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22-11-03单永娟赵梦莎都沁军
单永娟,赵梦莎,都沁军
(河北地质大学 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1]即“全程育人理念”,主要是指“通过构建全员、全课程、全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仅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形势,同时也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实质是将思政元素“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地嵌入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面向工程的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学科属性[1],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化的管理思维,掌握与工程类相关技术知识,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并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对人才的需要更加多样化,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在工程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最佳融合显得格外重要,其研究结果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和多方面培育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类人才。由此可知,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深入贯彻国家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方向和新视角。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针对工程专业领域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我们在总结梳理有关工程专业与“课程思政”相关文献时发现,大部分主要集中于将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进行研究,其研究范围和视角比较狭窄,研究体系的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且大多为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其量化解析的研究较少。
因此,在搜集有关工程管理类专业融入思政元素文献基础上,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归纳主干课程中涉及思政教育的元素,并对其进行分类梳理,最终凝练成能够体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实践。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框架,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为确保所获研究文献的精准度,以“工程”“课程思政”为主题实施高级检索,不限制文献发表年份,数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25日,得到初始文献1 760篇。此外,手动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符的文献并略去会议、专利、报纸、年鉴、图书等,最终得到1 731篇有效文献。
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中的CNKI数据分析板块,对思政元素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可视化分析,以整体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此外,借助Excel软件对具体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研究对象在各年份的发文状况及变化趋势。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现状与改革路径研究
2.1 发文趋势分析
根据高级检索策略,共得到1 731篇工程管理专业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文献,并利用Excel软件绘制其发文量折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17年期间发表的工程管理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文献较少,其发文数量始终保持较低水平。2018年以后,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开始逐年增长,总体呈现为上升趋势,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变化趋势与目前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较为相符。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年度发文趋势
2.2 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情况
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图谱可判断工程管理领域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的学术生产力状况,图2为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共线知识图谱。
从发文作者看,高喜玲、张伟与冯国红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多,其文献参考价值与贡献较大。从研究机构图谱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这三家机构在工程管理专业融入思政元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潜力;其次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此外,各研究机构、作者之间不存在相互连线且较为分散,说明目前各高校主要以独立研究为主,彼此之间合作较少,需通过项目课题来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2.3 关键词及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分析主要针对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有助于厘清研究的重点。文章从关键词聚类及其时间线演进两方面进行分析。
由关键词聚类网络图(图3)可知,工程管理专业融入思政元素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立德树人”等。其中,主要以“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这两个关键词为中心。由这些关键词的分布特征表明,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图2 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共线知识图谱
图3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
根据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图4),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线演变。结合图1—3可以发现,工程专业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2010-2017年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初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大部分主要针对工程专业本身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此来强化该专业的教学体系。
2)2018-2021年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蓬勃发展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思政元素融入工程专业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且主要集中于对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如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概论、工程项目管理等)思政教育的研究。2019年后,“思政理念”“课程育人”“专业素养”“协同效应”等关键词逐步成为新兴热点主题,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图4 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
2.4 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运用Citespace软件的突变探测技术分析工程专业与“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突变词,以判断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前沿。
图5 关键词突变图
从图5关键词突变图可知,2010年工程专业与“课程思政”的研究处于萌芽期,这个时期的突变词主要为高职教育,主要注重提升课程教学的功能,虽然该研究词较少,但持续时间较长。2016-2018年间,思政教育课程成为研究的主流,该时期注重学生德育的提升。2018年后半段,开始实施思政改革,“全程育人”“大思政”“专业课”等突变词频现,表明教学研究重心开始由思政课程逐步转变为“课程思政”,并强化其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综上分析可得,随着思政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各高校逐步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在工程领域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2018年之后,有关“课程思政”的教改研究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峰[4],为此,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工程管理专业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工程类专业课程自身的理论性强、课时较少,与人文社科类专业相比,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较为困难并且不系统,存在着眼于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先梳理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文献,然后将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汇总分析,探究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框架与实施路径。
3 思政元素融入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研究实践
通过对文献聚类分析可知,工程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经济学、工程结构、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概论等课程,对其思政元素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
整体来看,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在融入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在思政元素方面,强调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价值观、职业素养、责任感、四个自信等元素融入其中;在实施路径方面,强调要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优化教学和考核评价、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规划等。此外,由于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方案与目标等不同,导致其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有利于推动整个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4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等学科,各学科知识之间相互交叉,同时各课程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在梳理上述“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基础上,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思政融入元素与方法,进而凝练出适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在此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例。
4.1 修改培养方案,进行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并具体落实到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加入思政素养的培养要求,并落实到教学体系中,而课程质量标准就是体现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式。如河北地质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思政素养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树立高尚的政治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时代责任感,具备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匠精神,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去。在培养目标的统领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项目管理课程,其思政素养目标是:借助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使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与专业能力养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四个自信”,形成低碳节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职业品德,能够积极主动、乐观向上。
4.2 提升教学团队思政素养,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覆盖到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课程教学团队是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一位专业教师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基础在于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思政研究能力与自身思政素养。河北地质大学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活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研讨,调整思政融入元素形成有机体系,并将课改成果申请校级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帮助教师思政意识的树立与思政素养的提升。
4.3 加强专业课程“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的有机连接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多是涵盖理论与实践的混合课程,同时,在教学进程表的安排上,每学期都设置了一周或两周的专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何更好地上好实践课堂,实现能力培养中价值观的塑造,也是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思政体系的设计思想,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统领下,聚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塑造。例如,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理论思政教学目标上强调“精神和意识”的树立,包括对“四个自信”的优越感、对低碳节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理解、对工程界名人的崇拜等,在实践思政教学目标上侧重“能力和素养”的养成。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在理论教学模块,大多思政元素的设计是通过思政案例、情景探究等方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课程实验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有思政的内化是通过思政有感、情景植入、角色扮演等方式有机体现到实践能力培养中。这两方面的有机融入及其效果如何,最终将接受课程考核和毕业实习评价,从而构建起“理论思政+实践思政=思政素养”的培养体系。
4.4 借助现代智能教学助手,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监督,形成完整的推进步骤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离不开现代教学工具的辅助。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进行“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教学助手如钉钉直播、雨课堂、云班课等,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中国大学MOOC网站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网络监督机制,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灵活开拓的网络视野。
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首先,就本课程开展教学思政研讨,就“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典型的思政主题或理念融入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拓展相结合的渠道,以课前引入或者课中引申或者课后提炼等方式进行实施;最后,借助云班课的“课堂表现”、“作业/活动”反馈、技能测试等,完成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
综上所述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案,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已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完整实践与检验,整体上达到了可行的实施效果。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工程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的双向提升[5]。通过梳理工程专业领域“课程思政”研究文献,探究了教学改革领域的发展脉络与热点变更,整理出有关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元素与实施方式,为接下来系统地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提供了研究借鉴。基于此,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改革为例,结合课题研究成果,给出四方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建议。该研究成果基本能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