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合体字的结字规律及书写技法举隅
2022-11-04孙金龙营口市群众艺术馆辽宁营口115000
孙金龙(营口市群众艺术馆,辽宁 营口 115000)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居中书令、河南郡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为初唐书法四大名家之一,艺术造诣高深同时也博闻厚学。初唐承接着汉隶、魏碑和隋朝的书法风格,故褚遂良的楷书兼具了汉隶、魏碑等遗风。初唐又开启了唐代尚法的先河,所以他的字又有法度严谨、风姿绰约、变化丰富、楚楚动人的整体风貌。褚遂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尤以楷书居多,具有代表性的如《雁塔圣教序》《枯树赋》《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大字阴符经》《倪宽赞》,还有被视为国宝的褚氏《临兰亭序》等。
褚遂良的楷书中最能代表褚遂良上述楷书艺术风貌的作品是《雁塔圣教序》。此碑因在大雁塔塔基,故名《雁塔圣教序》,自右向左竖写,21行,行42字,共821字;东边一块碑乃为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从左向右竖写,20行,行40字,共642字。《雁塔圣教序》是写于永徽四年(653年)十月和十二月,时下褚遂良年58岁,正值老辣成熟之暮年。此时他的楷书作品笔画、结体变化丰富。因此,对于《雁塔圣教序》结字规律的理解,对于学习和赏析其楷书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部首在左的合体字
字的结构又叫结体,就像房屋的框架结构一样,每个部位就像一根根立体的、变化万千的优美线条,全部完成后才是一个完整的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合体字结体,部首在左的合体字书写和赏析可以参考如下示例。
(一)单人旁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的此偏旁,撇、竖都不长,而且保持距离,不宜连上,整个单人旁短而灵动。如图1中“仙”“备”所示,书写时“仙”字注意右端山字两左竖近些,“备”右端注意笔顺和布白。
(二)双人旁
一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下文简称褚书)的双人旁上撇短,下撇稍长,上撇略上翘,下撇略下垂;下撇起笔对准上撇中心略向左,竖对准下撇中心不宜过长,而且与撇之间也留有空间。如图2中“德”“微”所示,其中“德”字少一横,是古代书家常用写法,在书法中不算错字。
(三)提手旁
褚书提手旁上横较短,竖与横尾相接,竖的中段向左,钩挺拔有力,提(又称挑)经过竖下段中部向右上挑出,尾部一般不超过横尾,如图3“指”“哲”所示。
(四)木字旁
与提手相反,褚书木字旁横较长。竖也要经过横尾,竖的收笔既可作垂露之态,也可用带钩竖。撇从横竖交界处起笔,不宜长。点在撇、竖交界处右下端,宜小。横竖有变化之态,不僵直,如“相”“桂”字。
(五)竖心旁
褚书之竖心顾盼生动,可先写两点,左低右高形成呼应,竖为垂露有微小的弯曲,两点略靠上,写时注意与右边部分的穿插关系,如“情”“怀”字。
(六)足字旁
褚书口上宽下窄,下横略出头,下部右边小横有时写成点或小短横,最后一横有时用右尖横,角度向右上倾斜还要注意与右边偏旁的穿插关系,如“迹”“踪”字。
二、部首在右的合体字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部首在右的合体字相较于上述部首在左的书写难度略有提升,对于书写的平衡性更要注意。具有代表性的可举例如下:
(一)力字旁
此旁一般与左下齐或稍低,大多撇稍短,力字旁比左边稍短小,属于从属地位,如图4“幼”“敕”所示。
(二)右耳旁
比其左耳既长又宽,以与左边主体部分保持长短宽窄的平衡,上折向左下,下折向右下都要写得果断爽快,特别是右下折要伸展出去。褚体右耳的竖以垂露为主,我们在日常运用时也可用少量悬针竖,如图5“郡”“部”所示。
(三)页字旁
注意上下横之间距离,中间主体部分不宜太窄,右竖稍长,要调好下两点宽度,注意其与左边两部分的搭配,即穿插避让,如图6“类”“显”字。
(四)右三撇
三撇不宜过长,褚体三撇每撇都不长,有时向右下倾斜,这也是褚体独特之处,如“影”“形”字。
(五)羽字旁
两习字组成要有变化,不能雷同,两提也常常写成点,两个钩也要稍有变化且含蓄,如“翔”“翻”字。
(六)佳字旁
单人部分比右边主体部分略长,上点有时写成竖折点,有时用撇点,四横要有变化,保持距离均匀,并且都不宜长,如“难”“维”字。
三、部首在上的合体字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部首在上的合体字既具有稳定的结构,又展现了其楷书的灵动特点。具体技法举例如下。
(一)草字头
古代书法家常常把草字头上边的横断开写,一般笔顺是左竖、左横、右横、右撇,也有左横、左竖、右横、右撇,视范字而定,这样便于与下边的部分相呼应。一般左边稍低右边稍高,整个草字头不宜写宽,两竖上面略长,下面略短,以免占用下面的空间,如图7“茂”“华”所示。
(二)宝盖头
既然是“盖”,就要宽一些,点一般放在中线或偏左一点的位置,上点可用圆点,也可用竖折点,左点常用左斜点,如图8“实”“室”所示。
(三)山字头
稍窄一些,第二笔竖折有时断开写成竖、横的组合,横的左边略出头并且向右上倾斜,如“岩”“崇”字。
(四)曾字头
即指上面两点。左为小点或挑点,右为撇点,左低右高且相呼应,这两点不可写大,也不可过宽,如“盖”“若”字。
(五)雨字头
上横稍短,左点为竖点略向左下斜,横钩之横要长,像宝盖头,钩向左下厚重而果断,亦可写成横折短竖钩,以求变化。中竖不宜过长,四点均匀排列,形态稍作变化,避免雷同,如“云”“霞”字。
(六)日字头
上宽下窄,比独体日字稍宽扁,中间小横可与左右竖不接,也可与左竖相接但一般不与右竖相接。字头大小依不同字而定,此谓从实际出发,如“晨”“昆”字。
四、部首在下的合体字
部首在下的合体字在楷书书写中往往需要格外注意,这一部分的处理是楷书书写中的重点,能够影响字体的平稳度。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对此部分的处理极其精妙,可举例如下。
(一)心字底
心字四笔之间距离几乎相当,左低右高。作字底时稍扁,左低右高只是小些,此部首最关键之处是中间卧钩要稍短些,心字的宽度靠四笔距离来调节,切记卧钩不可过长,如图9“愚”“慈”所示。
(二)贝字底
此字底的字往往上宽下窄,横折的折处可方可圆,左竖短右竖长,下面两点要保持一定距离,以起到支撑作用,如图10“贤”“贞”所示。
(三)八字底
两点之间距离及倾斜角度是最关键的,一般是相背形态,写时注意观察与上面部分的对应关系,注意两点距离不宜太近,应用时也可用相向两点,如“典”“异”二字。
(四)大字底
大字横要长,左撇要选好角度,一般弯曲较大,不宜占上下空间,右点为长点与撇对称,如“莫”“奘”字。
(五)日字底
通常是上宽下窄,日字本身左短右长,即左竖比右竖短,还要注意横的间距,如“者”“旨”字。
(六)四点底
又叫火点底。排列距离匀称,有时两边的点稍大,特别是最后一点。有时中间两点略靠上,两边略靠下,要气势连贯,注意与上面的呼应关系,如“然”“照”字。
五、部首在外的合体字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部首在外的合体字书写技法,是褚遂良融隶书、北碑、行书于唐楷的重要创新之一,既有方圆兼备的特点,又有行云流水之美,是学书者应该重视的地方。具体可举例如下。
(一)广字旁
横不宜过长,撇要从横起笔处向右一点起笔,并有一定曲度,里面有一两个主笔要宽于上横,如图11中“广”“庆”所示。
(二)戈字旁
又称戈钩旁,最关键是戈钩的运用。把戈钩以外的部分写饱满,戈钩往往从一个字竖中线或稍偏左一点的位置起笔向右下作长弧钩,弯度要小,富有弹性,整个弯处紧贴左边主体部分,不可远离。戈钩的笔顺往往先写斜钩,再写撇,最后写点,如图12“成”“戊”所示。
(三)走之旁
上点要低于右边主体部分,点与下横之间要拉开距离,横折折撇向右下倾斜,以靠近右边,特别是最后小撇是带出来的,故要短,横折折撇收笔要比右边最低的部分略高,捺要逆锋起笔向右下倾斜,但整体还是取横势,捺脚左边开始一般对准上边最右端,这样的捺写完后就起到了包住上面的作用,且不会过长。这就是走之旁的一般书写规律,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以范字为准,如“运”“遵”二字。
(四)区字框
上横稍短,下横稍长,有时褚字用两笔来处理竖折,竖有时稍向右下,横左边稍露出一点,一般笔顺是先写上横,再写里面,最后写竖折,如“区”“匿”字。
(五)门字框
与现实生活中两扇门一般大的情况不同,书法中的门左稍低右稍高,左短右长,还要注意笔顺左边是从左至右先写竖,然后写横折竖,再自上而下写两小横;右边先写竖折然后中间一小横,最后横折竖钩。上下左右的横和竖要注意间距匀称,字写完后要达到布白均匀的效果,如“闻”“开”字。
六、结语
褚遂良作为初唐四家之一,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和启发也是颇为深刻和深远的。褚遂良的楷书书法对后世书法起到了教化和启迪作用。从《雁塔圣教序》合体字的结字规律及书写技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褚体”婉丽清新、刚劲挺拔的艺术风格。因此,如果想要学习褚遂良的楷书艺术,《雁塔圣教序》一帖便是最好的选择,具有典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