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戏剧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以“小兔乖乖”戏剧游戏为例
2022-11-04苏志浩
■文/苏志浩
戏剧游戏泛指以文艺作品中特定角色和情景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戏剧游戏既具有戏剧扮演特征,又具有游戏趣味性,有利于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本文以戏剧游戏“小兔乖乖”为例,探讨了利用戏剧游戏培养小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班阶段幼儿的特点
小班阶段,幼儿要逐步学习和适应集体生活的制度规范,并参与人际交往活动,接触冲突环境,这导致幼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部分幼儿不能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有的幼儿甚至不能有效处理一般性、已熟悉的生活活动。而游戏活动能够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往往为幼儿所喜爱,且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适应程度普遍较高,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往往优于其在生活活动中的表现。
(二)戏剧游戏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戏剧游戏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来自文学、影视作品或绘本的戏剧场景,并提供具体角色和情境,让幼儿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在戏剧游戏中,幼儿运用表演形式将自己代入角色与情境之中,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具体道具、空间环境等因素,自主性地表达对角色或情境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和展示自我,从而获得一定的愉悦感。与角色扮演、模仿表演侧重于锻炼幼儿的口语能力不同,戏剧游戏更多地强调游戏性,将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能力方面。
(三)戏剧游戏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小班阶段的幼儿尚未完全适应园所环境,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伴常常难以有效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而戏剧游戏提供了具体场景,通过预设角色间的社会关系,使幼儿能够进入熟悉的情境,克服与同龄人的陌生感,并展开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幼儿在进行戏剧游戏时,要协商分配角色,互相装扮,共同准备道具、场景,这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集体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兔乖乖”戏剧游戏的实施过程
(一)戏剧游戏的背景与前期活动
《小兔乖乖》是经典儿童故事,无复杂剧情,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师通过“小兔乖乖”的歌曲旋律能迅速将幼儿引入游戏情境,并通过图片讲解使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导入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对“小兔乖乖”的熟悉程度,了解幼儿是否已听过或已熟悉这一故事和儿歌,从而在后面的游戏过程中很好地调控游戏节奏,让每一名幼儿都能顺利参与进来。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幼儿对这首儿歌的旋律和歌词较为熟悉,但对故事情节缺乏深入的了解,有时会混淆三只小兔子的名字(长耳朵、红眼睛和短尾巴)。鉴于此,笔者在后续游戏活动中加强了对故事情节的讲解,以确保每一名幼儿在游戏活动开始前能够掌握《小兔乖乖》的故事梗概。
(二)戏剧游戏与中期活动
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指导幼儿的表演动作,结合头饰、道具等,帮助幼儿区分和掌握不同角色的主要特征。其次,在指导幼儿掌握表演动作、熟练使用道具的基础上,笔者和幼儿一起练习对白,引导幼儿在基本符合故事逻辑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再次,笔者指导幼儿通过分段表演、完整表演等方式,让幼儿逐步掌握表演技巧,学会用更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动作去演绎角色。最后,笔者鼓励幼儿大胆开口,自信表演,引导幼儿通过道具在游戏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对话。
(三)后期活动与游戏重复
结合《小兔乖乖》的歌曲旋律和故事图片,笔者为幼儿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戏剧游戏情境。经过一轮游戏,在幼儿掌握故事的基本梗概和游戏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让幼儿自由组合,重新分配角色进行游戏,以期让幼儿获得更为多样的游戏体验。笔者发现,当幼儿对游戏越来越熟悉时,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更加自信,而且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应对冲突或处理戏剧中冲突的能力也增强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同理心,在交流中有了共同话题。
三、戏剧游戏中存在的不足
(一)情境创设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戏剧游戏对于外部环境的支持有较高要求,需要服装、道具与场景装饰,还需要提供充分的可交互环境,为幼儿提供代入具体场景的物质基础支持和环境氛围。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小班在戏剧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情境创设不足的问题。首先,幼儿的室内活动常以故事性的绘本阅读为主,缺乏面向小班幼儿的戏剧游戏环境。其次,区域游戏等内容占据了较多的教学场地和教室空间,限制了戏剧游戏活动的发挥空间。最后,戏剧游戏中道具的制作和安排、场景的刻画和描述等活动前期准备工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阶段,有的教师为了省事,在道具制作和场景安排方面较为随意,这限制了小班幼儿戏剧游戏的开展。
(二)教师对戏剧游戏的认识不足
首先,部分教师对戏剧游戏的认识存在偏差,将戏剧游戏简单地等同于角色扮演游戏,往往忽视了戏剧游戏特有的教育功能。其次,在戏剧游戏中,有些教师更多地依赖固定剧本,未能充分发挥戏剧游戏自身的优势,不利于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后,部分教师对戏剧游戏道具制作和场景创设等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这阻碍了戏剧游戏课程的开展,不能实现帮助幼儿在戏剧游戏中适应人际交往环境、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
现有的戏剧游戏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为主,缺少了教师对戏剧游戏前期准备工作和游戏目标的评价,缺乏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反思和评价,同时缺少了家长对幼儿表现的评价。此外,部分教师在戏剧游戏中没有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完整有效的记录,这影响了教师在课程评价环节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四、在戏剧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戏剧故事情境,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交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幼儿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与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了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笔者在班级中搭建戏剧表演舞台,并提供大量适用于在幼儿表演的道具、头饰、服装等。在戏剧游戏活动中,笔者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自主交流。此外,笔者引导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角色间的对话,如在幼儿表演完一个剧目后,笔者问:“你认为她(他)哪里表演得好,哪里表演得和别人不一样?”在此过程中,不同水平幼儿的语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次,幼儿刚开始表演时,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很少,更多停留在动作交往上。此时,笔者也跟着幼儿入戏,进行戏剧表演,通过创设情境、增加故事情节等来促进幼儿的表达与交流。在笔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幼儿在戏剧游戏中能学着笔者的样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同伴交谈了。最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逐步增强的,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在戏剧游戏中,有的幼儿起初只能用词和短句与同伴进行零星的交谈,但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能用较完整的句子与同伴进行较为频繁的交流了。随着戏剧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也不断增强。
(二)增强教师在戏剧游戏中的观察和指导能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戏剧游戏活动的开展方法,领悟戏剧游戏活动的内涵与价值,深化对戏剧游戏活动的认识,增强自身在戏剧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能力。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思考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备课,精心准备道具和设置游戏场景,为活动的开展做充分准备。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及时引导幼儿开展游戏,帮助幼儿融入活动中,让幼儿在良好的游戏氛围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三)完善戏剧游戏活动的评价机制
在戏剧游戏的评价阶段,教师首先要对幼儿的表演进行评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语言等方面,以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其次,教师要促使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从性别、年龄、体态、性格等方面对戏剧游戏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一些戏剧表演的技巧,如在性别方面,男性的声音较厚重,女性的声音较甜美;在年龄方面,老人的语速较缓慢,小孩的语速较快;在体态方面,笨重的熊语调较低沉,轻盈的鸟儿语调较高亢;在性格方面,高傲的人常使用祈使句发布命令,而卑微的人则多使用疑问句;等等。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通过邀请家长观看幼儿演出、向家长转发幼儿表演的视频和图片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戏剧游戏中的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戏剧游戏的积极性。
本文基于具体案例分析和讨论了戏剧游戏的概念,对现阶段戏剧游戏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在小班幼儿教学中,教师能够进一步完善戏剧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生动丰富的戏剧情境,使幼儿能够在戏剧场景中进行游戏、观察、模仿、沟通和交往,从而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增强幼儿在园内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