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术后应用温阳消蕈汤临床观察
2022-11-04苏恩场
苏恩场
(河南省商水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商水 466100)
结肠息肉是一种与年龄、遗传、胚胎发育异常、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肠道多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通过自然通道完成,具有微创、无痛、疗效确切等优势,是目前临床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方式。但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结肠息肉患者术后3~5年内复发率高达28.9%~58.1%[2],反复发作以及潜在的癌变风险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了极大影响。本研究用结肠息肉术后用温阳消蕈汤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4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结肠息肉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9~68岁,平均(53.31±4.76)岁;息肉直径0.9~1.4cm,平均(1.18±0.14)cm;息肉数目:1~4个,平均(2.12±0.24)个。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36~69岁,平均(53.44±4.59)岁;息肉直径0.8~1.5cm,平均(1.20±0.16)cm;息肉数目:1~4个,平均(2.18±0.21)个。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实用结肠镜学》[3]中关于结肠息肉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存在腹泻、排便次数增多、黏液状脓血便等症,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隆起状病变;②中医诊断符合《结肠息肉中医辨证论治的专家调查与研究》[4]中关于“大肠息肉”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脾虚湿瘀证”。主症为大便溏泻、大便带血,次症为黏液便、腹痛、腹胀、便后不爽、疲倦乏力、纳呆,舌淡暗,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或弱。任意1项主症加3项次症,结合舌脉可确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诊断标准;②具备内镜切除术指征,且首次接受内镜手术;③息肉直径小于1.5cm,数目小于5个;④年龄小于75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术后复发;②恶性肿瘤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③不属脾虚血瘀证;④精神障碍;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⑥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⑦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⑧过敏性体质。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做好肠道准备,置入肠镜明确病情,术中根据需要喷洒0.4%的靛胭脂以明确病变范围,隆起型病灶采用圈套器息肉电切切除;平坦型病灶则在病变周边黏膜下注射后使用圈套器黏膜切除。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干预,包括术后当天卧床、禁食24~48h,进行全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平衡,胃肠减压至肛门排气,再予以流质、半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出院后不接受其他术后治疗。
观察组术后1d开始用温阳消蕈汤(自拟)内服加保留灌肠。药用党参、薏苡仁、仙鹤草各15g,茯苓、白术、砂仁、三七、炙甘草各10g。脾虚甚加黄芪、柴胡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15g、丹参10g,腹胀甚者加枳实、厚朴各10g,便后不爽加木香、枳壳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各取汁150mL,合并后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用药2个月。保留灌肠: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前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双腿屈膝,臀部抬高15~30cm。将修剪后的输液器使用石蜡润滑后插入肛门15~30cm,将加热至38℃左右的药液经输液器缓慢注入,每0.5h更换1次体位,保留药液2~3h,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进行处理。连续保留灌肠15d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停用药5d,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1个月时的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进行评估。主症(大便溏泻、大便带血)依据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次症(黏液便、腹痛、腹胀、便后不爽、疲倦乏力、纳呆)依据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
胃肠激素:取术前、术后7d时的空腹静脉血,3000r/min离心后取上清,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水平。
术后随访1年,统计术后复发率。
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术前 术后1个月 t P对照组 42 23.57±2.81 12.33±1.36 23.334 0.000观察组 42 23.72±2.73 7.03±1.02 37.114 0.000 t 0.248 20.205 P 0.805 0.000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pg/mL,±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pg/mL,±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EGF VIP SP术前 术后7d 术前 术后7d 术前 术后7d对照组 42 320.36±35.38 163.11±18.11* 135.33±14.47 96.63±10.25* 185.75±19.41 135.84±14.28*观察组 42 322.09±32.68 120.78±14.22* 133.91±15.19 61.57± 7.09* 187.54±18.97 81.04±9.36*t 0.233 11.914 0.439 18.231 0.427 20.800 P 0.817 0.000 0.662 0.000 0.670 0.000
两组术后复发比较。术后持续随访1年,复发观察组8例(19.05%),对照组17例(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3<0.05)。
5 讨 论
中医理论认为结肠息肉多属脾虚湿瘀之证,先天不足以及饮食失节为其主要病机,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则肠腑升降失职,日久湿浊内生,气血运行不畅,湿瘀互结而成息肉。饮食失节则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6]。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温阳活血为原则。
温阳消蕈汤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薏苡仁健脾止泻、解毒散结,仙鹤草收敛止血、解毒补虚,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补脾健胃、燥湿利水,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三七破血散瘀、消炎定痛,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并依据中医因证施治原则,黄芪脾虚甚加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和柴胡解表里、疏肝解郁;腹痛甚则加活血止痛的延胡索和丹参;腹胀甚则加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枳实和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厚朴;便后不爽则加健脾消食的木香和行滞消胀的枳壳。诸药合用可共行健脾益气、温阳活血之功[7]。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党参可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8]。白术中含有的多种多糖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抑制肠道致病菌增殖,并参与调节脑肠轴神经网络[9]。保留灌肠是中医外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经肠道吸收后由经脉入肺,肺朝百脉,散发至全身,且经直肠给药可有效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内服加灌肠的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局部和整体治疗理念[10]。
研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不仅能有效改善结肠息肉临床症状,加快术后康复,还可调节结肠息肉术后胃肠激素合成与分泌,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亦有较大帮助,观察组术后7d时EGF、VIP、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1年内术后复发率较低。EGF在正常肠道黏膜细胞中几乎不表达,而在结肠息肉组织中为高表达,可促进细胞异常增生。而VIP亦在结肠息肉患者中呈高表达,其同样参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SP具有内分泌及旁分泌作用,可刺激血管扩张和炎性介质释放[11]。胃肠激素的过度表达为局部增生组织提供了丰富血供,而温阳消蕈汤可通过下调EGF、VIP、SP等胃肠激素合成、分泌抑制局部细胞异常增生,从而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温阳消蕈汤内服加保留灌肠可有效缓解结肠息肉术后临床症状,且能下调胃肠激素表达,对降低术后复发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