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新模式构建

2022-11-05张江龙张欣然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体育项目

张江龙 张欣然

1.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2.遵义医科大学,广东 珠海 519000

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陲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水、土家、仫佬、瑶、布依、畲族、壮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包括以身体技艺为载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指出身体技艺是复数形式,在不同情境下它会附着在不同的文化符号上。

黔东南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身体技艺的形式呈现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活,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互动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映射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辨模式,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力度的加大和贵州旅游业产业的蓬勃发展,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也有少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与旅游市场联姻,助力经济发展,如斗牛、独木龙舟等项目,尽管如此,但在高度发达的文明化进程中,大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依然边缘化,甚至濒危。究其缘由,笔者将其归结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没有满足现代人的基本需要,针对现代人而言,基本需求就是经济效益,由此,促使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促使经济效益的产生,是解决当前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危机的最佳途径,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回应。基于此,该研究从空间区域角度提出城镇中心区域全民健身和休闲型的开发模式、近郊区体育赛事的开发模式、远郊区(原生态村寨)文化生态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助力乡村振兴、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现。

1 城镇中心区休闲健身型的开发模式

1.1 开发项目

以民族体育舞蹈类为主,主要有踩鼓舞、板凳舞、侗族金钱棍、侗族舞春牛、跳芦笙、畲族跳月、龙狮舞、踩歌堂(多耶)、思州花灯、反排木鼓舞、水鼓舞、侗族虾公舞、土家族莲花十八响、水族斗角舞、游坡、瑶族长鼓舞、瑶族打花棍、畲族粑槽舞、雅中苗族担柴舞、侗族斗牛舞。

1.2 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城镇中心人口密集,经济活跃,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人数占据20%,亚健康人数占据75%。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们迫切的需要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通过各种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释放压力以达到健康的生活状态。即谓之为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然而因为大多数人忙于工作,且掌握的体育健身知识有限,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指导,大多数城市居民体育健身计划难以持久,很难见效。伴随着广场舞的盛行,大多数城镇居民开始关注简单易学的广场舞,在专业机构以及教学视频的推动下,广场舞逐渐布满黔东南州城镇中心的大街小巷,并向郊区甚至乡村扩延,这一现象充分展现出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但此现象对于以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胜地的黔东南有失偏颇,现代广场舞的盛行使得以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黔东南渐失本色,在城镇区域难以找出少数民族文化气息,使得外地游客很难感受到苗侗等少数民族风情,据笔者所知,黔东南大多数县市建有芦笙广场,但能够让游客观赏到芦笙等民族体育舞蹈的机会较少,只有重大节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予以呈现,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健身、休闲手段而自发组织的民众甚少。黔东南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各种民族舞蹈精彩绝伦,各民族服饰华丽夺目,民族健身需求迫切,这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城镇中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1.3 开发措施

1.3.1 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展现民族体育文化风情

城市广场因其容量大、影响广、吸引力强等特点,是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平台。黔东南州各县市均有城市广场,如凯里白午的芦笙广场、民族风情园盘古寨广场,下司芦笙广场、清水江国际广场、台江的娣妹广场、丹寨蚩尤广场、其它城镇的中心广场等,设计独特,融入了黔东南少数民族各类文化元素,这为开展少数民族体育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此,应充分发动群众的自主性,将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等特色体育项目搬上广场,在休闲健身的同时展现民族文化风采。黔东南休闲健身类民族项目较多,该些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将该类项目充分利用城市广场适时适地的开展并使其常态化和普及化,使得其取代广场舞或与其比肩,必将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有效传承,也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凯里民族风情园盘古寨广场晚间举行的民族舞蹈(踩鼓舞、芦笙舞等)表演、篝火晚会已取得较好效果,吸引四方游客云集,带动旅居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城市”模式在云南省取得良好效果,如云南昆明市区的西山区广场、五华广场、东风广场、万达广场等均将民族体育舞蹈纳入民众日常健身内容;且部分县市对各民族体育项目安排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如云南省石林县的大三弦体育舞蹈定于每周星期二、星期五在彝族第一村跳,星期三、星期六在双龙广场的跳,禄劝的风家古镇每天晚上 19:00 跳笛脚舞,五华广场也经常有少数民族民族身穿民族装跳左脚舞。广场白天游客观光名胜风景,晚上体验民族歌舞,留住了游客,传播了民族文化,锻炼了身体。

1.3.2 充分依托黔东南餐饮业、商业塑造浓厚的民族体育文化生活、休闲氛围

黔东南具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绿色原生态的食材和美味可口的民族餐饮。发展民族旅游餐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调查得知,黔东南部分商家将民族歌舞融入到餐饮之中,如凯里的盘古寨,亮欢寨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游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亲眼目睹服饰礼仪和民族歌舞,亲身感知当地民风民俗和人文情怀,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旅游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黔东南休闲表演类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多彩,如民族歌舞、民族武术等。尤其是各民族歌舞最具特色,由此,黔东南应依托自身优势尽可能的打造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团,充分应用于商业展演、餐饮表演、城市广场表演等活动中,努力塑造浓厚的民族体育文化生活及休闲氛围。

1.3.3 政府牵头成立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休闲协会,各社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的形式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城镇中心的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这就需要政府扶持成立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康养协会,该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各县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管理、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实施日常教学、训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等工作,并负责黔东南少数民族后背人才的选拔和训练等工作。开展该工作核心点是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才在协会的统一组织下,依托各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体育专业人员等,形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人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到社区群众的教学培训模式,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短缺问题,各社区配齐配强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区体育指导员,并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阶段性赛事,发行教学片,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形式,以此带动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城镇的快速发展。

1.3.4 多方联动,定期举办大型休闲健身类民族体育大赛

体育赛事是促进某一体育项目发展的最好手段,赛事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该项目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休闲健身型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离不开体育赛事模式。赛事的举办迎协会牵头,旅游管理部门引导、专业机构策划实施,制定完善的比赛方案和规则,动员全民参与,并充分吸纳赞助,设立较高的奖金。

2 近郊区体育赛事的开发模式

2.1 开发项目

苗族独木龙舟、岩英高跷、穿针赛跑、布依族抱石比赛、水族赛马、竹林竞技(畲族)、独竹漂、苗族爬坡、斗牛、侗族多达能、瑶族摔跤、押加、苗族武术、侗族武术、畲族武术、侗族摔跤、射弩、土家族打飞棒、畲族打尺寸、布依族丢糠(花)包、水族打手毽、侗族抢花炮、侗族多高贝、打鸡毛毽、仡佬族打篾鸡蛋、侗族哆毽等。

2.2 开发优势及经营方式

近郊区是指城区周边或毗邻城区的乡镇街道等区域(包括市县所属开发区)。近郊区的特点是人口密度小,靠近城区,交通能够便利,地域较广阔。近郊区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最佳场所,近郊区赛事开发可通过赞助费、门票、停车费、摊位费等、旅游消费等方式获得收益。

2.3 近郊区赛事开发劣势

因目前黔东南少数民族近郊区体育赛事已开发项目有限,规模较大的赛事项目较少,且无法常态化开展,因此,现阶段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开发产业还未形成,这就急切的需要加大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充分开发其潜力。通过笔者调研得知,黔东南州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鲜明,特定节日各自村寨亦开展赛事,但因规模较少,缺乏官方扶持,媒体报道宣传而鲜为人知,如岩英高跷、穿针赛跑、布依族抱石比赛、水族赛马、竹林竞技(畲族)、独竹漂、苗族爬坡等项目。

2.4 黔东南州近年来近郊区举办赛事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黔东南州近年来在凯里白午利用民族节日节庆等时机举办斗牛比赛(牛王争霸赛),吸引全国各地斗牛爱好者前来参赛和观赏,每逢斗牛之时,人头涌动,车如长龙,商贩云集、人山人海,组织方通过赞助费、门票、停车费、摊位费等获得不菲收益,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如武术之乡湾水镇(距离凯里市25公里),以弘扬苗族武术为己任,以打造苗族武术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每年农历正月,举办全州民族民族演武大会,目前已举办三届,效果良好,前来参赛的队伍和参观人数逐年增加,更有民族文化方面的学者不远千里来取材,也有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湾水通过举办民族武术演武大会为各民族传统武术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有效的提高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武术的知名度,促进少数民族武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近年来,因为参加湾水镇举办的演武大会而受到各方关注的村寨武术不在少数,如天柱甘溪侗族武术、羊排苗族武术等,湾水镇在举办黔东南州演武大会的同时,更积极创造推广武术创意产品,如苗刀、苗剑、铛等武术器械或道具以及苗族武术服装,效果良好。黔东南州近年来近郊区举办民族体育赛事项目不断增多,除了斗牛、湾水武术外,还有台江县附近施洞举办的独木龙舟,黎平县四寨村举办的侗族摔跤赛事,均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效果良好,为地方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5 近郊区赛事开发措施

笔者通过多方调查,梳理出了26项适合体育赛事开发的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该些项目在体育赛事开发中应借鉴斗牛或国内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等成功开发项目的经验,同时广泛宣传、跟踪报道,组团开发,与景区联姻。形成坚持以政府指引、协会管理、企业运营、村寨参与的新型模式,具体如下。

对于影响力较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独木龙舟、侗族摔跤、舞龙嘘花等项目,难以常态化开展,应依靠近郊区知名景区的力量,与旅游景区联姻,实现互惠共利。助力其常态化发展,黔东南州旅游景区数不胜数,尤其如西江千户苗寨、朗德苗寨、镇远古镇、施秉杉木河、肇兴侗寨、下司古镇等景区,拥有大量的客流资源,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最佳平台,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根据景区环境特点,可适时适度的将其引入景区,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崭新局面。

对于影响力较少的小众民族体育项目,应该依附于民族节日组团开发,同时应坚持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主导体育赛事的原则,做到竞赛和文化展示同步展现,且使得游客置身其中。在运营管理上应坚持以政府指引、协会管理、企业运营、村寨参与的新型模式。

3 远郊区(原生态村寨)文化生态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3.1 可开发项目

土家族上刀山、土家踩铧口、瑶族上刀梯过火链、踩犁头、交下苗族上刀山下火海、苗族爬花杆、瑶族打陀螺、布依族斗雀、摸鱼摸虾、苗族荡秋千、打禾鸡、鼓楼抢鸡、苗族水田抢鸭、笔架火龙(布依族、苗族)、侗族花架、台江苗族舞龙嘘花、布依族耍麒麟、高空舞狮、草把龙划旱船、侗族抬官人、板凳龙、踩石轮、侗族操球、侗族月亚铛、勾林。

3.2 市场特点及开发优势

远郊区是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且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时间地点不尽相同,知名度低,如交下苗族上刀山下火海在台江交下6月份举行、鼓楼抢鸡、苗族水田抢鸭笔架火龙(布依族、苗族)等正月举行、、侗族抬官人正月、七月黎明黄岗举行,举办地位于农村偏远地区,各项目举行时间、地点分散,致使远郊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停滞不前,旅游开发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然而几乎所有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农村地区,远郊区的农村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而文化生态型旅游开发模式是远郊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最佳方式,但前提是必须让远郊区旅游变得便捷。

3.3 开发措施

3.3.1 深度挖掘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背景,以活态的形式显现

结合黔东南地貌特征和民族风情,远郊区体育旅游开发的最佳方式为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文化生活的结晶,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背后均记录在一个民族、文化、创业、生活的历程,无可避免的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是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由此,远郊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首先应充分挖掘其项目背后的深层背景,弘扬精华,去除糟糠(只要价值理念是有利于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文敏进步的内容均为精华,应大力弘扬,充分挖掘;只要是不利于国家富强、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人的发展,或与党的政策相悖均为糟糠,应坚决祛除),在该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将民族体育项目背后的故事活态呈现,均可以民族文化旅游的形式充分开发,充分挖掘其起源、发展、传承条件、精神价值,文化理念,努力将当其文化价值以活态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游客。

3.3.2 依托民俗传统节日和旅游景点,打造一村一品组团式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也成了文化的载体。黔东南民俗传统节日丰富多姿,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景点也是分布各地,这为远郊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提供了平台。这就需要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结合,官助民办,力促民俗节日和旅游景点活动中大力吸纳附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各方资源,完善配套措施,并将开展时空(举办时间、举办地点)较近的民族体育项目组团开发,打造文化体验、技术展演、手工艺产品开发、旅居康养等一体化模式,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合于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共同组成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旅游胜地。同时,媒体多方宣传报道,多渠道公布具体活动时间地点,逐渐造打造一村一品组团式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3.3 确定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精品旅游路线。

黔东南州辖16个县市,各民族传统体育等旅游项目分布零散,致使游客入黔一片茫然,大多游客只知西江苗寨等过度商业化的景点,而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符号——民族传统体育知之甚少,致使与苗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失之交臂,由此确定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精品旅游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如凯里-麻江-丹寨自驾线路,该国道线路风景优美,沿路有六堡粑槽舞、宣威笔架火龙、龙山苗族武术、布依族斗雀、打禾鸡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凯里-台江-剑河-三穗-岑巩-镇远-施秉-黄平-凯里线路,有台江苗族舞龙嘘花、交下苗族上刀山下火海、土家族上刀山、土家踩铧口、瑶族上刀梯过火链、踩犁头、苗族爬花杆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精品旅游路线是远郊区民族文化旅游的有力之举,但并非一朝一夕之能定,必须多方合作,精心规划路线,做强精品线上的旅游产品项目,完善配套实施方可见效。

4 总体保障

4.1 疏通渠道,多力合作

黔东南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是任何一个组织和部门能够完成的,必须多部门协同。这就需要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尽可能的成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工作小组,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统筹协调社区、学校、村寨、协会、企业、新闻媒介等多方力量,同时尽可能的招商引资,给于政府资金扶持,疏通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渠道,合力创建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和龙头企业。

4.2 依托高校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黔东南州民族体育资源旅游开发的最大障碍。黔东南州旅游人才主要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主,目前黔东南州有两所高校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凯里学院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讲解景点的技巧,对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淦释等方面较强。而在体育意识、体育旅游知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体育旅游活动策划能力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对于体育旅游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市场体育旅游供求关系研判、体育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生产、销售、体育旅游消费群体的培养等更是知之甚少。由此,黔东南州应依托高校培养体育旅游(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懂技术、懂开发、懂推广与销售的专业性体育旅游人才。并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大力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3 努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学校是知识、文化、技能传播的主要阵地,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和普及必须依托校园,以弘扬民族文化韦契机,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培养优秀人才。如畲族粑槽舞面临濒危之时,麻江县六堡村隆昌小学力挽狂澜,大力开展粑槽舞进校园活动,效果显著,成绩斐然,多次代表麻江县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引起社会对畲族粑槽舞和畲族文化的关注,前往隆昌小学取经、参观的同行、学者、旅客络绎不绝,发扬了民族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挽救了畲族粑槽舞的濒危。

4.4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力度,深挖其经济价值

黔东南州世居着9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均有多种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就需要学者、从业者加大挖掘力度,收集整理各种相关史料,保留精华、去除糟糠,并探究其经济价值,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资保障。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诗书画苑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寻味贵州——黔东南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