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变与多维之思
——2022四校工作坊”会议综述
2022-11-05冯鹤雪
冯鹤雪
(南开大学文学院)
“文化新变与多维之思——2022四校工作坊”由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关西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科共同主办,于3月19日至20日在线上召开。本次工作坊由圆桌会议和专题研讨两部分构成,旨在为青年学人搭建思想交锋平台,促进中日学术交流。
本次圆桌会议包括“元宇宙与新现实的创生”和“加速的社会与保守的青年”两个议题,来自五所高校的14位研究生发言汇报,180余位观众旁听并参与讨论。元宇宙问题既是近期学术热点,也是社会热议话题。针对算法、技术伦理等问题,大家对“虚拟世界的真实感”“NFT艺术的可能性”“技术对身体语法的重塑”“元宇宙叙事的选择性与建构性”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与元宇宙这一学术热点不同,青年话题更贴近同学们的切身体验。同学们的讨论既涉及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社会秩序与风险、青年主体选择、青年的历史与当下使命等学理层面,也包括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转变、“考公务员热”“内卷”“躺平”等社会热点议题。两场讨论持续四个小时,气氛热烈,思考深入。
20日的专题研讨,首先由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千野拓政教授和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致辞。千野拓政教授强调文化研究介入现实的视角和力量,呼唤年轻人在更开放的视野中求学与思考。周志强教授则强调了工作坊的意义,要在思想碰撞中借由他人视角塑造自我主体,形成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思想联合体。会议共分为四个单元,来自六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对17位研究生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文化动态与文本新读”专题聚焦文本细读和类型演变。上海大学姚书怡以小说《小时代》为切入口,重读文本中的“自恋结构”以及时尚逻辑的“意义补位”,进而揭示其背后的主体错位和文化图景。关西大学孙鉴对武侠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指出传统武侠小说在“IP时代”被边缘化,“去武之侠”和“武侠神化”成为主导趋势。庆应义塾大学甘恬梳理了梅娘的个人文学活动经历以及作品出版情况,探究梅娘之所以能活跃在20世纪50年代文学场的社会原因。早稻田大学冈崎至秀通过《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重复”和“循环结构”,探讨余华作品中“虚伪的形式”偏离现实生活逻辑的特性,为文本的内部秩序和逻辑的“真实”找到了依据。
河北大学郎静老师、河北师范大学杨宇静老师担任本场评议人。郎静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结合个体生命体验的研究方式,给出了研究对象应进一步细化严谨、原因分析要进一步深入的建议。杨宇静老师强调要跳出注重心理和体验真实的传统思路,关注文本内部的“逻辑真实”。
“科幻想象与全景现实”专题,集中于对科幻和技术的探讨。南开大学冯嘉鑫详细分析了科幻小说《零度分离》中的三种想象类型,将科幻文学对虚拟现实的想象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联系到一起,重构为主体与虚拟现实世界关系的寓言。早稻田大学陈哲铭捕捉到王晋康科幻小说中人与社会、集体相冲突的特点,由此思考身体的改造、人与大众的关系、科技时代人的感情的高尚性等问题,探究生物科技本身的未来性。上海大学马岱涵详细辨析了“赛博朋克”在科幻作品和当下流行文化场域中的不同内涵,分析其内部的技术条件,并反思“技术与人并行”的未来可能性。关西大学宋逸凡以《鬼吹灯》系列为例,探析网络文学“平台、读者、作者”之间的关联及变化,重点分析网站制度、阅读模式,并对网络文学平台的互动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西大学池田智惠老师、上海大学张淳老师担任本场评议人。池田智惠老师提醒,要注重文本的历史脉络,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地域对作品的影响。张淳老师强调,在研究网络文学互动模式时,要考虑到读者从个体到群体的变化,以及文学社交化的趋势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数字时代的声音与图像”专题,关注言说的矛盾性和艺术作品的生产逻辑。南开大学范昶发现了刘森音乐作品中的“症候”,即“华北浪漫革命”的宏大标签与掩盖不住的衰弱颓废情绪之间的张力,由此进一步分析其“声音角色”。早稻田大学张敏行认为三宝的音乐剧作品是对美国音乐剧“整体性”理念进行整合创新的绝佳案例。上海大学刘珊杉认为“冒犯”是女性脱口秀演员言说的核心特点,指出在任意“冒犯”的表象背后,是现实的情感政治逻辑对“冒犯”的围堵和强制弥合。南开大学耿盈章认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NFT(Non-Fungible Token)艺术品具有不可任意分割、复制以及独一无二的特点,从而得以使“光晕”复现,即呈现“复魅”趋势。但本质上,NFT艺术品还未能逃脱阿多诺所说的“文化工业”的范畴,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商品拜物教。
南开大学陈琰娇老师、上海大学李鹏飞老师担任本场评议人。陈琰娇老师提醒,要注意声音研究的独特性,声音作品自身的复杂性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挖掘,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症候阅读”。李鹏飞老师强调,要思考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相适性,以及理论框架与研究对象是否相符的问题。
“游戏与生活的另一种真实”专题,涉及游戏文本的辩证生产逻辑、算法研究、青年主体性建构等话题。南开大学周思妤发现了放置类游戏通过假装鼓励“不行动”而让玩家“疯狂行动”的秘密,同时发现它的发展与社会流行语“佛系青年”“躺平”“内卷”的演化同步,“疯狂行动”与“内卷”将放置类游戏重构为青年主体性错位的寓言文本。南开大学毛睿喆采用算法研究的思路,细致分析了角色扮演游戏的算法结构,并指出其中的悖论:游戏中的反抗强权只能通过臣服于系统强权的规定才能达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侠”的概念,认为其再现了现实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文化逻辑。早稻田大学王雅俊通过对山东省烟台市近20年来Cosplay(扮装)文化活动的考察,总结出不同阶段Cosplay文化实践的特点和变化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二次元”亚文化群体对文本的吸收与再创作呈现出由“通过仪式抵抗”转变为“泛娱乐”的趋势。上海大学王司维对教育消费、知识付费的广告叙事策略进行了解读,以历史的角度透视知识焦虑现象,并借用福柯对“关心自己”的论述来说明知识焦虑是当下“关心自己”失落的一个侧面。上海大学张少璞将“工友之家”视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并将其置于青年压力逐渐上升的社会生活图景中,探究青年对理想生活的主体性选择,并进一步分析这种选择背后的社会原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邓剑老师、南开大学高宇老师担任本场评议人。邓剑老师认为,同学们对放置类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的分析都很有意义,前者提醒我们注意放置游戏中玩家不会遭遇否定性体验的独特性,后者引出了算法批评这样一个重要话题。高宇老师建议,在思考“知识社会”的“关心自己”时,可以融入“个体经营的社会”的视角。此外,在“工友之家”的主动选择的表象背后,是青年在总体的被动环境下的有限选择,这提醒我们要同时考虑到当代青年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困境。
闭幕式上,千野拓政教授对同学们的创新思考给予肯定,同时也提醒大家要始终牢记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面对研究对象,首先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到问题并将其焦点化,最后才是问题的理论化。要尊重问题本身的逻辑,切不可用理论框定现实。在会议总结中,关西大学的池田智惠老师、上海大学的罗小茗老师、南开大学的陈琰娇老师分别回顾了自己在工作坊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收获,由此鼓励同学们既学习、也交流,收获求知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