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2021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2022-11-03易志斌关莉莉

绿色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承载力文献景区

易志斌,关莉莉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1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省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最重要部分,旅游活动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常态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中国即将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根据《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已达123.1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5.38亿人次,增速为4.6%[1]。不断增长的旅游人次必将对目的地环境承载能力管理带来一定挑战。特别是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很容易达到其可承受的容量限度,甚至出现超载现象。超载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满意度,而且会严重威胁到目的地资源和环境[2]。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保证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学术界和业界早已达成共识: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工具之一[3]。自20世纪60年代旅游环境容量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以来,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一直是可持续旅游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科学地衡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强化目的地的管理、提升旅游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满意度、促进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定的先行者。在该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再度成为学界、业界的关注焦点,并将其推向了学术研究的前沿。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学者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评价体系、测量模型、案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且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进行了归纳和综述[5~8],但研究方法多限于之前文献的归纳梳理、综合分析和评论思考,以定性描述的分析方法为主,在分析范围、分析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考虑到近些年国内外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架构和实践应用也是日益丰富和逐渐完善,本文将CiteSpace引入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领域,从文献计量及信息可视化视角对中国知网(www.cnki.net)和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最新收录的2011~2021年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时空维度和研究内容方面的梳理和评述,并尝试提出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以期为国内学者探讨此类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2 文献来源与统计

2.1 文献检索方法

为全面掌握2011~2021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尽可能地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前沿动态,本文通过以下方式搜集文献:首先,对于国内的研究文献,主要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集,以“旅游承载力”“旅游容量”“旅游+LAC”等为主题,或用高级检索将“旅游”中加入“承载力”“旅游”中加入“LAC”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同时,考虑到期刊数量多且质量差异大,为了更好地反映研究主题与特点,本文将来源类别限定为“CSSCI”“核心期刊”“EI来源期刊”,将年份范围设置为“2011~2021年”,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剔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书评、报纸新闻和成果介绍等其他文章。同时,为防止文献遗漏,本文还通过索引已搜集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补充。

其次,本文主要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搜集国外文献,语种为“English”,以“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Tourism capacity”“Tourism LAC”等为主题词,或用高级检索以“Tourism and LAC”“Tourism and capacit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将文献发表年限设置为“2011~2021年”,并逐一阅读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和整理,剔除非研究性文献如Review、Chapter等,最终获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性论文(Research Article)。

2.2 文献时间序列分布和来源期刊分布

文献出版时间序列反映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本文通过上述文献检索方法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中英文文献共417篇,其中中文文献211篇,英文文献206篇。从总量来看,每年文献发表数量保持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文献发表数量为37.9篇。由2011~2021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数量的变化(图1和图2)情况可知,国内外整体发文趋势存在较为明显差异:①虽然国内2011年论文发表数量较高,发文量为30篇,但整体上看每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大致20篇左右;②虽然国外期刊发文量在2014年处于低谷,但近10年来整体上呈递增趋势,2020年国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领域的关注度达到最高;③相比较而言,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后续动力更足。

图1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文献时间序列分布

图2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文献时间序列分布

根据论文发表的主要期刊来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所载期刊的类型较为集中(图3),主要为环境学类、旅游学类、生态学类和海洋学类,其中环境学类期刊《SUSTAINABILITY》刊载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共54篇;其次就是海洋学类期刊《OCEAN COASTAL MANAGEMENT》和旅游学类期刊《TOURISM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分别为21篇、18篇、13篇;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所载期刊的类型则较为分散(图4),主要有环境学类、资源学类、地理学类、生态学类、旅游学类、经济学类等期刊,其中刊载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的有《生态经济》《经济地理》《旅游学刊》《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

图3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图4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2.3 文献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分析

分析文献的贡献机构和作者群体特征,将有利于把握该领域学术研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术研究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引导都有积极意义[9]。本文通过对417篇中英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领域发文量TOP6的研究机构和代表性的作者统计结果(表1和表2)。在2011~2021年间,在英文期刊上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在中文期刊上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中国海洋大学。由此可见,与国外相比较,国内研究机构和学者更加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这可能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一定关系。另外,就学者之间的合作而言,本文统计发现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较为分散,国内的合作网络较为紧密,但国内主要是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部门的合作研究较少,这可能会导致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与目的地管理实践联系不紧密,存在脱节现象。

表1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发文量TOP6的研究机构及代表性作者

表2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发文量TOP6的研究机构及代表性作者

2.4 研究主题及热点分析

为了客观和全面地揭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及趋势,本文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5.8.R3信息可视化软件[10],对2011~2021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数据每一年进行一次分割,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最终绘制出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由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5)可看出:关键词“tourism”“carrying capacity”“sustainable tourism”“impact”“conservation”出现频次普遍较高,但由于这些关键词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所以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相关研究主题及热点,因此,在此处就不对其进行详细讨论。除了上述关键词外,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在研究对象上,国外学者通常对国家公园、海滩、海岛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海滩、海岛景区的研究中,学者们尤其重视珊瑚礁的破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相关研究多采用模型和指标体系,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最为常用,主要是对景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分析社会承载力时考虑的因素较为全面,不仅会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态度、认知和行为,也会从游客视角分析其行为、感知及支付意愿。

图5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2011~2021年)

通过分析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6)可发现,2011~2021年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议题主要有:“承载力”“生态旅游”“生态足迹”“森林公园”等,研究热点较为丰富且各热点之间的融合性也不错,充分体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在研究对象上,国内学者普遍关注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如森林公园等。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相关研究经常采用生态足迹法,但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更侧重于探讨旅游环境中的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以及生态安全三方面。最后,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在分析社会承载力这一子系统时所考虑的主体不够全面,许多学者仅仅关注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态度及感知。

图6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2011~2021年)

通过对比可发现,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通过分析可知,国外研究侧重于探讨目的地管理与保护、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应用等,实证研究对象更加多元化,且近年来更加重视对国家公园、海滩、海岛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3 国外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通过2011~2021年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206篇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本文发现国外学者在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自然景区更易被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国家公园、海岛、海滩等景区,其次是主题公园,研究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文献较少。

3.1 国家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通过分析国外有关国家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本文发现学者们采用的不同评价方法存在一些不足:①在采用线性规划法时,针对不同的国家公园,在测算承载力过程中所考虑的限制条件会存在差异,所以,该方法是否具有普适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②许多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确定生态系统的局限性和脆弱性,然后进行对比并计算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数值。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包括许多因素,如:海拔、土壤深度、土壤厚度、植被覆盖率、动物种类和数量等,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所考虑的因素往往不够全面;③在采用问卷调查法时,发现现有文献主要测量目的地居民或游客心理承载力,但很少文献同时兼顾两者;④计算机仿真实验虽然可以动态地模拟和预测国家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但仍存在局限性,如通常会排除突发事件的影响或限定在特定情境下,从而影响该方法的普适性,而且当前计算机仿真还是二维环境,与三维虚拟现实和真实感场景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3.2 海滩、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外学者在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时也经常选取海滩、海岛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生态足迹法、视觉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状态空间法等方法。如:Daniel等[15]基于保护区的旅游承载能力评估框架和相关的图像捕捉技术,探讨并测算了Praia de Faro海滩的游憩承载力;Hasan等[16]考虑到游客在海滩上的分散特征,提出一种考虑旅游群体的新评估方法研究了孟加拉国圣马丁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Ilaria等[17]提出2种不同海滩旅游环境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海滩的物理承载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地貌航拍照片来确定,海滩的有效承载能力可以通过用户感知分析来评估;Rosigleyse等[18]基于对自然条件(潮汐、水质、海滩视觉等)和旅游接待设施的综合评估,确定了巴西亚马逊沿岸3个河口海滩(Colares、Marudá和Murubira)的旅游环境承载能力;Fang等[19]采用状态空间模型,从3个方面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探讨了中国海岛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预警现状及时空差异,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预警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Luky等[20]从岛屿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视角,通过双属性加权方法构建了社会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耦合模型,评估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省首府蒂东群岛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通过分析有关海岛、海滩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可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在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海岛城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时,忽略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将这些方面作为次要影响因素考虑进去;②在采用视觉评价法评估海滩、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时,不仅会限制特定的研究时间段,而且在处理航拍照片过程中,由于照片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如:航拍角度矫正等),从而影响受访者对于航拍照片的感受及评价,造成实验结果存在差异,使得承载力测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③在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研究者所考虑的因素不同,会影响各个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赋予,从而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结果的科学性;④国外学者在运用状态空间法研究海滩、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由于在确定各维度评价指标的现状和理想状态所采用的标准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判断出现偏差。

3.3 主题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外也有一些文献关注主题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类研究多采用线性规划法和视觉评价法。如:Zhang等[21]结合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混合方法研究了景点和空间布局如何影响主题公园游客流动,阐述了景点之间的距离、路径网络、入口位置和景点分布如何影响主题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Zhang等[22]构建了主题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模型,该模型把主题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成三个层级:根本性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游客量、游客特征因素、设施因素、管理因素、游客期望因素、财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间接因素(包括感知体验和期望体验相关因素)和直接因素(包括游客满意度、未来行为意愿、未来游客量和门槛游客量);Milman 等[23]采用视觉评价法,探讨了游客的感知拥挤和受欢迎程度对主题公园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影响。

国外学者运用视觉评价法研究主题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两方面:①视觉评价法的感知对象是图像或视频,主要是要求被调查者对图像或视频中的旅游场景中的拥挤程度进行评估。由于研究者选取的研究时间段有所不同,以及处理图像的方式及技术存在差别,所以会造成感知对象不够全面、完整,使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②由于该评价方法主要依靠被调查者自身的主观判断,而当被调查者观察图像或视频时,信息经过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的过程中,会受到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偏好、当时情绪变化以及对该主题公园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经过判断和感应得出不同拥挤感知度的数值,因此,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无论采用线性规划法,还是视觉评价法核算主题公园的环境承载力,均存在一个共性问题:这两种评价方法的性质都是静态的,且没有考虑时空、气候、湿度等动态变化,具有较多的局限性。

3.4 人文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外有关人文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并且多采用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方法。如:Jangra和Kaushik[24]结合实地调查朝圣者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了哈里亚纳邦Kurukshetra非常著名的印度教宗教目的地Braham Sarovar的旅游环境承载力;Vishwambhar[25]采用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对生态敏感区Gangotri(印度教朝圣地)的游客/朝圣者线路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Ahmad等[26]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分析了约旦德卡波利斯城市之一杰拉什(Gerasa)的最佳旅游环境承载能力;Chen等[27]结合模拟实验和实地观察方法研究了步行速度对中国麦积山石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国外学者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研究人文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时,主要利用该技术显示不同区域资源分布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可承载的游客人数,尚未深入研究如何利用该技术引导客流分布,从而实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调控。另外,国外学者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观察法研究人文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时,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游客群体,缺少关注人文景区所在地的当地居民的感知和管理者的态度。

4 国内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通过整理2011~2021年国内211篇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本文发现国内学者在选取研究对象方面,与国外类似,也偏向选取自然景区,选取人文景区相对较少。根据文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内关于自然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海岛型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沙漠型景区等。

4.1 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内许多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选择森林公园作为案例地。国内学者在研究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动力学、BP神经网络、生态足迹法等方法。如:尹新哲等[28]采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ADIHP),从承载力指标构架、旅游地空间区划、旅游地季节性波动3个方面综合评估了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韦健华等[29]构建了由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景点拥挤度、人文景观保护程度、门票价格5个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属性组成的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游客对拥挤程度、人文景观的保护程度、植被覆盖率对游客效用具有不同的影响。黄元豪等[30]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Vensim建模软件测算了福建漳平市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鹏溪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王慧等[31]构建了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测算出山西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膏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贾秀红等[32]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根据旅游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计算了湖北省荆门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通过分析国内有关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发现学者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①系统动力学在分析森林型景区所涉及的子系统和进行长期仿真模拟时,具有很好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但由于森林型景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选择流量变量、流率变量以及辅助变量等方面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进而使得系统因果反馈关系较为复杂;②学者们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测算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时,将游客活动产生的影响转化为其土地面积来进行计算,很好地定量测算了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但该方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景区类型不同,生态足迹模型所用到的均衡因子、产量因子需要根据该景区实际的生物生产状况进行计算,否则计算结果会出现偏差。同时,该方法无法预测森林公园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③BP神经网络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由于森林公园环境系统构成要素复杂以及非线性强所导致难以准确评价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但由于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是根据案例地实际情况构建的,在利用该方法评价其他类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时,还需要根据景区情况进行适当修正,所以,该方法不具有普适性;④虽然层次分析法可通过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权重来测算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但该方法的权重确定容易受到研究者的个人主观性影响,且该方法忽视了季节性波动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4.2 海岛、海滩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中选取海岛、海滩型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也不少,且学者们在研究时多采用状态空间法、视觉评价法、DPSIR模型等方法。如:刘世栋等[33]从自然环境承载力、接待设施承载力、岛内外交通承载力、游览承载力等方面对上海崇明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徐扬等[34]运用状态空间法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测算模型,评价和分析了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并提出加强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策;赵明等[35]以DPSI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41个指标组成的福建琅岐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魏宁宁等[36]通过问卷调查和海滩图片的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山东日照万平口海滩的社会心理承载力;赵建春等[37]根据污水处理能力、景点和游道空间、管理能力等状态指标评价了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和社会环境能量。

通过分析国内有关海岛、海滩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本文发现国内学者尝试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存在利和弊:①状态空间法将评价对象抽象为一个多维空间,并用各个维度向量的模来反映该多维空间系统中的承载力现状状态点和理想状态点。与其他测算方法相比,状态空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处理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状态空间法仍属于一种静态的评价方法,因为选取的状态指标无法反映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的动态变化;②视觉评价法可以通过图片让被调查者直观地评价景区资源使用状况,但评价结果容易受到被调查者自身的性格、认知、偏好、利益相关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易造成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③DPSIR模型是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方面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较好地整合了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但DPSIR模型中线性的因果关系过度简化了实际发展过程中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仅代表了传统的“响应式”环境保护观念[38]。

4.3 国家湿地公园和沙漠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内有关国家湿地公园和沙漠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文献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动力学、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如:郑国全[39]综合生态容量、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管理容量、心理容量5个方面测算了浙江省下渚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喻立等[40]基于DPSIR理论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及响应5个方面构建了沙湖湿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沙湖湿地旅游环境承载力;冯芳等[41]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和旅游经济承载力4个方面,对湖北省襄阳市长寿山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林恩惠等[42]基于DPSIR理论构建了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对未来不同发展情景模式下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仿真分析;林秀治等[43]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服务设施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管理水平承载力、心理承载力七个方面评估了福建省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宋小龙等[44]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引入沙漠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并对中国首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沙坡头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现状和未来进行了预警。

虽然国内学者们尝试使用不同方法来评估湿地公园和沙漠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但各种方法存在优势和劣势:①系统动力学(SD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但由于湿地公园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确定系统边界和组成部分存在一定困难;②运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评价沙漠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充分考虑到沙漠旅游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预测和模拟出未来的演变趋势,但是在划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时,通常需要根据案例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完善,使得该方法更具有普适性;③虽然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解决湿地公园和沙漠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过程中的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但需要确定合适的评判集合U、评判集V、各指标权重及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才能确保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综合评判值的准确性。

4.4 人文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1~2021年国内学者关于人文景区方面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园林景区、古村落古寨、古镇、寺庙景区等,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如:徐欢等[45]通过现场观测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测算了韩国古典园林雁鸭池的空间容量和心理容量;张博[46]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研究了东京浅草寺景区附近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周庆等[47]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生态容量、空间容量、设施容量和心理容量计算方法对云南临沧市翁丁古寨展开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林祖锐等[48]基于LAC理论,结合古村落旅游容量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4个方面组成的古村落旅游容量指标体系,并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层次分析法可以简单明了地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分解成各个容量指标并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最后综合得出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但是层次分析法仍是一个静态的评价方法,故而难以预测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且权重赋予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影响到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结果的说服力。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417篇中英文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为样本,采用计量文献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识别和揭示了2011~2021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文献时间序列分布、来源期刊特征、研究机构和作者以及研究热点差异,并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归纳了国内外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国家公园、海滩、海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景区等自然景区,寺庙、古镇、古城等人文景区以及主题公园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期刊每年发文量偏少;国内学者偏向投稿于外文期刊;国外相关领域中高发文量的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国内学者与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政府管理机构合作鲜见等。

(2)在选取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不约而同地聚焦于自然景区,关注人文景区相对较少。在研究自然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时,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别。比较国外国家公园研究和国内森林公园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大多采用线性规划法、生态足迹、地理信息技术、问卷调查法、计算机仿真实验等,而国内学者采用系统动力学、生态足迹法、BP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等。针对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国内外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都较为单一。

(3)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尚需不断改进和创新。现有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模型计算出来的承载力数值往往未突破理想静态结果的本质,并且许多研究属于案例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具有普适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

5.2 未来展望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探索适应不同类型、尺度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方案与可持续管理政策已迫在眉睫[49]。鉴于此,结合上文分析指出当前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的不足,为了推进旅游环境承载力深入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以下3点展望。

(1)鼓励国内外不同研究团队和机构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通过不同国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合作交流,可以互相借鉴不同案例的研究经验,交流国内外研究前沿热点,将有利于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深度与成果质量。特别是,需要加强国内科研院所与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目的地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成果在面向管理实践转化方面的效能。

(2)注重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文物古迹丰富,人文景区众多,近些年国内有关人文景区人满为患的新闻频见于报端。特别是遗产类人文景区(古村、古镇、洞窟等),因其自身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更易被破坏并且难以修复。因此,为了实现人文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关于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迫在眉睫。

(3)促进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融合,鼓励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创新。如前文所述,当前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都有优缺点,且采用某一种方法评价某地旅游环境承载力无疑具有片面性。建议未来的研究在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时空变化趋势,并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构建一个科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模型,让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承载力文献景区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安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