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个性化教学策略探讨
2022-11-05吴莉信阳师范学院
吴莉 信阳师范学院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2013 年,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整合教学,以各种工作项目和活动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文体艺术等多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他们成长成才。”音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学科,它对学生艺术观、道德观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音乐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高校在非音乐专业中纷纷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也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助力于高校音乐教育发展。
一、高校开设音乐教育的意义
从我国的教育结构来看,高校是一个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机构,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更应开展以音乐为主的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进而发挥音乐艺术课程在美育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情和品德。
(一)培养学生的才艺
才艺指的是一种才能或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才艺多指个人所具备的艺术特长。当前就读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也不具备特别高的音乐表现能力。高校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艺。首先,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其次,通过音乐课程的熏陶,能够激发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兴趣,能够促使他们在课下自发的进一步参与到各种音乐学习和活动中;最后,高校内设置有较多社团,学校也热衷于举办一些艺术活动,学生经过音乐学习后,能够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并进行表演,也能在音乐表演和欣赏中自娱自乐。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开设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才艺,既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又有利于培养其形成健康的性格和强大的自信心。正如19 世纪法国著名艺术家布格罗所说的:“每个人的生活乐趣都是以个人的才艺为基础的,缺乏才艺就如同失去了存在的目标。”
(二)塑造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
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对音乐的作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音乐艺术不仅能丰富个人的业余生活,还能让人宣泄压力、放松精神。当前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高校中的大学生既面临着繁重学业的困扰,又承担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由此也容易积郁起各种不良情绪。而通过音乐学习,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各种音乐训练与表演,有利于大学生舒缓情绪。一方面,当人处在美好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令自己的神经系统放松;另一方面,愉快的音乐曲调、节奏会带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心理反应,并增加兴奋度,从而使学生激发内心良好的情感。同时,不论是悲伤沉痛还是激情昂扬等不良情绪,都能在音乐中得到宣泄,所以音乐也是一种良性的释放方式,可以避免个体出现抑郁、烦躁等症状。因此,高校开设音乐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养成乐观、上进的心理和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开展各种专项实验,这样就导致学生触及到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并不利于新时期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教育,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音乐理论、音乐史等知识,还能掌握一定的器乐演奏、声乐演唱方法,从而拓宽知识面。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都诞生了富有本区域特色的音乐,比如西北地区有秦腔音乐,山东地区有梆子艺术,天津地区有快板艺术等,每一类音乐都有自身独特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内容的学习,能够开阔视野。因此,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程,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分析、欣赏和表演各种音乐作品。
(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个体的成长、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不仅要求知识、技能的增长,也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个体,并被社会接纳。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在《孝经·广要道》中提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行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音乐中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比如现阶段社会上一些广为传唱的歌曲,《爱的奉献》《国家》等,向听众呈现出浓郁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音乐艺术具有美育功能。音乐的旋律符合美的规律,有利于将个体置身于和谐的心境中。音乐教育是通过特定的音乐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化的活动,比如一些经典名作,音乐艺术家往往在创作时会融入一些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们能够批评、纠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观念和错误思潮,由此起到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
二、个性化教学的含义
(一)个性的概念
21 世纪是一个迅捷、多元发展的世纪,是一个信息多样而丰富的时代,当前大学生受多元信息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也崇尚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是时代演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对个性一词,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比如从哲学的视觉来看,个性是个体展现出的一种行为和性格特征,它表示一种与共性相对的意思。在特定范围内,个性与共性是共生共存的,共性的种种特征往往包含并体现于个性之中,而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而单独存在。个性和共性的存在、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个性是个体精神、心理面貌的展现,并流露出了明显的倾向性,而且具备一定的社会独特性。而共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个体独特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构成的总和,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二)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在教育领域,个性是指基于个体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运用教育方式影响个体及个体的各种实践活动,由此促使个体在知识、技能、才智、品德等方面形成比较稳固而持久的心理特征。所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或培养,即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按需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由此促使学生良好发展和健康成长。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区别于传统教学统一、固定的模式,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心智发育上已较为成熟,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音乐学科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运用个性化的音乐教学模式,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新时期人才发展的需求。
三、高校音乐个性化教学现状
(一)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学管理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运用的是应试教育模式,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的任务就是参加高考,他们的学习、生活一般都由家长和老师包办,由此便导致他们出现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氛围变得较为宽松,课程的选择也较为自由,但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了接受被动的教育和管理,对新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具体到音乐教育方面,大学中的音乐课程往往以选修的形式出现,所以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建构起一个针对普通大学生音乐学习的专职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配置上也显得不足,比如现阶段在音乐教育的管理上,往往由学校的教务人员、行政人员牵头进行规划和管理,这并非他们的主要工作,不仅如此,这些工作人员大多都不是来源于音乐艺术专业,缺少相关的学习、研究经验,所以难以有效掌握大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也难以构建起完善的音乐课程体系,由此便造成高校在音乐教学管理上的薄弱趋势。
(二)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各种音乐技能也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提高。比如声乐知识中就涉及和声、曲式分析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学生个体的音乐基础和实际能力为依据,为学生制订一套科学、系统的音乐学习计划,由此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符合音乐艺术发展规律。但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学计划的制订上缺乏系统性,通常只是简单的分配学分、制订选课方式,而具体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交由教师自主决定,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教学监督、考核机制,教师只能根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制订简单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整体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得学生获取的音乐知识十分零散,学生也难以找到有效的线索,没办法构建起对音乐的系统认知,这样并不利于改善大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较为杂乱
近年来,随着音乐艺术在育人中的价值被不断开发、挖掘,各高校也鼓励教师在音乐教学上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但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相关经验,由此使得音乐教学的内容显得十分杂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在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较为随意,往往从个人的爱好、习惯出发,导致音乐课程缺乏基础性、普及性,由此便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第二,部分教师对教学标准把握不清,没有体现出课程在专业与非专业上的差距,刻意拔高教学难度,由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第三,教学上缺乏统一性,教师没有按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根据个人专长自行选择授课形式,比如有的老师擅长器乐,授课就以讲解器乐知识、鉴赏器乐音乐为主,较少涉及其他音乐内容。总体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教学设计时也缺乏有力的参考依据,所以授课内容显得多而杂,也难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音乐学习体验。
(四)校园的音乐文化氛围不浓厚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形成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这是因为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副科”地位,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难以感知音乐艺术所展现出的文化魅力,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只强调学风、专业等内容,没有将音乐艺术放在同等地位,忽视了音乐文化的建设。校园的音乐文化氛围不浓厚,必然导致审美体验、审美环境的缺失。比如在“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艺术节”,高校都有举办音乐文化活动的传统,学生们也希望在活动中表现自我。但从举办的结果来看,活动的开展流于表面和形式,学生只能按流程表演固定节目,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才艺,由此便挫伤了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另外,音乐教学设施缺乏也是校园音乐文化氛围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学习器乐需要器乐设备和场地,学习舞蹈需要舞蹈房,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在音乐设施的建设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难以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更不利于最后的音乐效果呈现。
四、高校音乐教育个性化教学策略
(一)强化音乐教学管理工作
当代大学生在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他们注重突出自我,不喜欢拘泥于传统,也多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也应看到绝大多数学生仍然保持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所以相关管理部门应强化音乐教学的管理工作。首先,可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其次,督促教务部门协同教研人员制定出完整的教学管理计划,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对其进行有效考察和监督,使其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最后,还应向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理论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从而提高其教学和管理水平。总之,大学生音乐教育的培养结果不仅取决于学生接受了怎样的课程,更取决于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并让他们获得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教育内容,由此便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颓势,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效性。
(二)制订系统的音乐教学计划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高校在制订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时,应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时,还应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使其符合广大学生的艺术学习特征”。基于上述指导,针对当前高校在音乐教学制订上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第一,音乐课程综合性、系统性强,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在掌握学生个体音乐水平、能力的基础上,打破当前以学期为基本单位的音乐学习周期,将部分音乐课程向下一学期顺延,从而确保教学时间充足,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深度;第二,以整体的教学计划为依据,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的课程计划,教师应详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内容;第三,教学计划制订完成以后,还应提交学校的教务、行政等管理部门评估,评估计划切实可行之后,再允许教师按计划施教;第四,正式教学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并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个体化特征,进一步的修正、完善教学计划。
(三)完善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学好音乐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技能。但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音乐,其音乐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基础教学为主,并以此为依据,全面完善音乐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对每堂课涉及的具体音乐知识和技能作深入研究,并详细了解学生个体具备的音乐基础,由此从学生音乐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找准教学的生长点;其次,课程中涉及的重要音乐基础知识,在授课时可以向平行课程或后续课程进行延伸。音乐课程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比如“练耳”属于音乐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但在声乐、弹奏当中都会用到,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调整教学程序,为学生的其它音乐课程奠定基础;最后,授课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思想,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音乐观点,从而认识和处理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最终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营造音乐学习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衡量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的重要标准,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体现。对大学生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属于知识学习的范畴,更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营造浓郁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在音乐中受到感染,启迪“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高校应加大音乐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窗口,比如可以在指定广告栏内张贴音乐海报、宣传音乐名人故事等,由此增强音乐在整个校园中的影响力。又如在课间休息时间或节假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从而让音乐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更重要的是,学校应从管理层面入手,加大对校园音乐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必须配置专门的器材和设施,只有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才能促进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五、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不能停留于浅表层面,针对当前大学生个性较为突出的现状,从教育管理到音乐教学都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由音乐基础开始,逐渐深入到音乐的各领域,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应厘清音乐艺术的价值,以及在育人上的特有功能,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由此改善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并领悟音乐思想,最终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