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育人共同体:高校体育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与实践之道

2022-11-04王玉洁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协同思政

王玉洁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1 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意义:高校体育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

高校体育思政具有锤炼大学生意志、培育大学生健康体能和引领大学生全面成长等多元价值。在全面育人导向下,通过引导大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体育实践中认识、理解体育思政教育的多重意蕴,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的育人价值。

1.1 学科价值:体育思政是推动学科高质量建设的有效形式

以育人共同体为载体,以体育思政协同育人优势为支撑,在丰富体育学科知识、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为探寻体育课程更高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一方面,通过开展系统化的体育思政教育,在讲好体育技能、动作要领的同时,有意识、有重点地引入体育精神、价值引领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对“德体一体”形成完整、深度认识,助力高校体育从简单的课程教育向健体铸魂、信仰铸造的育人层面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以“育人共同体”为载体,确定多维度、持续性的育人目标,重组、拓展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营造体育实践与思想精神、人文素养有机关联的学习场景,能使大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养成健康体质的同时,不断拓宽个人思想空间,生成跨学科、跨情境的“成长智慧”。

1.2 教学价值:体育思政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以育人共同体为平台,以体育与思政的双向关联为指引,推动体育思政建设,既能促使大学生充分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更有助于大学生以积极、自觉的良性心态参与体育学习。其一,通过发挥育人共同体的平台优势,能够帮助大学生以真实自然、强烈丰富的视角来体悟体育运动、体育精神,促进大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良好的亲切感。体育课程直面实践,借助体育实践情境来开展体育思政,对相对抽象的思政内容进行“加工”,充分激活了大学生的学习感受。其二,通过深化体育思政协同,能够帮助大学生以更完整、更多元的视角来感受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真实的融入情绪。体育思政超越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技能主导层面,通过引导大学生深度体验体育学习的丰富趣味、健康价值,能改善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心态,全面改善体育教学效果。其三,以体育思政为基础,融入其他学科知识,能够持续拓宽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超越。通过开展体育思政,深化五育融合,以系统、整体的方式讲述知识内容,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能驱动大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各学科学习。

1.3 育人价值:体育思政是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有效策略

以育人共同体为重点,以“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思政建设,彰显了“德体一体”的多元育人优势,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提供了思想指引与实践支持。首先,在全面育人视野下,通过以高校体育教育为主轴,依托育人目标一致、联系紧密的育人共同体,积极向思政教育延伸,为大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思政学习体验,有助于大学生以更加理性、更有深度的思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真正实现育体铸魂的育人目标。其次,在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度挖掘体育教育彰显的人文意蕴,建设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打造了“实践参与”与“人文思考”有效融合的育人形态,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身心分离”的现实难题,能更好地发挥了高校体育思政建设的多元价值。最后,在推动体育思政建设时,通过以大学生的学习诉求、成长需求为前提,积极超越传统体育课程观念,在健体与铸魂的有机融合进程中,能够着力化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成长困扰,实现 高校育人体系的全面升级。

2 育人共同体的建设要素:高校体育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

育人共同体是推动高校体育思政有序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全面育人工作的关键主体。在新的育人场景下,可通过搭建“德体一体”的育人框架,完善大学生参与体育思政的动力机制、交流反馈体系,构建体育实践主导、多学科协同与大学生主体参与的育人系统,探索体育思政协同共育路径。

2.1 育人主体协同:构建教师队伍协同的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

教师队伍广泛协同是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聚集体育思政力量、传递先进育人理念的关键要求。高校应以体育思政教师全面协同为基础,汇聚师资力量、深化育人分工,建设全员覆盖的育人共同体,形成高校体育思政长效协同机制。首先,要以多学科教师协同育人为基础,注重发挥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学工人员等师资优势,有效保障体育思政建设的多维度、专业化。其次,要以体育思政一体化为指引,以“育人共同体”平台为支撑,通过打造跨学科融合、跨年级融通的师资团队,积极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建设互访基地,为相关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培训及科研的平台,有力支持体育思政建设。最后,要以思想引领、课程融合为重点,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社交媒体等资源,积极打通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阻隔,探索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的体育思政育人格局。

2.2 育人资源协同:构建资源共享协同的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

育人资源共享协同是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打破育人资源共享壁垒、拓宽大学生学习视野的核心依托。高校应以体育思政资源共享协同为导向,积极融入新的协同育人环境,整合利用类型多样、形式鲜活的育人资源,共同构筑“德体一体”的育人体系。第一,育人共同体应以体育与思政育人资源的互补优势为重点,通过全方位整合育人资源,建设学科共享的知识库,为体育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持续支持。在全面育人目标指引下,通过挖掘隐藏于体育活动中的思政资源,积极推动体育与思政紧密融合、层次深入,促使体育思政育人向深度、有效层级发展。第二,育人共同体应以共享育人资源为核心,通过把握健体、铸魂的育人重点,选择易于大学生理解、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体育思政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开发,这样既为深化“五育融合”提供了优质素材,也有助于开阔大学生学习视野,充分保障体育思政的育人质量。

2.3 育人实践协同:构建实践过程协同的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

推动育人实践过程协同是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凸显体育思政育人实践优势的关键路径。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实践优势,在建设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时,要充分利用实践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在具体参与中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与思想熏陶。其一,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应以“五育融合”为基础,积极遵循“学生为本”的核心原则,综合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成长需求,设计符合不同年级的体育课程思政方案,确保体育思政实践内容的有效衔接。其二,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应以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的多元空间优势为载体,实现育人实践的全方位协同联动。通过把握体育思政的实践要求,充分利用体育实践过程,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个性成长,做到体育思政建设与大学生培养的深度融合。其三,育人共同体应以“交流—深化”为重点,从知识学习、互动分享向认识升华升级。可以育人共同体的形式推进高校体育思政建设,重点挖掘蕴含在不同体育实践环境下的思政元素,通过为大学生创设实践交流、互动分享的思政学习场景,探索实践体验、认识共享的体育思政育人生态。

3 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策略:高校体育思政建设的实践之道

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以体育人”价值,需要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综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成长理念、健身需求与锻炼习惯,通过建设“育体育魂共同体”,从体能训练、体育竞技及情感教育等多维度推动体育思政建设,进而在培养大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及知识的同时,实现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与超越。

3.1 革新育人理念:推动“以体育人”和“思政育魂”有机融合

以育人共同体为基础,推进高校体育思政建设,是“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全面升级。面对新的育人环境,可通过重塑育人理念,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健全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维度,推动“以体育人”与“思政育魂”有机融合,助力高校体育思政建设取得理想成效。一方面,要革新育人理念,遵循“学生为本”的育人要求。大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素养、参与动机和学习天赋存在个性差异,对开展体育思政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全面育人理念为导向,重视挖掘体育运动彰显的精神优势,构建大学生主动融入、深度反思的高校体育思政课堂,并以通俗形象、深度参与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体悟体育运动蕴含的乐趣、精神力量,助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重构育人目标,遵循“德体一体”的育人导向。体育思政教育以“协同育人”为支撑,通过打破传统“以成绩为目标”的育人导向,确立育美、铸魂及健体等多元育人目标。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运动习惯、健康意识和体育品德等多维度出发,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体育教育蕴含的精神引领优势,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3.2 创新育人方法:推动“协同育人”与“体育思政”全面融合

以共同体模式为载体,开展高校体育思政,是“协同育人”理念的生动呈现。通过依托“育人共同体”,创新育人方法,优化体育课堂形态,增加教育趣味,推动“协同育人”与“体育思政”实现深度融合。一是积极引入新的育人资源,持续提升“体育思政”的创新水平。为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思政,需要以全面协同为指引,通过整合学科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及网络资源,采用“组合型”教学工具,建设多元参与、立体融合的体育思政平台,促进体育教学方式、考评机制与教学方法实现全面创新。二是充分利用多元育人场景,积极推动“铸魂育体”有机融合。在推动高校体育思政建设时,要以价值引领、潜移默化的体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训练等场景,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体育魅力,并对思政理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深度认识,进而实现铸魂与育体的有机融合。例如,可将体育思政迁移至学校运动会,打破传统体育课堂场景局限,赋予大学生应有的参与感,使大学生通过参与赛场竞技、助威加油及服务保障等工作,全方位感受体育运动的精神魅力,亲身感悟竞技精神、协同力量,真正实现“健体铸魂”的育人目标。

3.3 追新育人模式:聚焦“服务育人”与“体育思政”深度融合

构建育人共同体,需要以新的育人模式作为保障,通过将体育思政延伸到各类体育实践场景,全方位践行“服务育人”理念,全面拓宽高校体育的育人空间。一方面,要以服务大学生为核心,推动“体育思政”回归“服务育人”。通过配齐、建强体育辅导员、体育委员及体育社团等专业力量,充分服务大学生发展个人兴趣,有效释放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诉求,推动体育思政与全面育人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要注重构建体育学困生帮扶机制,重点化解大学生体育技能学习、课外锻炼及体质测试等难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获得感,确保体育思政真正惠及大学生全员。另一方面,要以生活情境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体育运动承载了自由精神,彰显了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通过构建思想碰撞、生活感知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与自我反思中,达到健体育魂的有机融合。在建设高校体育思政时,需要将大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相融合,通过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悟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育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引导大学生孕育良好品质,增添大学生对体育思政的认同感。例如,通过将冬奥会的体育项目、体育人物及冬奥精神等生活素材转化为“体育思政”内容,引导大学生从育体、健美与铸魂等多维度关注冰雪运动、关注健康健身,进而实现体育竞技精神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孕育的有效融合。

3.4 更新育人生态:推动“智慧育人”与“健体铸魂”精准融合

以育人共同体为切入点,推动高校体育思政建设,是智慧育人的重要体现。随着智慧技术与教育体系融合日益加深,通过搭建“智慧育人”与“健体铸魂”协同融合框架,推动“以体育人”模式实现智慧升级。其一,为确保大学生以“沉浸式”心态参与体育思政实践,需要以翻转课堂、微课堂等育人模式为支撑,通过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资源,打通师生沟通、反馈交流等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体育思政”与全面育人的精准衔接。建设高校体育思政,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结合大学生学习、成长环境新变化,挖掘与大学生学习、成长紧密相关的体育事件,始终保持高校“体育思政”的时代感。其二,为确保大学生“深层次”感受“体育思政”精神,需要重视发挥智慧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搭建智慧互动平台,完善师生交流机制,挖掘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数据,精准捕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诉求,科学诊断思政育人问题,构建智慧化“体育思政”模式,始终保持高校“体育思政”的精准度。

4 结 语

以体育技能教学、体能训练及竞技比赛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体育活动,不仅具有直观生动、实践互动等优势,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容,对深化体育思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育人导向下,推进高校体育思政建设,应依托育人共同体的载体优势,通过合理设置育人目标,积极整合高校体育课程、课外实践、体育竞赛及校园文化等育人资源,持续丰富高校体育思政内容,着力推动大学生共同参与,形成体育与思政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统一体”。

猜你喜欢

共同体协同思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爱的共同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