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合增强式训练干预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下肢肌力及爆发力研究

2022-11-04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单脚控制组爆发力

陈 吉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体育部,浙江绍兴 312000)

增强式训练能够高效提高动作速度和跳跃的能力、改善跑步经济性与关节稳定性,减少膝关节损伤,常被用来作为提升运动员爆发力输出的专项训练。篮球作为同场对抗以投准为项目特征的项目,强调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尤其表现为下肢爆发力及弹跳能力,以组合增强式训练为干预其体能水平的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跳箱及跳深为训练手段的增强式训练在跳跃次数、高度选取及组合等方面的设计不同导致训练效益大相径庭,同时也给运动员带来不同程度膝、踝等关节的运动损伤,不同实训干预的训练效果生成机制与负荷参数在理论上存在不同观点,困惑进而误导篮球教练员的体能训练的负荷参数存在伪科学化。鉴于此,研究从不同跳箱组合增强式训练的视角求证渐进高度、固定高度及常规练习之间训练效益差异的原因,为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及弹跳力等体能训练提供科学训练负荷设计依据。

1 文献述评

1.1 增强式训练效应下青少年群体实训运用

增强式训练分上下肢两部位,其下肢主要针对跳跃能力方面训练,包括跨跳、弹跳、单脚跳等动作。其训练效果经由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证实可以不同程度减缓膝关节损伤、延缓疲劳速率、增强下肢肌力与爆发力。增强式训练为美国职业篮球协会等职业联赛运动员的肌力及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而且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训练逐渐推广开来。学界有“18岁以下运动员碍于水平较低或未经训练的运动员若从事增强式训练易造成伤害”的经验认知,但又纠结于增强式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训练效果,使得增强式训练在不同项目、性别、年龄的青少年群体实训中发展缓慢。后期针对该训练观点的求证研究缺少,延缓了教练员及运动员对增强式训练在青少年群体中持续推广适用的力度。Santos等[1]以15名13岁无髌骨不稳定、膝关节损伤等相关病历的网球运动员为对象,对受试者采用每周3次持续6周的增强式训练、肌力训练、超等长训练及柔韧训练等干预,结果显示:受试者在训练后未发生过度负荷导致的损伤及症状,在单脚连续3次起跳高度腹部肌群耐力及正手反手击球、折返跑的次数等评估指标上均有显着提升。李春涛[2]以32名14~15岁的高中篮球运动员为对象,以随机方法分成平面增强式训练及矢状面增强式训练组,受试者均接受每周2次持续6周的训练干预,在训练前及训练后第3周、第6周分别测量运动员垂直跳。结果显示:平面增强式训练组训练3周、6周后的垂直跳运动表现均显著高于训练前,且训练后第6周的运动表现又显著高于第3周,矢状面增强式训练组则所有时段无差异。Wu等[3]以21名13~15岁地区联盟男子篮球与美式足球运动员为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阻力训练组、结合阻力训练组、增强式训练组,受试者均接受每周2次持续6周的训练干预,结合组图训练组在阻力训练后完成静态伸展,增强式训练组在阻力训练后完成增强式训练。结果显示:增强式训练组在6周训练过后垂直跳、跳远、折返跑、药球投掷与柔软度等运动表现显著高于训练前,在跳远、折返跑与药球投掷运动表现显著高于结合阻力训练组,结合阻力训练组仅在药球投掷与柔软度运动表现显着高于训练前。

1.2 不同高度及频数等负荷参数下增强式训练效应比较

增强式训练是一种以短促为特性,即利用肌肉牵张─伸缩循环的机制提高离心肌力、弹性、爆发力等体能水平的训练方法。跳深训练作为下肢增强式训练的训练方法中的一种,其落下高度与接触地面即刻弹回的跳跃时间均会影响训练效果,因下落高度太低而导致神经肌肉系统负荷锐减,进而减少可能的极限刺激及适应程度;当下落高度太高及无法有效控制离心期偿还期的动作,使得受试者无法充分利用神经-肌肉系统的超负荷贮存更多弹性势能。Barber-Westin等[4]以9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和8位初学者为研究对象,探讨30厘米、60厘米跳台对受试者落下后跳跃高度训练效益,结果显示优秀排球运动员实训60厘米的跳台优于30厘米跳台,跳跃高度多4厘米,初学者完成30厘米跳台比60厘米跳台落下后跳跃高2厘米,建议初学者或青年运动员实训跳深训练时,应选择30厘米的跳台。毕耕超等[5]对9名男女排球运动员实施每周2次的跳深练习且分别完成30厘米、60厘米的双手固定没有摆臂的跳深测试,研究发现受试者从30厘米、60厘米的跳台落下后的跳跃高度无差异,男性在跳跃高度、爆发力及缩短离心阶段时间的运动表现均显着优于女性;推测每周专项训练2次并无法显著增加增强式训练效益,没有摆臂的实验设计可能是造成跳跃运动表现没有增加的原因,而提升爆发力及缩短离心阶段时间将有效增加跳跃的运动表现。骆书於[6]以42名21~26 岁未接受过增强式训练的普通学生为对象,在7周的实验中受试者分成每周训练1次、2次、4 次及控制组,每次均采用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跳深训练各2组,以探讨最大肌力、垂直跳及速度的运动表现,研究表明短期的增强式训练使用中等训练量的效果优于高训练量。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跳箱训练高度会产生不同的牵张速度、牵张幅度与偶联时间,即肌肉牵张的幅度与速度会影响离心及向心收缩间的偶联时间长短,进而影响肌肉牵张─缩短循环的训练效果,其与肌肉弹性能的储存与再利用密切相关。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训练仍采用固定高度跳箱。鉴于此,研究通过组合增强式训练实验干预的科学设计,为篮球青少年群体下肢爆发力训练提供参数参考,解决长期以来增强式训练的盲目设计与模糊认知。

2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固定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作为比较组,未接受增强式训练者作为控制组。实验以24名未接受过增强式跳箱训练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作为研究样本,受试者训练年限3~5年,实验期间均进行每周5次每次2小时的篮球专项训练。实验开始前受试者先进行下肢肌力的测验,然后依据下肢肌力的运动表现配对分组,渐进高度组、固定高度组及控制组,每组8人,三组下肢肌力前测值分别为88.81±14.53、89.67±10.92 及 90.52±14.98公斤,未呈显著性差异,实训样本情况如表1。

表1 研究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统计表

3 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以“增强式训练”“跳箱”“超等长训练”等为主题及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学术文献,论证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新颖性及可操作性,梳理增强式训练的发展史、生理机制、实践应用等,为研究提供选题、思路及方法,求证当前理论上的争鸣质疑与实践应用问题。

3.2 实验法

受试者在实验前进行下肢肌力及爆发力测验,即下肢肌力、静态半蹲跳、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及垫步垂直跳,所有受试者完成同一项测验后再进行下一项测验,保证受试者能在单个项目测试完成后获得足够休息时间及充分恢复体能。在8周训练期之后2天再次测量下肢肌力、静态半蹲跳、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及垫步垂直跳的运动表现。

1)下肢肌力测试:以坐式腿部推蹬重量训练器测量受试者腿部推蹬的最大力量。其测量方法参照Byrne[7]的实验设计,让受试者先以能够轻松完成5~10次的负荷进行热身,并在休息1分钟后增加5~10公斤的重量完成3~5次;接着在休息2分钟后增加5~10公斤的重量完成3~5次,然后再休息2~4分钟增加5~10公斤的重量完成1次,若受试者有余力则可重复休息2~4分钟,并再增加5~10公斤的重量重新完成1次直至受试者只能完成1次为止,以求得下肢最大肌力。

2)爆发力测试:以携带式运动检测仪测量受试者静态半蹲跳及下蹲跳,以垂直跳测定器测量受试者助跑单脚垂直跳及垫步垂直跳高度。静态半蹲跳测量时动作参照的实验设计为受测者以最佳屈膝蹲姿(约弯曲90°)半蹲立于测力板上,在讯号即刻全力跳起;下蹲跳测量时动作也参考Byrne等[7]的实验设计,让受测者双手叉腰直立于测力板上,在讯号即刻身体迅速下蹲至自我感觉最佳角度后,迅速往上做最大直膝垂直跳跃动作;助跑单脚垂直跳测量时动作参考King[8]的实验设计,令受试者助跑3~4步后,采用自己惯用脚的最协调方法,单脚全力起跳以手指间碰触测量器最高点;垫步垂直跳测量时动作也参考King[8]的实验设计,令受试者助跑3~4步后,以惯用脚先垫1步后双脚快速下蹲,通过双手摆动全力向上起跳以手指间碰触测量器最高点。每种测试进行2次,每次测验后均让受试者有充足的时间完全恢复到测验初时的体能储备。

3)训练负荷:King等[9]的研究认为训练次数超过20次与单次训练总跳跃次数超过50次都可获得较好训练效果。研究在实验干预前测试完成后,隔周渐进高度组与固定高度组分别额外采用每周3次每次总跳跃54次,持续8周的渐进高度的增强式跳箱训练,控制组除去正常专项训练和一般体育课之外,不再有其他的运动训练。

4)训练设计:渐进与固定高度组的训练课程包含6个木箱,渐进高度组木箱高度依次为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固定高度组则均为40厘米。木箱与木箱间相隔 40厘米,受试者跳一上一下为一个木箱,以连续上下跳跃6 个木箱为完成1个循环,每次训练8个循环。运动员以自己最稳定的速度快速上下木箱,木箱与木箱之间没有停留准备时间,完成动作的时间愈短、速度愈快愈好。组间休息以同组其他运动员进行训练时的空窗时间为休息时间,每次训练后均间隔至少1天再进行随后下一次训练。

3.3 数理统计法

研究基于比较试验前固定高度组、控制组及渐进高度组间的均值组间差异性,然后以试验后固定高度组、控制组及渐进高度组之间组内组间比较分析。所有数值均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以共变数分析比较训练后组间各检测数值均值差异,若达到显著差异则以LSD进行事后比较;以公式(1)计算训练前后变化率,以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比较训练前后幅度的变化率;统计性显著水平暂定为p=0.05。

(后测值-前测值)/前测值×100%

(1)

4 结果与分析

4.1 渐进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对下肢肌力影响

研究表明渐进高度组的腿部推蹬肌力调整后均值显著高于固定高度组、控制组,固定高度组与控制组间无差异。训练后进步幅度方面,渐近高度组显著高于控制组,其他组间无差异,结果表明渐进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效果优于固定高度,其更有效提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腿部推蹬肌力。

4.2 渐进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对爆发力表现影响

8周训练后三组的静态半蹲跳运动表现无显著性差异,下蹲跳运动表现渐进高度组均值显著高于固定高度组与控制组,固定高度组与控制组间无差异。渐进高度组在助跑单脚垂直跳与垫步垂直跳运动表现的均值显著高于控制组,渐进高度组在助跑单脚垂直跳运动表现的干预后均值显著高于固定高度组,固定高度与控制组间无差异。渐近高度组在下蹲跳运动表现、助跑单脚垂直跳运动表现显著高于控制组,组间无差异。结果表明渐进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与垫步垂直跳能力,渐进高度训练实效显著优于固定高度增强式组。

5 讨论

5.1 腿部推蹬肌力、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及垫步垂直跳运动表现比较分析

表2 8周组合增强式跳箱训练干预前后测试指标比较分析统计表 单位:厘米

通过每周3次,持续8周的渐进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以固定高度训练及未接受增强式训练者作为比较组与控制组,探讨该方法对下肢肌力与爆发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渐进高度组训练后均值高于固定高度组;渐进高度组腿部推蹬肌力、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及垫步垂直跳的均值高于控制组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固定高度组与控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渐进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方法能较有效提升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下肢肌力与爆发力,此研究结论符合李兆林[9]等的过往研究结论,即连续不间断完成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跳台高度增强式训练,能产生最大激活训练效益。

王力男[10]指出增强式训练是透过肌肉牵张─缩短循环产生最大力量,而肌肉伸展的幅度是牵张─缩短循环影响运动表现的关键。为产生更大的力量,肌肉必须快速伸展以贮存更多有弹性的能量,进而收缩时释放能量产生力量。研究的渐进高度组在跳跃实训过程中木箱高度先后由20厘米、30厘米、40厘米组成,除能产生不同的动作力量及动作速度并有效激活运动单位唤起的速度与力量的表现外,也可使整体跳箱训练的过程速度加快。另外,此研究受试者由40厘米高的木箱落下后产生加速度,迅速跳上较低的20厘米木箱上,再迅速跳上30厘米木箱,最后再到40厘米高的木箱,形成渐增速度现象,此现象能让牵张速度加快,偶联时间缩短,肌肉使用弹性能的能力更好,更有效达到训练效果。此现象符合牵张─缩短循环理论中伸展反射促使多关节活动、快速的离心阶段和爆发性的向心肌肉收缩特性,使向心收缩期间产生最大的力量与功的输出。今后研究可针对渐进高度增强式训练者进行肌电测试,了解渐进高度增强式训练对肌纤维影响机制,进一步厘清其发生缘由。

5.2 静态半蹲跳比较分析

研究所采用的渐进与固定高度增强式跳箱训练对静态半蹲跳运动表现干预后的均值均无差异,即8周的增强式跳箱训练不管是采用渐进或固定高度木箱对静态半蹲跳并无提升效果,推测原因可能是研究所采用的增强式跳箱训练方法为跳深,此跳跃方法在肌肉收缩的方面属快速牵张─缩短循环,静态半蹲跳在肌肉收缩方面属单纯向心收缩,因肌肉收缩形式不同而无法产生相同训练效果。

5.3 体重、额外负荷等因素对增强式训练影响

固定高度组在8周训练之后所有变项的增加率均为正向,其与控制组之间无差异,显示固定高度的增强式跳箱训练方法对下肢肌力与爆发力的提升并不明显,此结果与郝磊[11]研究结论并不相符,推测其可能为过去有关增强式训练的研究均会同时完成多种形式增强式训练,同时加入肌力训练或有氧训练。周爱国[12]认为完成增强式跳跃训练的同时进行跳深、下蹲跳及静态半蹲跳的训练效果远大于单独完成某一跳跃方法。本研究仅采用跳深训练,且固定高度组的高度由6个40厘米的木箱组成,导致跳跃速度较慢,即神经肌肉系统进行牵张─缩短循环时,离心收缩转变成向心收缩期间产生规律性的动作力量与速度,感觉受纳器讯息传达因整个跳跃动作力量和速度没有太大改变,易导致肌肉收缩速率变化不大,运动单位动员肌纤维收缩运动单位较少变化,最终引发神经肌肉系统产生适应现象。建议今后增强式训练应采多元化组合设计。

5.4 不同高度跳箱组合的增强式训练机制训练学启示

有效的爆发性训练手段会导致更好的运动单位征募、增加运动单位同步化与更多的中枢神经投入运动神经元。研究所采用的渐进高度组因采用渐增及较低的牵张幅度,训练时要求运动员以最快的牵张速度来完成训练,运用快的牵张速度来刺激神经肌肉系统的活跃,使肌纤维的刺激变化加大,让肌肉与肌腱释放更多的弹性动能,进而产生更快的动作速度及动作力量达到训练效果,符合增强式训练必须快速伸展与快速收缩的原理原则。另外,爆发力是肌肉力量与速度一起表现出来的(爆发力=肌力×速度),本研究渐进高度组因腿部推蹬肌力获得显著的提升,加上实验的设计导致更快的动作速度,故可能是造成腿部推蹬肌力、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及垫步垂直跳运动表现获得提升的原因。因此,训练若采用增强式的跳箱训练,可采用不同的高度组合变化其动作力量与动作速度,强化神经肌肉系统的刺激,促进运动单位释放的频率及增加运动单位数目的参与,以有效提升肌肉的缩短循环能力,提升训练效果。研究建议教练未来在规划增强式跳箱训练课程时,应可采取渐进高度的方法以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6 结论

1)整体表现提升与显著差异不同。实验干预前各组在下肢肌力及爆发力的五项运动表现方面都未呈显著性差异;渐进组、固定组的增强式训练与控制组的常规下肢力量训练都能不同程度提升篮球专项下肢肌力及爆发力水平;各组组间组内训练干预前后静态半蹲跳都未呈显著性差异。

2)组内组间的比较在下肢肌力及爆发力运动表现指标上不尽相同。渐进组增强式训练干预前后在垫步垂直跳表现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在下肢肌力、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表现方面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固定组及控制组训练干预后未呈显著性差异。训练干预后渐进组在下肢肌力、下蹲跳、助跑单脚垂直跳表现方面提升非常显著性区别于固定组及控制组,在垫步垂直跳表现方面呈显著性区别于固定组及控制组。

3)运动项目动作特征与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决定训练方法。不同跳箱高度组合情形下的增强式训练对人体神经—肌肉控制调整给予极大刺激,离心向心牵张的频繁收缩伸张使得下肢肌力与爆发力得到最大潜质激发,从而使其优于控制组及固定组的实训效果,其肌肉力量供能输出与动作完成模式更符合篮球运动急停急起、跑跳变向的技战术特征。

4)组合增强式训练在特定群体与具体项目上应用时需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青少年群体因神经、肌肉及骨骼等生理发育不完善,需适度适量安排较高强度与较重负荷,减少对下肢关节冲击性强的大运动量大负荷训练。篮球项目跑跳动作较多,应因时因地因人的安排训练负荷计划与内容,平衡负荷强度与运动量关系。

猜你喜欢

单脚控制组爆发力
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
绝活老人的日常训练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成分与力量、爆发力、速度相关性研究*
给商品起名字
单脚立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What Is aSplit-second Decision You Made that Changed Your Life
谈篮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①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