众影响力而选择观看某部作品,而鲜少有人将声音形象或是某个配音演员的加盟作为自己的选剧标准。而对于制片团队来说票房号召力也变成了酬劳划分的重要参照指标,配音演员在人物塑造上付出的大量心血却不能换回与之相应得回报,创作热情也被逐渐消磨,这对于配音行业的良性发展也起着相反的作用力。配音演员缺少物质激励与精神鼓舞,中国影视行业拥有“金鸡”“金马”“金像”等多个大型电影节,也有众多相应的奖项来鼓舞和表彰在影视作品中塑造出优秀人物形象的演员和对影视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创作者们,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像日本 “声优奖” 一样以声音为评价标准而专门开设的颁发给配音演员的大型奖项,对于配音演员来说也缺少了精神上的鼓舞和专业的认可,此外也没能给他们一个走进大众视野的机会和途径。未来,我们应该设立专门为配音演员所举办的奖项和大型展演活动,一方面能使配音从业者们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追求专业上的突破,又能让优秀的配音演员得到专业上的认可和精神上的鼓舞,激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塑造出更多声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另一个方面可以让这些配音演员拉近和观众的距离,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提高公众认可度的同时为配音行业凝聚内在吸引力。
(二)团队专业化,影视配音产业化
上文提到近年来在“配音热潮”之下生发出许多网络配音团队,但目前普遍还停留在非专业化的阶段。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来让这些网络配音团队真正专业化、系统化。就拿日本来说,在日本依托于本土动漫产业的繁荣,他们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在配音行业实用的运行法则,在这里就要提到两个名词,“声优事务所”和“声优学校”,声优事务所相当于是一个大型的配音公司,主要职能便是配音作品的制作和出品,而“声优学校”顾名思义则是专门针对于非专业配音人员而设立的声音培训机构。一般来说,在进入事务所从事配音工作之前都要先经过声优学校的专业训练,其中训练的科目众多,从语音发声到配音技巧再到人物塑造,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配音创作的全部流程,呈现为标准化、技能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而事务所与声优学校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为学员提供了经过学习之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大型的事物所可能还拥有自己的声优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目前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进行类似的尝试和探索,比如整合现有的网络配音团队资源,成立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为非专业院校毕业的配音从业者和想进入配音行业的配音爱好者们提供一条专业化的成长路径。还可以按照学员在机构的学习情况和专业成绩试行 “推荐制”和“分配制”,将优秀的配音人才输送到专业的配音制作团队,健全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为我国配音行业吸纳专业素养较高的新生力量,促进配音行业高质量专业化发展,加快我国影视配音产业化的建设进程。
(三)构建平台,促进交流发展
目前我们依然欠缺针对影视配音行业的专业交流平台,整体环境相对闭塞,对于行业现状的把握和专业敏感度还略显不足。我们应当为专业的配音从业者和配音爱好者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互鉴平台,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大型的专业座谈会或研讨活动、设立更多专业的配音比赛、成立配音行业协会和各类型的专业组织,一则可以使大家分享自己的专业经验,相互交流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二则可以通过竞赛等形式相互切磋专业技能,激发创作热情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可以依托例如配音协会等专业组织,联动发展提升整个影视配音行业的内在凝聚力。为配音行业积蓄新力量、提供新动能。以交流促发展,以产业谋生存,构建全面的影视配音生产链条、打造完整的影视配音产业版图。
(四)人工智能语音技术与影视配音的创新融合探索
进入人工智能技术普及时代以后,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业疲倦于自身只在视觉呈现效果的不断革新,开始打破影视作品中声音技术的桎梏,以寻求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配音中的新奇效果,进而完善影视艺术自身内容与形式的革新与发展。经历长时间的迭代更新,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影视创作元素。影视艺术创作者们也开始寻求人工智能配音技术在新视野下的形式表达,甚至已经着手开始进行完全人工智能的尝试,比如湖南卫视在将使用了17 年的口号“快乐中国”改为“青春中国”以后,也对节目形式以及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其中数字主持人小漾的加入,便是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时代视野下的科学性的、新颖化的思考与打破传统的、面向未来影视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一个完美的数字主持人,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是动静的有机交融、是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与旧时代固有影视形式的一次时空对话与历史使命的延续。同样,这一形式的呈现,也宣告了在人工智能动画技术发展到千人千面之后,人工智能配音技术已经打破固有思维的窠臼,达到了一个千人千声的局面。2021 年10 月2 日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小漾与广大观众首次见面,这项成熟技术的运用,已然向大家宣告一个影视技术新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人工智能配音中的营运已经趋于完善。还有早在2018 年1 月22 日开播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该片在制作中创新性地使用了语音合成技术,是世界首部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但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与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配音技术仍然不能摆脱人工的历史性固有前提,尽管无数的影视创作者在进行影视艺术创作中,已经将人工智能配音技术运用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影视剧作品而言人工智能配音想要走向智能化配音的道路,要走的路不只有对音色与拟人化表达的跨越,更是对影视观众接受程度的一次新的历史性挑战,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能否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形势、新视野下被广大观众们像接受人工智能动画那样习已为然,这其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克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配音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在新时代会不断地革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