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承德非遗文化与旅游业 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04李立安李建峰钱海涛

旅游纵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承德融合旅游

李立安 李建峰 钱海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众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承德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彩,各类非物质文化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21年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要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文化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融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这为新时代承德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张添财(T.C. Chang)认为遗产是不断变化的产品,会受当地经济发展、旅游和社会文化力量的综合影响;曹贵与刘成恩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得出“非遗”旅游开发大多数从遗产旅游的角度进行非遗旅游资源开发,较少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如何将非遗融入旅游活动。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承德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结合承德非遗资源与社会发展实际,促进非遗与旅游业高效融合。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概念界定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当前,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媒介,服务业为核心,信息业为配套,知识产业为主导,在产业层面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产业融合以服务业为核心,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又能够多维度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促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非遗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二、承德各类型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承德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聚居的人口结构使得承德民间文化和宫廷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争芳斗艳,非物质文遗产资源,遍布城乡。截至2018年,承德非遗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入选国家级9项,入选省级名录59项,入选市级名录167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87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一处。

(一)民间文学类非遗

承德民间文学类非遗“契丹始祖传说”“窦尔墩传说”“鹰手营子的传说”“寿王坟传说”“乾隆醉的传说”等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导游人员讲解中,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变化便有不同的传说,不仅增加了地方旅游的趣味,还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

(二)传统音乐类非遗

“承德清音会”在旅游产业中有一定体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钱树信组建了宫廷音乐社,使几十首濒临灭绝的宫廷音乐曲再现当年风采。旅游者可以在宫廷音乐中追寻中华民族的古老哲学理念,但因其演出人员、演出场次受限,还不能惠及所有游客。

(三)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

“拉洋片”“丰宁河北梆子”非遗在旅游业中有较好的传播。“拉洋片”通常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区表演,此传统戏剧以说唱的方式展现承德著名景点等,可将发生在此处的外国使节、少数民族首领觐见皇帝等各种历史活动融入其中。承德金龙集团河北梆子剧团《六世班禅》《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剧目深受老年游客与戏剧爱好者的喜爱,但“热河二人转”“雾灵皮影戏”等非遗还有待开发。

(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

“二贵摔跤”是承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表演项目,曾在2011年参加由国家民委组织的“多彩中国”中国服饰展示赴美代表团,在美国华盛顿、纽约等州进行展演。“珍珠球”非遗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非遗展览馆”中设有体验项目,给此类项目和旅游产业融合做出了良好示范。例如,“大店子中幡”“姚氏太极拳”此类非遗应在景区加以介绍与推广,增强游客的互动和体验,丰富旅游 项目。

(五)传统美术类非遗

承德世界级非遗“丰宁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滕氏布糊画”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欢迎,表现形式多样,但还需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游客的需求。承德“桦皮画”“内画”“石雕”等非遗特色还不鲜明,此类非遗产品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尽快投入旅游市场。

(六)传统技艺类非遗

在承德旅游市场中,发展成熟的有“承德满汉全席传统制作技艺”“平泉羊汤制作技艺”“一百家子拨御面”等非遗项目,部分在餐饮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具发展潜力的有“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甄酿造技艺”“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其中大清猎苑景区在旅游市场中非遗经营理念很值得推广;需要提高知名度有“千鹤柏木香”“热河耳枕”“丰宁满族耳枕”“山核桃雕刻技艺”“满族刺绣”等非遗需引导游客的观赏、体验、使用非遗旅游 产品。

(七)传统医药类非遗

此项非遗产品大部分是面对中老年游客市场,“陈氏正骨”“腰痛宁胶囊组方与马钱子等药物的炮制工艺”“陈氏秘制骨伤膏药”“张氏中医正骨”等非遗产品使当地社区居民受益,部分在全国医药市场占有较高份额,可助力承德发展康养旅游。

(八)民俗类非遗

民俗类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给非遗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突出了承德少数民族的特点和独特性,给八方游客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新鲜感。承德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发展重点是满族、蒙古族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游客喜闻乐见的“满族婚礼”非遗在《梦入避暑山庄》沉浸式演出有所表现,但国家级非遗“抡花”还未真正进入旅游景区,说明承德有很多深受游客喜欢民俗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度还不够深入。

可见,游客感知度较好的非遗项目在旅游产业中生命力较强,非遗项目和旅游产业密切结合能够实现规模性发展。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产业,要做到积极调研旅游市场,只有非遗文化与旅游六大要素深入融合,才会成为承德游客与社区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重要形态,二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承德非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承德非遗主题旅游产品

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设非遗特色景区实是承德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丰富非遗主题旅游产品类型和内容,应以承德非遗项目为基础,通过旅游接待功能、旅游服务要素,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形态。同时,还应通过吸纳和展示非遗的内涵要素与核心元素,提升旅游产品和项目的文化内涵,如可结合皇家文化、满蒙民俗、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开发非遗主题旅游产品。

(二)发挥承德世界遗产地非遗的独特吸引力

承德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设置多样的非遗旅游内容既可以丰富旅游者的需求,又能够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充分发挥非遗作为独特旅游吸引物的功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加强集教育、培训、传承、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体验设施体系建设,才能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承德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要分析不同类型非遗资源的特点,通过非遗与研学、民宿、文创、演艺等的融合,进一步契合旅游服务功能,催生新的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

(三)深入挖掘各类旅游休闲空间的非遗资源

承德确定了“一核、两带、五大旅游板块、六个旅游度假区”的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接下来要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园区、艺术区等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平台建设。深入挖掘这些空间的非遗特色,结合空间的异同促使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为承德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和文化休闲体验名城作出应有的贡献,为非遗的整体保护、有效传承提供支撑。

(四)加快承德非遗旅游消费进程

非遗源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实现非遗的合理保护和有效传承,关键是要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充分挖掘书画、摄影、剪纸、布糊画等承德特色文化产品的潜力,大力发展民间工艺品产销业,引导民间艺人和创意人才组建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企业,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开发。结合市场需求,鼓励布糊画、满族刺绣、秸秆画等已有的承德特色工艺品提档升级。同时,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和旅游项目,也会带来新的客源群体,从而实现消费群体的互补和叠加,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比如,承德鼎盛集团打造《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与避暑山庄旅游集团打造的《梦入避暑山庄》中都有诸多非遗元素,在提升非遗旅游消费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承德可总结相关成功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发多样化的非遗旅游产品,为旅游业发展助力。

四、结论与展望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DNA”,也是地方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经过对承德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调查,发现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做到非遗与旅游产业在产品、功能、空间、市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才能加快承德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步伐,助推承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承德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融合》
旅游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