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爱守护者”警察形象传播的镜像化解构

2022-11-04杨凯乔游毅凯

今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守护者镜像纪实

杨凯乔 魏 来 游毅凯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2.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 100032)

一、理论视角:镜像理论、可爱守护者

(一)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最早由学者Jacques Lacan提出,Lacan最初以婴儿自我认知的形成为例,研究婴儿在对待“镜像我”与“真实我”时的心理变化与成长,旨在以“镜像真实”为媒介,使“真实我”“镜像我”与他人互动,进而塑造起某种具体的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

警务纪实真人秀将警察视为个体,是警察表达自我、塑造媒介形象的表演场域,它相当于一面镜子,将警察的真实形象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投影成镜像,并以公开的方式向外界展现这一镜像。警察的现实形象是“真实我”的存在,而警务纪实真人秀所投射出的警察的形象则是“镜像我”的存在。每一位受众通过警务纪实真人秀投射出的“镜像我”对警察形象产生了最初认知,进而把自我认知投入到警务纪实真人秀中,与警务纪实真人秀中的警察展开“心灵社交”,这种社交可以打破受众与警察之间的情感隔阂,让受众主动认同警察“可爱守护者”的形象,并从自我认知中对此形象做出肯定性评价。

(二)可爱守护者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新时代公安宣传工作指明了形象传播思路;同时警务纪实真人秀的产生,也为中国警察媒介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可爱”传播范式。

“可爱守护者”是警务纪实真人秀塑造的警察媒介形象,由“可爱”与“守护者”两部分组成。“守护者”这一形象不言自明,即警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专职机关,是社会公众的平安使者。从内容生产角度来看,警察不仅是综艺上呈现的“演员”,还是警事素材的“劳工”。警务纪实真人秀中的警察媒介形象不拘泥于单一“守护者”的功能范畴,还注入了“可爱”元素,满足了节目受众的生活格调和品味消费。根据学者赵新利的传播学观点,“可爱”概念共包括三大范畴,蕴含着讨人喜爱、令人敬爱、满怀热爱的丰富内涵,三者的有机结合塑造出可爱、可敬、可亲的警察媒介形象。警务纪实真人秀将综艺娱乐基因注入到纪实片的叙事框架,实现了警察媒介形象传播的守正创新。

二、形象镜像化:主体、场域、定格

警察主体形象镜像化是指警务纪实真人秀将警察这一真实主体投影成了网络上虚拟的镜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剧本性以及娱乐性,能够使受众沉浸在镜像所投射出的情景中,更加贴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主体展示主动性

在警务纪实真人秀节目当中,警察形象的祛魅与塑造并非被动的展示,而是主动的流露。在新媒体传播视域下,警察媒介形象的变迁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受到警察行为、媒介载体、公众认知三维影响。警务纪实真人秀中,警察积极展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媒体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引导受众将自我带入警察行为当中,通过与警察“镜像我”的虚拟社交互动,主动领悟警察行为体现出的“可爱守护者”形象。这种方法能够主动拉近警务纪实真人秀所展示的警察形象与受众的心灵距离,打破现实中的社会关系障碍,使受众通过直接性方式、真实感体验了解警察的媒介形象。

(二)剧情展示真实性

警务纪实真人秀所体现出的剧情不仅带有浓厚的警营氛围,还体现出质感纪实的共性。相较于其他综艺真人秀,警务纪实真人秀去剧本化更为明显,避免了节目的过度娱乐性,更好地做到“自我”与“他者”转化与融合。节目以真实现场为原始题材,适当加入剧本化情节,内容贴近受众生活,打破了受众与警察的心理隔阂,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场域的镜像化定格

“场域”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Pierre Bourdieu提出,意指客观关系在客观限定位置间所编织出的网络或者形构。警务纪实真人秀中的场域并非是现实中客观的社会人际关系,而是通过各个媒体呈现出来的虚拟社交,即场域镜像化。在警务纪实真人秀拍摄和播出的过程中,受众在节目中所看到的社会现实,都具有镜像化特点,从镜像化的场域中,受众能够了解警察的社会关系。场域的定格与打造宣传警察“可爱守护者”形象的初衷相关,因此,警务纪实纪录片中展现的警察社会关系以及警察行为所呈现的形象,会向自我重塑的目的逐步靠拢,促成了警察形象的祛魅与重塑。

三、情感镜像化:卷入、浮出、品味

(一)镜像化情感卷入

镜像化情感卷入体现在警务纪实真人秀巧妙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呈现出了警察“可爱守护者”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内容呈现出的直观性。警务纪实纪录片以全纪实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后期制作引导受众思维正向,并使受众产生沉浸式心流体验,潜移默化地塑造出警察亲民化的形象。其二,在于审美价值的年轻化。网生时代,观众的情感、审美、品味趋于多元化,观众对纪实类节目的需求,不只是停留在娱乐上,而是更加渴望通过节目来满足自身的价值诉求及精神向往。受众观看警务纪实真人秀,将自身的情感与价值观投射于节目中,通过理想形象镜像化,与节目中所呈现的警察形象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到了“警情实感”。

(二)镜像化情感浮出

镜像化情感浮出体现在警察形象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情感浮出,是警察形象塑造的关键,也能够使“可爱守护者”的形象深入人心。情感浮出具有引导性,因此,警务纪实真人秀经警察和摄影师等工作人员的共同打磨,具有一定的情感导向。警务纪实真人秀中的警察及工作人员作为情感传递的主角,最能感受到现场的情感气氛,掌握着情感传播的主动权,因此,警务纪实真人秀所要传达的情感、所要塑造的警察形象,是由节目制作人员、弹幕发送者等角色共同决定的。受众情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警务纪实真人秀引导受众对警察“可爱守护者”的形象产生认同,能够优化受众的观看体验,降低受众对警察“可爱守护者”形象理解与接收的难度,从而达到更好的形象宣传效果。

(三)镜像化情感品味

媒体工作者若想通过警务纪实真人秀做到警察形象的祛魅与重塑,就必须让受众对警务纪实真人秀中呈现的警察形象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并通过自我思考,从镜像中品味“可爱守护者”的媒介形象,从而塑造警察的亲民化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警务纪实真人秀对情感的引导程度毕竟是有限的,强行将警察媒介形象灌输进受众的认知中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唤醒受众对“可爱守护者”形象的原始认知。“可爱守护者”这一原始形象,在警务纪实纪录片中是符号化、形式化的,而受众所需要的是形象化、具体化的媒介形象,这就需要一个情感唤醒的过程,才能展示出更丰富、更具体的警察形象。

四、价值镜像化:萃取、共识、召唤

(一)镜像化价值萃取

价值镜像化的萃取意指警务纪实真人秀通过镜像作用于公众的思想,将人们的浅层镜像感知转换为对警察良好形象的深层认知。受众在观看警务纪实真人秀的过程中,警察形象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节目所呈现出的镜像作用,并在镜像互动中更正了固有的认知,其中,既包括真实的社交活动,也包括受众与节目中的警察虚拟的社交互动。受众在与警务纪实真人秀的主体进行互动时,会潜移默化地寻找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部分、寻找能够满足自我价值需求和自我期望的部分,这便是警务纪实真人秀的价值体现,所以说,受众在节目中获取的价值并非是个人体会,而是受众与警务纪实真人秀互动所产生的。

(二)镜像化价值共识

警务纪实真人秀所宣传的“可爱守护者”警察形象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利于彰显社会价值共识。以2020年1月的珠海形象宣传片为例,宣传片展示了港珠澳大桥、“珠海一号”卫星等代表珠海形象的元素,塑造出珠海作为湾区门户枢纽的全新形象。与此同理,警务纪实真人秀在宣传警察形象的过程中,以某一警察个体为代表,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可爱可亲可敬的公安队伍形象,其所体现出的价值导向也是全体警察队伍的共同追求。警务纪实真人秀通过镜像呈现不断加深受众对警察形象的认识,引导着受众接受可爱警队的社会服务价值,并使得这一认知扎根到潜在的精神内核。

(三)镜像化价值召唤

警务纪实真人秀的宣传效果与中国人特有的“集体感”存在紧密联系,这种集体感是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警务纪实真人秀作为一个带有强烈中国色彩的纪实类节目,中华民族的集体感在节目宣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众在原有集体感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节目所传递的价值产生共鸣,也更能接受警务纪实真人秀中警察的行为,不容易产生抗拒、怀疑等情绪,这便是中华民族集体感的作用。在受众接受警务纪实真人秀的价值宣传过程当中,受众在自我意识层面上愿意接受节目制作者的引导,乐于接受警察“可爱守护者”的形象以及其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这便是镜像化的价值召唤过程,对警察形象的祛魅与重塑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守护者镜像纪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镜像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南极的守护者
镜像
时空守护者之遇上攻击
郑州擂台赛纪实
KOE.Kids/酷逸 守护者(BA306)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