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CK理论的幼儿园科学区活动

2022-11-04高海霞

幸福家庭 2022年7期
关键词:万花筒科学理论

■文/高海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本文阐述了PCK理论的背景,分析了PCK理论在科学区活动中的教育意义,并结合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现状,提出了PCK教育理念在科学区活动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一、PCK理论背景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提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基于PCK理论开展幼儿科学区探究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二、PCK理论在科学区活动中的教育意义

PCK理论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科核心经验,了解幼儿的相关发展规律,实施科学教学策略,它对教师在科学学科知识、幼儿科学学习知识、科学领域教学法知识和科学活动评价知识的掌握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PCK理论为教师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提供指导。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开展与本班幼儿相匹配的科学活动,进行针对性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PCK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选择的活动方式、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基于PCK理论开展幼儿园科学区活动,能够更好地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最后,PCK理论尊重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真正落实了“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教师基于PCK理论开展科学区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其科学素养。

三、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现状

我园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没有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贯彻科学教学理念。部分教师虽然掌握了科学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很好地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导致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果不明显。第二,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较为单一。幼儿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幼儿对活动有不同需求,但教师投放的操作材料缺乏层次性。第三,教师对科学活动的评价不明确。教师通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了幼儿的实际想法与真实需求,活动缺乏延展性。

四、PCK理论在科学区活动的渗透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个人教学经验、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幼儿,让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索、敢于表达、勤于思考。笔者从材料投放、自主活动、自由探究、活动设计等角度出发,结合案例分析了PCK理论在科学区活动的渗透策略。

(一)材料投放,符合层次,满足需求

游戏是幼儿增长知识经验、掌握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层次性,不能投放难度过高或过低的材料,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及学习欲望,为后续科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1.小班幼儿材料投放。该阶段幼儿各方面能力较为薄弱,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小班幼儿对活动素材没有明确的需求,他们也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应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及学习状态,投放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活动材料。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彩纸、泡沫板、软绳、小木块等,这些材料安全性较强、灵活度较高,能够满足幼儿对活动的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投放幼儿平日游戏或活动中较为感兴趣的素材,以激发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进而保证科学区域活动的整体质量。

2.中班幼儿材料投放。该阶段幼儿各方面能力有所加强,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询问幼儿的喜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今天大家想在科学区做哪些实验?你们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通过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合理投放科学素材,从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

3.大班幼儿材料投放。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较强,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使用清晰的语言诉说自己的需求。因此,在为大班幼儿投放科学材料时,教师要先保证材料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投放一些难度较高的材料,激发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投放一些灵活度高、变通性强的材料,比如硬纸板、KT板、泡沫纸、酸奶瓶等,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增强动手能力。

(二)自主活动,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幼儿处于发展阶段,他们虽然年龄较小,但具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会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活动意愿。基于PCK理论开展科学区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落实“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保证科学区活动的整体质量。

以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瓶子和盖子”为例,在活动中,教师需先引导幼儿了解盖子的作用,让幼儿根据瓶口特征选择合适的盖子,使幼儿掌握拧、按的动作技能。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为幼儿准备不同形状的瓶口及盖子,并向他们提出问题。

教师:“老师手中有很多瓶盖宝宝找不到家了,小朋友们能帮帮他们吗?”

幼儿1:“我可以!我最喜欢帮助别人了。”

幼儿2:“我也可以!我要帮瓶盖宝宝找到家。”

教师:“小朋友们可真热情啊,请大家帮助瓶盖宝宝回家,让他们和瓶子妈妈团圆吧!”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叽叽喳喳地展开讨论。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发现瓶口与瓶盖难以轻松匹配,瓶盖有大有小且形状不一。幼儿不断地进行尝试,将瓶口与瓶盖相匹配,最终帮助“瓶盖宝宝”找到了“瓶子妈妈”。在活动中,教师使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对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自由探究,总结经验,师幼共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现象、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以中班幼儿科学区活动“万花筒”为例,在活动中,教师需提前准备万花筒,引导幼儿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感受万花筒内部图案的色彩美及造型美,并鼓励幼儿寻找图案的规律,尝试按规律涂色。

教师:“你们知道万花筒怎么玩吗?谁来说一说?”

幼儿1:“万花筒里有很多漂亮的图案,还有各不相同的形状。”

幼儿2:“万花筒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

幼儿3:“万花筒中有不同的颜色。”

在讨论过程中,幼儿主动展开了对万花筒的探究。基于此,教师可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怎样涂出像万花筒里一样的图案?”“需要哪些颜色?”“你们都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等。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发现了万花筒中折射的奥秘,也掌握了图案的涂色规律,进而实现了科学区活动的教育目标。

(四)设计活动,发展视角,针对教学

在构建科学区活动时,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从幼儿的需求出发,选择他们较为感兴趣的活动,明确活动目标,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交往能力等。

以大班科学区活动“会变的影子”为例,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例如,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探索“光与影的奥秘”,从三维角度设置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幼儿探索影子,了解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使幼儿掌握光影之间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让幼儿积极探究科学现象。

教师需从幼儿的成长角度出发,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认真贯彻PCK理论,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积累科学经验,提升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PCK理论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基于PCK理论,结合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根据《指南》的相关要求,引导幼儿自主开展科学区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增长经验,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万花筒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最大万花筒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制缤纷万花筒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万花筒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