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路径略论
——以湖南汨罗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

2022-11-16任康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长乐故事会文化遗产

任康顺

(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1 新媒体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新媒体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戈尔德马克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的报告中,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行发展,人们平时接触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新媒体的概念也被拓宽。笔者认为,现在讨论的新媒体不仅仅是各类传统媒体的融合性传播形态,更是包括各类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延伸面。

1.2 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得益于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相较于人们过去接触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出现与发展的时间和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一点也正是新媒体传播手段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新媒体第二个特点为受众广泛性。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10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1.6%,居世界前列。这两项数据表明,当今中国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的人已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即可证明,通过新媒体来传播信息的传播方式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最后,现今人们接触的大多数新媒体平台已逐渐成熟,用户在使用软件的同时能够随时随地地发表自身对于使用平台以及平台内容的意见或建议。受众与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发布者,三者处于一个“零距离感”的接触状态。所以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第三个特点是新媒体平台的交互便捷性。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独特文化形态。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笔者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特征:可观赏性、地域独特性、依附性、教化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可观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手段为载体,将其要表达的内容以特殊手段表达出来。因此,它能作为一门欣赏艺术,从属于美学范畴。在欣赏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达的内容即可被感知,在大众面前得到认同并传播开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独特性指其受到区域自然环境以及当地人文氛围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独有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为例,其内容丰富多样,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迎宾送客、重大节庆活动等,主要通过歌曲表演的形式,来表达侗族地区人民在不同场合下的心理感情以及侗族文化的生态内涵。通过对这种传统民歌形式的曲艺欣赏,受众能感受到侗族地区深厚的人文内涵素养与独特的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或工具来达到传承的目的,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个特征即为依附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口耳相传或典藏笔记等方式得以传承。在进入数字时代后,这两种手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影像、视频等数字化呈现手段。从这一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总是需要依附于人或其他的记录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通过一些表演手段向受众呈现出一定的内容。从其所传达的内容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了一种良好的社会观念,对于社会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良性导向作用。如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所传达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由此可以归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大特征即为教化性。

2 长乐抬阁故事会历史与现况

2.1 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历史

据长乐镇已出土的相关文物考证研究,早在商周时期,长乐古镇就已经有了人类定居踪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资产也逐步趋向富裕。彼时长乐先民认为庄稼收获得益于神灵庇佑,由此,人们开始在特定时间段组织祭祀。后来这种行为逐渐在长乐地区盛行,每逢年节交替,人们将童男童女以稻草装扮、将稻草扎成图腾柱,集合后围绕城池游行,以这种方式祈神以求得来年丰收。这种具备“娱神”性质的祭祀活动是长乐抬阁故事会的雏形。

汨罗江绕长乐镇形成独特的“玉带环腰”地形格局,东面靠智峰山脉。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长乐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魏晋南北朝时,南梁王朝在长乐置岳阳郡。隋唐时,统治者设湘阴县衙于此。在古代,湖湘人文骚客汇集于此,留下了许多诗篇著作,其中一些老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汨罗花鼓戏。在此基础上,人们将民间传说与花鼓戏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了后来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一种表演形式——地台故事。先前祭祀用的图腾柱逐渐演变成另一种形式,开始由年轻男子踩着高跷、挥舞着祭祀法器,这就是后来出现的长乐抬阁故事会高跷表演的来源。到此时,早期“娱神”性质的游行逐步变成“娱人”性质的节日庆贺活动。清代的徽班进京造就了京剧的繁荣发展,京剧也为各地地方戏剧表演增添了一种新的参考样板。长乐抬阁故事会在结合京剧与地方传统花鼓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传统的长乐抬阁故事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奇险造型与人物装扮,并由此来展现社会百态与人世间忠孝勇毅的故事传说。

民国初年,长乐镇开始组织更大规模的抬阁故事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基于社会现实,手艺传承人根据过去中国人民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和现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抗战和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改编,新增了许多表演项目。民间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大量涌入,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增添了生机。“文革”后,长乐抬阁发展成为上、下市街斗故事的表演形制。按长乐街南北走向,镇北边段分为上市街,镇南边靠汨罗江段分为下市街。每逢抬阁故事会筹备阶段,两边阵容分头准备并互相“拼”故事,看哪边能力压另一边。这种两边阵容的表演形式和“斗”的属性奠定了现代长乐抬阁故事会的组织架构并保留至今。

进入现代社会,受益于当今科技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一佳节盛会近年呈现出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表演一年比一年刺激奇险的发展特征。长乐抬阁故事会这一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 长乐抬阁故事会的现况

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之下,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发展取得了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长足进步。同时,人们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也在提高。基于此,长乐抬阁故事会建立了主题民俗博物馆。近年传统的表演形式并未有大改变。在角色动态造型上,仍保留精、险、奇、巧的显著特征。角色塑造方面,面部油彩由原来的一团颜色逐渐精致化,服装、道具也逐年更新,20世纪流传下来的服装、道具存入民俗博物馆。

虽然各界对于长乐抬阁故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一直很重视,但是长乐抬阁故事会仍摆脱不了失传的窘境。多数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仍然重视度不高,关注时段仅局限于元宵节表演期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长乐抬阁故事会仍未摆脱地域传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创新发展的力度不够深入。尽管长乐抬阁故事会已经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及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体验馆等相关文创基础设施,但一些活动形式仍然缺乏新意,难以从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

3 新媒体背景下长乐抬阁故事会传承与保护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大众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民俗活动的开展造就了大量的机遇,加速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总体节奏感,其影响力覆盖面也得以逐步扩大。殊不知,在传统的推广方式下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如良莠不齐信息的忽然涌进,很有可能会对公众的认知造成一定的误导。为了避免诸如此类情况的出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始思考是否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新媒体来进行协同发展。笔者就此论述新媒体发展将对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传承与保护带来的机遇以及应对措施。

3.1 挑战

3.1.1 表演形式落后

在形式上,长乐抬阁故事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娱乐生活方式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限制。娱乐形式的多样给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带来了冲击,也就意味着长乐抬阁故事会不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首要选择,人们可能会逐渐减少对于诸如长乐抬阁故事会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这也就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下有进一步的创新,以求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能够有与当今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体现。

3.1.2 社会生态受损

原有社会生态受到破坏也使长乐抬阁故事会传承陷入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自然界植物生长一样需要有特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在不断发展,在长乐镇最为显著的体现即为大部分的年轻人外出闯荡,留在当地的青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学习也缺乏一定的热情。这两种现象是造成长乐抬阁故事会面临失传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媒介的信息传播质量并不能统一,古镇一些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来自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如从前重视,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保持自信心与自豪感。上述两种情况给长乐抬阁故事会所依附的原有生态社会环境造成了破坏。

3.1.3 价值难以挖掘

新时代层面下自身文化价值仍尚待开发。现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价值难以被发掘,或是文化价值有待深入开发。让观众在观看完表演之后可以有感而发,才可称得上是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而这也是长乐抬阁故事会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欠缺的,这一缺陷在短视频时代显得尤为明显,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较过去而言变得更短,这就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并加以呈现。

3.2 机遇与措施

看待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应从辩证的视角出发。一方面,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焕然新生”增添不少助力因素。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的政策背景下,若能够在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同时,将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协同发展,这不失为一条民间民俗文化的复兴之路。

3.2.1 差异化个性定制

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对长乐抬阁故事会关注度减少的现象,应考虑受众的年龄差异性并为其量身定制解决办法。首先,组建好一支方案设计团队极其重要,可通过公开招募志愿者的形式或邀请周边高校师生实地考察等方式,组建好调研与方案设计队伍。其次,针对长乐镇及周边地区居民展开调查研究,找出长乐抬阁故事会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痛点。最后,针对不同年龄段接受调查的人群推导出兼具合理化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如针对幼初小少年儿童,项目可在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基础之上继续深入,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实践课程,如踩高跷、脸谱绘制等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长乐抬阁故事会文化历史。针对年轻人,项目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开设多平台端账号,通过目前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公众号等途径来达到传承目的。讲好民俗故事、传承文化内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账号建设方向具有指导意义。针对中老年人,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完善长乐抬阁故事会文旅品牌的周边基础设施,让旅游人群来到长乐不仅仅是观赏抬阁故事,同时也能去周边游玩欣赏。可以此为契机,依托湘北地区丰富的文旅资源,如岳阳楼区“万家灯火”洞庭渔歌传承体验基地、岳阳县张谷英古建筑群、汨罗屈子文化园、汨罗任弼时故居等打造一条与周边其他旅游项目协同发展的旅游主题线路。

3.2.2 数字媒体技术注入

近年来,通过AR、VR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和再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导向,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果想要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应当结合AR、VR相关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加以呈现与表达。以笔者之见,长乐抬阁故事会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技术手段,搭建好线上虚拟博物馆,同时在线下的民俗博物馆可以设立VR体验区。通过VR体验的方式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各个流程,如高跷故事、地故事等多个抬阁故事会项目,甚至能够与虚拟构建的人物进行交流和互动。以这种新颖、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乐于接受和体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让长乐抬阁故事在技术与艺术相交叉的维度下焕发出独特的耀眼光芒。在业界内借助这类形式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的形式已成热潮。2019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发布消息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首部VR纪录片《昆曲涅槃》上线VR频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VR形式重现,可以使其再创作的形式多元化,如音频、视频、游戏、沉浸式体验等,能够满足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同时,VR技术以其特有的互动性提高了大众参与度,在互动过程中,能较好地激发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

3.2.3 文化品牌再造

构建文化自信、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主体是人民群众,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推动力的作用源泉。但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而言,需要将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传承与保护提上工作议程。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法权益等方式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帮助长乐抬阁故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切实落实好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并对在长乐抬阁故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维护好长乐古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特色称号,打造好“长乐故事小镇”的特色品牌。

4 结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会作为湘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上均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在乡村振兴时代大背景之下,如何以新媒体为发展契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会赋予新生能量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笔者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路径的思考,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条有效的道路,并以此唤起全社会对于提高长乐抬阁故事会文化艺术价值的认知水平,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对于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为后世留下无尽的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长乐故事会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故事会影响对药品的选择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Tough Nut to Crack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最美长乐”喜迎党的十九大摄影展获奖作品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声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