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2022-11-04王唯一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笔者区域游戏

■文/王唯一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方式。针对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需求,其区域活动应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且以合作类的游戏活动为主,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增强幼儿的创造力、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选取了苏州市3所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一、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及分析

(一)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1.大班区域活动的特点。针对大班区域活动的特点,笔者与几名教师进行了交谈,部分内容如下。笔者提问:“您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区域活动需要有区别吗?”教师甲回答:“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都不一样,所对应的区域活动当然有所不同。”教师乙回答:“需要有所不同,每个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都不一样,游戏需求也不一样,如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中班幼儿的兴趣点逐渐增多,大班幼儿的游戏经验丰富,也更加独立。”笔者继续提问:“您认为大班区域活动有什么特点吗?”教师甲回答:“较为开放和自主,因为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很强,他们喜欢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和玩伴。”教师乙回答:“合作类的游戏逐渐增多,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高、合作意识较强,他们能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与同伴合作解决。”

访谈结果显示,教师都认为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因而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与中班、小班的区域活动有着显著的区别,较为开放和自主,且以合作类游戏居多。

2.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于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部分访谈记录如下。笔者提问:“您认为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教师甲回答:“更多的是引导者吧,有些幼儿的游戏经验不足,不知道该怎么玩,这时就需要我上前引导。”教师乙回答:“活动的观察者。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我就在旁边仔细观察,以便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丙回答:“更多时候扮演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有时会邀请我一起玩,我觉得自己就像他们的好朋友。”除此之外,有些教师认为应做活动的支持者,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材料和活动场地,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些教师认为在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或破坏活动规则时,教师应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有些教师认为在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并引导幼儿,即教师应是活动的引导者;有些教师认为在幼儿有新的突破,期待被肯定时,教师要做好活动的评价者,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和肯定幼儿。

由以上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对幼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笔者也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总体情况

1.不同时段教师的指导情况。笔者观察了多次区域活动,发现活动开始前的指导较少,主要是针对上次区域活动的情况强调游戏的重点,合理分配角色;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最多,占一半以上,这说明教师更倾向于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幼儿;活动结束后的指导最少,主要是针对材料的摆放和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体总结。

2.不同情境下教师的指导情况。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教师指导的次数最多,同伴出现分歧时教师指导的次数较多,而在幼儿遇到困难但没有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指导的次数最少。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次数存在明显的差异。

3.指导方式的运用情况。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常用的指导方式是直接解答,即在幼儿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其次是讲解阐述和角色介入,使用引导操作方式的次数最少。由此可见,虽然幼儿园强调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自主探究,做幼儿活动的倾听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现实中部分教师还是更愿意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

4.教师的指导效果。在观察教师的指导效果时,笔者发现面对同伴冲突,教师都会及时介入,让幼儿停止争吵,但部分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在某次区域活动中,多多和夏夏选择在建构区开展游戏。多多用了很多长长的圆柱体搭了一个很高的城堡,夏夏也想搭城堡,但圆柱体的数量不够了,于是,夏夏问多多要圆柱体,多多不给,夏夏就把多多的城堡推倒了。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先让夏夏跟多多道歉,然后让多多把圆柱体分给夏夏几个便走开了,但随后,夏夏搭的城堡就被多多推倒了。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虽然及时介入并解决了幼儿当下的矛盾,但并没有重视引起此次矛盾的根本原因,没有引导幼儿考虑他人的感受,或结合现实情况鼓励幼儿合作建构城堡,因而指导效果不佳。

此外,在观察中笔者还发现,在游戏出现问题时,部分教师会扮演游戏中的某一角色,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幼儿的游戏,并通过提问启发幼儿,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有关医院的角色扮演游戏中,谭谭扮演医生,茜茜和雨芯扮演护士。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没有小病人、谭谭在给娃娃打针、茜茜拿着挂号单乱涂乱画等问题,教师在发现这些问题后,便扮演喉咙疼的病人询问幼儿:“这里挂号的人呢?”“医生,我喉咙痛,吃什么药?”“该去哪里找谁拿药呢?”教师借助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促使三名幼儿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也吸引了几名“小病人”前来看病,保证了游戏的顺利开展。

通过后续的观察笔者发现,教师的指导效果显著,幼儿对该区域游戏的规则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后的游戏中能较快进入状态,也获得了更好的游戏体验。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创设方面

1.区域环境变化较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大班开设的区域有生活区、益智区、科学区、建构区、积木区、语言区等。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自己会提前划分好班级区域,并在幼儿进入班级后根据幼儿的意见进行简单的调整,之后便基本定型,直到学年结束。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带来的结果便是一成不变的区域空间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2.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参与度不高。在创设班级区域环境时,更多的是教师主导,尽管部分教师会让幼儿通过讨论、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整体的构思和布局依旧是由教师完成,幼儿的参与度并不高。此外,部分教师不够信任幼儿,认为幼儿目前的能力水平无法完成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觉得由自己完成相对来说更加便利、迅速,所以总是下意识地“包揽”,很少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发展。

3.不同年龄段没有明显区别。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大班幼儿的区域空间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他们的游戏需要。但在实际的设置中,部分教师往往会为了便利,照搬其他班级的区域划分,导致小、中、大班的区域布局大同小异。

(二)材料投放方面

1.投放的材料不够丰富,过分依赖成品材料。经调查发现,大班幼儿活动区域中成品材料的数量过半,低结构材料或自制材料的数量很少。部分教师表示成品材料耐用、不易破损,幼儿很喜欢,玩的频率也高。有教师指出,自制区域材料比较费时,也不耐用,因而日常活动中投放的成品材料会更多一些。实际上,教师投放大量的成品材料,会导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基本固定,减少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无法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2.忽略材料的层次性。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单一的材料很难满足班级大部分幼儿的游戏和发展需要。但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投放层次性的材料,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利用价值,无法让幼儿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一定的发展。

3.备用材料不足。活动区域中的材料需要定时清洗和消毒,因而需要一定的备用材料交替使用。但部分班级中的备用材料不足,会对幼儿的游戏兴趣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班级中某区域的材料在进行清洁和消毒时,该区域就会暂停开放,导致幼儿只能去别的区域玩,游戏兴趣有所降低。

4.材料的更新不及时。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其区域活动的材料也应紧跟幼儿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逐渐增加难度。但经调查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园大班的活动材料更新不及时,材料不够丰富和有趣,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三)指导方式方面

1.缺乏引导技巧。在笔者观察的多次区域活动中,教师使用提问方式引导幼儿的次数最多,其次则是直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情况各种各样,所对应的引导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但部分教师缺乏引导技巧,使用的引导方式较为单一。

2.过度干预。虽然幼儿园一再强调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使幼儿进行自主学习,但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过度干预幼儿的游戏,没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游戏。此外,在幼儿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一些教师也更倾向于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

3.关注内容不全面。在每次开展区域活动前,部分教师都会预设今天的重点指导区域和需要达成的目标,并在活动过程中过分关注目标的达成度,而忽略了幼儿的需求和表现,导致未能及时捕捉一些偶发的教育契机并提供适宜的指导,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索。

三、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活动开展前的准备

1.引导幼儿参与区域环境创设。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也应是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区域环境的创设,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2.鼓励幼儿自制区域活动材料。成品材料可以用,自制材料也不可少,教师应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兴趣点,并据此引导幼儿自制活动材料,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1.明确自身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大班幼儿有能力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遇到困难,大班幼儿也有能力去探索和尝试解决。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充分相信幼儿,促使幼儿深度参与、积极表达,并尽量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2.重视多种形式的记录。记录是幼儿对活动过程和自己想法的具象化呈现,也是培养幼儿书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大班幼儿不但具备观察、操作、与同伴合作的能力,也能较好地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基于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以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增强幼儿的记录能力。

(三)活动结束后的反馈

活动结束后的反馈环节是帮助幼儿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幼儿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群体反馈与个体反馈相结合。除了总结和反思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教师还应将个别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展现的亮点或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2.幼儿评价与教师建议相结合。大班幼儿能自主反思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较为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且能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提出合理建议的同时要多倾听幼儿的评价,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立足于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针对幼儿不同的行为,采取适宜的指导方式,以保证区域活动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还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细心的观察者、活动的支持者和客观的评价者,让幼儿始终做学习的主人,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笔者区域游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分区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