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防控

2022-11-04曾荣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血清型菌素性肺炎

曾荣

(邵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湖南邵阳 4220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具有高致病性与致死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播的呼吸道疾病,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临床上根据发病的急缓不同,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以高热、纤维素性出血性或者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胸肺粘连、淡黄色液体渗出为主要特征。本病呈现世界性流行,广泛存在于全世界养猪的国家,给各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被国际公认为世界性规模化养猪的五大疫病之一。而我国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使得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进而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本病的流行状况、流行特征、发病特点及诊断等内容,归纳总结了本病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户提供一定技术参考,减少本病带来的损失。

1 流行状况

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自1957 年被Pattison 等首次报道以来,在1961 年与1963 年又相继被发现并报道,之后逐渐蔓延至全世界的养猪国家。根据调查统计,先后暴发过本病的国家和地区有欧洲的丹麦、瑞士,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亚洲的日本、中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等。并且最近几年,本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目前,根据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脂多糖与荚膜抗原,将其分为15 个血清型,其中1、5、7 型美国猪群中多见,而瑞士与丹麦等欧洲国家猪群中流行的血清型为2、3、9、13、14 型。

我国首次确认本病是在1990 年,主要流行于四川与重庆地区。但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与集约化的猪场越来越多,这就导致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国各地逐步提高。据统计,2000 年以来,除四川与重庆外,已有10 多个省份(比如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海南等)报道了本病。因此,传染性胸膜性肺炎已贯穿我国大江南北。虽然本病在我国的病原菌流行血清型主要为7 型,可占80%以上,但不同的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宁夏、青海流行的血清型为2、3、7 型,而陕西流行的则是3、7 型,湖南、湖北的血清型又是3、7、10 型,福建、海南则是1、7 型。

2 流行特征

本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寄生菌,并且对猪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寄生部位是猪的扁桃体与肺部。病猪以及带菌猪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群均易感发病,其中5 周~4个月的断奶仔猪以及架子猪最易感。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水平传播,有空气飞沫传播与接触性传播。因此,本病传播会出现跳跃发病的现象,并且本病发病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比如气温骤变、环境潮湿、饲养密度大等因素均可导致本病发生。近年来的调查数据表明,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单独发病的比例为30%,而混合感染的比例达70%,并且混合感染的病原主要有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附红细胞体、链球菌、副嗜血杆菌以及支原体等。

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每年的9 月份到来年的三四月份多发,其中11 月份到来年1 月份为集中发病期。本病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初期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很高,且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2~3 年后多见于病毒病感染后的继发感染。

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线杆菌对外界环境的耐受力较差,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60℃的环境中,只能存活5~20min,而在4℃环境中仅存活7~10d。在肺部等有机物以及气管内黏液中可存活数天。常规的消毒剂,比如聚维酮碘、过氧乙酸、稀戊二醛、煤焦油酸、过硫酸氢钾等均可杀灭病原菌。

3 发病症状

3.1 临床症状

不同生长阶段、健康程度以及外在环境,对本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影响。临床症状一般分为三种:最急性、急性与慢性。

最急性:猪场中猪只突然无任何症状而死亡,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无明显的呼吸症状,之后不吃、趴卧不动或呈犬坐姿势,死前比较亢奋,四处乱蹦,气绝而亡。临死前口、鼻偶见有血性泡沫流出。

急性:病猪体温40~41.5℃,食欲废绝,呼吸急促,严重气喘,张口呼吸,偶见咳嗽,四肢、腹部、耳部发绀,粪便呈干球状,不治疗,则3~5d 死亡,治疗后1d 内死亡,鼻孔内可见明显出血,口鼻流出脓性或者血性泡沫样分泌物。

慢性:常由急性转化而来,猪只体温变化不明显,或略有升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食欲不佳,精神较差,被毛粗乱,间断性咳嗽,生长缓慢增重率降低,饲料报酬降低,个别猪只形成僵猪。

3.2 剖检症状

大部分病死猪体表的症状比较轻,病变主要集中在胸腔内与肺脏。偶有病猪耳、四肢及腹部皮下呈黑紫色淤血,扁桃体及肺部淋巴结肿大;胸腔内充满淡黄色积液,部分病猪只有少量的积液;胸腔与肺脏因纤维素渗出而发生粘连,一侧或者是双侧均可发生;个别比例会出现心包积液。心包膜与心脏粘连,心包外膜因纤维素渗出而形成“绒毛心”;而肺脏表面出现坏死灶,气管、支气管内充满大量的泡沫样渗出,呈白色或血色;肺脏初期肿大,颜色暗红;切面呈现肝样病变,颜色呈紫红色。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征、发病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体温40~42℃或更高,出现纤维素性血样胸膜炎与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肺与胸腔粘连,肺部病变以及胸膜、心包有硬的、界限明显的囊肿。病料进行抹片后镜检,可见可发现革兰氏阴性的小球状或者杆状,呈现多形态性,不运动,无鞭毛、有荚膜的细菌。

4.2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分离鉴定病猪选择鼻腔分泌物或胸腔内积液为样品,而病死猪则取肺脏组织或气管内泡沫样渗出作为样品;培养基有两种,即巧克力培养基与牛心浸汁琼脂培养基(含有生长因子和马血清);经过培养之后可获得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线杆菌的纯培养物,进而进行病原体形态学鉴定和生化鉴定,从而确定病原菌。

2)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主要包含荧光抗体试验、协同凝集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改良补体结合试验;前两种试验主要是通过直接检测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线杆菌的血清型的特异性抗原,来快速实现确诊本病;而后两种检测试验是通过检测病原的抗体来进行诊断,这两种试验对本病病原菌的检出率很高。病原菌感染猪2 周后,猪只体内可检测出抗体,并且可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与其他病原无交叉反应;可有效地检出慢性的病猪与潜伏期的猪只。

5 防控措施

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的死原因主要是纤维素性渗出,导致胸肺粘连,进而引起机体缺氧而死亡。因此,其防控原则为提前预防,治疗为辅进行。

5.1 治疗措施

对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的敏感抗生素很多,优选药物有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泰万菌素以及酒石酸吉他霉素等抗生素,其次还有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等,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大部分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加大用药量方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无法消灭猪群中的感染。目前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的为氟苯尼考与土霉素联用,同时辅助添加多维素与黄芪多糖以及溶纤维素酶制剂。一般需要连续用5~7d。猪场一旦发生本病,最好首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本场发病的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放线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5.2 预防措施

1)慎重外购仔猪与引种需要外购仔猪或者引种的猪场,提前了解目标猪场的猪群健康状态,避免引进病猪或者带菌猪,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病原检测,确定引进的猪群没有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的病原菌。另外,引进猪群后,必须进行隔离饲养,专人专舍,避免交叉感染。

2)加强饲养管理首先为猪群提供均衡的营养饲料,保证其生长需要;其次注意猪舍内的温度与空气质量,及时进行通风换气,保证舍内温差小,空气清新;再者采用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因素的应激的影响;最后猪场还需要进行定期消毒,最好每周1~3次为好,消毒剂经常轮换。

3)病原检测检查对发病转归的猪场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及时清除阳性的带菌猪只,并制定药物与免疫的防控程序,比如选用上述敏感药物进行拌料投喂5~7d,之后进行疫苗免疫,逐步建立健康的稳定猪群。猪只混群、免疫接种或长途运输前3d 开始,饲料中投喂土霉素、氟苯尼考、泰乐菌素、多西环素、泰妙菌素、泰万菌素与吉他霉素等敏感的抗菌药物,辅助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溶纤维素酶制剂等药物进行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

4)疫苗免疫接种目前国内外已有商品化的疫苗进行本病的预防接种,其免疫程序:仔猪在35~56 日龄进行首次免疫,间隔14~21d 后,进行二次免疫;母猪群免疫主要集中在产前进行免疫,时间为产前28d 左右。疫苗可以选择国内主要流行菌株,或者自制疫苗,这两种疫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6 小结

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主要以纤维素性渗出以及胸腔积液为特征,导致猪只缺氧而死。并且虽然有很多敏感的药物可以进行治疗,但均无法消灭猪群中的感染;因此,本病的防控主要是不引进病猪与带菌猪,其次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以及提前进行免疫接种,方可控制本病的感染。

猜你喜欢

血清型菌素性肺炎
黏菌素促进mcr-1阳性IncI2质粒在大肠杆菌间的接合转移
黄连素对耐多黏菌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逆转和mcr-1基因消减作用
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
血清PCT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国内首个0.6%伊维菌素预混剂(伊力佳)上市
印度用超强抗生素养鸡
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0例临床观察
2005~2011年厦门市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