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03黄远丽韩荣培

绿色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核心区贵州省密度

黄远丽,韩荣培

(1.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

1 引言

乡村旅游重点村(以下简称“重点村”)是指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的乡村。它是近两年由文旅部和发改委联合遴选并公布的一项作为乡村振兴支撑的项目,也是近两年乡村旅游的热点话题。近年来,贵州省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和谐旅游平台、帮扶政策以旅游业倾斜的努力下,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在全国乡村旅游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旅游目的地首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景观逐渐丰富,城市压力和人们工作休闲的需要,近距离的城郊乡村旅游逐渐热门起来。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途径[1]。乡村振兴是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融合了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的概念[2]。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基于我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国情而做出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有效政策。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乡村旅游主客间互动关系,包括乡村旅游发生的社区参与和利益相关者[3~5]、乡村土地利用流转为旅游用地中的农户生计变迁[6,7]。从不同的尺度范围和研究对象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因素[8~10]、空间分布特征[11~13]、发展模式[14~16]以及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持[17,18]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总体来说,基于中观尺度上分析贵州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288个重点村样本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作了一定的剖析,以期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格局、发展模式以及文化传承等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

Voronoi多边形称泰森多边形,在ArcGIS10.5中,利用泰森多边形面积计算变异系数,分析出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的集散程度,从而判定重点村的分布类型。计算公式为:

(1)

2.1.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将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可视化,用以测度局部密度变化、探索空间热点,是一种分析空间内数据集中程度的有效技术[19]。在ArcGIS核密度分析中,核密度值越高,表明贵州省重点村分布密度越高。其计算公式:

(2)

2.1.3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描述一组地理数据的集中化的指数。采用地理集中指数计算重点村在本区域内的集中分布情况。计算公式:

(3)

式(3)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Pi为贵州省第i个市(州)重点村的个数;Q为重点村的总数;n为地级市(州)的总数。G值越大,表明重点村分布越集中于某个区域;反之,则表明重点村分布分散。

2.1.4 不均衡指数

不均衡指数可以用来描述重点村在空间范围内的均衡程度,洛伦兹曲线也用来表示重点村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

(4)

式(4)中,S为不均衡指数;Yi为第个市(州)的累计百分比;n为市(州)的个数。S的取值范围为0~1,当S=0时,表明重点村在区域内平均分布;当S=1时,表明重点村集中分布于某个市(州)。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http://whhly.guizhou.gov.cn/)公布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时间2021年7月份,共评定出3批共288个重点村(第一批61个,第二批116个,第三批111个)。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特征

从全省空间分布来看,重点村的分布趋于凝聚型分布。全省288个重点村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为72.24%>64%,表明重点村凝聚分布趋势显著。

从样本总数和市域范围来看,遵义市重点村数量最多,占比15.3%;贵阳市数量最少,占比8.3%。从批次上来看,以遵义市和黔东南州的重点村数量最多;在第一批次中,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数量最少,占比8.2%;第二、三批次中,贵阳市的数量均最少,占比分别为6.9%和8.1%。从地域分区上,黔北地区和黔中地区重点村数量居多,占比分别为14.93%和14.58%;黔东南地区和黔东地区数量较少,占比分别为6.94%和6.6%。而西部、西南、东北、西北、南部地区重点村占比分别为13.89%、13.54%、12.15%、9.12%和7.64%(表1)。

表1 贵州省各市(州)乡村旅游重点村数理统计

3.2 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特征

运用ArcGIS10.5中的核密度工具分批次对重点村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到核密度分析图,如图1所示。总体上看,重点村在空间上形成多核心、次级核心区、各核心区成带状发展的趋势。重点村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区域聚集在安顺市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和贵阳市的乌当区和开阳县;次级核心区分别在大方县、黔西县,六盘水市的钟山区,兴义市,剑河县和台江县,铜仁市的碧江和万山区,以及湄潭县。形成黔西北——黔中——黔西核心区连片成带状延伸的趋势发展,其余次级核心区以点带面向周围辐射延伸。

图1 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

分批上,重点村的密度核心在第一批次的密度核心上向外扩散,扩大了核心区的辐射范围。从第一批形成的黔中(乌当区和开阳县)和黔西(西秀区、普定县和镇宁县)两个核心区到第二批继续形成黔西北核心区,再到第三批形成毕节——贵阳——安顺一线呈三角形分布的聚集中心。

3.3 重点村空间分布均衡性

将数据代入公式(3)、(4)计算,得到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G=34.561。若在重点村数量平均分布于各市(州)的情况下,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为G0=33.330;将贵州省9个地市(州)重点村数量的占比进行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作出各市(州)重点村数量的洛伦兹曲线(图2),累计百分比的曲线与均衡分布的累计百分比曲线相比较,呈现出上凸的形式,表明重点村在市域范围的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集中分布态势。

图2 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洛伦兹曲线

通过数量密度测算发现,数量最多的是遵义市,其余是毕节市、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三地,数量最少的是贵阳市、六盘水市和安顺市。这与全省重点村核密度核心区的结果刚好相反,反映出重点村在遵义市、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各区县的数量分布比较均衡,而不是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有利于地区乡村旅游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4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贵州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究其根本还是依赖于自身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对288个重点村进行空间分析后,对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从社会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因素两方面探究了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社会人文因素

4.1.1 政策倾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着重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贵州省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于2018年发布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了具体方向和文件性的指导。2021年5月,贵州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使“三农”发展方向更加具体、更有保障。重点村的申报批复,将旅游业全面融入到三次产业中,实现山地“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巩固了贵州省多年来精准扶贫好全面小康的成果,也进一步促进了贵州“三农”全面多向发展。

4.1.2 交通条件

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是旅游的一大关键要素,旅游交通是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分布的重要指向性指标[21]。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新增高速公路2486 km,2020年底总里程突破7600 km;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km,建成“组组通”硬化路7.87万km,惠及近4万个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省内5A级景区100%和4A级景区(占4A级景区总量的95.3%)实现30 min进入高速公路[22]。为研究交通条件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将贵州省主要交通干道(国道、省道)的矢量数据导入ArcGIS10.5中进行图层叠加,借助缓冲区分析工具,设置主要交通干道10km的缓冲区。结果显示,大部分重点村都在缓冲区范围内,进一步验证了交通条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4.1.3 文化生态环境

贵州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颇丰,文化生态环境优越。根据调查显示,外省游客对贵州省在特色文化饶有兴趣:饮食方面,苗族有“高山流水”长宴、侗族有“苦酒酸茶”待客之说;服饰上,样式繁多、色彩鲜艳,满身银饰作为装饰是典型苗家姑娘的打扮,全身充满着苗族人民的文化底蕴;歌舞曲艺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上最具代表的特征,侗族大歌、布依八音坐唱、土家族摆手舞和傩堂戏等;民居建筑方面,苗族吊脚楼、侗家鼓楼等各民族居住建筑无一不体现出地域特色和人民智慧;艺术制作方面,较为突出的苗族蜡染、刺绣、剪纸;布依族土布纺织扎染等。

文化力量和价值是无穷的,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运用科学的手段包装制作成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贵州省已经逐渐实现依靠地域文化、地方美食、地貌景观等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增加旅游外汇收入。

4.2 自然因素

4.2.1 地形和水系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支,是乌江、北盘江等众多河流发源地。将获取到的贵州省全球90 m DEM矢量图、贵州省主要河流与重点村的坐标数据在ArcGIS10.5中叠加,得到图3。由图可知贵州省地形西高东低,以毕节市韭菜坪为最高峰,向境内东部、东南部方向逐渐平缓过渡。大部分重点村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谷地区,地势最高的西部地区的重点村鲜有分布。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聚落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23]。从主要水系网来看,贵州省部分旅游乡村沿河分布或距离河流较近。河流水域不仅为农业工业生产和人畜饮水提供保障,也丰富了生态景观,使贵州的山水奇观闻名于世。如遵义市木瓜镇水银村和铜仁市德江县新滩村因为河流流经并将其合理开发成了旅游产品而形成了滨水旅游型村落。结合山水造势,开发山地与水上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产品一般包括水上运动比赛、垂钓、游船、水岸观光等,并附加其他旅游要素。

图3 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地形和河流空间分布

地形与河流要素的叠加,自然条件的与众不同,更加印证了贵州大部分旅游重点村“依山而建、据水而居、坝子聚居”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旅游资源禀赋

大型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一般较高,在旅游资源质量、交通、卫生、安全、以及知名度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能给景区周围的旅游目的地带来客源,辐射性产生更为广阔的效益。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截至2021年8月公布的8个5A级景区和112个4A级景区坐标与重点村坐标利用ArcGIS10.5的缓冲区分分析,综合考虑,对5A级景区和4A级景区分别选择25 km和20 km的半径建立缓冲区(图4)。结果表明,重点村大部分在这两种缓冲区的范围内,以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百里杜鹃景区、万峰林景区、青岩古镇景区等为分布最为密集。大型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形成了景点景区依托型的村落,A级景区将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扩散到乡村旅游地区,为其提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引领乡村旅游更好地前进。同时,重点村与A级景区在旅游设施和旅游市场上共建,效益上共享,为该地区整体的旅游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打响旅游品牌。

图4 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与A级景区缓冲区空间分布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通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数理统计手段和ArcGIS软件中的图层叠加、Voronoi多边形面积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等工具,对贵州省288个重点村样本的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和影响因素做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计算重点村Voronoi多边形面积系数Cv=72.24%>64%,表明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分布型,且凝聚分布趋势显著。计算出地理集中指数Cv=34.561>C0、不均衡指数为S=0.131>0,表明重点村在市域范围内呈聚集分布态势,洛伦兹曲线上凸趋势表明重点村在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

(2)基于GIS软件核密度分析表明,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总体上呈多核心、次级核心、各核心区带状发展的趋势,并形成黔西北核心区——黔中核心区——黔西核心区连片成带状延伸,其余次级核心区以点带面向外辐射延伸。从不同批次上看,重点村在第一批次的密度核心上一批批向外扩散,最后形成毕节——贵阳——安顺一线呈三角形分布的聚集中心。

(3)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有政策倾向、文化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地形、河流水系和旅游资源禀赋等,这些社会和自然因素对重点村的分布有着重要甚至关键性的影响。

5.2 讨论

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现出集聚化和多核心区化,并且在市域范围内集聚分布,全省范围内分布不均衡性的分布特点。对于贵州省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还要继续抓住政策机遇,凝人聚力,把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在农村的每一寸土地。一是抓住人才,乡村振兴首先是要人才振兴,吸引人才回迁和引进,为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提供策略;二是产业振兴,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文化”等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农民收益增加,生产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三是地域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24],贵州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与自然地形地貌相结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同共生的生态理念,需要将这种生态理念继续优化并传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核心区贵州省密度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