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术国考”的仪式化传播研究
2022-11-05郭宏权
郭宏权 李 臣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民国时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中央国术馆的精心组织及周密部署下,共举办了两届国术考试,即“国术国考”。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5日于南京市立公共体育场举行,“按照《国术考试条例》原本规定,此后国术国考将每年举行一次,然因考虑到武术运动员训练与选拔的周期,中央国术馆特通电全国改为两年一次”。按照之前中央国术馆的意旨,第二届国术国考应在1930年10月举办,但是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引发矛盾,引起军阀混乱,导致中原战争的爆发,使得国术国考暂时延期。随后又因抗日战争的爆发,相继受到九一八事变与淞沪会战的影响,第二届国术国考也因此被迫推迟至1933年10月20日,于江苏省公共体育场举办。
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根深叶茂,源流有序,是我国固有文化之瑰宝。自洋枪大炮流进中国,“武”的威慑力渐渐在人们心中消散,取而替之的正是洋枪大炮。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崇洋媚外”成为了一种新潮流,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正因此,国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与寻找“良方”,用以强体、强国、“铸国魂”,以期增强国民素质,提升文化自信。以张之江为首的一批爱国志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中央国术馆,试图寻找武术的转型之路,从而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如办武术培训班、“国术国考”等,这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尚武”精神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政府对国民进行心理建设的重要途径。该选题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术国考”作为研究与分析对象,透过国术国考的仪式化过程去研究分析,通过传播的仪式观视角,探析其作为仪式的传播,是如何通过各个仪式性的环节将武术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并将其广泛传播开来,从而进一步探明国术国考作为仪式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1 仪式化传播的内涵阐释
在日常生活中,仪式活动处处可见,大到世界、国家与民族性的仪式活动,如奥运会、世界杯、春节联欢晚会等;小到团体、家庭以及个人的仪式性活动,如周年庆活动、聚餐、结婚、追悼会等。同样,“仪式”“仪式化”这些词也普遍运用于生活中。仪式是文化的核心和缩影,与人类生活具有同构性。仪式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具有高度形式性和非功利性的活动”。仪式化是指某种类型化的、重复的姿势和姿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所共有的、具有表现性的行为方式。而仪式化传播不仅与仪式、仪式化相关,还涉及到传播学理论。就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詹姆斯.W.凯瑞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在传播的传递观的视角阐释“传播”一词,通常被定义为“传授”“发送”“传送”或“把信息传给他人”等。从仪式的角度予以定义,认为传播一词与“分享”(sharing)“参与”(participate)“联合”(association)“团体”(fellowship)及“拥有共同信仰”(the possession of a common faith)这一类词有关。这一定义反应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与“沟通”(communication,即传播)在古代有着统一性的共同词根。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总的来说,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来讲,仪式化传播更多的指的是人的精神与思想层面,通过价值观与情感的传递从而引发人内心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实践活动行为的仪式化,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与认可的效果,并得以持续的发展与传播下去。
2 民国时期“国术国考”仪式化空间的建构
仪式传播存在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即仪式传播的场域,它是仪式传播得以开展的物质场景,是能够承载仪式传播过程,能为参与者营造特定仪式氛围,并表征社会关系现实的物理场景或心理情境。两次国术国考,均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里——公共体育场里举行,作为“国术国考”仪式的物质场景。在当时南京市立公共体育场与江苏省公共体育场属于大型公共运动会场,分别按照国际化标准建造,场内建有训练场、篮球场、足球场、观众席、主席台、升旗台等,面积之大达上万平方米,可容纳上万余人。国考期间,无论是领导人讲话,还是选手们表现出精彩的演出,观众们便会不由自主的以掌声或呐喊的方式,为精彩的演讲与表演表示出他们内心的赞同与欢呼,使得在这一空间下的每一位参与者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感,给现场营造出一种隆重和庄严的气氛。在这一空间下的人们,内心的情感会因到现场气氛的改变、比赛的精彩程度、现场的突发状况等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同时观众的反响也会影响到现场参试选手们的发挥,选手们也会因此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比赛之中,观众们与选手遥相呼应,在心理上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传递。公共体育场,为国术国考构造物质化空间,使得武术文化可以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里绽放属于它的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位观众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并传播与分享它的功能与价值。
3 “国术国考”的仪式化宣传营造仪式氛围
国术考试分为三级,即国考、省(市)、县考。国考由中央国术馆呈报国民政府,遵照所定国考日期组织举行,省(市)、县考,则遵照所定省(市)、县考日期,由省(市)、县政府,会同省(市)、县国术馆,组织考试委员会举行。最后能参加国考的武术同志是先由村到县、(省)市,经过层层选拔和选中之后经当地政府保送,方能有资格参与最终的国考。
国术国考设有宣传股,专门负责考试前后的筹划宣传工作。在国术考试前夕,宣传股的成员在考场及各个街道张贴各种与国术宣传相关的油布画,都是特制的高约四丈长六丈的五彩图画,颜色鲜明亮丽,张贴在繁华的街道与广场,格外引人注目;与此同时,每日还印刷上万张宣传册,在各个繁华的街头分发,印大量的宣传标语张贴的各个街道,或印在旗帜上,或悬挂于汽车之后,游行于街头闹市,甚至运用飞机散发标语。会场与各街道旗帜上,各大街头,类似于“国考的目的,就是以御侮的核能来作根本救国的运动!”“锻炼体魄,是救国救民的上策”“想毁灭亡国的条约,必须有大刀大勇”的标语随处可见,整个城市氛围变得浓厚。各大媒体记者,报社期刊,纷纷以广播、报纸等形式进行实时性报道,并将国考的考试状况也进行纪录与报道。通过这些仪式化的宣传,将国术国考的理念借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思想的共享,营造出浓厚的仪式氛围。
4 民国时期“国术国考”的仪式化程序
中央国术馆仿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将国际化先进的办赛理念与模式运用于国术考试中,因此国术国考的举办流程与当时的全国运动会有些相似。大致分为开幕典礼、考核流程、总结与闭幕仪式。各个仪式议程安排有序,环环相扣,让现场观众感受到隆重的仪式感,共享情感的宣泄,感悟特定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以及领悟武术文化的魅力。
4.1 开幕仪式
国术国考的开幕典礼主要由升旗、唱国歌、恭读总理遗嘱、主席致开幕词、政府重要领导部门代表人物讲话等环节组成,整个流程庄重且严格,在场所有人必须要全神贯注参与其中,形式与内容上都逐渐趋于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整个仪式政治色彩浓厚,思想内容上对国术国考的主旨,“国术救国”、发扬尚武精神、对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宣传以及国术的大众化推广,尤为重视,各演讲者都是在围绕这一主题在阐述,从而去尝试激励人们振作起来,在民族危亡关头,敢于担当,敢于拼搏,不怕流血牺牲。孙中山总理在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不仅仅是唤醒人们内心的斗志精神,传承与发扬武术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奋起反击所需的精神食粮。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强大,人民的幸福,都是需要人民团结起来,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开幕仪式中所包含的升国旗、唱国歌、恭读总理遗嘱等环节,不但是国术国考主旨传递、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仰与使命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让全体在场观众情感逐渐投入,随着仪式进行而不断升华,最终完全融入其中。
4.2 仪式化考核
国术国考的考核内容分为学科与术科两方面,通过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考核。第一次国术国考,以拳脚、摔角、持械( 枪棍刀剑) 三项为实践考核科目,以中国国术史、国文、三民主义和生理卫生四科为文化课考核科目;第二次国术国考将术科考核项目更改为拳术、器械、摔角、搏击、劈剑、刺枪,学科考试科目更改为党义、国文、地理、历史、国术源流、生理卫生。第二次国考在考核内容上较与第一次国考相比有一些变化,但总体在大方向看来,还是延续上一次考试形式,在内容更加完善与细致。通过武术文化理论考试,参赛选手可以从学习备考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多元化了解武术知识,同时这种方式也鼓励了广大群众去积极主动去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增强人民对武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武术,感受与领悟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考核去选拔武术人才,增进武术文化的交流,化解门派偏见等,也是国术国考的目的所在。
文化课考完后,术科考试更是严格,分预试与正试,只有预试考核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正试,考试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除了考试之外,中途休息间歇还安排有考核武术表演活动,活动大放异彩,观众们是喝彩声不断,沉醉其中。整个过程中不仅有各种实战考核,又有武术套路表演活动,观众们既能感受到到武术的观赏性效果,也能领悟到武术实战的魅力,从而实现武术观赏性与实战性的统一。这样一种具有表演性、仪式性的活动,带给现场观众们精神上的强烈的愉悦感与共鸣感。
4.3 总结及闭幕仪式
国考考试结束后,各个部门代表、政府各级要员要对此次考试做总结,发表演讲,并宣告考试成绩。既然是考试,就有成绩的高低,排名先后之分,但这并不是国考之初衷。国术国考的真正目的,是在提倡国术,普及民众,就是要民众国术化。正如张之江同志在演讲中所说:“这次考试,纯为提倡性质,各位须知无论等级高下,与奖品有无,皆是我同胞手足之亲,同一样荣誉,况且这次考取中等者,未必不如优等,考取优等者未必不如最优等。”给予足够的鼓励与支持,让每一位参试者甚至每一位中国人,对武术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相信练习国术,是强健身体唯一方法,身体健强,才能够练成好智识,才能够养成好道德,有了好智识好道德,算是智仁勇兼备的人,才能够担当国家大事,国家振兴才有望。这是一种信念的互享,能将观众逐渐带入仪式化进程中,并获得与感受信仰的力量存在,这是仪式化传播的本质属性,是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中最核心的内容。
5 “国术国考”仪式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5.1 增强武术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同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中国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源流有序,一脉相承,既属于我国固有之技能,也是自古以来作为强身健体与军事战争的重要法宝。但自西方枪炮火器传入中国之后,很多人认为武术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落后原始的棍棒刀剑已然无法阻止侵略者肆意屠杀的步伐,甚至一度认为都不如西洋体操有价值。这种价值观念的出现,明显是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不够准确,毕竟真正了解与研究武术文化的人较为少数。“国术国考”它区别于古代所举办的比武大会、擂台赛等,是一种形式上参考西方体育赛事举办的形式,内容上主要是将武术文化、生活基本常识以及武术技能相结合考核的一种新模式,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比武切磋和争输赢,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武术,了解武术文化,认同武术的价值,并且努力去学习与练习它。“国术国考”以一种新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官办仪式为主导的形式,创建了一个专门研究国术,宣扬武术文化与价值的平台,不仅仅让人们有机会可以真正认识武术,还可以将武术的价值、“国术救国”等思想传播开来,给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文化与价值的共享,夯实国人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同。
5.2 改善了武术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历来都是通过师徒、门派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发展,如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等,格局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但是门派之见的分歧严重,各门派大多都会自我标榜、排斥他人,形成了门户之见,各个门派之间所创立的独门秘籍,也因此只在本门派内所传承。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国术在国内的推广传播明显受制约,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因此受限制。根据当时国家所处的形势看来,要想将国术救国思想落到实处,就必须革除陋习,摒除私见,化除门派界限,团结起来。在国术考试中,各政府官员、武术大家等借助国考尚武各个仪式环节进行思想的洗礼与宣传,如张敬之先生在第二次国考演讲中所说:“国考为了复兴武术,扫除从前重文轻武等陋习,习练武术,不仅是强身之术,而且是救国的唯一方法”(第二次 翻译资料)引发了全场人民的共鸣感,受到所有人称赞与支持,得到人们内心坚定的认可,这就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使一些还不了解或者对武术有偏见的人,价值观念能得到改善。国术国考的仪式化传播,通过思想政治思想化的教育以及一些针对性政策,打破了一些传统思想的桎梏,促进各门派之间的团结与统一。
5.3 推动了武术规范化发展
“国术国考”正是国民政府将武术发展与国家命运相连的实践性举措,从报名办法、参赛规则、交通管理、饮食住宿、参观、考核、判罚等各个方面,均制定了较为严格规范的行为准则,如第一届国术国考的《国术国考条例》,第二届国术国考的《国术考试规程》《第二届国考考试委员会规程》等,希望国术考试、比赛、教育等也能像西方体育一样有明确的标尺与规则,趋于规范化方向发展。在以往的传统思想里面,各门派之间比试,若想分出胜负比出高下,往往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半身不遂或者丢了性命都有可能,很多人也因此止步不前,愿意当一个旁观者而并不想参与其中。国术国考参照西方体育赛事的办法,结合自身传统武术以及国内现状,制定了严明的规则办法,并始终贯彻其中,这些都是每一个热爱武术的人的内心诉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在每位参与者、社交媒体等形式的宣传报道下,将这种新的模式与理念传播开来,人们心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将得以改善,得到广泛的认可,这给国内武术赛事、教育等道明新的方向,促进了武术的规范化发展。
5.4 提升武术的民众基础与师资力量
国术国考的举办不仅选拔出了优秀的武术人才,而且大大加深了武术的大众化传播,与此同时,民间武术组织在全国的大中小城市纷纷成立:一方面,因为国术国考的举办带动了各省市县等地方武术的发展,成立了一些武术社团机构,让各个想学习武术的人有地方可以去学;另一方面,因时局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需要,武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改革,武术传承目的由技术传承转向强身健体,传承方式由个体“言传、身教、心传”转向班级授课制,武术的发展正向教育教学方面发展,由松散转向统一。综合看来,国术国考不仅为武术的教学所需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资源,而且同时唤醒了人们心中对武术的那份原始的信仰——“强种强国”,以及对武术价值观的改变,使得武术的习练人群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