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利胆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瘀血型胆汁淤积症40例

2022-11-03戴超俊郑姜钦邱志洁伊春锦骆杰伟

福建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利胆汤加淤积

戴超俊,马 坤,郑姜钦,叶 颖,邱志洁,伊春锦,骆杰伟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胆汁淤积症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分泌、排泄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循环的病理状态,早期临床常无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西医治疗以病因、对症处理为主,常遇到临床症状改善不佳、停药复发、药物毒副作用等问题,配合中药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毒副反应发生,进而改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利胆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瘀血型胆汁淤积症40 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参照《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1]。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辨为黄疸瘀血证。主症:身目发黄,皮肤瘙痒,胁肋痞块。次症:面色晦暗,身体消瘦,午后低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至少具备主症1 项,次症2 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80岁;②生命征平稳。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骨骼疾病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成骨细胞瘤及骨软化症等;②合并严重心、脑、肾等脏器疾病并伴血流动力学改变、意识障碍者;③精神病患者,如感知障碍、思维障碍等;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未能及时观察疗效者。

1.5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经中医科会诊的瘀血型胆汁淤积症住院患者76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36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22例;年龄27~76 岁,平均(48.52±4.21)岁;病程1 个月~11 年,平均(4.21±2.14)年。对照组男19 例,女17 例;年龄22~74 岁,平均(50.93±3.56)岁;病程 3 个月~13 年,平均(5.82±3.02)年。2 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应用规范的西医治疗方案[1],基础治疗: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Losan Pharma GmbH,规格:250 mg/粒),每次250 mg,2 次/d;对症治疗:肝功能异常者配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Akiyama Jozai Co.Ltd.,规格:75 mg/片),每次 150 mg,3 次/d。疗程14 d。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自拟利胆汤加味,药物组成:牛膝45 g,白术45 g,丹参15 g,白芍30 g,茯苓15 g,郁金10 g。临证加减:兼热者加栀子10 g;兼湿热者加绵茵陈15 g,黄芩10 g;兼湿者加苍术 15 g,白豆蔻 6 g,薏苡仁 15 g;脾虚乏力明显者加黄芪30 g,山药30 g,党参15 g;气滞腹胀明显者加陈皮10 g,枳壳10 g,厚朴10 g。由本院中药房统一代煎,1剂煎成2袋,每袋200 mL,早晚餐后各温服1 袋。疗程14 d。

2.2 观察指标

2.2.1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对身目发黄、皮肤瘙痒、胁肋痞块、面色晦暗、身体消瘦、午后低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按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 分,计算中医证候积分。

2.2.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临床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3 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2 组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约5 mL,选用罗氏cobas 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测定总胆红素(TB)、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LP、GGT。

2.2.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2 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疹瘙痒症状的新发或加重(证候积分增加为加重),并统计总发生率。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 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中医证候积分/分11.50±3.16 8.24±2.451)12.16±2.64 5.65±3.201)2)组别对照组例数36观察组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B/(μmol/L)34.13±16.20 28.82±12.511)32.73±17.98 24.34±7.351)2)ALT/(U/L)58.48±10.64 37.66±8.211)61.05±8.72 31.23±6.821)2)ALP/(U/L)256.55±110.32 208.11±74.921)263.52±88.47 165.04±65.251)2)GGT/(U/L)372.46±152.26 294.85±133.071)351.75±135.60 184.28±92.561)2)

3.2 2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3.3 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4 讨 论

胆汁淤积症临床表现多样,起始以乏力、纳差、恶心、上腹不适等常见,若未及时诊治多进一步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脂肪泻、骨质疏松等,笔者认为胆汁淤积症若未得到有效诊治,多发展为黄疸,故将其归于中医学“黄疸”范畴。患者在胆汁淤积症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凭借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如ALP、GGT 等),即可发现是否为“隐性黄疸”,及时因病施治可达“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诸多临床研究显示瘀阻为胆汁淤积症的主要病机[4-6]。临床上治疗黄疸常采用大黄以利胆退黄,但患者常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治以自拟利胆汤加味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以明显减少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自拟利胆汤加味是以方药中教授辨治思路为基础,参考其遣方用药经验[7],并由我院骆杰伟主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所得。方教授认为慢性肝病以肝疏泄失常为根,同时秉承肝病当先实脾的思路,在治疗上以疏肝之法贯穿始终,兼以固护脾胃。方教授认为瘀血易继发于气血虚弱,故立法宜扶正之中寓化瘀,标本兼顾才能提高疗效。方中以白术、牛膝为君,一补一疏,标本同治,气得以运,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这与张一昕教授[8]对肝病的认知、治疗相合。张教授认为此类病机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互结、阻遏肝络为标,以疏肝健脾、祛湿通滞为法,遣方用药时亦善用白术、牛膝。白术的现代研究[9]亦表明其活性成分白术多糖可降低血清中ALT 含量。白芍敛阴养血以柔肝;茯苓健脾渗湿以行水;丹参功同四物,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郁金活血行气,解郁利胆,均为臣药。茯苓、白术相伍,共奏健脾运湿之效;郁金、白芍相配加强疏肝解郁之功;牛膝、丹参、郁金同用,活血祛瘀、清热通络。胆汁疏泄有路,淤积得散,则血清ALP、GGT、TB 逐步回落;肝气条达,疏泄有常,脾运得健,则血清ALT 可恢复正常。全方药简力专,法以活血通络为主,同时注重健脾疏肝,活血利胆。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利胆汤加味具有良好的利胆之功,可改善胆汁淤积症的症候,促进肝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利胆汤加淤积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水库运行管理方式对水库积淤的影响研究
乌梅绵茵陈蜜露利胆祛湿
何泽教授从“邪伏散膏”论治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验案1则
汤加禁止女生打橄榄球玩拳击
水库坝前淤积高程确定的探讨
利胆止痛片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