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04孟超赵汝岩黄敬如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孟超 赵汝岩 黄敬如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社会对人才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注重文凭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转变。社会上经常出现文凭高但缺乏操作能力而不受市场欢迎的人才。在社会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矛盾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该问题,结合发动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立足岗位任职需求,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革新教学培养理念、优化教学训练内容、优化教学实践环境、健全教学考核模式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任职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岗位任职需求;职业能力;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164-05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个体职业能力的提高除了在实践中磨炼和提高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和培训。如我们所熟悉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学生通过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以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但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文凭低能力、与岗位任职能力不匹配的现象越来越凸显。如何实现文凭、能力与任职岗位的匹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21世纪是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在高新技术冲击下进入了内部深化改革攻坚阶段。各单位只有通过内部结构力量的不断转型重塑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葆生机。以发动机相关专业为例,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得生產厂商的生产工艺优化发展,进而使得发动机在使用维护中需要应用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不难发现,发动机从生产到使用维护各阶段岗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变化。而人只有适应岗位的这些变化才能在社会变革中站稳脚跟,蓄势待发。

纵观社会各行各业不难发现,全社会对人才,尤其是具有专业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渴求是十分密切的。但从社会反馈中不难发现,现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不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数情况下是职业教育和用人单位缺少及时的反馈沟通导致的。本文总结单位多年来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聚焦任职岗位能力的发展需要,坚持把提升岗位任职能力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发动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建立了新型的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在学校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切实满足职业岗位的发展需求,有效地将文凭、能力与任职岗位融为一体,促成了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任职岗位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任职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一、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策略

任何一种职业,岗位任职能力都是随着本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以发动机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随着社会化分工的日益细化,能否胜任岗位、创造价值已成为社会衡量毕业生的现实标准。任职岗位对新入职人员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受多方面的影响,任职岗位能力需求与院校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看,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理念与核心需求脱节;实践内容与任职岗位脱节;教学模式与能力生成脱节[1-2]。为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本研究综合大量实践经验,着眼学生岗位任职能力提升这个核心目标,发挥发动机专业特色,聚焦岗位任职需求的新变化、新标准,探索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的发动机专业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一)力图解决“教学理念与核心需求脱节”问题

观念引领发展,理念推动变革。院校围绕任职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和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打牢知识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促进技质融合”的基本教学理念。该理念下院校育人标准与学生的任职岗位能力相一致,与需求相贴合。本研究把提高学生任职能力、提升素质潜力作为基础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在贴近真实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情景下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极大地缩小教学实践效果与岗位核心需求之间的差距,构成了源于真实、服务岗位、层层深入的能力清单。

专业实践课程不同于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理念应保证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高度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逐步向岗位任职需求贴近。可以说只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教学训练的本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训练,有效发挥教学实践对职业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才会从根本上让专业实践教学向任职岗位需求靠齐,发挥教学实践在职业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着力解决“实践内容与任职岗位脱节”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院校教育改革创新,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就必须牢固树立“岗位决定能力”的理念,深入研究岗位的真实需求,将先进理论及时融入专业教学中去,使得教学内容贴近未来的真实工作岗位。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总结兄弟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现阶段院校教育虽然一直瞄准岗位能力需求,不断更新专业课教学内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院校实践与未来岗位贴合不够紧密,与任职能力需求不相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院校教育在“瞄准岗位,提升能力”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涌入,先进管理理念的推广都在不断刷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地与时俱进。本研究积极适应形势之变、科技之变和改革之变,确保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变化,将发动机领域的发展趋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借鉴世界一流院校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当前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实践内容,依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分层次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充分运用“岗位确定能力、能力确定课程”的设计思维,及时优化教学训练实践安排,真正做到教学实践与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与未来复杂的工作环境相契合。

(三)解决“教学模式与能力生成脱节”问题

综合近几年基层用人单位的反馈,不难发现,近些年院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处理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畏难情绪严重,做事消极;或者部分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具体实施过程中阻力较大等等[3]。这些问题充分说明目前专业实践与学生自身能力提升贴合不够紧密,与岗位核心需求缺乏有机融合。从长远来看,若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难以满足适应未来岗位技术发展的要求,这将会影响到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从这一问题出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瞄准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不断更新專业教学内容,针对部分实践教学科目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很难做好与任职相关的教学。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育人已成为现阶段教学的必然趋势。本研究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合作育人的机制作用,广泛开展与研发单位、生产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可通过工厂实习、毕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岗位核心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薄弱环节。在研究中,本单位主动与用人单位互动,通过代职锻炼等方式及时准确了解岗位发展急需,把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充分运用院校的条件建设优势,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教学训练内容更贴近现实“专业化”技能岗位的任职要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研究意识,充分利用协同训练的契机,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应与时代适应,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发动机的设计、产生、维护、保养等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牵引的新型育人标准应积极适应这种科技变革,按照国际先进的标准顶层设计教学框图,根据新职业培训大纲优化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完善课程架构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从任职岗位能力出发,结合发动机专业学科特点,把能力提升的要求融入教学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从难从严对学生依法施训,确保学生能够学好专业技能。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装备操作水平,避免演习像演戏、内容讲程序、考核走形式、教育图声势等与实战要求不相吻合的现象[4]。

(一)精准量化岗位能力需求,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教学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革新,这也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集中体现。本研究贯彻通识教育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岗位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多种手段调研分析岗位任职需求,把“教什么”放在关键位置,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培养计划,将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

1. 聚焦任职需求,构建岗位与培训之间对应关系。教学培训的目的是提升岗位任职能力,只有将岗位和培训统一到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现阶段发动机相关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设计理念、管理技术、维护方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用人单位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要求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对岗位任职的要求必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院校建立了与用人单位合作育人的新方式。在实践中注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毕业学生的任职表现,从多个角度客观评估学生表现与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精确定位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补齐学生的弱项短板,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能满足未来岗位任职的能力需求。一系列基础的核心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加强,如设备操作使用、典型部件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的技能、组训和管理能力等等。本研究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任职能力需求,针对本专业多个岗位的学生制订差异化教学培训实施方案,筑牢了任职岗位与院校培训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 围绕大纲要求,夯实教学实践根基。将具有发动机专业特色的科目融入教学实践环节,革新教学实践方法,做到教学实践方法与职业技能培养大纲要求一致,实现实践内容与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紧密衔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运用的认知与教学规律,让学生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训练实践中优化储备与任职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设备操作训练,形成、保持和提高专业技能和履行岗位日常工作职责的能力。并且在训练实践中不断强健体能体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新一代人的血性和意志,让学生在首次任职中更有获得感、成就感。

(二)新型教学场景构建

没有教学内容是没法开展教学训练的,但仅有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也难以出成效。适应新时期教学训练的要求,必须构建与之适应的训练场地进行保障,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训练场地,教学训练就成为纸上谈兵,很难圆满完成教学训练任务,新型教学训练成效必然下降[5]。只有建立良好的教学训练场地,才能更好地与任职岗位需求对接,逐步向岗位能力提升靠拢。在近乎真实的教学场景构建中,本研究充分认识到训练场地建设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与真实工作环境对接,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教学训练场地建设。

1. 力求教学训练场地环境与任职岗位环境的统一。教学训练场地建设需要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学科训练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本单位在训练场地建设过程中,向用人单位需求靠拢,广泛听取工业部门建设意见,购置与未来任职岗位一致的训练装备,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实践流水线,贴近真实的工作场景建设,实现“岗位如何要求就怎么教,能力怎么提升就怎么训”。日常教学训练活动与发动机设备发展趋势对接,合理优化设备配置,并及时将未来设备运用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力争保持教学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确保教学训练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以适应学生岗位任职的能力需求。通过训练场景变换,相应作业设计让不同层级学生在熟悉设备操作的同时,提升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增强相互协同合作意识,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提升教学训练实践的成效。

2. 寻求模拟训练设备与现行设备的互补。目前,我单位已购置与未来岗位相契合的训练设备,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精准对接,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建设模拟训练设备进行有效补充。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现行设备数量有限,不足以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动手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现行设备能满足学生“现学现用”的需求,但缺少“活学活用”的灵性。考虑到未来专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教学训练理论前沿引领地的作用,开发研制一系列模拟训练设备:如模拟检测设备、模拟测试设备、模拟装填系统等等,有效地将国际上新技术新训法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

3. 坚持虚拟训练与实操演练并重。有效的教学场地环境建设可再现真实工作环境,增加教学训练环境的紧张气氛。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会操作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紧张气氛下仍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在一般教学训练场地建设中,突出的问题在于与真实工作环境的气氛差别较大。即使刻意营造紧张的气氛,但效果却不是很好,或者有些紧张气氛根本无法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相关的VR虚拟现实训练实验室,通过对既往重大任务中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重新设计,将真实工作环境的全方位多角度还原再现,从而增加学生的教学训练实践的真实感,拉近学生与岗位的距离,让学生充分认识未来工作环境的严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设计与编排

提升职业技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训练内容。高新技术的不断涌入,管理理念、工作方法都应随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聚焦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专业特色,与未来工作实践要求紧密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中,只有不断加大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力度,才能确保教学内容适应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的发展。

1. 全面对标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适时修订教学训练计划。本研究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秉承开放融合的理念,汲取地方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经验,将专业课程与高等教育国家标准精准对标,强调学科专业的系统与结构,及时查找人才培养建设的薄弱环节。兼顾岗位任职核心能力培养,坚持岗位需求牵引,适时修改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大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优化训练案例库,完善教学训练教材,让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衔接,与能力提升需求精准对接。

2. 瞄准岗位要求优化教学训练内容,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未来岗位的工作环境瞬息万变,面向职业需求的教学训练内容必须着眼当今发动机专业的發展态势,贯彻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方针,大力推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工厂一流产生工艺、维修的前沿技术进教材、进课堂。课程教学内容要紧贴国际一流,与岗位实践需求准确对接,及时更新老旧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及时了解国际形势、技术发展动态,还能提高自身的岗位任职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快速熟练运用所学的技能知识,提升个人在单位的价值。

(四)教学模式创新与完善

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导致设计理念、产生工艺、维护保养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树立“紧跟国际,瞄准一流”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法。全面推开研讨式、案例式、对比式和直观演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政元素的引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客观论断能力。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专题讨论、小组研究、综合设计、口头答辩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学习训练效果进行客观分析。加强过程性考核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比例,避免出现“一考定优劣”的武断结论。充分发挥联合育人在新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用人单位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借鉴用人单位对人员评估的标准,优化完善院校培养阶段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教学考评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装备操作能力、岗位任职能力。合作育人的方法在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塑造上直接有效,是现阶段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实践效果分析

本研究紧盯岗位任职能力提升,明显改善了教学训练实践环境,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一系列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使本专业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学生能力、素质大幅提高

教学训练内容动态更新,教材建设方向明确。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实一体式”教学理念。以理促训、以训强基,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装训练的互补并重的教学新局面。将训练、考核、评价有机统一到新型教学训练体系之中,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能有足够的底气适应形势之变、科技之变和改革之变。目前,院校已培养百余名学生,用人单位整体反映良好。

(二)课程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以现行设备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教学实践场地,如发动机拆装实验室、火工品测试间,引领实装训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加强模拟训练设备建设,与现行设备形成优势互补,着眼科技前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虚拟训练场景构建,形成实装、模拟、虚拟三者互补并重的立体式新型教学训练环境,拉近学校与工作环境的距离,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切实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

四、结语

有效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教学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必须遵循岗位能力提升这一基本目标。着眼发动机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岗位任职能力提升为牵引,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科学聚焦真实工作环境开展场地建设和训练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岗位任职能力,进而培养能够胜任任职岗位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曲长文,周强,李健伟. 军队院校推进实战化教学探析[J]. 继续教育,2018,32(08):29-31.

[2] 周志远,王正刚. 推进军队院校专业教学实战化的实践[J]. 教育观察,2020,9(14):135-137.

[3] 张金存. 军校实战化教学与部队调研常态化[J]. 国防科技,2019,40(02):110-112.

[4] 王文昌,刘玉甜.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场地建设的思考[J]. 军事体育学报,2016,35(04):62-64.

[5] 郭锐,贺照辉,申正义,等. 加强军校模拟训练教学建设的思考[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29(03):215-217.

(荐稿人:孙永泰,集美大学《集美大学学报》副主编,副编审)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新型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混合学习SECOND模型研究
从“语言磨蚀”理论浅谈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构建和实施初中英语新型教学模式之我见
现代教育技术下高职高专英语新型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