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间华裔美国文学主题的转变
——多元与文化传承*

2022-11-04李佩瑶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华裔华人移民

李佩瑶

(无锡学院,江苏无锡 214105)

一、国内对于“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译介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在中国学者圈中,大体有两种界定和翻译方法:1.华裔美国文学;2.美国华裔文学。两种译介方式对于这种文学形式及其翻译特征的理解有所不同,华裔美国文学倾向于表现其更具体的文化种族指涉性,即“华裔性”和其语言学上的“偏正结构”。李贵苍教授在《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写道,“华裔美国文学首先属于美国文学这个大范畴下的一种少数族裔文学,是美国多民族文学繁荣共存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分支。”以及“在语言学意义上,这属于一个偏正结构,华裔是限定修饰成分,表明他们的民族和文化的根源所在。”同时,华裔美国文学涵盖面更广泛,不但包括用英语写作的华裔美国英语文学,也包括一部分用中文写成的华裔美国华文文学。对此特点,李贵苍教授的界定为:“这个术语是指由出生于美国或移民美国并具有华人血统的作家用英语或汉语创作的并完全进入美国文学界的文学作品。”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了保留其更广阔的作品范围以及更多层次的含义,也有一些学者把“华裔美国文学”改称为“华美文学”,其中的“华”,既可以指华裔也可以指华文。

支持后一种译介方式,即“美国华裔文学”的学者们认为在美国的华裔创作的文学作品属于美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其重要分支,发展历程和美国华人移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郭剑英教授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选》中,也对“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做了明确的定义和详细的研究说明。“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即华裔)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华裔不仅指在美国出生的本土华人,也包括在美国本土以外出生后来到美国的移民作家。美国华裔文学的题材不仅仅局限于反映华裔在美国的经历,也可以是关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故事。”

两种译介方式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点,相比之下,华裔美国文学较美国华裔文学有着略广的作品涵盖面。国内的不同学者根据其自身的理解对于这两种不同术语都有广泛的使用。在下文,笔者就以华裔美国文学来讨论“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二、20世纪90年代前的美国华裔文学的兴盛以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其他少数族裔也开始加入大规模争取权益的社会活动中。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多元文化开始繁荣,由于美国移民政策的改变,使得前往美国的华人移民数量增多。这一时期到美国的华人大多是为了工作或者学习,不像之前早期的华工在美国靠出卖体力为生并惨遭白人社会的排挤和无情抛弃。第一批移民作家加上生于美国本土的华裔作家的共同努力和耕耘,迎来了华裔文学的第一次创作高潮。比如,在美国文坛取得最早期成功的黄玉雪所创作的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华女阿五》,可以被认为是美国早期移民作品的代表作,黄玉雪也被汤亭亭称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小说中描述了一对华人移民夫妻的第五个女儿,在美国成长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并实现了美国梦的历程,让她从饱受社会和家庭父权歧视的“边缘人”变成实现自身价值的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的“佼佼者”。

紧随其后获得关注的如出生于美国的华裔作家任璧莲,谭恩美,赵健秀,汤亭亭等,以及移民作家哈金,严歌苓等,创作出了《喜福会》《女勇士》《扶桑》《唐老亚》等经典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中普遍反映出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少数族裔被边缘化的形象,不同文化的冲突,第一代移民和其在美国出生的子女间的思想和观念的冲撞,华人在美国所遭到的不公待遇与艰难处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权和女性身份等问题,为重塑华人形象和为华人女性发声及争取权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一时期的作品中会频繁出现让西方人感觉新奇的东方元素和中国特有的习俗美食等。例如,《华女阿五》中的女主人公在大学期间,音乐会上通过制作“糖醋菠萝肉”和“豆芽炒牛肉”征服了美国同学,获得了美国白人同学的认同和关注,拉近了与同学间的距离。《喜福会》中在对于几个不同的中国家庭的描写中,基本都出现了比如房子里面布局和风水,预言命运,看相等元素以及讨论到了中国传统母亲对于子女爱的表达形式。“中国的母亲们以此种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不是通过拥抱和亲吻,而是将蒸饺子、鸭盹或螃蟹硬塞给你。”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一些作品的成功可以部分归结于书中的内容满足了或是迎合了当时的西方人对于东方和中国的好奇心和窥探的心理。比如《喜福会》中反映出了旧中国的封建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人性的压抑,仿佛作家是站在文化霸权中并无意识的帮助美国主流社会来树立“他者”形象。对此赵健秀猛烈地抨击了这些刻意迎合西方主流社会的内容,甚至把和他自己同时代的一些华裔女性作家视为“伪作家”。赵健秀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了很多不同的主题,比如努力重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性的形象,批判东方主义以及让西方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及华裔为美国社会做出的贡献。在黄哲伦的戏剧作品《蝴蝶君》中,同样批判了西方人的话语强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东方主义和对中国男性阴柔化和女性化的意图,“从内心深处,西方相信,东方在骨子里想要被支配——因为一个女人不可能独立思考。你们希望东方国家向你们的枪炮屈服,你们西方希望东方的女人屈从于你们的男人。这就是为什么你们会说她们会做最好的妻子。”这一时期华裔男性和女性作家在作品里所表现和突出的主题也有所不同,女性作家们倾向于表现中国女性的坚韧,不屈,比如严歌苓笔下的《扶桑》这个中国女孩形象,她是在堕落和肮脏当中生出的一朵纯洁坚韧之花,她默默承受又包容一切。男性作家们集中抨击西方主流话语权现象,关注被边缘化的亚裔者们的生存状态,力图打破刻板印象,对亚裔男性进行全新的身份建构。

但不论是哪种主题和书写方式,这一时期的华裔作家的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让西方了解了中国文化,让西方世界看到了华人的努力和不屈的精神,并且在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反差中寻找我们的“根”和确立真正的自我。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通起到了积极地。

三、20世纪90年代后华裔美国文学的变化及展望

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老一代的华裔作家的新作品不断问世,移民二代以及移民N代华裔新一代作家们迅速成长,更加促进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兴盛。例如,移民二代作家任璧莲在1991年出版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讲述了华人移民一家在美国的奋斗历程,实现美国梦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在中美两种文化中的自我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小说中,用“典型的美国佬”这一说法反讽了文化分裂,追求美国文化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摒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行为,最后给主人公一家带来了悲剧。作者在其后出版的《莫娜在希望之乡》,进一步探讨了华裔在美国的文化和身份的认同问题,表达了对文化多样化诉求的呼吁。这一时期,由于写作群体的改变和在美华裔作家们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被描写的华裔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底层工作的华人刻板印象中脱离出来,很多作品中的华裔主人公都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乐于接受美国主流文化和强势话语。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多元文化融合的加速,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渗透,这时期出现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题材也不再拘泥于华裔传统以及典型问题,转向了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题材。比如戏剧家谢耀,以及诗人小说家、加州大学英文系教授梁志英,他们作品的关注点放在了被主流社会和文化疏离并孤立的“异质群体”“流散华人”等。谢耀用自己更加直观的身份来为华裔同性恋群体发声,呼吁社会脱离二元对立状态。梁志英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集《凤眼及其他故事》,用离开,轮回和天国这三部分赋有哲学思考和宗教领悟意味的独特视角,书写了在美国的华裔特别是被社会和主流价值观抛弃和边缘化的人物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批判了主流话语和社会权力结构,反映出了深深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超越了种族和文化,作者试图用另一个独特的突破口让世界看到被权力和主流话语压迫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放置于世界各个角落都具有普适性。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华裔作家和作品,其中代表人物伍绮诗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出版了《无声告白》和《小小小小的火》两部轰动了美国文坛的小说。第一部作品中描写了一个混血家庭的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旅程,内容不再拘泥于用单一视角反映华裔的生活以及华裔在美国的生存问题,她用美国白人女性的第一视角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中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现象也不再是中国父母的专属,作者在书中用美国母亲玛丽琳强烈期盼女儿成才和强势规划女儿人生最终导致其崩溃的视角,为文化增加了共性,多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她的第二部作品《小小火》延续了第一部中讨论的主题—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两个美国家庭,两家人因为租房问题彼此产生了交集,双方在多层面表现出了行为的冲突,思想的碰撞,阶级的对立。作者为多元文化以及对于边缘人物和世界对于“特立独行”的包容和接纳等问题寻找出路,可以看作是华裔作家们不再拘泥于描写华裔在美国的生活,他们的视野开始放眼世界来探索人类的共性,为更多元的文化和族群寻找更大的包容性不断的努力。作者意欲通过反复描写不同社会阶级、东西方文化、自由与束缚、梦想与现实等问题之间二元对立,来呼吁社会消除二元对立,在一个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以及多样性的世界里,追求真正的自我才会被赋予更大的可能性。

这一时期的作家表现出了更广阔的写作视角和更高的人文关怀,正如张龙海教授所说,“进入21世纪后,华裔文学创作更加趋于多元与融合。之前作品中所关注的身份归属疑惑已经淡化。此时,华裔作家将创作主题扩展到更为宽泛的层面。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华裔人物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对美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及对世界主义发展的思索。”其他类型的题材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进行尝试,例如科幻作家特德·姜,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后被美国导演翻拍成电影《降临》搬上大银幕。新一代移民作家刘宇昆的作品《手中纸,心中爱》和《物哀》,获得了雨果奖短篇科幻小说。在他酝酿多年的长篇巨作《蒲公英王朝》中,除了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更是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历史、人文和哲学观,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核以及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思索,《蒲公英王朝》“主张顺应自然、注重历史、承认多元,构成了对西方进步论技术观与现代性经验的反思”,[是科幻界的一次跨文化跨国界的极具价值的尝试。除了自身的小说创作,在国内外,刘宇昆还因为译介了刘慈欣的《三体》和等国内优秀科幻作品而被大家所熟知,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语

从20世纪7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开始繁荣至今,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背景、意义和价值。老一代华裔作家们的经典作品主要集中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如《喜福会》《女勇士》《鸡舍的中国佬》等,大多表现出华裔群体在美国的生存和身份焦虑以及民族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以及华人抗争、奋斗和不屈的精神。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和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强势复苏,华裔文学作品主题和写作形式发生了质变,通过新一代华裔作家以及移民作家的共同努力,让华裔文学从过去比较单一和传统的写作角度,逐渐转变为了多视角,跨文化跨地域的主题。包含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索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对未来文化大融合和世界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华裔华人移民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移民火星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美国会出现首位 华裔女议员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