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体系改革建设的思考
2022-11-05郑颖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郑颖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高校民族室内乐的教学思考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沉淀,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中呈现出了不凡的教学成果,为民族室内乐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也进一步引发了对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的更深一步思考。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室内乐的重视,使其不断地开始向更高的目标靠拢。但我们也要正视问题,现在大部分高校针对民族室内乐的教学安排依旧在试探阶段,还未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在各个教学设计与实施阶段存在纷乱化、碎片化的现象,虽然一些高校对于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的探索进行了教学内容上的地缘性与风土性的特征化讨论,但在整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对教学形式与教学体系化进行讨论,有助于推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教学与民族室内乐团的发展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近年来,高校民族室内乐团数量的增加,是对各院校关于民族室内乐团的教学意义的肯定,民族室内乐团不断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也体现了各方对民族室内乐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以民族室内乐的整体发展而言,高校专业教学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并且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之后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室内乐教学对民族室内乐的发展乃至定义都有深远的影响,20 世纪80 年代初,以“丝弦五重奏”的传统民族器乐组合形式为主要研究方向,一脉相承发展至今成立的“金豈组合”,在创作与表演中一直秉承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统,体现着新时代背景下,带有现代审美气息的独特的艺术风貌。一线作曲家的鼎力支持,也使民族室内乐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带有“丝弦”特征的作品。中国音乐学院的“华夏室内乐团”以其代表作品《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中国民族器乐“吹、拉、弹、打”的器乐组合形式,其结合西方创作技法,在表演形式上既充分体现各器乐自身的特征,又关注到了细节处理与表现空间的扩充问题,内涵上呈现了中国儒家对古韶乐的崇敬之情,将中国美学体系中悠然、恬淡、平衡的思想竞相传达。此外,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诸多高校都已形成了具有浓郁风格性的民族室内乐团,其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发挥着显著的积极推进作用。依据这些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学现状,我们能够提取到值得学习的教学思想。
第一,合理化的课程设置。上海音乐学院对民族室内乐十分重视,其将原本两年的课程增设为了两年半,满足了每个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可以完成2/3 的课时要求,以系统化的训练方式,重点增加了对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相关的合奏课程,并有侧重点地进行了约稿,增加了练习内容与创作内容的关联性,侧重风格性内容,完成了相关的系统教学设置。课时与作品的双向保证,形成了完整的良性循环教学系统。民族室内乐课程是专业课程的重点补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经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而室内乐课程还停留在探索阶段,这与民族室内乐专业没有得到完善的设置与安排有极大关系。这就需要在设置这门课程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其趋于合理化。
第二,作品的适宜性。不同院校都存在乐种人数不均衡的情况。如古筝、二胡等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民族打击乐的学生人数较少。且不同院校由于长久的地域、人文因素的影响,均有受到所处民间地方音乐滋养的情况,但也仅限于有所了解的程度,并不能达到面面俱到。针对这两种情况,不对排演作品进行筛选将面临着作品与乐团之间出现断层的情况,如乐种的不契合或是作品内涵的不契合。在上述优秀的室内乐教学院校中不难发现,他们的安排大多都以适宜自身乐团的发展为前提,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江南地区等等的高校民族室内乐创作,应该形成地域形的创作模式,使得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得到充足的展示与发挥,同时兼顾多形式、多风格、多元化的创作体系,在发扬本地音乐文化的同时,能够汲取到其他地域风格的作品形式,使得民族室内乐发展能够充分展示出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的态势。
第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民族室内乐教学是以乐团为教学形式、以器乐合奏为教学内容的长期教学规划。以优秀院校教学体系为例,对于民族室内乐的教学安排是从进校开始就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长期训练的计划。教学内容涉及演奏、民族音乐文化、不同乐种交互学习以及与作曲、西洋乐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在完整的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计划地完成民族室内乐教学的安排,真正实现民族室内乐团的良好发展,对落实民族室内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价值。教师应当不放弃任何一个成员,使得任何一位学生及教师都能够完成“教”与“学”相长,根据不同作品中不同乐种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成员进行演奏,这是提高专业课程的另一个的途径。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途径,也是教师提升教学综合能力的途径。
第四,审美引导性。无论是西方室内乐还是中国民族器乐组合,在初始阶段,都是面向社会高等阶层的艺术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社会艺术是面向全人类的,虽然民众的艺术审美素养在不断提升,但也要承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与冲击,使中国艺术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失语的困境。作为专业高校,在教学内容中树立文化自信,将文化引领纳为己任是不容置疑的。优秀高校室内乐团的教学体系中,大量社会服务类型的演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实践机会,也与带领广大民众的音乐取向的目的相融合,增加了民间普及的积极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民族室内乐可以使得听众得到多元化音乐文化的沁润,进而获得更全面的审美引导。音乐艺术的审美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生活条件,审美引导是完善个人审美意境的最佳方法。于此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有很多高校民族室内乐团的发展岌岌可危。有些乐团虽然成立时间不短,但受到各类因素的制约,想要延续下去十分艰难,如此看来,民族室内乐的教学更难以系统化的展开。梳理其制约因素,因为客观上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乐团教学的纳入多处于次要位置,所以难以进行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课程设置,就直接造成了民族室内乐教学在多所高校中的落实遭受了极大的阻碍。此外,大量教学过程中的内部因素也成为了制约民族室内乐发展的本质原因,为数不少的高校民族室内乐团教学规划凌乱,对乐团的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把握本学院乐团培养对象的个体特征,排练作品风格与乐团风格的契合性较差,自主作品几乎为零,难以实现乐团的风格性培养。这些内部与外部的因素综合导致了大量高校中民族室内乐团的教学内容散乱,他们大多停留在重复排练的过程中,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大大制约了民族室内乐高校教学积极意义的发挥,也限制了民族室内乐团的良性发展。
(二)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现状的分析
西部民族室内乐从2010 年之后逐渐形成各个相关乐团,发展历程并不长。以高校为单位正式成立的民族室内乐团多为2015 年之后成立的。以西北民族大学为引领,各个高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民族室内乐团,其中包含不同乐种的综合性室内乐团,也有以某一乐种重奏形成的单一乐种乐团。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以高校之间的积极交流为基础,各个民族乐团相继得到快速发展,在推行高雅艺术美育的氛围下,省内各高校民族乐团得到了较多的演出机会,并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诚然,西部高校民族乐团的发展欣欣向荣,但对标专业教学,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1.培养体系不完善
前文提及,室内乐团的自身特征要求乐团成员能够以长久、稳定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规范化创排模式。但目前大多音乐院校均为综合类大学中的音乐学科,很难实现以音乐专业教学自身的特点来形成相关的人才培养教学安排,使民族室内乐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高校民族室内乐团成员多由专业教师构成,学生以流动式的形式参与乐团的排练,其还未形成系统化的课时安排与教学设计。培养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承担独奏任务,还需要能够完成重奏、协奏、乐团的多方面任务。建设民族室内乐团的培养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合而不同”,既能够完成标新立异的独立能力,也能够做到合中有独的融合性展示。
2.教学内容碎片化
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参与乐团排演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十分碎片化。目前民族室内乐教学现状多为不同专业学生由于作品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直接参与乐团排练,与之前我们所讨论的优秀高校室内乐团相比,他们缺少了大量的学习经历,甚至有些教师对综合乐种的音色、演奏技法、音乐文化、乐种编排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都较为片面。实践固然重要,但仅以实践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化的理论学习,使得乐团整体水平固步不前,乐团教学意义难以得到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需要运用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索,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3.作品缺乏适宜性
由于西部室内乐团发展起步尚晚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各乐团排演作品多为其他民族室内乐团公演作品。对于优秀作品的学习与排演是乐团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已有作品和乐团自身的适宜性限制了乐团以适合自身的成长方式发展,使其不能形成良性的成长过程。不同器乐的组合形式、作品困难片段的练习、内容风格性把握等直接关系到乐团教学成果的内容,由于缺乏适宜性难以顺利地展开教学工作,对民族室内乐教学的发展形成了巨大限制。只有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作曲家的创作能力才能够真正体现,演奏家的技术水平才能够真正展现,听众的审美情趣才能够真正得到正确引导,这才是音乐艺术的良性发展之路。
4.缺乏不同专业的合作性
民族室内乐有别于其他乐团形式的显著特征与优势就是,其在突出乐器自身音色与特性的同时,具有灵活的组合形式。随着近年来民族室内乐团前沿的不断探索与尝试,不同乐种甚至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合作模式,为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创造性的新颖角度。此外,乐团的呈现最终要落实在作品上,乐团与作曲家之间的合作也尤为重要。与作曲之间的联动,尤其是于本院校的作曲专业之间的合作,能够以适宜乐团特性为基础,创作适宜乐团的练习难度,选择符合乐团自身定位的特征性作品。
5.忽视乐团风格性的建立
前文中提及的优秀高校室内乐团,均以适合乐团自身、立足乐团建立艺术氛围的风格性呈现而闻名。无论是上海音乐学院对“丝弦重奏”“广东音乐”的重视,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对中西融合细节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呈现的处理,都具有乐团自身立足于发展的专攻内容。甘肃地处西北黄河上游,拥有丰硕的民间音乐文化瑰宝,能够为特色化音乐风格的塑造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但目前,其室内乐创作方向的相关作品的数量极少,并且作为民族器乐教学内容,其对本地风格性音乐的相关教学设计也为数不多,这不仅是对民族室内乐的风格性建立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活态传承的忽视。
二、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的思考
(一)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
虽然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团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但是优秀的高校乐团能够成为民族室内乐教学参考的宝贵经验。随着各高校音乐学院培养计划的不断修订,大量适合院校学生乐团实践教学的内容相继出台,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音乐学院“舞台实践教学” 的培养思想积极推动了各实践团体的教学参与,民族室内乐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实践学习环节乐也被囊括其中。在客观环境上,学院培养方案的修订,为民族室内乐团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化、完整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作为民乐教师,对民族室内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围绕学院的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制定适合本院学生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教师在整体教学思路上应当把握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综合中西方先进创作、表演、演奏理念,建立适合本学院民族室内乐发展、对音乐专业教学起到积极促进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当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融合当代审美音乐编创为教学初衷,积极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与专业合奏能力的提升,以紧密围绕学生专业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手段,完善学生民族室内乐鉴赏、分析、演奏、实践的全面培养模式。
(二)关于民族室内乐宏观层面的教学思考
针对目前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所面临的局限性问题,宏观层面需解决与探索的内容包含作品契合性、素质提升性、人文教育渗透与审美引导四个方面。作品契合性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在近两年的各高校已经充分得到了注意。立足于西北的丝路音乐文化、地方戏曲文化、花儿地方音乐等宝贵音乐素材,高校乐团先后创排了少量具有地域风格性的作品。西北民族大学室内乐团的作品《敦煌新语》《行云漠高》等优秀作品,在题材上就实现了对特色性民族音乐风格的创排。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乐团参与性,创作内容应当与学生的演奏水平密切关联,创作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导向的相关作品。这一过程,不仅应当与优秀作曲家、本学院作曲专业形成紧密互联,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对民族器乐作品进行创新思考与积极尝试,形成高校民族室内乐团鲜活化、年轻化的创作风格。
素质提升性是民族室内乐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积极意义的直接表现,也是促进民族室内乐团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一层面不仅要求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还要求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能力进行培育。这一环节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与音乐史学、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等相关课程建立紧密联系的同时,高校还应当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设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增设器乐组合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器乐的相关文化、乐器音色与基本演奏法,提升学生对不同乐种的基本了解,实现合重奏实践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有效建立不同乐种之间的相互合作,激发学生对多种器乐组合形式的创排实践兴趣。
人文教育渗透方面,艺术学科的教学本质上是教授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过程。作为音乐专业学生,最终要成长为承担社会美育责任、带动民族音乐发展、呈现民族音乐审美的未来人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让他们熟悉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这样才能教育出能够传承中国艺术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综合性人才,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艺先从德”,以良好的乐团氛围形成符合各学院自身特色的人文价值。以理论结合实践、互助共通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思考能力,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的提升,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建设,提升学生快速适应多元化时代与不同舞台的能力。审美引导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责任,这一责任不仅面向本专业的受教学生,也面向全社会。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审美取向、端正价值观念的同时,更应当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让他们能够以引导全社会的审美方向为己任。从宏观的人才培养体系思考到民族室内乐教学应当围绕的四个维度定位的思索,实际上是对“教给谁”的讨论,是重视教学对象与学员所处地域环境的一种深刻思考,以此为出发对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的思考,也是对民族器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发展的实践性思考。
三、结语
结合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的思考进行具化的教学内容讨论,是对文初提及的“怎么教”的相关讨论。针对各个高校音乐专业的具体情况和侧重的音乐风格的思索,能够引发更多关于民族室内乐团建设与教学具体内容的讨论。西部高校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距今还不到十年,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其虽然存在着自身的局限与不足,但整体上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系统性的规划。各高校民族室内乐教学将以开放、讨论的积极态度,共同走向系统化、合理化、多样化的全新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