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佳县龙泉寺石窟调查简报

2022-11-03李蓉徐海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碑刻风化石窟

李蓉 徐海兵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 榆林 719000)

龙泉寺石窟位于榆林市佳县刘国具乡白家下坬村南的石佛堂圪堵西南壁(图1),共有四窟,由右(西)向左(东)依次编为1~4号窟(图2)。窟前为耕地,耕地前是佛堂沟,对岸是寨子峁,周围植被茂盛,有便道通向村庄。2号窟前GPS坐标点为北纬38°16′31.9″、东经110°24′17.8″,海拔947米。石窟群右侧远处的崖壁上现存三个瘗窟和一通元代经幢。现将具体描述如下。

图1 龙泉寺石窟远景

图2 龙泉寺石窟总平面图

1 1号窟

位置与方向:1号窟位于窟群最右端,方向219°。

洞窟形制:1号窟为四壁设坛窟。宽340厘米,高242厘米,深340厘米。平顶。长方形窟口,宽137厘米,高185厘米,厚57厘米,高出窟内地面30厘米(图3)。

图3 龙泉寺石窟1号窟平剖图

后壁:右部、下部风化严重;左部可见横、竖、斜道凿痕;中部有1条斜裂缝;上部有5个柱洞,直径4~7厘米,深3~5厘米。坛基上残留石片砌台座。

右、左、前壁:局部风化,有裂缝,可见凿痕,残存少量泥皮。

顶部:平顶,风化剥落严重。左后部可见“人”字形、斜道凿痕,右后部有1条裂缝。

地坪:平整。后部有石砌供桌,宽210厘米,高86厘米,深49厘米。

坛基:风化严重,可见斜道凿痕。

窟口:内侧可见横、竖、斜道凿痕,外两侧有宽36~62厘米的横、斜道凿痕边饰。左、右凿有侧墙,可见斜道凿痕,右侧宽82厘米、高150厘米,左侧宽50厘米、高120厘米。

2 2号窟

位置与方向:2号窟位于1号窟东(左)200厘米处,方向219°。

洞窟形制:三壁设坛窟。宽265厘米,现高213厘米,深266厘米。平顶。方形窟口,宽162厘米,高167厘米,厚42~53厘米(图4)。

图4 龙泉寺石窟2号窟平剖图

四壁:下部风化,中部残存泥皮,可见凿痕和柱洞。

顶部:平顶,后部残有涂绘藻井,前部剥落,有风化,可见“人”字形凿痕。正对后壁坛基上部有凹形凿坑,长110厘米,宽50厘米,深9厘米。

地坪:积有淤泥,地面平放两块残供桌石板,可见“人”字形凿痕。

坛基:风化严重,可见“人”字形、斜道凿痕。

窟口:内侧可见杂乱斜道凿痕,内外可见门槽和柱洞等。

碑刻:位于2号窟外左侧,一体凿成,方首削肩。高116厘米,宽75厘米,厚4厘米。碑额“龙泉寺记”,录文“又记白惟典□知田地郝家塬小三地茔坬寺河……/南至天河西至大沟北至四至分明……/陕西延安府葭州葭芦都祖石佛堂……/白惟典同室人贺氏王氏合家……/药师殿一座内塑药师七仸……/土地殿一座……/祖父白文瑞□氏男白慎高氏……/施钱人……僧人明朗明率真□真□……/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开光”。

3 3号窟

位置与方向:3号窟位于2号窟东(左)158厘米处,方向233°。

洞窟形制:后壁设坛窟。宽189厘米,高168厘米,深214厘米。平顶,有平棋。长方形窟口,宽112厘米,高149厘米,厚51厘米(图5)。

图5 龙泉寺石窟3号窟平剖图

后壁:上部残有泥皮、壁画,中部可见“人”字形凿痕,下部风化剥落严重。

右、左、前壁:上部残有泥皮、壁画,下部风化严重,可见凿痕,右壁前部和前壁右侧各有一方题记。

顶部:平顶,中部有1条细裂缝。中央有平棋(图6),四边绘有云纹、龟背锦地纹等。平棋长160厘米,宽138厘米,共分4排,由3~4厘米的凸棱分隔为12块,每块边长40厘米,内容自内向外、由右及左依次为龙纹、火焰球纹、龙纹(合组1幅二龙戏珠),鹿衔草纹、侧视莲花纹、鹿衔草纹,海马纹、正视牡丹纹、犀牛望月纹,凤鸟纹、侧视莲花纹、凤鸟纹。

图6 龙泉寺石窟3号窟平棋线描图

地坪:积有淤泥和乱石板。

坛基:可见有斜道凿痕。

窟口:内侧可见横道凿痕,其右侧有题记1方。外侧有宽36~40厘米的斜道凿痕边饰。

碑刻:右壁和窟口内右侧各有1方碑刻。

右壁碑刻:宽37厘米,高50厘米。额题“重修观音宝殿”,录文“陕西延安府葭州正西……/居住修造维那主任……/心施舍财贿命匠重修/观音宝殿一处建造……/观音菩萨一会妆画……/国泰民安同赠福会合家康裕/修造都维那主任……/任和室人白氏男任交□贺氏孙男……/竜泉寺住持僧正滴……/峕大明成化丁未年乙巳……”。

窟口内右侧碑刻:一体凿成,圆首方形,高119厘米,宽46厘米。录文“立舍寺地文字人贺兰贺科贺稍侄男贺汝恩贺汝才等因先祖/建立石佛堂于阜昌年间始立于至治元年造立石塔内造房舍水/园今有贺等见得铭记情愿复舍寺地一□水园一□东至天河为界南至大河为界西至塔方源为界北至□□□□为界地畔四指/分明地内□□水园乃为寺内住僧真满后人永为伽蓝香火养/擅求为万倍招提常住如地水园有人争差地主贺兰等一面/承当恐别人争差故立地契典文约为铭记耳/万历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立舍常住地寺文字人贺兰贺科贺稍/户甥贺汝才贺汝恩白朝汉/檀那施主见人李尚乡白子洞白孟霞徐朝宰高九文杨亭/住院释子真满道性无悦如山石匠杨三抄写人徐荣恩”。

4 4号窟

位置与方向:4号窟位于3号窟东220厘米处,方向195°。

洞窟形制:坍塌严重,原有形制不详,现宽410厘米、高400厘米、深200厘米。穹隆顶。窟口坍塌,形制不详(图7)。

图7 龙泉寺石窟4号窟

后壁:壁面可见斜道凿痕,中部残留壁画及3方题记,壁面共有18个柱洞,直径6~9厘米,深6~10厘米。上部壁面风化严重,上部中央有1方形小龛。下部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图8)。主尊佛像,头佚,背光和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下为须弥座,佛座风化严重,像高110厘米、宽82厘米。两侧弟子均头佚,上身均着交领宽袖僧袍,双手合十于胸际,下身风蚀严重,高113厘米,宽39厘米。右侧菩萨,头佚,项饰璎珞,肩披帔帛自然下垂,右手残置于腹前,有腕钏,左手残小臂上扬置于胸前,有腕钏,着裙,蝴蝶结饰系带下垂,跣足,像高110厘米、宽41厘米。左侧菩萨,头佚,项饰璎珞,肩披帔帛自然下垂,右手上扬持一物,有腕钏,左手臂自然下垂,手握帔帛,有腕钏,着裙,蝴蝶结饰系带下垂,双腿下部风化严重,像高118厘米,像宽42厘米。二菩萨外侧各有1尊像被盗凿,疑为天王或力士像。后壁上部可见后代补塑,佛像头光处可见双层壁画。

图8 龙泉寺石窟4号窟后壁石造像线描图

右、左、前壁:已经坍塌。

顶部:前部坍塌,后部为穹隆顶,风化严重,风蚀坑较多。

地坪:杂草丛生,乱石林立。地面躺有两尊残天王像,为明代风格,头佚,身着“人”字形护甲,披战袍,双手置于腹前,手支垂立宝剑。

题刻:后壁有3方发愿文题刻,窟外左侧崖壁有1方题刻。

题刻1,宽27厘米,高20厘米。录文“隰州石楼县龙台乡清里村/高亨为时岁艰难……/河寨地分居住二十余……/金混荡已得逃生愿……/那伏愿合家安乐同曾福利/副维那高亨妻张氏/弟高准妻孙氏/随施李义/男僧奇黑子/合家安乐”。

题刻2,金代,宽21厘米,高20厘米。录文“绛州太平县景云乡相里村/西社石匠张连并弟张靖/张盖男张世杰张子荣镌石/佛一会及报施土地三十□□/伏愿/皇帝万岁国泰民安合家安乐/阜昌丙辰岁五月十八日功毕”。

题刻3,金代,宽50厘米,高21厘米。录文“岚州合河县怀远乡/榖地谷李宣自兵戈/累年全家无虞谨发/虔诚充都维那命匠/创修石佛一会建造/堂宇伏愿/国泰民安合家康裕/李宣男李宗李琮/侄男李受孙男李琦/三哥/李宣妻刘氏/新妇温氏高氏王氏/阜昌丙辰岁七月七夕日记”。

题刻4,明代,4号窟左侧崖壁。录文“至正二十八年五/月/失乱天/下/大元国至正二十年/大明国朱皇帝/敃洪武三十五年永德记”。

5 结语

龙泉寺石窟在榆林地区属于中等规模石窟,4号窟保存的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两天王造像雕刻工艺精湛,人物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特别是石窟内保留的碑刻、碑记和题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龙泉寺石窟4号窟内的3方阜昌年间题记,内容丰富,颇为重要。根据题记,该窟凿成于“阜昌丙辰岁五月十八日”。阜昌乃是金朝附庸、北宋降臣刘豫建立的伪齐政权年号,阜昌丙辰岁即阜昌六年(1136)。据《宋史》卷475《刘豫传》记载:“(建炎)四年(1130)七月丁卯,金人……册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十一月,改明年元阜昌。……(金绍兴七年,1137年)尚书省奏豫治国无状,当废。十一月丙午,废豫为蜀王。”①伪齐(1130—1137年)是北宋灭亡后金朝在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地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在这八年内,宋、夏、金、齐以及土豪、流寇等武装力量各方的角逐,尤其是南宋军民的反击,伪齐并未起到“保民安国”的作用。从碑刻“自兵戈累年”“□金混荡”可以看出当时所处社会的动荡不安,但就在这动荡不安的大社会环境中,当时从山西逃难过来后安居在龙泉寺石窟周边的老百姓还能得到一丝安宁,像李宣家的“全家无虞”、高亨“已得逃生”,所以功德主虔发诚心创窟造像。从李宣碑刻中祈愿国泰民安、合家康裕、两儿两孙的人丁兴旺以及新纳三妾等用词细节,可以判断出当时李宣算是这一地方的富裕大户。从创修石窟并非筹资善款而是命令石匠张氏五人修建,可见张连家应是李宣这一大户人家的仆役。

4号窟左侧崖壁题记“至正二十八年五月,失乱天下,大元国至正二十年,大明国朱皇帝,敃洪武三十五年,永德记”,是对历史的佐证。至正二十八年(1368)五月,在龙泉寺石窟这一黄土高原沟壑中的小地方都能感受到天下大乱,同年九月十四日,明朝军队从元大都齐化门外攻城而入,元顺帝北逃,结束了在中原统治。这里有“大元国至正二十年”和“洪武三十五年”两个年号时间值得深入研究。现在历史中记载的都是洪武共三十一年,这里出现洪武三十五年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建文四年(1402)朱棣宣布废除侄子朱允炆的建文年号,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第二年为永乐元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才恢复朱允炆的年号,可见这方题记在建文四年(1402)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之间刻成。另外“大元国至正二十年”这应当同“洪武三十五年”一样是记载至正年号的时间,历史中至正共三十年,而且碑刻中也记载至正二十八年(1368)天下大乱,这里出现至正二十年(1360),笔者猜测这与当时地方权势统治的颠覆有关系,在至正二十年(1360)之后因受武装力量各方的角逐,龙泉市石窟所在区域已经不属于元朝统治范围。

3号窟题记大明成化丁未年(1487)重修观音宝殿,可见在成化丁未年(1487)观音殿已经创建,由窟顶平棋的二龙戏珠、鹿衔草、犀牛望月和凤鸟等组合以及雕刻手法可以判断该窟开凿在明代早期。2号窟外左侧碑刻记载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修药师殿一座和土地殿一座,可以判断1号窟和2号窟开凿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这些有明确开窟年代记载的石窟,对于榆林地区其他明代石窟的断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药师佛和土地神的供奉为研究当地宗教信仰提供了可靠线索。

综上所述,龙泉寺石窟在伪齐阜昌六年开凿,明成化二十三年重建观音殿,明嘉靖三十七年创修药师殿和土地殿。在石窟内保存的具有明确年代记载的阜昌六年造像,对于研究和判断榆林地区其他宋金石窟造像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同时龙泉寺石窟的碑刻、题记等,为榆林地区明代石窟,佛教在榆林地区的传播,以及当地的社会状况、人文环境、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注释

①脱脱.宋史:卷475:刘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794-13801.

猜你喜欢

碑刻风化石窟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王者之翼
土壤来之不易
夜宿石窟
从碑刻看清水江流域民间生态行为
夜宿石窟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