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22-11-05黄倩华
黄倩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财政部以及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一同于2017 年9月21 日公布了隶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学科的名单,一共有42 所建设高校属于一流大学,有95 所建设高校属于一流学科。未被选上的高校,通过地方政府推动,也开始了建设“双一流”的进程,同时与地方经济产业、社会发展所需相融合,制定了相关的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采用开放式、流动式的评价机制,对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来说机遇不小。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决定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程度,地方区域性经济需求和经济实力制约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若将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双一流”范畴进行讨论,所需要面对的困难极多,该如何结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抓住机遇是当下应考虑的问题。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资源筹措机遇
1.区域经济构成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双一流”建设拓宽了传统的获取资源支持的路径,明确对地方性的水平较高的大学以及学科所进行的差别化发展采取鼓励以及支持的态度。在分配资金之际,需要对办学质量进行充分考量,尤其需要关注的因素为办学特色以及学科水平,采用动态的方式对支持的力度进行调整,让高校身份方面的壁垒不复存在,让高等教育改革红利的释放程度达到最大化。
2.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教育支出是吻合的。双一流”建设将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时间点进行了确认,为了让战略目标得以尽早达成,中央决定在资源以及资金方面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扶持力度。对构建“双一流”高校,中央财政会进行全方位考虑,之后通过预算后拨付款项,将专项资金设立起来,以此支持“双一流”高等院校的发展。所有地方政府均会在政策上以及财力上对创建“双一流”高校进行支持,同时出台能够将地域特色进行呈现以及能够将学科优势进行体现的规划,确保地方高校在对优秀人才进行引进的时候,有政策方面的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资源后盾。
(二)学科发展机遇
1.“双一流”建设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在竞争中更加趋于公平,同时能够提高院校在全国以及地方的声誉度。建设过程中会对高校进行每五年一次的建设期末评价,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这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机会,使之能够突破本身以及固化的身份,在竞争中处于公平状态,同时让自身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得到提升。对于专业人才是去抑或是留,地方本科院校所处排名以及声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建设“双一流”之时,会彻底将原来的排名打破,而此时并未确定新高校排名,这个时候,地方本科院校便能够抓住机会,将本身所具备的优势挖掘出来,对优秀的高端人才进行吸引,从而更好地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2.“双一流”建设能够促使地方本科院校实现重点学科的精准发力,达成学科特色化发展。所谓“双一流”,指的是一流的学科以及一流的大学,当给予政策支持之时,可恰到好处地分离一流大学以及学科。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一流大学的竞争中,存在一定劣势。但是无法变成一流大学,并不代表无法拥有一流学科。地方的本科院校可通过挖掘特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并结合市场、行业、产业设置、调整对口专业,实现精准发力,选择一条与本身发展能够契合的差异化一流学科建设路线。
(三)体制改革机遇
1.“双一流”建设能够深层次推动高校体制改革,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方案中共提出了包括对科研水平进行提高、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以及创新、将优秀的创新人才培养出来以及注重对成果转化的推进的五项建设任务。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为对党实施的高校领导进行强化以及改善、让关键环节的突破得以完成、让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完善、推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以及将社会参与机制制定出来的五项改革任务。以上内容意味着高校体制改革方面能够进一步得到深化,同时能够激发地方本科院校破旧立新的动力,地方高校可根据自身区域性发展的程度和方向,因地制宜,积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2.“双一流”建设能够加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通过加强多元主体互动实现专业重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需由省市两级政府来具体实施,增加高校与区域之间的互动频次,其目的在于对企业以及研究机构还有行业进行鼓励,使之参与到办学之中,这也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运行机理,改革原有较为传统的运行机制。此外,能够通过政府方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深度,完善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相关主体的联动机制,实现专业结构重铸。
二、“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但是要在起点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和引领,这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传统资源配置模式下形成的财政分配、学科发展、体制改革等不均衡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资源困境
1.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资金相对不足。于中国的高校而言,其办学经费来源以国家给予的财政拨款为主。不过因为身份分级以及资源配置呈现分层状态之类的制度性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科研经费分配方面,出现地方本科高校数量多经费少的局面。此外,各个区域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所获得的办学资源呈现出不均衡的特质;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地方服务机制,而且不具备优质的融资渠道,要想在市场之中获得办学资源难度不低,因此也就造成地方本科院校不具备很强的社会资金吸纳能力,使得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壁垒。
2.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困难。首先,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在区位、社会声誉、平台以及地区基础资源等各个方面备受掣肘,同时凭借一己之力,要想进行跨越式发展难度极高。其次,薪酬激励制度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所使用的薪酬激励方式力度一般,且不具备很好的层次性,分类方法也太过单一,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实施的绩效考核,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形式主义,考核标准并不科学,且不具备多样化特性。如此一来,便让地方本科院校陷入人才流失以及“进人难”的双重窘况。
3.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点仍倾斜于领先地区院校,中央政策整体仍体现出“扶强扶优”的观念。其次,由于中央与地方间政策执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地方政府在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都未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一些政策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使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社会、引领地方发展工作上缺乏了政策保障,同时也增加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难度。
(二)学科发展困境
1.发展模式趋向同质化,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眼下进行学科建设之时,其驱动力在于经济逻辑,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获得学术资源,只注重眼前的效益,造成发展模式呈现出同质化现象,无法将学科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特点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所采用的发展方式趋向于同质化,使得学校对于政府所给予的政策导向存在盲从现象,忽略了所处地域内经济发展所处的水平以及该区域的特点还有自身的实情,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对其他院校所采取的转型方式加以借鉴,以至于实施学科建设之时过于盲目。
2.学科结构布局不合理,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下,地方本科院校为尽快成为综合性高校,学科建设方向长期以来全力靠向部属院校,在设置学科时过于追求多、大,而且没有对学科的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十分全面的学科类别,可事实上不少学科压根就没有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因此也就分散了学校的资源,院系设置基本以单一专业抑或是学科为主,同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级别不够,而且没有系统的课程内容,导致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出现专业与行业发展不适配现象,也就无法培养适配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体制困境
1.简政放权落实力度不够。国内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是在国家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地方政府划拨经费和进行管理,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但是在差不多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内外部冲突以及矛盾也慢慢凸显。主要表现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具备办学自主权,主动性不强;部分地方政府会将其辖区内的本科院校当成延伸政府职能的工具,甚至在高校的各个方面行使最终决定权,致使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受限。
2.政府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机制科学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效,关系到多元主体间权力制约的成败,也是突出主动监督,实施有效监督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活力深受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束缚,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内部出现腐败、组织资源错配等一系列问题。再者,评价体系设置不完善。建设隶属于地方的“双一流”必须根据所在地经济发展以及实际上的高等教育情况出发,将一个统一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下的配套评价体系细则建立起来。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无法借鉴已有的评价体系进行定位。
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突破
(一)多元筹措资源,拓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空间
1.探求多元化发展路径,扩展资金来源渠道。首先,规划科学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打造经济共同体。将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以及教学还有生产进行整合,以产学研联合体的形式对地方产业进行服务。在这种网络模式中,高校、产业、政府之间便不再是单向的指导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对于相关主体之间的学科跨界合作、对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等行为应该给予鼓励,以此提高地方工业产品所具备的科技附加值,拓宽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
2.引育并重,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人才培养。首先,注重本科教育,保证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本科专业以及个人不同的特性,为本科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发展计划;推进课程改革,建设一流课程,学习研究国外顶尖学校学科发展模式,培养创新型本科生。其次,注重教师培养和转化,形成专业人才梯队。采取与企业联合出资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方式,创新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薪资制度方面必须进行多样化的发展,实现资金回报和学术科研价值利用之间平衡。
3.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的有效性,做到精准扶持。首先,中央层面应积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拨款、分类评估制度。构建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支出经费评价制度;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调控以及指导当地本科院校的转型过程。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来帮助其发展,比方说设置专业、构建实习实训基地、招生政策、对项目进行评审等。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将有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还有估算的人才需求进行发布。
(二)统筹兼顾发展,以产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做好学科专业规划顶层设计,对接区域经济建设。首先,结合地方实际,挖掘特色学科。地方本科院校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双一流”创建中突出重围,应该结合地方特点,发展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切合当地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问题和特点,实现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共同发展。其次,关注冷门但是又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学科,实现错位发展。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若想构建一流学科,应采用错位发展策略,主要是实力较强高校不太关注的研究领域,或是发展效率较低但是所在地方又实际需要的学科,按照本身的情况找寻突破口。
2.建立优势产业—学科群发展体系,深化产教融合。首先,树立融合的产业—学科合作建设理念。鼓励地方产业与学科间非等级,多样化发展,拓展学术视野,分割单一利益群体,进一步将知识生产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其次,建构一种较为开放的产业—学科群建设体制机制。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产业发展拓展学科生长点,努力突破学科界限,积极推进多产业—学科群之间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与产业群间内容交流,才有可能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
(三)健全体制机制,激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1.建立权责明晰的权力运行机制。首先,确定学校、产业、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和职能部门各自的角色定位后,尽快厘清权责清单和权责边界。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学校两级责权,建立清单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将有助于机关简政放权,在“放管服”中优化对学校的支持与服务,增强学校自主内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校自主办学动力。其次,政府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采纳学校方的优质建议。一方面需要省级政府增大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制度方面的供给,同时强化宣传政策,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时能够拥有不错的社会氛围以及舆论导向,为学校创新创业搭建广阔的舞台。
2.建立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转变监督方式。学校和各职能部门要深入研究,把放权和监督紧密结合起来,把激发活力和制度约束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将对事监督为主转为对人监督。其次,建立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双一流”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全国性考核评价机制的推行和实施应因地制宜,以实际调查研究为主要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制定资质认证制度。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评价主体,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社会组织对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效能评价的实质性参与范围,让社会组织能够将其所具备的独立性以及专业性充分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