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和对策
——以广东韶关学院为例
2022-11-03陈维畅陈永昌
文/陈维畅 陈永昌
引言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各种政策支持,政府培训和支持大学生有关于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发展,优化了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环境。但是相关调查表示,我国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远远小于1%,这个数值远低于欧美国家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创业是一项极其有挑战、承担风险的事情。尽管有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但由于创业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加之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心智尚不成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更是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因此,研究大学生创业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并调适大学生创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顺利创业。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极端失衡的社会心理,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大量的相互沟通和了解机会,建立了自身的校园社会网络关系。社会比较是人们的一种自然心理,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难免进行社会比较。当比较后感知到自身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便会产生一种不公、不满的负面情绪— 相对剥夺感。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这种负面心理会打击大学生的生活热情、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可见,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可能是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对于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其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却较少受到关注。那么,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其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这是值得关注研究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的概念
相对剥夺感由美国心理学家S.A.斯托弗(1956)提出,他认为士兵在评判他们所处的位置时,并不是依据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来评判的,而是依据周围的人所处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评判。后来经过社会学家莫顿(1974)系统阐述,他认为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体或群体相对于自身状况所持有的态度,是一种相对主观的心理感受。当人们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如果认为他人某一方面优于自身,而一方面又是自己看重的事物,则会感知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进而产生一种不公、不满甚至是怨愤的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与自身实际产生是否优越无关,会影响人们对待社会的态度,对待生活的热情,易引发消极行为。相对剥夺理论对于人们失衡心理、不规范行为以及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有极强的解释力。
事实上,相对剥夺感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据笔者观察和调研发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难免会有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他们对自身家庭条件,能力等评判的标准也会依据周围的同学进行评判。经济条件和社交能力是大学生较为看重的事物。通过与更具经济优势他人的比较,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经济方面的相对剥夺感;通过与社交能力强、担任学生干部、受到老师青睐的同学比较,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社交方面的相对剥夺感。因此,结合前人研究和笔者观察情况,本文将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定义为:大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经济条件和社交能力相比较而产生的弱势地位感知,以及随后产生的消极情感,可分为经济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相对剥夺感两类。
2.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概念
创业是个体利用市场机会、整合自身资源、创办新企业并追求经济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是一种行为意愿,创业意愿是驱动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是指大学生愿意参与创业活动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所以,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大学生创业行为。
3.研究假设
人们的行为是其内在心理的外在反映。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背后是其各类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大学生正向心理,如自信、自强、乐观、韧性等,会推动其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而负面心理,如自卑、抑郁、失意、迷惘,则会对其创业活动产生阻碍。
因此,当大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社会比较,感知到经济水平处于不利地位而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负面心理,可能会阻碍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相对剥夺感形成后,会逐渐演变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长时间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导致个体的人格异化、主体价值迷失以及非道德化的产生,生活幸福感降低。一方面,会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预期,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动机产生怀疑和动摇时,势必会造成行为的不确定。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发现差距后,若大学生认可了参照群体各方面比自己都要优秀,但是仍然没有创业想法和意愿,也会对大学生对于创业想法产生动摇。当大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社会比较感知到经济水平和社交能力处于不利地位而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负面心理,可能会阻碍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由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1:大学生经济相对剥夺感会阻碍大学生创业。
假设2:大学生社会相对剥夺感会阻碍大学生创业。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1.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经济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相对剥夺感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对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
2.测量问项设计
参考前人研究,将经济相对剥夺感的测量问项设计为:相对其他同学,你会感觉到经济条件的不足吗?将社会相对剥夺感的测量问项设计为:相较于其他同学,你会感觉到社交能力的不足吗?大学生创业的测量问项为: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创业吗?本研究地问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等五个等级选项。
3.数据收集
本研究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调研范围为韶关学院大学生。考虑到大一、大二同学创业知识有限,创业意愿并不强,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首先,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一部分为大学生人口特征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户籍地等;另一部分为以上关键变量的三个测量问项。
调研工作在2022年1月10日-20日进行,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发放,由大学生自主填写。回收问卷中若发现一半以上未填、有明显前后逻辑错误、超过三分之一相同选项则判为无效问卷。一共发出问卷689份,问卷回收后,剔除62份填写不完整、答案雷同或前后矛盾的问卷,最终收集的有效问卷数量为627份,问卷有效率为91%。其中男生和女生比例分别为58%和42%,年龄大多在20-22岁之间,文科和理科专业各占比67%和33%,大三和大四各占比54%和46%,户籍来自农村和城市的比例分别为41%和59%,调查样本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三、实证检验与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般来说,对五分制李克特量表来说,1~2.4表示不同意或不重要,2.5~3.4表示中立,3.5~5.0表示同意或重要。由表1可知,大学生经济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相对剥夺感均较高(3.536和4.078),相对剥夺感总均值为3.807。这说明总体上,大学生产生了较高程度的相对剥夺感。从相对剥夺感的两个维度来看,经济相对剥夺感均值(3.536)小于总均值,社会相对剥夺感均值(4.078)大于总均值,这说明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主要来源于社会相对剥夺感。
表1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创业的描述性统计(N=627)
从各个陈述项的频率统计结果来看(表2),经济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相对剥夺感量表中,其同意率(包括同意与非常同意)分别达到61.2%和56.3%,均超过半数。说明大学生通过与周围同学的比较,表现出对自身经济水平和社交能力的不满意。根据表1和表2,大学生经济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相对剥夺感均较高的均值和频率表现均较高,是应重点疏导的。
表2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创业的频率统计(N=627)
2.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3可见,不同性别和户籍地的大学生,其经济相对剥夺感、社会相对剥夺感均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男女大学生、户籍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感知到的经济相对剥夺感、社会相对剥夺感有不同。不同专业、年级和户籍地的大学生,其创业意愿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大三和大四大学生和户籍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度有不同。此外,不同年龄的大学生,其经济相对剥夺感、社会相对剥夺感和创业意愿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创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627)
3.回归分析
由表4可见,大学生经济相对剥夺感与社会相对剥夺感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大学生经济相对剥夺感与社会相对剥夺感均会对其创业意愿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并且,从回归系数来看,以经济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更为强烈。
表4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创业的回归分析(N=627)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客观存在,且分为经济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相对剥夺感两个方面,其中,以社会相对剥夺感为主导。表明大学生普遍感觉到社交能力不如其他同学,对自身社交能力不满意,渴望更多得到身边同学、老师的认可和青睐。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受到性别和户籍地的影响,这表明性别和户籍地是影响大学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创业受到专业、年级和户籍地的影响,这表明专业知识体系、所在年级和户籍地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创业有消极影响,其中,以大学生经济相对剥夺感的消极影响更为强烈。这表明大学生创业时会更多考虑到自身经济水平与他人的差距。
2.管理启示
需重视并疏导大学生在社会比较后产生的相对剥夺心理,尤其是社会相对剥夺感。多为大学生提供社交平台和锻炼机会,帮助大学生扩大其社交圈子并提高其社交水平,缓解其社会相对剥夺感。可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大学生理性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相对剥夺感。邀请专业人士和讲师,给予大学生相应的课程,让大学生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的评判自己,认清自己。可以合理地分析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参照群体也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出参照群体的优劣势。
加强对各专业的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同时关注大三和大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对其开展针对性辅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在给大学生营造适合创业的环境之余,能够挖掘出大学生创业想法并落实,这种真实有效的行为,更会促进大学生的激情。
多宣传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公平平等的大学生社交理念,让大学生看淡自身性别、户籍地和经济水平的差异,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业积极性。通过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树立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心理,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