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来西亚岩洞庙宇的旧体诗研究
——以《霹雳洞八景诗集》为探讨对象

2022-11-05林良娥林家乐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八景霹雳

林良娥,林家乐

(1.拉曼大学 中文系,马来西亚 霹雳 31900;2.拉曼大学 文科社会科学院,马来西亚 霹雳 31900)

前言

霹雳洞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北部六公里处,是全马保存最多字画的山洞佛寺。根据霹雳洞洞主张英杰先生的说法,霹雳洞是张仙如居士于1926年创建的,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是怡保地区少数于“二战”前成立的岩洞庙宇。不过,目前所获得的“二战”前文物证明,是钟白木在1941年所绘的《霹雳洞旧貌》。按廖明威的说法,他也无法确认1926年创建之说是否属实,另有关于张仙如居士创寺经过的讨论,都在“历任洞主”的部分。二十世纪初年,张仙如偕夫人钟真玉女士由中国南来,抵达怡保,喜见环山抱水,千岩竞秀,遂开辟霹雳洞,规划建设,霹雳洞成为马来西亚最负盛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之一,蜚声国际。张仙如及钟玉真女士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辞世,其子诗人书画家张英杰、张韵山继承发展。

霹雳洞山高四百余尺,状如伏狮,洞外地段空阔,点缀花园,荷池,凉亭,绿树荫浓。洞前楼阁依山建立横越左右,气象雄伟。左面为中山文物馆,陈列孙中山先生革命图片及墨迹,供游人瞻仰。此外,每年节日举办书画展览,发扬中华文艺。右边为仙如纪念馆,以纪念开山洞主张先如居士,表彰其功德。最高处“霹雳洞”三个字,是胡适所题。

该洞现有“霹雳洞八景”,为当前的洞主张英杰先生命名。今日的霹雳洞内部依汉传佛教风格布置和建造,正祀释迦牟尼,副祀文殊、普贤诸菩萨。因洞内石壁、墙壁皆有来自马、新、泰、中等国名家的书画题词,数量过百,故“霹雳洞”亦有“南岛敦煌”之美号。在开山洞主张仙如居士及继任的张英杰、张韵山昆仲努力下,霹雳洞现今已堪称马来西亚“全国最多书画题词的岩洞寺庙,也成了怡保区最有代表性的佛寺之一”。

张氏父子两代人,为霹雳洞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张氏父子与当代诗画名家交游频密,许多中外名人到访霹雳洞都为霹雳洞题赠诗词与书画,部分诗词书画刻在洞口的门柱或岩壁上,供游人赏看。因书画汇集,霹雳洞岩山藏名家手笔的声誉日隆;半个世纪前,易君左提笔写下了“南岛敦煌”四个大字,今进入霹雳洞主殿,抬望便可见,也突显了该洞的特色,即洞穴内名家书画甚多,又似敦煌石壁。除了易君左,胡适、张大千、曾后希、竺摩法师等国内外书画名家,都有留赠作品予该洞。张大千题绘的是普贤菩萨像及观世音像,高达二十尺,另有题字“人间净土”。他曾于1963年4月到访霹雳洞,也和张仙如居士留下彩色合影。;曾后希先生题绘的是韦陀菩萨巨像,高达二十四尺,胡适在洞壁高五十尺处题“霹雳洞”三字铭,涂公遂题“天地元音”,竺魔法师题“心游物外”等,楹联不计其数。

在易君左先生另一篇“南岛敦煌霹雳洞”文章中,直言霹雳洞甚至可以与宜兴的乾坤双洞媲美,宜兴双洞是指庚桑洞与善卷洞,他称之为“乾坤双洞”,进而提出霹雳洞与宜兴双洞有绝对相似的地方:第一是两个洞本身都非常幽深雄伟;第二是宜兴双洞有储南强的奇父奇女,而霹雳洞则是奇父奇子。天造成洞天福地已不容易,再造成配合洞天福地的人才更是艰难。他文中的霹雳洞有两个特征:其一为洞本身已够成为洞天福地的名胜典型,进入洞门即洞的本体中心,豁然开朗,愈进愈深光线亦愈暗。洞内气候凉爽如秋,而洞外是炎尘世界;其二为人物在洞内所题的诗词书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纵然海内外名人都纷纷对霹雳洞的自然景观赞叹有加,并为之题诗赋词,然在钱穆笔下,霹雳洞却有其庸俗的一面,且看他写的这一首对霹雳洞的感怀诗:

此亦一洞府,游人可暂休,
奇胜虽不足,小坐亦清幽。
何如主者俗,征题满壁头,
来客尽名下,落笔俱无俦。
仰观但乱目,俯览亦伤眸,
青碧成污点,斧凿增赘疣。
何当净洗涤,油漆不复修,庶使真山色,仿佛犹可求。”

这是钱穆于1965年冬游北马的一组感怀诗中的一首。在他笔下,霹雳洞的题壁诗画太多,不免让人眼花缭乱,且过于人工化,有失天然韵致之美。

一 《霹雳洞八景诗集》编纂成因

“八景”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悠久的文化现象。它的起源,一般认定是赵宋时的宋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云: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宋迪为洛阳人,擅长画平远山水,苏轼称之为“妙绝一时”,他尝以湘江中下游到洞庭湖一带的自然风物做题材,画了八幅画,称之为《潇湘八景》。元代的马致远在《双调·寿阳曲》组曲中所描写八景的名称也与《潇湘八景》完全相同,而且描写的也是潇湘八景。“八景”一般以四字命名,并配以诗文。宋代的“潇湘八景”后被朝鲜、琉球、日本、东南亚等各地采用。此外,“八景”也和地区方志紧密结合在一起,意指选择若干个景点,包括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人文遗迹等,分别题咏。“八景”也可以是指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

霹雳洞以“八景”著称,“八景”是张英杰先生接任洞主后所命名。1981年霹雳洞邀得钱复先生题《霹雳洞八景》,并将其立在洞前停车场。这“八景”分别为:云林梵宇、菩苑荷风、华藏世界、灵岩法相、龙象耽经、花雨呗音,环翠啼猿及步云扪斗。据笔者向洞主了解后得证,当初他为霹雳洞命名确实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八景”概念所启发,进而从霹雳岩洞的若干景点,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景点,并为它命名。

张英杰于《霹雳洞八景诗集》序中言: “霹雳洞天,乃马邦佛教圣地之一,远在三十年前,早经名诗人易君左及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张其昀博士先后题壁,前者赞为‘南岛敦煌’,后者誉为‘南海宝藏’,盖因海内外名家题壁诗书画之多,琳琅满目,美尽东南,可谓名副其实者也。先严仙如居士暨先妣钟氏真玉夫人,辟此洞天,筚路蓝缕,历五十春秋,始完成慧业,其劳绩毋庸多赘……余自幼就傅授读,年甫弱冠,即勷助严亲经营,对于洞中各项建设,曾过庭躬受其教,举凡上下天然景观,无论一岩一壑,一亭一阁,靡不朝夕相对,了若指掌,凡此先人遗志,莫不全力以赴,亦步亦趋,计十年以来,除积极建设外,复将洞天特殊瞩目之处,划分开拓八景,佥以海山洞壑,美景天然,既合禅意,亦通佛门,爰印成精美图文,借兹宣传。……今岁适值大马观光年,此集之印行,愿能促进国家旅游事业之发展,提升本邦人民文化之精粹,从而与邦家山水胜概同其不朽,所谓名山有幸,十倍声价,是为序。”

这篇序一开始就提到天下名山胜迹之所以能扬名久远者,每因诗人之题咏,而声名益彰;接着就交代他编纂这本诗集的几个用意。其一为宣扬马来西亚佛教思想,霹雳洞有“南岛敦煌”之美誉,名家题壁诗画众多,这些天然景观,既合禅意,亦通佛门;其二为继承先父遗志,将霹雳洞发扬光大;其三为为马来西亚旅游局宣传,1990年适逢马来西亚旅游年,洞主将八景诗集结集成册,以助宣传,可见它具有旅游文化及经济价值,也满足人们在一个定点旅游中,加深他们对地方的认识。

二 “霹雳洞”与“八景”品题阐释

“霹雳洞”的“霹雳”是马来西亚中北部其中一个州属,旧称为吡叻,州首府是怡保。“霹雳”是马来文(Perak)汉字的音译,马来文 Perak 意指银,这跟20世纪霹雳州蕴藏丰饶的锡矿有关。简言之,霹雳洞是以州名为名。1956年11月,国画家曾后希为霹雳洞绘制一幅韦陀菩萨图。壁画高达二丈四尺,此事轰动一时,在《南洋商报》报道之下,霹雳洞才逐渐吸引游客,香火也越来越鼎盛。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画家文人到此题词,撰联,或绘制壁画。

“八景”如上文提及,是霹雳洞洞主张英杰先生所命名,钱复及王世昭都有为八景题字。八景,顾名思义,是基于景观所创作的。“八景中各个景观的命名, 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 且两字一个意义: 前两字一般为场所地点, 后二字为时间、季节性自然现象, 两两并列而组成一个合景。如‘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平沙’和‘落雁’各是一景,两者相合,就是一个综合之景——平沙之上大雁栖落。不过, 其组合意义却远远大于平沙与落雁的简单拼凑, 它是一个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很大拓展的有机合成。”霹雳洞的八景的各景也是由四字组成,两字一景拼合而成,大抵是依据地形景观而予以表称的。据张英杰《霹雳洞八景诗集》为“八景”命名的说法如下:

1.云林梵宇:“霹雳洞山势巍峨,高逾五百尺,状如伏狮,峭壁连霄,古木成林,万丈岚光与云霞辉映,洞前梵宇依山矗立,飞阁留丹,堂皇壮丽,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菩苑荷风:“洞前菩苑,曲径通幽,绿草如茵,杂花遍处,其间双亭并立,池中塑观世音像,荷花盛开,薰风拂处,沁人肺腑,两堤杨柳依依,别具诗情画意。”

3.华藏世界:“正洞高逾百尺,状如云幢宝盖,释尊塑像,高度四十二尺,金光灿烂,左右分塑天王,四壁绘诸佛菩萨参圣图,庄严无比,洞中清风徐至,涤尽俗尘,顿悟禅机。”

4.龙象耽经:“洞中一处灵窟,石径回环,塑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像,端坐青狮,持经说法,左旁石势形状有如蛟龙神像,栩栩如生,宛然俯首耽经,倍极传神。”

5.灵岩法相:“弥勒堂中,别有清幽境界,洞高百尺,塑弥勒大佛像,高度三十六尺,笑脸迎人,已故开山洞主仙如居士联云:世人患得患失,一生可笑。我佛大慈大喜,万物能容。阅此联当有所感。”

6.花雨呗音:“摩壁高处,石钟乳密结成团,纵横六十余尺,蔚为奇观,每逢雨季,甘泉纷纷洒落,籁韵何殊呗音,隐约之间,似见花雨缤纷,游人莫不叹为观止。”

7.环翠啼猿:“沿洞内盘回石梯,步上后山四百尺高处,风光似画,谷壑如渊,环翠庭前,四围郁郁苍苍,已故名诗人易君有句云:月明峰隐老猿啼,描写此景,至为恰当。”

8.步云扪斗:“由环翠亭左畔通过石门,抵绝顶天岩,是处供奉普贤菩萨像,置身其中,宛在云层,扪斗近在咫尺,凭栏远望,万山环抱此峰奇,更有超然物外之趣。 ”

单从八景的名称来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禅意十足。例如:梵宇(佛寺)、法藏(佛教语,莲花藏世界略称,它的世界是庄严美妙、圆融、和谐及清净的莲花藏世界)、法相(宇宙间自然现象)、龙象(《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云“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等。李冰人先生在《霹雳洞天忆旧游》一文中,对八景的命名始源与张英杰先生的说法相去不远,见下文(引文略删原文):

所谓“云林梵宇”,乃是从整个霹雳洞的外貌概括而言;其次的“菩苑荷风”,乃是指洞前荷花方沼而言;再次的“华藏世界”乃是洞内大殿的一般描绘,它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塑像;第四景的“龙象耽经”,则指洞中右旁另一龛上文殊菩萨持经说法的景象而言;第五景的“灵岩法象”,乃是指后洞石龛所供奉的大弥勒佛而言;第六景的“花雨呗音”,则系泛指后洞一角石钟乳密集之处而云,那四壁石钟乳千形万状;第七景的“环翠啼猿”,尽是苍林翠木,环绕左右;第八景的“步云扪斗”,指的是后山顶上的步云亭,一登兹亭,游目四瞩,全怡野色村光,尽入眼底。

这本诗集的封面《霹雳洞八景诗集》七字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故院长秦孝仪所题字。秦孝仪祖籍湖南,在世时极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互动,此外他亦精通诗文书法,同时是一名佛教徒。霹雳八景诗及霹雳洞楹联的作者几乎都是当时在书画界享有令名的海内外文人骚客,例如星云法师、任雨农、李冰人、王世昭、阮毅成、张仙如、涂公遂、刘太希等。

三 《霹雳洞八景诗集》的诗艺表现

《霹雳洞八景诗集》是一部合集,其中诗作多达400多首,诗人多达80余人,楹联52副,可以说是一本海内外诗人的群体作品。这些诗人有来自马来西亚本土的古典诗人如张仙如父子,陈志仁、萧晚香、周痴梅、孙德钦、李冰人、曾汉光、蓝田玉、梁推贤、周清渠、熊应祥、周庆芳、赖甲贵、欧卓彬、菊痴居士、郭五峰、吴鹏飞、刘作云、张肯堂、杨炳荣、沈亭、王光国、周清鸿、陈瑞祥、卢道群、叶友梅、罗显流、文笑山、杨季芬、李天声、林雪崧、张振振、张逸民及徐持庆;中国台湾的张白翎、林光灏、郭汤盛、郭行健、刘逸心、廖从云、谭剑生、钟连英、成麟昭、刘宗烈、黄艳泉、蔡秋金、钟乾才、张自铭、易君左、刘太希,中国香港的张江美、陈冠夫、蔡念英、王世昭、涂公遂、林杰元、文叠山、梁耀明、潘小磐、陈伯祺;泰国的王诚、黄和瑞、黄清源、黄惟宪、陈仪之、周蔚臣、林云峰、周蔚松、高尚如、黄鸿新、曾德华;北美洲的冯若炎;菲律宾的施子荣、王礼贤;新加坡的张继川、李金泉及马龙芗。

《霹雳洞八景诗集》中的作品呈现出多元的创作风貌。就抒写手法及体裁而言,有唱和、分咏、题壁,七言古风、五七言绝句及律诗等,其中以“八景”为题的七言绝句的数量最多,共有49组诗,392首诗;七言律诗1组共8首;其他则为游霹雳洞的题壁诗等,其中五言律诗占6首,其他都是游霹雳洞之感怀诗,含五言及七言。这本诗集仅收录1首由李冰人撰写的七言古风,题名《霹雳洞放歌行》。“放歌行”为古乐府使用的旧题,常用来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这首诗全长60余句,结构完整,诗的开宗明义先从霹雳洞的开辟经过写起(混沌鸿蒙遣此洞,石林钟乳森成栋;鬼斧神工凿五丁,投荒白马远驮经等),之后再写到了它的景观特色(四壁书画题处处,琳琅墨迹辉缣素;洞府幽深百可娱,饥来净馔问伊蒲等),最后揭示了“浮生若梦”之感(草草人生百春秋,富贵荣华都假借;不如还作地行仙,独往得来年复年)。笔者将在下文尝试以八景诗的酬唱现象及诗禅合一视角剖析八景诗的诗艺表现手法。

(1)八景诗的酬唱现象

“唱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之一,“和诗”也作为彼此诗词赠答的代词,意指对方赠诗词,自己写了来回报。例如易君左先生的这一首《重游霹雳洞感赋》:

霹雳州中古洞奇,重来古洞再题诗。
云游有妹为前导,仙窟迎君作大师。
斜照峰峦凝紫玉,幽花溪涧点丹脂。
山斋一饭多秋意,已是归鸿倦旅时。

张英杰则和韵《敬和易君左教授原韵》为:

地老天荒竞吐奇,难分杜易两家诗。
文章报国千年业,词赋惊人百世师。
生色江山挥彩笔,增辉洞府点凝脂。
秋风微拂如春暖,贤彦清斋盛一时。

和诗一般都有两个主题,一则为情,一则为志,以上两首诗是唱和之作,按同一韵部写出,且是用原字,主题都是借景抒情及抒情言志。第一首借“斜照”“幽花”“山斋”“秋意”“倦旅”等表达诗人的归隐之意;第二首借“百世师”“彩笔”“贤彦”等表达后辈对易君左的仰慕之情。两首诗刻画了在黄昏之下,霹雳洞幽栖静谧的一面,也带出了两代文人相知相惜的情谊。而后易君左在《霹雳洞八景诗集》中再度歌咏霹雳洞,其诗如下:

南岛敦煌昔品题,今来霹雳访幽栖,
仙如果老云无迹,洞似庚桑石更低,
人去楼空孤雁过,月明峰隐老猿啼,
何当笠屐烟峦里,远胜隋家十里堤。

这首诗大概为他三度参访霹雳洞后所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景物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旧地重游,霹雳洞洞主张仙如已经仙逝,人去楼空,孤雁飞过,老猿哀号,留给他的是无限追思之情。

霹雳八景诗在诗的体裁上多为组诗,其中又以七绝居多,总共有49组诗,392首七言绝句,占整本诗集的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组诗都是八首一组,标题皆以“八景”为题,例如张英杰的“霹雳洞八景分咏”:

云林梵宇:“细雨秋山雾半遮,松风拂暑气清华。登楼爱坐斜阳里,万丈岚光映彩霞。”

菩苑荷风:“池心亭畔柳依依,槛外薰风拂四围。三面荷花开九品,参禅此处净忘机。”

华藏世界:“洞天诸佛一尊崇,景胜华藏世界中。澹澹风清长涤俗,菩提参透万缘空。”

龙象耽经:“神龙法象早成形,顽石何曾有性灵。一自文殊勤说法,居然点首共耽经。”

灵岩法象:“古洞深藏弥勒龛,拈花好向此中参。慈颜大腹容天下,一笑世人黠复贪。”

花雨呗音:“悬崖清露早传闻,钟乳累累韵自分。好似生公长说法,至今花雨尚纷纷。”

环翠啼猿:“盘旋石径几多弯,叠嶂危亭万翠环。一片猿声传谷壑,秋来啼彻数重山。”

步云扪斗:“步蹑层峦放眼宽,真成野鹤举云端。凌霄扪斗心逾壮,未怯霜风九月寒。”

台湾张白翎次张英杰词长原韵如下:

云林梵宇:“天护梵宫云雾遮,登临我亦惜年华。晚晴说到人间重,最爱晴岚映彩霞。”

菩苑荷风:“荷花三面正相依,槛外青青柳线围。几阵薰风吹醒我,此中最好悟禅机。”

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共推崇,佛在诸天缥缈中。色相几人能悟透,须知四大本皆空。”

龙象耽经:“龙象天教早现形,从知神物具神灵。文殊说法终能悟,点首宜耽佛授经。”

灵岩法象:“佛座欢颜供一龛,同来拜佛洞中参。人间可笑知多少,腹大能容不许贪。”

花雨呗音:“倾耳细听似可闻,个中空色却能分。生公说法知多妙,雨作天花乱且纷。”

环翠啼猿:“行行曲径且弯弯,白石嵌成翠竹环。中有啼猿声不断,直教响彻碧云山。”

步云扪斗:“步上高冈天地宽,此身疑是入云端。凌霄扪斗怀何壮,不觉琼楼玉宇寒。”

从以上例子得知,这种组诗文本内容的前半段都是先紧扣住“八景”的景观展开叙述;后半段则是渗透佛理,以期达到情理合一的相融效果。简而言之,这本诗集的写作手法非常多元,含有分咏、和韵、古风等,所涉及的诗人多达80余人。这种汇聚海内外一代名人墨宝、字画及诗词的现象,一时无两。这一点正如钱穆所言:“来客尽名下,落笔俱无俦”。

(2) 八景诗的“以诗入禅”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传统儒道家思想相融合,在唐代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这种思想在近体诗中的体现就是学界所谓的“禅诗”。唐代诗僧的出现,又丰富了禅诗的内容。诗僧写的禅诗,诗中寓禅现象更是普遍。简而言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为中国诗歌、诗论注入了新的抒情特质。东晋时期,大量“玄言诗”的出现,就是一个印证,如孙绰、许洵,谢灵运都是精通佛典的佛教徒,同时也是擅长写古体诗的诗人。而后文学史上出现的“以禅论诗”“诗禅合一”“以诗寓禅”等概念术语都与之有关,南宋末年严羽的《沧浪诗话》可以说是“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

金人元好问亦在《答俊书记学诗》中言:“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心地待渠明白了,百篇吾不惜眉毛。”这首诗提及禅的渗透使得诗更具灵性,以禅入诗能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佛与诗,一属宗教,一属文学,看似矛盾,但二者在思维上其实都强调“不思之思”,都有相通之处。禅者与诗人皆以一个睿智者的眼光观察世界,表达对人生哲理、俗世弊端的看法。禅的基本含义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而诗歌的创作亦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往往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点与禅诗有相似之处。此外,禅和诗都讲求一个“悟”字,例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所言:“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禅宗不立文字,强调修行靠自己的体悟;而诗歌也讲求一个“悟”字,不论诗歌文本鉴赏抑或创作都着重读者的“体悟”。霹雳洞八景诗多是景观与禅意的相融合,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如以下这几首题壁诗:

霹雳多名胜,此峰天外奇。
世蹲苍狗态,树卧老龙姿。
题壁云深处,寻僧日暮时。
随缘自来去,不必问何之。

(王光国《霹雳洞题壁》)

万丈岩中是我家,云幢宝盖气清华。
摩崖灵石生芝草,古洞甘泉吐吉花。
悟道心明神自在,参禅性定月空斜。
天山远世无尘垢,故不随流用碧纱。

(张仙如《题霹雳洞四首(其一)》)

深羡清高洞里人,参禅悟道乐天真。
究研贝叶千秋福,证得菩提万象春。
看破世情甘淡泊,超然物外自安贫。
蓬莱仙境知何处,坐对如来默问津。

(欧作彬《霹雳洞游纪》)

以上这些诗中多有“佛家语”的运用,如“老树”“云深”“随缘”“自在”“参禅”“悟道”“菩提”“看破”“淡泊”“超然物外”“蓬莱”等都是佛家惯常用语。尤其第一首“寻僧日暮时。随缘自来去,不必问何之”,该诗的妙处在于平淡的抒情中见深沉。前几句刻画日暮时霹雳洞幽深古朴的一面,老树苍云,日暮云深,僧者踪迹捉摸无从,盖因佛家教人“无常”“随缘”之理,读来颇有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意与禅意。接下来第二、三首的“悟道心明神自在,参禅性定月空斜”及“看破世情甘淡泊,超然物外自安贫”等句也都揭示了佛家教人悟道、看破俗世名利等牵绊之思。宋代无门慧开有一首诗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诗中为如何做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示。若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这就是诗中寓禅的魅力,也就是禅味的魅力。

诗人们游赏八景、书写八景时渗透了“佛”与“禅”的思想,也表达了他们对佛家生活的崇尚与向往,佛家的“无常观”在八景诗中随处可见。身处霹雳洞不仅可以遍赏美景,亦可体验洞中独有的审美趣味和闲适生活。从今存八景诗的文本内容中,亦可窥见诗人们在洞中吟诗、赏乐、品茶、赏画,并在此悟道的生活侧面。接下来看这两首:

一声霹雳开混沌,辟出天南第一洞。
神仙到此也停留,下视尘寰真似梦。

(王世昭《游霹雳洞题句》)

洞名霹雳显奇雄,石壁嶙峋跻太空,
邀佛留仙存胜境,行吟身在画图中。

(涂公遂《游霹雳洞题句》)

八景诗最大的特点都在于先描绘霹雳洞八景的外观,或表示他们对霹雳洞的喜爱之情,或表达它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接着再以诗人的洞察力,字里行间融入了佛家禅语,予人启迪,可以说是融合了诗意、禅意与佛意。简而言之,《霹雳洞八景诗集》的文本色彩既能借景抒情,又能渗透佛禅思想,可说是马来西亚岩洞庙宇诗的“以禅论诗”的典型代表之一。

除了八景诗集,霹雳洞的其他旧体诗的诗意还体现在签文上。目前留存并使用的签共有六十支,签文是张仙如父子共同修改过的,每一签都符合近体诗的格律。如第一签:“白日青天云雾散,光辉灿烂照人间;前途一往无难事,伫听高歌奏凯还。”广义而言,这些签文都属旧体诗的一种,同样是霹雳洞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一项将来值得学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结语

霹雳洞以“幽绝”的姿态震撼了来访的诗人们,他们纷纷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所惊叹,进而留下诗词书画楹联等。霹雳洞洞主张英杰本身也深受禅宗浸濡,故他的八景诗也呈现出拈花微笑的梵音世界,其他诗人的诗歌除了歌咏八景的自然景观外,也阐发对人生哲理的看法,对俗世人情的透析,这些诗人几乎都与张仙如父子有交情,也都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旧体诗诗人,且亲自到访过霹雳洞,故他们笔下的八景诗也格外真切感人。霹雳洞八景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们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与淡泊功名、安贫乐道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展现了诗人们交游往来、切磋诗艺的情形。简而言之,八景诗集的诗风大部分都是自然而精湛,表现出一种空灵美与静态美的审美情态。这些诗歌将诗境、画境、书境及梵音世界做了一次完美的融合,给予后人一种兴象玲珑之审美感受。

猜你喜欢

八景霹雳
书法作品欣赏
古陕州八景略述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溪南八景图册
明清时期新乡八景考论
JANE Ⅰ、Ⅱ、Ⅲ组 霹雳加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