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然辩证法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
2022-11-05李翠林
侯 坤,李翠林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乌鲁木齐 830012)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应当积极反思,通过思考历史、总结经验,为人和自然关系未来的走向,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上,从实践的出发点观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哲学自然观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重大变革,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化自然观,为人们审视当代生态环境中遇到的危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旅游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生态旅游探讨了人与自然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向。我国现有的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给我国生态旅游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指明了方向。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的同时,强调人类的能动性,提炼《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将其融入我国生态旅游建设,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自然辩证法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恩格斯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汪信砚(2006)认为在恩格斯时期,人类对自然界习以为常的干涉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显现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可见人类对自然界必须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提到过在各种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普遍的辩证关系。薛勇民(2014)指出,整个自然生态是一个由各种自然物(包括人类)共同相互联系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依赖于整个普遍联系,自然生态的整体受到其中每一个变化和发展的影响。这种生态整体主义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生态融合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为人类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其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自然地成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的核心。强调人要在一定规律下进行创造性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固有的规律。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指出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同时也负有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责任。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的朝阳产业。生态旅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旅游指的是到偏远地区、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旅游活动,而广义的生态旅游泛指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旅游活动。钟林生(2000)认为,应当把握广义思想观上的生态旅游,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提高生态旅游中保护环境方面的意识。
本文认为,生态旅游是通过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人类对自然景观等旅游区域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以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支持,以期良性互动助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研究意义
首先,《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永葆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是当今人类解决重要生态问题的思想武器。其次,生态旅游作为生态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进行科学指导,有利于更加系统地、深入地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建设。
二、自然辩证法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旅游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自然科学基础的重要性,本文通过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结合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用辩证法的思维进行判断,指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中。
(一)自然观
自然观作为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看法,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变化,是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的开发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基础上,促进环保、推广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旅游模式。近些年,我国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以生态旅游为目的地的旅游区域,包含范围广、内容丰富,大力推动了旅游的绿色消费方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认清人与自然的辩证根底,更好地建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为生态旅游提供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旅游观、生态旅游开发观,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生态文明建立、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与当地居民共建共享,使其土地可持续性获得经济回报,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可以促进保护当地的生态旅游系统,充分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环境,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良性循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发展理念,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自然科学观
科学技术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发展生态旅游上,应当降低资源破坏率。我国通过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技术创新,提高了对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中的预判能力,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游客进行行为监控,保护生态旅游区域内的景观,引导游客使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正确的观景行为。发挥科学技术创新所引领的新动能,发展虚拟与信息结合手段、5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技术,为生态旅游系统和服务提供功能检测,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对生态旅游业进行创新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有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能,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使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做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旅游绿皮书: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在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中,生态竞争力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应当把握科技赋能规律,发展绿色低碳模式,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市场中的引导作用。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有待完善
由于生态旅游更加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多重目标和谐发展,使得生态旅游的活动方式和旅游产品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加注重制度和机制的建立,才能使目标协同发展。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制度规划还有待完善,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理念和深度的专业化水平规划,可以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产品设计应该把握生态旅游的规律和内涵,突出地方特色,避免造成各地区同质化现象。缺少指导性的开发和技术标准容易造成粗放的经营管理,不利于市场定位和服务。
(二)缺少环保理念培养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具有发展势头猛、节奏快的特点,在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造成了环境破坏的现象,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大力提高。由于缺少引导和盲目开发,部分地区存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只注重环境的开发而缺少保护,造成了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此外,游客在生态旅游中缺乏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使景区内的生态结构遭到损伤。
(三)基础保障设施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的保障性不足,现有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生态旅游的发展步伐,需要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实施有针对性的相应保护措施,建设符合其生态体系发展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在环境整治方面,依据当地生态保护规则,特殊需求运用特殊的处理办法,以上方面应当进行充足的资金投入,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匮乏相当突出,更加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生态旅游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旅游区域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景区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提升路径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全方位地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中论述了自然界的优先性与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劳动是统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中介、盲目性的变革导致自然界的“报复”等核心观点。把握恩格斯从制度发展方面、思想理念方面、科学技术方面提出的生态问题解决路径,应用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建设中来,以实现更大的指导效应。
(一)制度发展方面
生态旅游发展制度变革应当注重创新性,建立生态旅游开发保护统筹和融合发展机制,在开发中保护,在融合中发展,积极寻找制度变革的新方向。应当贯彻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合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生态旅游区域内严格法规执行管理。开发与维护生态旅游地区时,应当符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依托当地自身优势,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顺应生态保护系统。
(二)思想理念方面
以绿色低碳为生态旅游发展载体的建设,对推动我国旅游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旅游的建设具有指引作用,开发者应当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经营管理,在提高生态旅游地的经济活动价值的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使其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强化在教育体系中生态旅游保护意识的普及,通过增设解说宣讲、道路指引和网站展示等方式,提升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对景区内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生态保护意识培训,做到从内部教育入手,共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科学技术方面
推广先进的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提高旅游的体验感,把握生态旅游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道路,对脆弱性的生态旅游区域实施虚拟与现实的新技术展现,保护其在开发中的原始性。拓展“互联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积极发挥移动大数据的优势,通过新媒体以及各种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供给和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同时以提升其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为宗旨,加强生态旅游产业多链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安全性技术标准体系,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标准,鼓励旅游企业研发生态旅游设施,建设生态旅游创新研发平台,为生态旅游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应当建立全国生态旅游数据库,为追踪调查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研究提供支撑。
五、结论
在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以生态竞争力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保护理念,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自然辩证法》,我们看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发展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成就,同时也对自然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这种对立、冲突和矛盾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成为一种突出现象。我们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创新性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生态旅游活动,设计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旅游打卡地的知名度,普及环保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