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

2022-11-03

观察与思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塞罕坝建设者林场

刘 燕

提 要: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塞罕坝建设者恢复和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灵魂,展现为塞罕坝建设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基础,是塞罕坝建设者能够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主题,是塞罕坝林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塞罕坝精神具有强大的聚合力、驰而不息的生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鲜明品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内蕴。

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明确将塞罕坝精神列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并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建设者在恢复和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精神伟力。深刻把握塞罕坝精神对于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塞罕坝精神的孕育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回望历史,塞罕坝经历了从千里松林、茫茫荒原到百万林海的环境变迁,可谓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微观缩影。总结历史经验,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成功修复,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塞罕坝建设者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而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也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引领塞罕坝走向生态逆转的新轨道,为塞罕坝精神的孕育形成提供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掌舵人,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优势,能够确保塞罕坝植树造林事业的顺利推进。其一,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植树造林,且在指导思想和政策举措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塞罕坝植树造林事业的有序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 世纪50 年代,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58 年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提出“积极发展国营林场”的基本方针。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到“积极发展国营林场”的基本方针,为新中国初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1962 年,林业部经过认真调查和反复论证,决定正式组建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1964 年2 月,国家批准《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了建设材林基地、改善生态环境、研究积累育林经验以及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经验等四项任务。改革开放之后,林业建设得以恢复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更高要求。2015 年2 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将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15 年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承德列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根据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新时代塞罕坝人自觉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致力于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成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其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展现了伟大的精神品格,建构起伟大的精神谱系,为塞罕坝建设者砥砺奋进、接续前行提供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新中国从一穷二白中起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涌现出催人奋进的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都是在物质技术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形成的,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极大地鼓舞了塞罕坝人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植树造林事业的热情和斗志。1964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林场部分政工干部专门到黑龙江大庆深入学习铁人精神,并开展学习“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等主题活动,以助力推进林业会战。在大力弘扬铁人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上,塞罕坝建设者在艰苦的植树造林实践中积累了新的精神成果。

其三,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塞罕坝植树造林事业的主心骨。基层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基础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单元。基层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塞罕坝林场的领导班子作为“关键少数”,始终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廉洁自律,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总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在建场初期,首任领导班子主动放弃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将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城市搬迁至塞罕坝,以稳定军心、传递信念。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啃“硬骨头”,展现了强大的担当、执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2021 年6 月,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领导班子、林场职工以及周围群众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积极向上、踏实苦干、坚韧不拔的工作氛围,激发起全体塞罕坝建设者苦干、实干的工作热情,熔铸而成塞罕坝人的精神血液。

塞罕坝建设者的艰苦实践铸就了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成就了塞罕坝的奇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主义绿化事业的主体力量。“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几代塞罕坝建设者接续奋斗,不断积累造林经验,不断深化对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认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962—1982 年期间,塞罕坝的创业者们自觉克服高寒、大风、沙化、少雨等不利条件,攻克了育苗、栽植等大量技术难题,超额完成植树造林的预期目标任务。之后,塞罕坝林场将目标对准森林管护以及立地条件更差的石质荒山,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绿化苗木产业,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经过长期奋斗积累,“塞罕坝森林面积由24 万亩增加到115 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提高到82%”。除了林场职工之外,塞罕坝造林任务能够按期完成,离不开周围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发动围场县群众共同植树造林是塞罕坝林场的重要策略。塞罕坝林场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改进植树造林事业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而这些经验和智慧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传递。

二、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

2017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融合了红色信仰和绿色内涵,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深刻的价值意蕴。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灵魂,展现为塞罕坝建设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塞罕坝精神体系中,初心和使命是最深沉的力量,蕴含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手段、价值目标等多层次规定性,是塞罕坝建设者在想问题、办事情和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时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般而言,个体的激情往往是短暂的精神波动,只有融入集体的共同追求,汇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洪流才能转化为持久性的精神力量。对于塞罕坝建设者而言,守初心、担使命,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忠诚,也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信守和传承,具体表现是为首都阻扼沙源、为京津涵养水源以及维护京津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京津冀地区人民饱受风沙困扰,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20 世纪60 年代,来自承德农业专科学校、东北林学院、白城林业机械学校的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242 名干部职工组成了369 人的创业队伍,响应“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选择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个人价值。塞罕坝建设者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在植树造林的路上充满荆棘和坎坷,1977 年的雨凇灾害、1980 年的特大干旱灾害和反复发生的病虫害,动辄损失林木数十万亩。塞罕坝建设者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面对艰难险阻在所不辞,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不渝,以愚公移山般的意志在沙地、石质荒山建造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更加紧迫。塞罕坝林场自觉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向,着力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努力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基础,是塞罕坝建设者能够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艰苦创业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克勤克俭、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磨砺的优秀意志品质而表现出来的精神。客观现实与主观期望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理想总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如果盲目从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而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则会停留在自发阶段,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艰苦奋斗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实呈现。特殊的时代背景、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存环境、特殊的职业需求,共同促成了塞罕坝的艰苦情境。20 世纪60 年代,中国的物质基础极其薄弱,技术条件非常落后,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要面对重重困难障碍。塞罕坝的最低气温为零下40 多摄氏度,年均积雪7 个多月,物质短缺、单一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冬天,塞罕坝建设者以牺牲个人生活质量为代价,换来了集体造林工程的跨越式进步。吃黑莜面、喝沟塘子水、住地窨子都是平常事情,交通、通讯、电力基础条件极其薄弱,基本的教育、医疗更是无法保障。当然,“苦”和“节约”并不是目的,而是指向情感和意志的全面激活。艰苦创业的精神实质是创业,其最可贵的价值在于“奋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本身就是一项难度系数极高的事业,需要超越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在塞罕坝,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森林防火、森林防治病虫害等各项工作集结了脏、累、枯燥等特点,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塞罕坝建设者以不服输、不怕苦、不畏难、不惧险的担当精神,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践行对绿水青山的无限执着和不懈追求。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主题,是塞罕坝林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和系统性变革,核心问题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在传统发展模式中,人们将自然界假设为予取予求的对象,通过无节制的索取资源和消耗环境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塞罕坝人对长期以来滥砍滥伐所造成的生态恶果已经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党和国家所作出的植树造林的伟大决策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思想认知。从“绿化祖国”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设想,从“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到“山上治坡、山下治窝,山上生产、山下生活”的工作思路,塞罕坝林场一直将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作为日常工作的主题,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主线。经过多年奋斗积累,塞罕坝森林现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2.74 亿立方米、固碳81.4 万吨,有效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塞罕坝建设者坚持从整体性的视野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不仅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而且带动周边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

三、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色

塞罕坝精神在特定的土壤中孕育萌发,吸取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展现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塞罕坝精神具有强大的聚合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是整体中的个体。无数个体在彼此相互作用中构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当然,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形成个体的品位和理想。其中,越是符合社会整体合力的意志力量越容易实现,否则只能成为被抵消掉的部分。受制于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总是有一部分个体试图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社会共同体至上,干扰社会的发展进程。“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必须重视科学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导引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意志集结在一起,才能够形成令人惊叹的力量。如果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则会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使个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塞罕坝林场坚持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成功塑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先进集体的光辉形象。在这里,个体与集体在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目标追求上都是一致的。每个职工对塞罕坝林场的价值理念和实践目标都具有发自内心的认同,能够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原则。他们因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涵养水源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并将信仰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塞罕坝精神作为一种集体层面的信仰追求,凝结了集体精神的守望和皈依,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向。在朴素的思想中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境界,通过真正的合作推动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和力量的最小化消耗。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成了伟大的事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民共同需要的基础之上,将个人的事业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面对困难挫折时,能够不放弃、不懈怠,坚持用自身的品德、才智、意志和劳动,创造出比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物质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弘扬塞罕坝精神,旨在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潜力,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备好主体力量。

(二)塞罕坝精神具有驰而不息的生命力

全面理解塞罕坝精神必须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根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目标的设定方面必须坚持连续性的原则,而目标的最终实现体现的正是社会发展的质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坚持目标的连续性就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坚持发展目标不偏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工作方法方面,要注重量的积累,发挥钉钉子精神,秉承持之以恒的干劲和意志。历史证明,任何伟大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经过长期磨砺,必须要有实干的态度和行动,能够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没有量变就没有飞跃,塞罕坝建设者始终坚守着超越时空的目标追求。植树造林、绿化山水是一项周期较长、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把树种活、把山复绿,而且要考虑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真正融合。毫无疑问,这项事业远远超过了个体生命周期的跨度,需要几代人沿着同一轨道,经过连续性努力才可能实现。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迭起、改革开放的风云激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时代交响。然而,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复杂多变,塞罕坝人始终坚守对党和国家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守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对绿色革命、绿色发展的执着和情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最终建成百万林海。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塞罕坝建设者注重发展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塞罕坝人在求实求细上下功夫,勇于攻破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题,实现了作业技术和作业流程的全面优化;认真完成大规模造林、抚育间伐、攻坚造林等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努力钉好每一锤,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所谓的改变应该能够进入他精神的整体性而且应该包含在他生命的连续性之内,或者当这一改变能够与他固有的存在、思考与感觉模式取得协调一致并获其整体性,同时能够与其记忆编织在一起。”如果方针政策朝令夕改,或者新的思想理念不能与已有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目标有机融合,则必然导致思想裂缝、工作断层。对于三代塞罕坝人而言,绿色发展的工作主题是连续的,艰苦奋斗的意志、科学求实的品格铸就了一以贯之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方法。无论“文革”的政治磨难多么残酷,塞罕坝人仍然坚持一心一意种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着名利诱惑、多元思潮冲击,塞罕坝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塞罕坝人的精神追求具有恒定性,实践方略具有延续性,体现了一种超时空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

(三)塞罕坝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质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总是处于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在深刻认识自身有限性的基础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才能不断积淀经验、知识与智慧。人是现实的存在物,更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追求的存在物。一个人不仅能够超越现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能够在应然理想的形塑下超越自身的精神境界,实现价值理念、道德修养的提升。对应然状态的构想和追求主要建立在对实然状态批判的基础上,是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展望。

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认识,体现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内在精神品质。一方面,塞罕坝人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超越。为了突破气温、降水、风沙、土壤等自然状况的辖制,塞罕坝人坚持科技引导、勤于钻研,在提高树苗生命力、改进生产工具、优化植树方法方面下功夫,大幅度提高了树木成活率。为有效应对风灾、雪灾以及病虫害,塞罕坝人坚持精益求精、攻坚克难,不断丰富树种结构,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病虫害防治的时机和方法,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防治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塞罕坝人在改造荒山沙地的过程中修炼了道德操守,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超越。塞罕坝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注重锤炼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必然促进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使命担当的坚定性和主动性。塞罕坝人不忘初心、忠于职责,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转化为做好植树造林工作的强大动力,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为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四、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塞罕坝精神凝结了塞罕坝建设者对绿色事业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为培育时代新人聚势赋能。塞罕坝建设者所创造的生态价值是惊人的,而在史诗般的奋斗历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更是无法估量的。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塞罕坝建设者肩负起时代责任,全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勇做忠诚干净的新时代务林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有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塞罕坝建设者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精神内植于心,对植树造林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不断在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劳动群众共同劳动、协同创新的精神意志,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集结智慧和力量。

第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内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想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态度。从内容上看,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追求;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追求。从功能作用上看,塞罕坝精神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思想资源,体现了新时代建设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2017 年,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 年,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荣誉称号。塞罕坝林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代样本,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第三,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注入重要动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追求,镌刻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响应“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和教育素材。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需要保持清醒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正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爬坡过坎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并不巩固,一旦出现反复则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说塞罕坝林场开展林业建设的初衷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支援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木材,那么今天塞罕坝林场的发展目标更高远。塞罕坝建设者以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接力造林,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树立了典范。弘扬塞罕坝精神,强调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自由民主的政治生活、健康的精神氛围,而且要统筹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失衡、城乡发展失衡、收入差距悬殊等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写入党章,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弘扬塞罕坝精神,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进步。塞罕坝建设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等精神品质,具有普遍而积极的社会意义,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发全体社会劳动者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塞罕坝建设者林场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The Last Lumberjacks
福照到家!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城市建设者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王国建设者:牧歌 Kingdom Builder: Nomads BGG排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