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低血糖相关风险因素及不同干预方法对血糖波动的影响
2022-11-03卢秋香徐振兴林琳
卢秋香,徐振兴,林琳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0
糖尿病是因机体胰腺功能受到损伤,而导致出现的一种胰岛素相对缺乏的慢性疾病,在对该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选用胰岛素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1-2]。近些年来相关临床大量研究数据显示,通过不同方式使用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实际效果,往往也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概率也会不同[3-4]。本文中,以对2型糖尿病低血糖事件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及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干预,对血糖波动情况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为目的,对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间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对比出现低血糖患者和未出现低血糖患者的相关指标,寻找相关影响因素,并开展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在治疗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分成研究组(发生低血糖)和对照组(未发生低血糖),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59例,女41例;糖尿病史1~17年,平均(6.3±0.6)年;有糖尿病并发症者38例,无糖尿病并发症者62例。研究组中男56例,女44例;糖尿病史1~15年,平均(6.0±0.5)年;有糖尿病并发症者40例,无糖尿病并发症者60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低血糖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8岁,平均(59.7±4.8)岁;糖尿病史1~14年,平均(5.8±0.8)年。乙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4~75岁,平均(59.9±4.5)岁;糖尿病史1~15年,平均(6.1±0.7)年。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自愿接受临床治疗。
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主要器官功能异常;②服用影响血糖水平的药物者;③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或中途放弃者。
1.3 方法
通过整理病历资料的方式,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体质量、血压、总胆固醇水平。
甲组患者在出现低血糖后采用葡萄糖溶液进行干预(口服葡萄糖溶液,其中含碳水化合物20 g)。
乙组患者在出现低血糖后采用食用适量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甜点的方式进行干预(选择饼干作为甜点,每次口服,含碳水化合物20 g)。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②甲乙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波动情况;③甲乙两组研究对象对干预模式满意度;④甲乙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
1.5 评定标准
在干预计划实施半年后,通过电话或家庭随访的方式,采用本院自拟问卷,以不记名打分方式,对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80分满意,<80分且≥60分基本满意,<60分不满意。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年龄、BMI、血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比较
研究组年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MI、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比较(±s)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比较(±s)
项目年龄(岁)BMI(kg/m2)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mmol/L)对照组(n=100)50.19±3.9627.39±2.15125.06±13.7472.44±8.398.91±1.755.03±1.15研究组(n=100)59.94±4.3822.02±2.13142.83±15.9081.16±5.838.02±0.764.27±0.81 t值14.76915.8707.5637.6344.1724.833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2 甲乙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波动情况比较
乙组在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波动幅度小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甲乙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波动情况比较[(±s),mmol/L]
表2 甲乙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波动情况比较[(±s),mmol/L]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15 min干预后60 min t值干预后15 min P值干预后15 min t值干预后60 min P值干预后60 min甲组(n=50)3.42±0.375.69±0.427.91±0.5936.274<0.0527.417<0.05乙组(n=50)3.39±0.444.42±0.506.58±0.3413.832<0.0531.952<0.05
2.3 甲乙两组对干预模式满意度比较
乙组对干预模式的满意度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甲乙两组对干预模式满意度比较[n(%)]
2.4 甲乙两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甲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为(46.38±5.29)min,略短于乙组的(51.37±5.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5,P<0.05)。
2.5 低血糖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低血糖发生作为因变量,每一项危险因素作为协变量,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变量分类均以“0”作为参考,最终得到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异常、体质量增长为2型糖尿病低血糖相关风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低血糖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低血糖症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体血浆当中的葡萄糖含量水平处于过低状态,使脑组织功能不足,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综合征[5-6]。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较,当血糖的浓度水平没有达到2.8 mmol/L时,可以诊断为低血糖,而糖尿病患者,这一标准要适度放宽,当血糖水平不足3.9 mmol/L时,即可将病情诊断为低血糖[7]。低血糖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一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8]。低血糖状态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系统所造成的威胁往往会被忽视[9],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充分证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会对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低血糖的危险性也被广泛重视。因此,研究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事件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处理低血糖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0]。
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对患者身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系统功能受到一定损伤,各组织器官也会因此受到影响。②低血糖状态的出现,会对组织细胞造成损害。主要包括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不恰当,应用降糖药物后没有及时进餐,过度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低血糖,患者的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器官会因此受到影响。③血糖波动对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高血糖状态下,血糖水平发生大幅度波动,是导致各类脏器相关并发症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1-12]。
综上所述,年龄和体质量增长,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在低血糖发生后,通过食用适量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甜点的方式进行干预,可以使血糖水平尽快恢复正常,并且减小血糖波动,保证患者安全,使其对干预模式的满意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