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2022-11-04解姗姗
解姗姗
(周口永兴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太康 461400)
吞咽功能障碍为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摄食障碍、营养不良、呛咳、脱水、误吸等,重则可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多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包括摄食训练、感觉器官训练、吞咽肌训练等,有助于增强口腔敏感性、改善本体感觉及触觉,进而促进症状缓解[2]。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多因气血逆乱,从而舌下功能损害,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常用针法治疗,可刺激穴位,疏通脉络。本研究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6例,均为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年龄51~79岁,平均(65.25±5.05)岁;女19例,男34例;病程20~49d,平均(33.61±5.05)d;首次中风45例,再次中风8例;吞咽困难程度为轻度24例,重度29例。研究组年龄53~81岁,平均(64.50±5.94),女23例,男30例;病程23~48d,平均(32.34±4.86);首次中风42例,再次中风11例;吞咽困难程度为轻度26例,重度27例。两组年龄、吞咽困难程度、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中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西医诊断标准[3]、《现代中医内科学》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中医诊断[4]:咽喉肌群、面肌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咀嚼、吞咽功能障碍,腭反射、下颌反射异常,饮食呛咳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有严重心理、精神障碍,心、肾、肝及造血系统等功能障碍,针法治疗不耐受,肺部感染、皮肤感染。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训练前,进行容积-粘度吞咽测试(V-VST),依据试验结果对患者摄取液体的容积及稠度进行确认。遵从进食安全原则,尽可能选择容积较大液体,以保证训练有效。依据试验结果,明确进食食物形态。加水调制安全稠度液体,使用该液体进行摄食训练,若训练3次,呛咳、误吸等情况均未出现,则可换用类似粘稠度的流食进行摄食训练,训练持续10~15min,日3次。进行经口摄食强化训练。将床头摇至30°~60°,使患者颈部前倾,坐位进食,调整患者头部姿势,喂食者帮助其完成头颈部旋转、仰头吞咽、点头吞咽、头部后仰、侧方吞咽、交互吞咽等训练;置少量食物于患者口腔舌中后部,用匙背部轻压舌部,患者做数次空咽动作;初始食物3~5mL一口量,依次加量且最多小于等于20mL;初进食量50~80mL,间隔2d增加60mL,直至200~300mL;放慢进食速度,时间控制在30~40min,防止食物残渣进入气管。确保口腔内无食物后,再进行下一次喂食;确保患者口腔清洁,避免感染。连续治疗1个月。
研究组加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主穴取命门、百会、筋缩、大椎、风府、脊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取穴:口角歪斜加夹承浆、地仓、迎香;吞咽困难、言语不畅加左上廉泉、右上廉泉、上廉泉;血瘀气虚、肝阳暴亢、阴虚风动、风痰阻络分别加足三里、风池、太溪、丰隆。先施针主穴,再施针辅穴,选用2寸毫针,快速刺入,主穴进针约1.2寸,辅穴进针约1.5寸,随后行捻转手法,留针约10s后退针。针刺治疗1周6次,间隔1天,再行治疗,治疗3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摄食能力。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对吞咽功能进行评分,包含5mL水、60mL水试验等,评分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估摄食能力,分值1~7分,分值越低表示摄食能力越差。
评估治疗前后营养状况、生活质量。采用微型营养评价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评估营养状况。营养状态良好为评分大于等于24分,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为17~23.5分,存在营养不良为小于17分。使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定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治疗前后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共27个条目,包含社会功能、心理、症状3个方面,4级评分法评估,分值越低表示临床结局越差。
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无效:病情未改善或恶化。有效:吞咽困难有所缓解,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2级。显效:吞咽困难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级。控制:吞咽困难完全消失,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正常。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SSA评分、FOI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FOIS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FOI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SSA评分 FOI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27.31±4.16 20.51±3.02 2.25±0.48 3.69±0.64对照组 53 26.88±3.98 23.49±3.16 2.35±0.53 3.08±0.56 t 0.544 4.963 1.018 5.222 P 0.588 <0.001 0.311 <0.001
两组MNA评分、SS-QOL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NA评分、SS-QOL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NA评分、SS-QOL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MNA评分 SS-QO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19.37±3.06 23.54±3.61 108.34±9.66 178.53±14.82对照组 53 18.89±2.88 21.29±3.24 110.32±10.84156.64±12.35 t 0.832 3.377 0.993 8.261 P 0.408 0.001 0.323 <0.001
两组治疗前后PRO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RO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RO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社会功能 心理 症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7.13±1.02 14.96±2.13 8.15±1.10 17.86±1.37 25.69±2.78 40.76±3.16对照组 53 7.34±1.15 10.39±1.46 8.36±1.19 14.01±1.45 26.37±2.92 36.32±3.50 t 0.995 12.884 0.943 14.050 1.228 6.855 P 0.322 <0.001 0.348 <0.001 0.222 <0.001
6 讨 论
中风属于严重脑血管疾病,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最为常见,轻则影响饮食、营养,重则出现误吸、脱水、吸入性肺炎等情况,甚至出现窒息,影响患者心理,导致悲观、抑郁及焦虑情绪[5]。
吞咽训练是改善吞咽功能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包括无食物间接训练、有食物直接训练两种,本研究选用调整食物形态直接摄食训练,通过选择、调整摄食最适宜形态,可保证患者进食安全,增加进食趣味性,还可改善吞咽功能。相关研究表明,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因长时间不经口进食,导致吞咽神经及反射敏感性降低,支配吞咽功能的肌肉萎缩,进而吞咽能力严重下降[6]。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具有加强肌肉运用和摩擦的作用,吞咽-摄食及加强训练,匙背轻压舌部等均可刺激本体感觉,改善舌部运动功能,增强口腔敏感性[7]。
中医认为中风主要病因为气机不通,针灸疗法具有活络通经功效,可通过不同穴位对咽部、舌部进行刺激[8]。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取主穴命门、百会、筋缩、大椎、风府、脊中,辨证取穴夹承浆、地仓、迎香、上廉泉、足三里、风池、太溪等,治疗“窍闭神匿”心脑病症,尤其是中风并发症疗效显著。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统率全身阳经脉气作用,循行于背部正中线与脊里,入络于脑,故督脉神气活动与脑密切相关。穴命门、百会、筋缩等主穴皆属督脉经穴,可醒神开窍,舒展肢体;再辅以地仓、上廉泉、风池、足三里等局部穴位,可生髓醒脑,又具有通络活血功效,从而标本兼治[9]。现代神经生理研究认为,通督调神针法具有减轻脑功能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等作用,可通过改善脑组织血管活性物质,保护脑神经元;还能调节血脂成分,改善血液状态,进而促进血液微循坏;也可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减轻脑损伤[10]。对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行通督调神刺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能加速病灶周围脑细胞重组、代谢,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增强舌部、咽部等肌肉敏感性,从而促进各项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效果较好,可改善吞咽功能、摄食能力及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