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一多书法篆刻风格的转变

2022-11-05闻博汉江师范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5期
关键词:印章篆刻笔画

闻博 汉江师范学院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 年出生于湖北浠水。少年时酷爱读书和绘画,12 岁入读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4 岁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 年,闻一多开始留美学习西方美术,三年后的五月份回国。闻一多先生是一名斗士、革命家、文人,亦是一名艺术家。他因诗人、学者的身份而闻名,但最有名的是他民主斗士的光荣事迹。然而,这些掩盖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其实,闻一多还是一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艺术家。

笔者将闻一多先生的篆刻风格按照其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7 年5 月回国的闻先生是一位学者诗人、教授,他在高校执教的同时,开始操刀刻印,此时篆刻是他艺术追求的一部分。第二个时期:1938 年,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们入不敷出,于是闻一多先生开始挂牌卖印,此时的篆刻艺术成为他补贴家用的来源。第三个时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闻一多成为了民主斗士,并参加反独裁民主斗争,此时他刻印章是为社会服务。当然这个时期他也常为抗战活动进行一些文学、绘画、设计方面的创作。1946 年7 月,他的生命和他的篆刻艺术一样,献给了革命。

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闻一多1922 年7 月赴美国学习西方绘画,却心系祖国,渴望传统文化能够发达。他曾经在写给梁实秋先生的书信中说,自己回国后要做一个艺术的宣道者。此时,闻一多先生虽然未曾执铁笔,更未刊刻过印章,但宣道者的志向为他日后执刀刻印埋下伏笔。按规定他应海外留学5 年,出于怀念祖国或是急于为艺术宣道,1925 年5 月闻一多从美国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他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开始遨游在篆刻艺术中,并得到了短暂性的精神寄托,这是他执刀刻印最早的目的。他曾将篆刻比作他的第二夫人“妙龄姬人”,并且“以印志恨”。

1927 年5 月,闻一多苦闷中住在上海潘光旦先生家,身体不佳,而与潘先生游西湖散心。至龙井,先买一手杖,后见有售顽石,闻先生曰:“此物甚雅,可入诗”,从此,他便开始执刀刻印,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他为梁实秋刻的闲章“谈言微笑”、为潘光旦刻的藏书印“胜残补阙斋藏”等,这是他最早的篆刻作品。从闻立鹏先生编的《闻一多印选》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早期的印章多数是试刀引以为快,所以流露出的更多是趣味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篆刻的法度。

作为一个美术家,闻一多能巧妙地安排印章布局。“壮不如人”这方印章,印文笔画多是斜式,而“壮”字单独完全采用横纵方向的笔画,以横竖方向的线条打破了印面的众多斜式;“恩滮之印”中,“恩”和“滮”二字篆书印文笔画繁多,而“之”“印”二字笔画较少,所以闻一多采取将“之”字上半部分从标准小篆的竖式改为斜式,将“印”字下半部分的标准小篆“一”式改为“S”式,从而使笔画较少的篆书在整体印面中变得更加充实;“虞凤冈印”中,“虞凤冈”三字的印文,闻一多保留了标准小篆的上下结构,而他又将“印”字从标准小篆的上下结构处理成左右结构,从而打破了印面方向的单一和滞板。此外闻一多在这一时期的其它篆刻作品中,还采用了大量的横势、纵势、斜势,用印文大小、长短、开合、大块留红和留白,增强了印面的对比、流畅、自然,以达到整体布局的统一。闻一多的篆刻布局,不同于中国历代传统篆刻的文人印面,毕竟闻一多先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篆刻家,篆刻艺术只是他为了托物言志和宣道罢了,但亦不乏自家面貌。而这种区别于古代篆刻的风格,得益于他在现代美术的造诣,所以能巧妙的将印面风格达到自然统一,能通过用心经营笔画、结构的方式,打破印面的单一,做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与古代印章相比,别具一新。

作为一个学者,闻一多擅长文字学,所以他对传统古文字形体研究较多:印章“桐斋”,印文取自三晋的金文大篆;“临颂斋印”,印文取自汉代青铜器铭文上的篆书;《浪漫与古典》封面“古典”“沧浪”二印,取法于汉代摹印篆和清代篆书;“胜残补阙斋藏” 取法于清代小篆。纵观历代,罕有书法篆刻家擅长诸多流派的篆书。而闻一多能将不同篆书,以书入印,这与他作为一名学者并对古文字有着很深的造诣有着直接联系。这个时期,他初涉篆刻,以印志恨并试刀为快。这种无师从某一家印章风格、取法多样的印风,别具风格,而不失高古。

作为一个艺术的宣道者,他将传统篆刻艺术通过图书出版的形式宣扬给大众。闻一多曾为梁实秋论文集《浪漫与古典的》绘制封面,加入了篆刻书法元素,将印章“沧浪”和“古典”重复的排叠在一起。将传统的篆刻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可谓中国现代第一人。闻一多常对篆刻艺术进行“宣道”。他曾经在文章《论形体》中认为,“画”本来就是“刻画”,古代的优秀绘画作品多在刻石中。他在文章《字与画》中否定了书画同源的观点。他在《匡斋论艺》中认为,清代彝器上的“画”字从“周”声,“画”又是古“雕”字,进一步论证刀最早的作用就是笔。闻一多作为一名教授,他告诉学生汉代的《熹平石经》、唐代的《开成诗经》都能见到当时刻在石头的面貌,而齐鲁韩毛四家各本为后世翻本,非本面貌,他亲自带头并鼓励学生用金文大篆书法的字体来抄写《诗经》,以还其貌,助研究古汉语与文字,足以见闻一多认为篆刻艺术的基本材料——刀,承担着最初绘画、文字表现与传播的作用。古代的人文精神与思想的传播虽然离不开文字书法与绘画,但它们最初更离不开刀的镌刻。可见,闻一多有意将篆刻艺术中刻刀工具,以及古代经典宣扬出去,此时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宣道者。

闻一多这个时期留下的作品虽然是他早期的篆刻作品,但已经开始区别于古代篆刻的风格。从闻一多先生的这些作品中能看出: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到近现代,开始从传统篆刻家专攻某一流派的印风转向学者取法博广的篆体和印风;新文化的兴起,篆刻艺术从取法传统书法走向了添加美术图式和设计元素;篆刻艺术不再停留于文人的案头和书斋,不只是为了字画的鉴赏和文人的把玩,而是添加了为社会交流与传播文化的功能。

二、鬻印与宗法古印而创新

1937 年11 月,中国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次年2 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 年4 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闻一多举全家与入滇的师生开始步行到云南。而当时物价上涨和货币的贬值,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1941 年11 月,西南联大54 名教师联合声明:“始以积蓄贴补,继以典质接济,而物价仍有加无已……”随着此次声明的失败,闻一多先生家亦断了炊烟。有朋友开始建议闻一多卖印章,可是他非常难为情。于是教授们边劝他售印,边陪他“下水”。就这样闻一多和冯友兰、沈从文等12 名教授共同发起《诗文书镌联合润例》,之后教授们又并为他起草了一篇《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让他以个人的名义卖印章。文曰:“秦鈢汉印……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闻一多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将篆刻作为爱好,并且将美术、设计元素运用到印章之中,印章的画面较之自由。第二个时期的印章则是通过售卖印章来补贴家用,或是义卖,这与他爱国的思想一致。对于他自身来说,两个时期进行篆刻艺术实践的动机不同,所以,这个时期较之上个时期的印风更为接近传统印章的风格。

在这个时期,闻一多对篆刻工艺的程序更为考究,并且在乎细节。这是由于他开始出售自己的篆刻作品,需得到顾客的认同。如,当时云南流行用象牙作为印料,而他从未试过牙章,吴晗先生在《闻一多的“手工艺”》文中,讲了闻一多刻印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构思……在一个小方块里,得要好好想……刻一个惬意的图章,往往要画多少次(印稿)才挑一个用墨上石,再后便是动刀了……最后,用印泥试样,不惬意再加雕琢……在印谱上留几个底子,剪下一个和原章用纸包好,标上名姓和收件处,这件工作才算结束。”

上文提到闻一多第一个时期的印章多为随性而刻,这是由于他把篆刻艺术作为“以印志恨”。而他在滇南挂牌卖印章时期,篆刻艺术则严谨得多。毕竟是为了服务消费者,所以他的印章不再如第一个时期随性而发,更多的是符合文人的藏书印、斋号印、姓名章、闲章,所以印章的风格为楷书宗法古代印风。《闻一多印选》中,闻立鹏将闻一多的印章依时间分成了“早年篆刻1927 年”和“1943—1946 年”两大类。笔者通过比较发现:前类以闲章、斋号章为多数,且并无师从印风;后类则多为姓名章,且多师法古玺、秦汉印。如他刻的“华罗庚印”,镌有边款:“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华罗庚印”为取法古玺燕系,充满官印风格,造型优美古朴,外框虚实交融,文字活泼多变,烘托出金文大篆的静态美、篆书笔画的动态;“冯友兰之玺”取法于战国“日庚都萃车马”,将印文作三行安排,这样使印面的中上部出现大块留红,增强疏密对比,同时也能避免作两行安排时印面中下部拥挤闷塞的弊病。“晋年”取法于三晋古玺;“玉华”取法于楚国古玺;“吴晗”取法于汉代私印,后文中的闻一多第三个时期的印章也多取法于汉印。

闻一多这个时期的印章最有特点的是他视觉感极强的印风,这与他售卖印章的活动有关。自古就有艺术品的交易现象,不管是民间的“买王得羊”还是古代宫廷购买先贤法帖,由于时代、创作主题等特殊性,古代艺术家的作品与购买者之间都隔了很长的距离,所以创作者的作品多数呈现的是自己的创作风格。毕竟古代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不包含对后世购买者的认同。而闻一多作为近现代艺术品市场的活动者之一,他与艺术品购买者之间处于直接联系状态,不仅处在同一时代和地域,还需“顾客为上帝”。所以他的篆刻不至于像古代篆刻家那样集中在某种单一的印风,如上文提到他篆刻作品中涉猎先秦、秦汉、明清各种流派的风格。另外,古代篆刻家多将流美、妍美的文人印风格作为自己的创作基调,这是由于篆刻在古代多为文人活动。而从闻一多所处的时代来看,艺术已经面向大众,篆刻艺术也不再像古代那样面对文人士大夫,所以他这个时期的印章视觉冲击感要大得多,审美更为直接。

为了有更好的视觉感,获得大众欣赏认同,闻一多在取法传统印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主要表现在刀法、字形、章法上。他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古代传统印面布局进行了特殊处理。

刀法上,如印章“吴晗”:取法于汉代私印,而汉代私印多为笔画圆润,为了达到视觉效果,这方印章在汉私印的取法基础上,添加了冲刀与切刀相结合的制作手法;如印章“华罗庚印”,在燕系金文的基础上,加大了笔画的提按粗细之变化。字形上,如印章“尚钺”,文字形式类似于《鄂君启节》上的楚金文,但他在取法楚系金文的基础上将原本内紧外松的结构有意识的改为字外松内紧,从而给人感觉视觉冲击力更大。章法上,如:印章“吴晗”,原本汉代印章多为充满印面,而闻一多将“日”字旁有意识缩小,从而印面左上下两角有留红的效果;如印章“玉华”,取法三晋古印玺,他将“玉”字上部分用横线的布局,“华”字上半部分采用斜线的布局,从而打破了三晋印章庄严肃穆的感觉,多了几分灵动性。

三、为社会服务刻印

1944 年秋,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他过去瞧不起鲁迅,这年他在鲁迅纪念会上说鲁迅敢于讽刺社会,认为鲁迅高于孔子。这年,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密钥先放下学术研究,多看社会。这年,他从一位学者转变成了一名民主斗士。

1944 年,他义捐印章。次年,顾毓琇先生赴芷江,沿途经过闻一多家。闻一多知其要去参加南京受降仪式,立即为顾先生赶刻印章。据顾后人说,这方印章为匆匆赶刻,足以见闻先生唯恐顾先生参加南京受降仪式迟到。1945 年10 月1 日,闻一多和闻家驷、吴晗等人创办《时代评论》周刊。次日夜晚,他就为时代评论社赶刻印章“时代评论社章”,以刊物从速办理登记。吴晗后来记述这件事:“在刻这图章前两个星期,我在逼死坡用一千元买到一块旧石……连带也替我捐献了这块石头。”1946 年,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及所属机构为了工作顺利,启用化名,闻一多又连夜赶刻支部、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的化名印章“田省三印”“杨念萱印”“刘宓”“王祖平印”,这些印章今都收录在《闻一多印谱选》中。

1945 年10 月,制造“一二·一惨案”的凶手李宗黄为了附庸风雅,前来找闻一多刻印章,并要求两个小时能取件。被闻一多拒绝后,李宗黄当街将他携有十二名学者联名的《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刻印广告招牌砸烂。1946 年,闻先生为学生题写离别赠言,盖上他很久以前的闲章“叛徒”,并事后向朋友解释:“为什么叫‘叛徒’呢?因为我要做一个旧世界的叛徒!”同年,闻一多遇害。

此时,闻一多除了日常挂牌治印,也有他在性情上的宣泄,这都恰好符合他“刀施于线,而寄情于刀”的思想观。但此时他刻印章的目的,更多是时代需要,从而迫使他镌刻出的“急就章”。他为一些爱国活动和刊物急刻而成的印章,都能说明他行动和思想上完全成为了一名民主斗士。笔者将闻一多晚期为捐赠、义卖、社团、刊物所赶刻的印章,与之前的印章作比较,不难发现他为爱国活动所“赶刻”的印章更具有独特的审美。这类印章中,印面大量的使用界格,并且印章文字十分工整。如,“时代评论社”。印文大多干脆利落、一气呵成,且不加修饰。再如,他为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四部赶刻的印章 “田三省印”,不拘泥,不造作,显示出浑厚雄伟之风。

此时闻一多的印章与前两个时期印章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用笔上,早期的如作品“胜残补阙斋藏”,此印章取法于清人小篆,所以篆书的笔画多有提按粗细变化。而此时“时代评论社”与“田三省印”笔画粗细均匀,无明显清人小篆提按的粗细变化。结字上,早期印章如“华罗庚印”,字形中笔画的避让挪移和穿插较为明显,而“田三省印”部件、笔画之间的宽窄相对均匀,斜划与斜划之间排叠感比较强烈。章法上,字的大小统一,而前期印章大多大小变化极强。此时闻一多篆刻风格多为平正、整饬一路,既是社会服务所需而识别度要求更高,也是凸显典范美和端正美。当然,另一方面也与一多先生正气凛然的为人有关。

闻一多这个时期的印章,最有特征的是他在印面上对界格的大量使用。在印章中使用界格主要流行于秦代和西汉初,之后销声匿迹。印章再次重现在人们的视野是在近现代“海派”艺术家作品中,为了迎合市场而呈现印章的视觉刺激感。当然闻一多第二个时期的篆刻作品亦为视觉效果而制作。而闻一多这个时期的篆刻作品多为社会服务,无需再有“顾客是上帝”的考虑原因。

他这个时期印章之所以运用大量的界格,是因为报社、社团等单位部门的印章最需要的是工整和识别度高,以及端庄典雅的风格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传播文化。印章“时代评论社章”中每个字的重心统一,都在格子正中间,改变了之前字与字之间错落高低不同的布局。对比这个时期的“田省三印”和之前的“吴晗”,二者皆取法汉代印章。而“田三省印”则工稳得多,且每个字直接与印章边框比邻而列,这样的印章显得更加端庄典雅。

四、结语

闻一多篆刻的风格转变,随其角色的转变。他先是一名文人学者,后成为了一名革命斗士。他的印章风格也随着不同目的的转变而转变,从跌宕起伏的风格最终形成了工整、实用的面貌,不仅符合书法篆刻艺术“人书俱老”的规律,也体现了篆刻艺术在近现代从传统的文人案头书斋走向了社会大众。所以研究闻一多先生的篆刻书法艺术,也是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个时期金石家的活动,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印章篆刻笔画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找不同
印章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
30
添笔画等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