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魏氏梭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2022-11-04宋庆华
宋庆华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村里集畜牧兽医站 山东烟台 265612)
猪魏氏梭菌病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引起,该菌又称魏氏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由于能形成抗逆性极强的芽孢体,使得该菌能在养殖环境中长期存在,通过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完全杀灭,很多发生本病的猪场即使停养数年,再次复养时仍会对新批次的猪造成感染,从而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加科学地防控本病,笔者就此病的预防与治疗为话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简介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大杆菌,恶劣环境下可产生芽孢,芽孢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耐干燥、耐酸、耐碱、耐紫外线、耐高温,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彻底杀灭。染色后显微观察可见其为梭杆状,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大于菌体,周身无鞭毛,不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采集的菌体有荚膜,这也是该菌的特点之一。魏氏梭菌临床血清型众多,猪以A、C、D 三种血清型发病率最高。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野外土壤中很容易分离到,生活污水、动物粪便、屠宰场下脚料、湖泊河流等也是魏氏梭菌常存在的地方,可对多种动物产生感染,如鸡、鸭、鹅、牛、羊、犬以及野生动物等。动物感染后前期以肠炎表现为主,后期随着毒素被吸收和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症状开始表现在全身,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发死亡。繁殖体的魏氏梭菌对环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比较弱,一旦形成芽孢后,其抵抗力可增加数十倍甚至百倍。
2 临床表现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以散发为主,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集中暴发,一般存栏量较大的猪场呈现出偶尔发现一头猪或数头猪感染的现象。急性病例前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后就突然倒地,继而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升高,机体极度缺氧,可视黏膜及体表松软皮肤发绀发紫,尤以下腹部、耳根、鼻盘等处最为明显。随后四肢开始强烈抽搐,如划水样游动,全身肌肉也不自主打颤,受外界刺激时颤抖更加剧烈,如用手拍打其身体,猪的反应便更为强烈。由于发病较急,出现症状后的数小时内就开始角弓反张,鼻孔、口腔流出少量的带泡沫的血样物。死后腹部因魏氏梭菌的产气而快速膨大。
慢性型病例主要出现在成年猪和育肥后期的猪,因大猪免疫力较强,肠道黏膜发育完整,对魏氏梭菌有一定抵抗力,故发病较为缓和,病程较长。发病期间猪首先表现出采食量下降,这是由于肠黏膜发生炎症后对饲料的消化出现障碍,进而导致食欲不振。随着疾病的发展,肠道中的魏氏梭菌不断增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大量产气,这些气体如果无法被排出,短时间内很容易积累,使得腹腔膨大。对病猪诊断时,敲击腹部有空鼓音,粪便减少,便秘或腹泻,食欲废绝,常单独卧于角落,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最终可因急腹症而死亡。
3 病理病变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腹腔臌胀,肠道呈樱桃红色或暗红色,气体主要集中在肠腔中,尤其是空肠、回肠、结肠等处,肠内容物稀薄,味道恶臭,有些肠内容物为带血的泡沫样。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呈现出广泛性弥漫性出血,严重的为坏死性变化。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切面紧张,有出血性病变。胃内部有大量食物充盈,胃黏膜脱落,质地变脆。肾脏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分布。肺水肿,小叶间质增宽,表面充血出血。气管和支气管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泡沫,气管内壁有大量黏液附着,黏液中含有红色血液。其他脏器也多为充血和出血样的病变,腹膜腔中充满淡红色的渗出液。值得一提的是,本病死亡的猪大多为膘情良好的猪,死亡后尸僵完全,部分猪肛门有外翻的表现。
4 本病的预防
预防本病需加强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注重肠道微生态的调理,科学合理口服兽用抗生素。
4.1 加强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正常猪的粪便中都能分离到魏氏梭菌,因数量较少,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粪便若长期不清理,就会利用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后会对圈舍内的其他猪产生感染威胁。新鲜的粪便中魏氏梭菌大多以繁殖体存在,繁殖体抵抗力弱,易被杀灭,故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能显著降低本病发生率。无害化处理的措施推荐以堆肥发酵方式为主,利用发酵过程产生的生物热将病原杀灭,最终还能获得有机肥而进行二次利用。有些猪场没有空闲场地进行堆肥,可引入专门的固液分离机将粪便进行固液分离,之后粪渣通过快速发酵塔进行快速发酵也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对于非正常的粪便,如干粪便或稀粪,表明猪肠道已经受到了感染,为了避免病原扩散,及时清理粪便的同时,污染的区域撒生石灰或喷洒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从而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
4.2 注重肠道微生态的调理
微生态即由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该系统有益生菌,也存在有害菌,这些菌依靠相互促进和抑制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正常健康的猪肠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有害菌,这些有害菌就包括魏氏梭菌,如果肠道微生态平衡,魏氏梭菌就会受到抑制而不发病,但当受到应激的影响,或者因多种原因食入了较多量的魏氏梭菌时,就会打破微生态体系的平衡,魏氏梭菌乘机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造成猪发生本病。笔者建议长期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类产品,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丁酸梭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粪肠球菌、凝结芽孢杆菌等,这些菌在进入肠道后能不断补充益生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群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这样原本存在的有害菌就能长期被抑制,进而对本病有个较好的预防效果。
4.3 科学合理口服兽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用于杀灭微生物的药物,兽医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种类较多,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林可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多肽类、截短侧耳素类等。无论是哪种抗生素,进入市场的产品都是有国家标准的,临床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禁止为了提升疗效或追求更高生产性能而随意加大用量和延长用药时间,尤其是口服类的抗生素。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杀灭有害菌,如果使用超标就会对有益菌产生伤害,有益菌数量减少后,整个肠道微生态失衡,反而会促进以魏氏梭菌为代表的有害菌的生长,进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生素,临床使用时需更加注意,因肠道中的多种乳酸菌类微生物就是革兰氏阳性菌,使用不慎就引发二重感染,如林可霉素、甲硝唑、利高霉素、复方阿莫西林、粘杆菌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口服使用一般周期为3~5d,期间如果效果不佳就表明可能存在耐药性,需根据情况更换药物品类,单一抗生素使用疗程不宜过长。
5 本病的治疗
对魏氏梭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如林可霉素、甲硝唑、磺胺嘧啶、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等。由于病原主要集中在肠腔中,故药物尽量选择口服给药,采食量严重下降者可灌服给药,以及时制止疾病继续发展。本病治疗一定要及时,急性型病猪发病较快,往往无治疗时间,发生症状后的数小时内就死亡,治愈率低,建议放弃用药并及时隔离。慢性型病猪最好在疾病早期用药,并配合鱼肝油、VC 和黄芪多糖进行辅助治疗。鱼肝油有促进肠黏膜修复的作用,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疗程。VC 可使血管变得更为致密,从而减少出血性病变,以提升病猪的生存率。黄芪多糖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抵抗其他菌的混合感染。除了化药外,中药白头翁口服液对本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和化学药物相比具有无药残的特点,更适用于临出栏育肥猪的治疗。
6 讨论
魏氏梭菌几乎在每个猪场都有分布,虽然本病的直接病因为魏氏梭菌感染,但诱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诱因有应激因素、饲料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应激能导致猪机体免疫力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从而为魏氏梭菌入侵和繁殖提供机会。饲料因素多和饲料本身质量以及饲料变更过快有关,饲料如果发生变质、过期,或者霉变比较严重,很容易引发肠黏膜受损,从而抵抗力下降。饲料变更过快时,肠道微生态调整时间过短,无法适应新饲料的营养组方,也会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环境方面,尽量将猪舍环境的温度维持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舒适的环境利于提高猪对魏氏梭菌的抵抗水平。管理因素和养殖场的管理水平有关,饲养管理水平低的猪场环境卫生往往较差,本病发生率就高。临床一定要结合猪场自身实际情况,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该病发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