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健美健身运动高校推广研究
2022-11-05王丽君吴佳利
王丽君 吴佳利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纲领性指导文件的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成为当下新的发展热潮。在此趋势下,健美健身运动凭借自身“健、力、美”的特点及独特的身体项目文化特性吸引大众不断参与其中,是新时代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学校体育肩负着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特殊使命。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更肩负着立德树人、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责任。如何将健美健身运动切实融入高校体育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文化的特点并探索高校健美健身运动推广的可行之策,对于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健美健身运动高校推广现状
1.1 健美健身文化根基有待充实
项目文化是项目发展的导向,健美健身文化的根基是否坚实,是该项目在高校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健美健身文化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健美健身项目还未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健美健身运动以强身健体、发达肌肉、塑造形体为主要目的,而中国传统理念讲求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忽视人体身体建设,对过分发达的肌肉有明显的排斥感,女性最为明显,不以强壮为美,唯瘦最美。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未知与无知成为阻碍健美健身项目高校推广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校园工作中的重点,注重高校健美健身运动文化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健美健身运动,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健美健身项目,可为健美健身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奠定基础。
1.2 健美健身专业场地有待完善
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对健美健身项目开始了解,随着该项目的爱好者越来越多,项目参与者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各高校都配置了相应的田径场、球场等供学生免费使用,但免费公开的健身场所及器材寥寥无几。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中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371.34万个,其中健身房11.48万个,仅占3.1%,远不及篮球场地27.1%及乒乓球场地22.5%的占比。以西安市各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设有健身场所的高校几乎都需要收取相应的费用,这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而言无疑将成为开始健身的一大障碍。之所以出现此种状况,一方面是出于健身场地及器材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是健身器械在维护、保养上需要付出较大的精力与人力,且需要配备相应的安全指导员。这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种较为沉重的负担。学生对打造美好身材以及提高审美能力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其积极性。没有公开的场地设施作为基础保障,发展就是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加快完竣场地建设、配备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健美健身项目的发展。
1.3 健美健身师资团队有待提高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教师是学生参与健美健身项目的领路人,是培养后备人才的主力军,是理论与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健美健身项目的推广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储备离不开专业且素质优良的师资团队,教师的素质水平及教学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健美健身项目的学习兴趣以及高校健美健身文化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从事健美健身项目的运动员与教练员较少,高校中接受系统化训练、具有专业学习经历的教师更少,且多为体操或举重项目的教师转行或者兼项。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无法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健身健美课要开足开齐,更要开好,专业的体育老师也要配齐配强,才能更好地推广高校健美健身运动。
1.4 健美健身教学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多数已经开设健美健身课程的高校依旧缺乏系统科学的完整教学体系,且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均为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经验以及参考已有的书籍或文献编写而成,缺乏权威性的授课教材。这类书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能发挥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但总体缺乏科学的论证及实践的检验。除了缺乏权威的教材之外,高校健美健身相关的主题讲座和报告也开展甚少,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路径不足,阻碍该项目的推广。并且,对已开展健美健身课程的高校进行调查后发现,各高校的该课程教学大纲和周历安排如出一辙,多为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熟悉、身体素质达标测试、专项理论与实践部分,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缺乏创新,不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需求。因此,结合国内外健美健身最前沿的理论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校健美健身教学体系刻不容缓。
1.5 健美健身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项目的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判断教学的成效与不足、矛盾及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调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可以引导考核及评价对象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但多数已经开设健美健身课程的高校采取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大相径庭,多为身体基本素质考核及训练动作讲解,并且评价结果受学生的先天差异、评价视角的多样性、评价的即时性及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很难获得被考核者的实际水平。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健美健身考核评价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健美健身项目校园推广路径研究
2.1 以政策为依托,夯实项目发展依据
政策支持是项目发展的首要支撑。2016 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学生体质健康及身心健康的全面综合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在政策扶持下,各级各类高校应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一系列高校健美健身运动推广的政策方针,切实将健美健身运动在高校的传播落到实处。同时,政府也应在校园场地与器材的建设上进行一定的支持,结合各级学校的特点、学生基础及发展需要增加场地器材的投入。健美协会的发展、赛事的举办、人才的培养、教练及裁判员的培训等随即都会在政策红利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为健美健身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夯实基础。
2.2 以学训为重点,完善项目教学体系
完善高校健美健身教学体系是加快我国健美健身项目、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各级各类高校可将健美健身项目纳入课程体系,由学校体育教研组及相关专业人士根据各校具体条件及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健美健身运动项目特点,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健美健身项目原有的运动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造,客观因素的改变无法对该项目的开展形成限制,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参与度。除此之外,应当充分汲取国外先进理念,扎根中国,注重国内与国外资深专业人士的沟通,引进健美健身项目发展成熟国家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推动健美健身项目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制,紧跟前沿,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并对已有的体系及教材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其更加贴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最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并调整,为培养健美健身项目后备人才及储备力量做好保障。
2.3 以交流为平台,优化校园师资队伍
高校项目开展情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目教师的数量及质量。《意见》中提出,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明确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不达标的高校原则上不得开办相关专业。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同时,各级各类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尤其是对教师教学技能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与训练。在此基础上扩展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为教师和健美健身项目的专业教练员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国内教师与国外健美健身强国的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组织教师开展专业的进修、深造,以此来提高国内健美健身教师的认知水平,掌握并引进前沿的理论与研究成果,为教师技术水平的加强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跳脱出来,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落实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熟知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地将该项目国家及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征,并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推动健美健身运动高校化。
2.4 以赛事为核心,增加项目宣传力度
所有运动项目推广和发展都离不开展演与竞赛活动,通过展演与竞赛活动达到交流学习、提高认识、促进技术发展的目的。以赛代练、以赛促练是运动项目中的常用手段,校园展演与竞赛是高校中运动项目,尤其是新兴项目普及、推广的重要路径之一,不同级别和形式的展演与竞赛可在不同程度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尤其是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说,获得优异的成绩可以产生极大的自豪感及对项目的认同感,可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健美健身运动中来,对于项目的推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国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目前确实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市场规模不大,发育不够成熟,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速度较缓。因此,各级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不同规模、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且应当明确竞赛的目的,结合现实的需要,在传统的竞赛规则及形式上进行优化和创新,最大程度增加竞赛的体验感及观赏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学校通过举办规模大、级别高、水平高的赛事,还可以吸引广大企业的赞助,从而将赛事成为宣传该项运动的载体形式。此外,高校可组织健美健身领域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明星等开展“校园行”活动,进行展演和宣讲,充分利用明星效应,从而增强健美健身项目在高校及社会中的普及度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大众身体素质,实现“健康中国”的理念。
2.5 以网络为手段,拓宽教学宣传路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娱乐、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较2020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20-29 岁网民占比为17.4%,在七个年龄段群体中位列第三位。在体育项目的推广宣传上,更是衍生出诸如网络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多种以数字为媒体的推广平台。但高校健美健身项目的推广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媒体资源,充分开发网络技术的优势。因此,学校可联合相关体育部门,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传播性和快捷性,建设以数字为基础的网络推广平台,如利用微课、公众号等发布健美健身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赛视频、赛事培训的资讯等,使健美健身项目传播途径更宽阔、更有效,将健美健身运动的战略思想、理论知识及价值向高校学生进行普及传播,从而推动高校健美健身项目的发展,加快健康中国的建设。
3 后疫情阶段的危与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就在我国健美健身运动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之际,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和迅速蔓延,不仅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危机,也使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原有秩序被强行打破。截至2022年初,疫情虽在大范围内已经得到控制,但部分地区仍时有疫情的反复。在此背景下,高校健美健身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学生的健身空间变窄,健身需求受到阻碍,且健美健身赛事被迫推迟或取消,无法满足学生知识获取及运动参与等需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健美健身运动在高校的推广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95 后”“00 后”大学生信息或知识获取方式己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高校体育可推出“互联网+健美健身”的新型体育项目宣传模式。依托该模式,疫情期间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的多地高校将健美健身课程改为线上授课,甚至举办线上健美健身大赛,进一步提升广大高校学子健美健身运动的参与感。基于疫情危机的后续效应,大众的健身意识表现出大幅提高,呈现出一定时域内的健身热。与此同时,各类视频软件、身体活动与健身APP也接踵而至,为高校健美健身项目的推广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4 结语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体育强国战略任务做出具体安排,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健美健身运动是体育的构成项目之一,健美健身运动高校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美化身心,且在为该项目储备人才的同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了解健美健身项目校园推广现状及问题,为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创造条件,进一步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