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时代的双重叙事
——评保罗·范霍文电影新作《圣母》
2022-11-03朱奕霖
朱奕霖
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圣母》是2021年度备受瞩目的佳作,它入围了2021年度戛纳金棕榈的主竞赛单元,被法国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选为年度十佳影片第十名,获得了第93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五佳外语片”等诸多荣誉。作为一部在法国投资制作的古装大片,影片是导演保罗·范霍文近期风格的集中展现:“外表是准好莱坞式的类型叙事风格,内里则是典型的欧洲电影艺术精神。”作品内里体现他对宗教问题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影片外表展现他对好莱坞叙事规则的娴熟把握:对视觉奇观的偏爱和隐喻象征的运用。
一、宗教与人性的搏斗
作为一位在大西洋两岸都享受盛誉的当代电影大师,荷兰籍导演保罗·范霍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0年代初到1985年,以《在商言商》《土耳其狂欢》《娼妇凯蒂》等作品为代表的荷兰时期;以1985年至20世纪末的《全面回忆》《本能》《机械战警》《星河战队》等作品为代表的好莱坞时期;以21世纪初至今的《黑皮书》《她》《圣母》等为代表的欧洲时期。出道至今,他执导的故事长片接近20部,“尽管所属国别不同、故事题材多样,却有一大共同特征,艺术特征鲜明且极具大众话题性,既有风格典型的欧洲电影,又有标准好莱坞式的成熟工业制作。”导演范霍文的作者性是由四个方面构成:“荷兰人文主义的美学传统继承、个人成长经历的烙印、基督教情结与好莱坞电影体制的影响。”
在范霍文的电影中,一直或显或隐的浮现着一条宗教的主题。《在商言商》中,两位女主角在从事性工作的同时,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们虽然为现实所迫而选择了肉体生涯,但她们的心灵深处依然抱着一颗善良的信念。《冷血奇兵》中,宗教色彩尤为明显,影片中的一个人物笃信宗教,常常对着一尊圣像顶礼膜拜,将其暗示的神秘信号与征兆视作神谕。《星河战队》中的主角面对家庭和故乡惨遭虫族蹂躏、地球文明面临灭绝的关头,他率领年轻的队友与虫族决战,其英勇姿态宛如被征召而拯救人类世界的“弥赛亚”。《圣母》是范霍文电影中直面宗教问题的电影。
西方电影中对宗教问题进行表达的电影可谓汗牛充栋。有揭露宗教反人性本质的《比里迪亚娜》;有歌颂神职人员不屈精神的《人与神》;有颂扬耶稣伟大献身精神的《马太福音》;也有对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做辩证思考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西方的宗教精神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神取代人、灵取代肉是人性的压抑,也是人性的升华;是人性的失落,也是对人性的追寻。”《圣母》对宗教问题的思考继承了西方文艺中的人道主义传统。影片通过女主本尼蒂塔在修道院的所见所闻和经历感受展示了基督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戕害。影片中有个无名无姓的中年修女,她朴实善良,谨守圣规,老老实实。然而,即使处于清心寡欲的修道院生活中,她的内心就没有欲望的火苗吗?影片以一个细节:她身上的鞭痕(一种宗教仪式:天主教徒用拧过的粗鞭子鞭打身体以赎清罪孽)刻画出她身体内生命之火的脉动,及至她因伤口感染病重即将离世前,她痛苦地哀嚎:“一切都是谎言!”这是一颗痛苦心灵的哀嚎和愤怒,是对宗教荼毒人性的控诉!女主本尼蒂塔从少女时代起便入修道院生活直至成年,可以说宗教教条已深入其灵魂深处。她天资聪颖,热情勇敢。影片通过她的几场梦境和幻觉逐步展示其人性的觉醒,这是一场灵魂深处爆发的人性与宗教教条的激烈搏斗。处于青春年华的她,正是生命欲望奔腾四溢的光景,而她又如此虔信教规,于是,以她的身体为战场,生命欲望和宗教教规犹如势均力敌的两军对垒。她为此重病一场,几乎死去。影片至此充分展现了宗教教规对人性的戕害。
留给本尼蒂塔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用教规压抑天性欲望,如同其他所有修女修士们,成为一具虽生犹死的行尸走肉;要么心灵深处爆发革命,冲破死板教规的约束,勇敢地追求生命的自然欲望。巴托洛梅阿是个贫苦的农家姑娘,完全是为了挣口饭吃,她闯入了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心中毫无宗教教条的她,如一匹野性难驯的野马,闯入了本尼蒂塔枯死的生活和心灵。她就像本尼蒂塔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终于冲毁了其宗教教规的堡垒和堤坝。就宗教主题上说,本片有些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小说《十日谈》。薄伽丘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旨在说明“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人性,是崇高的、可贵的。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
二、精雕细刻的时代壁画
正如导演的前作《黑皮书》交织着个体欲望和时代观照的双重叙事一样,《圣母》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关于个体欲望的故事,它还是一部关于17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画卷。本片改编自美国历史学家、作家朱迪丝·布朗的历史著作《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诚如译者序言所说:“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根据大量的档案材料,描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女修道院长的生平,通过女修道院长的一生兴衰,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修道院的内幕、小城镇的生活、修道院与俗人的联系等一系列历史画卷。”法国艺术史存在着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文艺传统。巴尔扎克以《人间喜剧》实践着他意欲成为法国社会的书记的宏愿。“《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通过《卢贡·马卡尔家族》描写了第二帝国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它是通过一个家族去描写第二帝国,这是社会史的内容。”
法国电影同样存在着记录和表现社会历史画卷的艺术传统。如《玛戈皇后》,不仅聚焦“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这一焦点事件,也是1572年法国的大型社会历史壁画。《圣母》同样有着展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社会的宏大视野。原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发生在意大利,改编后的电影并没有明确点名故事的发生地点,它可以是法国,也可以是意大利,抑或是当时欧洲的任何一座城市。模糊故事的发生地点,表明故事的意义具有普泛性。影片刻画了这样一幅古代世界:当时的社会并不太平,匪盗横行,瘟疫肆虐。富人往往将女孩送进修道院学习,这是侍奉上帝的机会,是一份荣耀。修道院也是当时社会的权力中心之一,富人通过子女进入修道院结交权贵,扩大社会关系网。穷人衣衫褴褛,家徒四壁,性关系混乱。修道院教规严厉,禁欲气息浓郁。修士修女平时穿着粗布麻衣,故意制造不适感,以抑制欲望。不管是修士修女,抑或普通人,一旦自感有罪,就用粗鞭子互相鞭打以忏悔赎罪。修女一旦犯下淫罪,惩罚是严厉而可怕的。修道院并非远离尘世的清净所在,而是权力斗争的角斗场。凡此种种,涉及经济、风俗、性、信仰、政治、灾难、暴力等形形色色,可以说是当时西方社会的历史风俗画卷。
三、好莱坞语法的娴熟运用
在好莱坞浸淫多年,范霍文导演可以说是非常懂得尊重观众趣味的。“经过多年摸索与磨合,作为欧洲籍导演的范霍文显然已经能在好莱坞体制中游刃有余。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制,对于范霍文电影的创作思维路径与作品呈现形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好莱坞独步全球的电影制作平台,为范霍文对于视觉奇观与暴力美学的个人化偏爱,在技术层面提供了影像化呈现的可能。”影片叙事总体上采用经典的好莱坞戏剧式叙事结构,注重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戏剧程式法则,女主人性的觉醒和宗教法规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女主命运的波折起伏成为吸引观众的总悬念,镶嵌于故事进程的视觉奇观不断制造着观赏的快感和刺激。视觉奇观是好莱坞商业类型片独步世界的杀手锏。“在娱乐片的语言编码中,奇观,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本身固有的观赏性和与影片的既定的语言表意形式融合之后所产生的视觉快感,正是娱乐片的娱乐性之所在。”范霍文深深懂得视觉奇观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当然,也决不可为了奇观而奇观,奇观应该和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深化结合起来,不动声色地安排在作品的结构中。不必列举他在好莱坞时期的作品,就是他的近期作品,同样不乏对奇观的倚重。如《她》中的性暴力;被称为欧洲版“色戒”的《黑皮书》有色诱德国军官,有纳粹对犹太人的暴力屠杀;《圣母》中的奇观场面同样不少:瘟疫肆虐的小城,成队的人们上街用粗鞭子抽打自己,祈求上帝的宽恕;女主本尼蒂塔和巴托洛梅阿之间激情四溢的同性性爱;修道院地下室里对犯禁修女的可怕刑罚;彗星划过夜空,恐惧的平民纷纷匍匐在地祈求灾难远去;对“圣母”的审判,演变成平民对官兵的暴动,等等。诸如此类的奇观场面,既是悠远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宝。
象征能够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悠远的情思,收到饶有意味的艺术效果。“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会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影像的隐喻功能,尽量实现电影的叙事性与隐喻性相互统一。电影的叙事效果与隐喻效果相互融合。”《圣母》中的象征巧妙安插在叙事中,激发观众深远的思考。如女主梦中的蛇,既暗示她欲望的觉醒,又代表她对欲望的恐惧。她刚进入修道院时随身带着的圣母像被收起来,绿色可爱的裙子换成粗布麻衣,隐喻着她的童年和天性将要被修道院的苦修生活和压抑人性的教规所取代。圣母像后来被刻削出男性生殖器的模样,成为女主寻欢作乐的工具,表达的是人性的觉醒以及导演对宗教反人性面的嘲弄。本片的光影运用同样体现出范霍文的高超水准。女主童年时代未进修道院前,光线明亮,暗示女主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女主进入修道院生活后,室内光线基本是大面积灰暗,传达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圣母》让我们看到了宗教曾经给西方人带去了无尽的痛苦和压抑,同时也观照到勇敢的先行者怎样克服无穷的压力和阻碍使人性获得自然的舒展和绽放。神其实是理想化的自我,如何处理人与神的关系,本质上是如何协调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完全遵从理性,人性将会暗淡无光;完全放纵感性,世界将会陷入人欲横流。人只有在感性和理性和谐相处,取得平衡时,才会成为“宇宙的精华,宇宙的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