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实践研究
2022-11-03李少欣
文/李少欣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分析
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提出创新与改革培养模式,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通知》为高职院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详细勾勒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体系构建和组织实施内容等。
近年来高职院校也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从数据调查结果来看,与国家和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职业素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2019年江苏省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适应环境、工作态度和自我管理方面满意度相对低一些(具体见图1),并且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集中在强化专业实践环节、调整专业适应社会需要和加强校企合作三方面(具体见图2)。
图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
图2 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有迫切需求,尤其是强化专业实践环节方面要求较为突出。而劳动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课程不谋而合。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都期待大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上面有较大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工匠精神,其实工匠精神与工匠心理均是“匠心”,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常年积累出来的一种较为统一的心理表现,而工匠心理偏向于工匠这一群体多年来沉淀出来的心理品质,是指对待工作的一种追求极致、刻苦钻研的职业心理品质。
从工匠心理的内涵可以看出工匠心理品质涵盖认知、行为等多方面,也体现了劳动教育致力于培育“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需要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以提升,并且要契合对应的社会需求。《意见》要求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且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因此合理运用好劳动教育课程,切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高校亟需实施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素养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误区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层面的推行和倡导,高校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操作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但目前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中仍存在一些偏差。
第一,教育内容的误区。劳动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负有独特的教育任务,是应当单独建立教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课程应当注重对学生劳动情感、观念和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并深入了解学习劳动观以及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并系统学习劳动科学相关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认为,劳动教育具有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属性,认为德育、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劳育,导致了从顶层设计到实际开展教学工作都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的情况,难以按照文件规定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高度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第二,教育形式的误区。基于《意见》精神,劳动教育应当是让学生通过劳动的实际锻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劳动是手段和形式,教育是目的和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通过学校已有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开展的,但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更偏向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劳动课程的理论知识,锤炼劳动品质,形成劳动素养。原先的这些实践活动缺乏这部分的引导,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检验,也有一定的加强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养的作用,但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劳动和实践,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重出力流汗、轻思想引领,重实践形态、轻课程教学等情况,难以形成劳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劳动素养的体系化课程。
第三,教育目的的误区。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综合劳动能力。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成长为拥有“四爱”劳动价值观、满足“四为”教育方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高校劳动教育目的的独特性、全面性,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劳动体验.劳动锻炼层次,不能只教育学生爱劳动,还要会劳动、懂劳动,不能出现“大中小学劳育混同化”倾向,弱化了高校独特的育人使命。
三、职业素养视域下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1.合力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优势,整体规划,以学生为中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校内各职能部门、各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打造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提升劳动素养有实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实一体课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从上至下全员共同参与,整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良性循环、互为支撑的工学结合、理实结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中小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更强的接受能力,思维更加活跃,更富有主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相较于普通高校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而言,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具有一定高等教育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通过对接相关企业、开展走访、座谈会、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新要求,与时俱进优化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满足社会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结合创新教育和社会需求,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相应增加科技实践、创新创意、专业服务等活动的比重,增强学生创造性劳动的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3.着重推进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落实者是任课教师,教师的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对于高校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各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还处于建设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相应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均需要提升,可以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优化目前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方面可以选拔挖掘一批有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科学劳动理论背景的专业教师,组织学习劳动理论与实践以及其他最新劳动教育知识,尤其注重下企业、进基层实践提升劳动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兼职教师方面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当地的资源产教融合,邀请劳模、技术能手等担任学生劳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劳动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劳动专业技能比武、工作坊等形式融入劳动教育教学,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并行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此外,对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师资质量方面也应当从政策方面予以支撑,根据实际情况从日常考核标准到评优评先指标再到教师职务评聘细则等方面,将劳动教育的课程履职情况和科研履职情况纳入其中,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享受同等教育。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劳动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4.注重落实学习质量评价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课程应当注重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制定和优化,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并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完成情况纳入综合测评之中,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以评促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尤其是平时的实践环节的评价机制要提前向学生公示评价细则,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劳动教育课程。总之,从劳动教育学习的评价制度入手,有利于学生重视劳动教育的学习,促进学生提升劳动教育学习质量,同时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正确的社会劳动观念,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