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基于三个维度

2022-11-05蒲燕妮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蒲燕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集时效性、针对性、教育引导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是发挥主渠道教育引导作用的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淬炼,拥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力量。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已经指明了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并不单纯表现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主要表现在精神价值的层面。青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后浪”一代在冗杂的“文化快餐”中无法做到正确的“断舍离”,高校的育人工作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稳文化根基,才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把好“思想关”。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较为灵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有不同的教材、教学重点和教学主题。根据当前形势决定授课内容,是这门课的最大特点。基于此,“灵活多样”的特点,让《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育人资源,更直接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审时度势地做出重大战略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大变局带来大机遇,也面临大挑战。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要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尤其是我国青年的思想文化渗透势必会愈演愈烈。因此,教育青年工作要站在深刻认识世界大局演变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高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地开展。

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文化力量。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生力军,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在教育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聚而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标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时代特色,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

自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意见》将《形势与政策》设置为一门必修课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以专题讲解、专家辅学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国内外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中央历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了落实这个根本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理念融入教学中,浸润青年学生的心田,滋养他们的成长,引导青年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更加认识、了解、珍视“自己”的文化,培育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应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力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大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建设应当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力共进。

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的理想教育、本领教育、担当意识教育都落实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珍贵的育人资源,能为课程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的对象是有活力的大学生,课程建设的方向要创新、有活力,因此,课程建设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厚的营养,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资源,不断增强课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第二,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党和国家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步发展。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根深蒂固,从而塑造青年学子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作为育人主阵地的思政课程,应发挥作用,承担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价值体现在,通过课程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资源来教育、引导学生,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支撑。可以说,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与育人工作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要提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慢慢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思想中,在青年学生内心激荡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认同,进而激发青年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在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线下授课4学时,分为主题讲解和翻转课堂两种形式。其中翻转课堂环节,授课教师会提前给学生布置主题,学生分组以拍摄视频或者制作PPT的形式提交作业。在这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作业设计中多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方式在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与兴趣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四、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年开设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习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以上文件中,均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对学生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既能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又能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将大学生培养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