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学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2022-11-03陈文
陈 文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浙江舟山 316111
引言
研学旅游是旅游行业和教育行业交叉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内容特殊的旅行,也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教学,具有普通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与此同时,研学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同样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学旅游的实践。因此,要发挥好研学旅游的显著优势,必须要在对研学旅游追本溯源的基础上,分析研学旅游发展现状,查找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 研学旅游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一)研学旅游的概念
研学旅游有许多别称:我国古代叫“游学”,日本叫“修学旅行”,韩国叫“Membership Training”,西方国家叫“HIBL”等。研学旅游的概念界定大体有两种:广义上的研学旅游是一种有几千年历史的,以体验、交互、深入为特点,将“学”的概念和“游”的概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狭义上的研学旅游是一种由教育结构安排,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旨在通过研学旅游,促进中小学生“知行合一”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广义概念还是狭义概念,研究旅游的核心不变,旨在通过旅游这一行为,培养参与者对文化差异的尊重,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作为公民的文化自我。
在实践中,研学旅游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通过沉浸式实践加强他们对相关学术知识的认知,培养问题解决和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对社会与文化的包容能力、时间及财务管理能力及自我激励和独立个人品性能力等八项能力。通过研学旅游计划,参与者在“面对面”的接触和对话中获得了大量学习机会。这种百分之百参与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使他们了解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研学旅游的历史沿革
研学旅游的概念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孔子,在 55 岁到 68 岁这 14 年间率若干弟子周游列国、遍访都邑,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齐国、楚国、郑国等地。司马迁最早在《史记》中使用了“游学”一词,云:“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都曾经云游四方,并且在游历的过程中或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或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著。例如,诗仙李白就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宋诗人巩丰也曾“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明代徐霞客更是堪称“游学第一人”,历时30年撰成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学旅游始于2003 年,当时的上海创立了我国现代首个“国际修学旅行中心”,将日本的“修学旅行”率先引入国内,并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修学旅行手册》。此后,我国进入研学旅游的探索阶段。此阶段包括2006年的“孔子修学旅行节”等,都是对我国研学旅行的黄金线路的初步探索。此后,广东省最先关注到研学旅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于2008 年将研学旅行写入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至此,我国正式确立研学旅游的概念。
21 世纪教育的课程需要通过将态度、能力和知识与生活技能相结合来培养生产性、创造性、创新性和高效性的世代。而研究旅游在提高教师教育效率,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公认的。它为教师提供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更是为学生有益的个人发展提供了许多的机会。因此,近些年我国的研学旅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围绕曲阜孔庙、安徽黄山、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等,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之旅。但是,这种发展并不能掩盖研学旅游的问题。
二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游设计不完善
从理论上讲,研学旅游响应了在旅行中采用主动学习的需要,不仅为教学提供信息,也为行业提供信息。因此,研学旅游相关的研究应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各种教学和学习方法,以促进研学旅游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道路,但对研学旅游设计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而现阶段的设计方案并未能很好地满足要求。
首先,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我国拥有许多艺术作品或古代大型遗址的情况下。出于这个原因,如何在研学旅游设计中提高中小学生的满意度和兴趣成为研学旅游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然而,相对于专业导游,教师并不是制定有效行程的专家。因此,部分研学旅游设计方案中存在主题模糊、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还有部分教师在设计研学旅游设计方案时,过分强调“学”的部分,而忽视“游”的部分,造成最终的研学旅游存在大量填鸭式教育设计,偏离了研学旅游的核心。
其次,“体验式学习”是研学旅游的核心,好的研学旅游设计应当帮助学生阐明他们的个人目标,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获得和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检查他们对利益相关者和综合系统的个人态度,并认识到潜在价值观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研学旅游的过程设计至关重要,为学生理解和整合研学旅游内容提供了一个框架。然而,将旅游活动的体验与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联系起来需要大量的计划和精力。表现在实际中,很多的研学旅游内容同质化严重,方案设计更是流于表面。
(二)研学旅游基地不完备
在实践中,学生通过研究旅游基地增加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其自身增加价值。因此,研学旅游基地必须提供尽可能清晰的学习机会,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所呈现的内容。这对研学旅游基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遗憾的是,现阶段很多研学旅游基地并不具备这些资质,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研学旅游的实际效果。
首先,部分研学旅游基地展示方式较为单一。理论上,每个研学旅游基地都应该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展示每个区域独特的东西。例如,陕西研学旅游基地展示的是先秦人民的智慧,而曲阜研学旅游基地展示的是传统儒家的思想。因此,研学旅游基地有必要将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资产融入这些产品中。但实际上,许多基地只是挂上“研学旅行基地”的牌子,却未能深度开发契合研学旅行的产品。
其次,部分研学旅游基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个完善的研学旅游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以更具体的方式长时间地沉浸在空间中。通过这种方式,围绕旅行的过程维度获得了见解,包括旅行、饮食、步行等,实现交流以及互动。然而,大多数基地的“食、住、行、游、娱”等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配套产业。基地内部的服务缺乏专业性,讲解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家长、学生以及教师对研学旅行的评价。
三 研学旅游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研学旅游产品质量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先验知识,并且不会激发批判性和反思性行为。这些做法不适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需求,以培养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和多样性行事的专业人员。研学旅游是一种试图填补传统教学实践留下的空白的方法论。创新“学+游”的教学过程,通过促进学生的先验知识和同行观察,并通过对当地现实的调查和调查激发批判性思维,以促进个人或集体决策,从而为专业旅行和旅游教育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小学生中,研学旅游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多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会积极地吸收所探索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吸收教师所教的知识。这要求参与研学旅游所有学生,做的不仅仅是看、听和做笔记,而是通过制定学习和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参与度。
研学旅游的过程是教师对培养各种能力的学生的探究,而不是被动地从教科书中提供信息。因此,高质量的研学旅游必须在不同的概念、案例和经验之间,建立、识别和评估合理有意义的联系,这就是研学旅游的全部内容。如今,研学旅游面临着营销环境突变所带来的多重挑战。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的技术发展以及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强烈影响着研学旅游活动的演变。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些挑战,重视研学旅游产品质量,充分满足当今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旅游所需,打造研学旅游精品。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与文化景点的密切合作,创造有吸引力的“研学旅游套餐”,激发参与研学旅游中的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可以从文化和精神的角度,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个人实现的需求。
在重视研学旅游产品质量的战略中,教育工作者要将研学旅游定位为实现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手段,并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战略计划的核心要素。在旅游的过程中,有机地嵌入主动学习,作为不断努力创新和卓越教学和学习的一种手段,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教学风格来融入研学旅游中。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有意义学习的推动者,而不仅仅是促进者。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在研学旅游过程中感受到与他人的社交和情感联系;学生能够通过持续反思和话语构建和确认意义;学生能够通过研学旅游设计、促进和方向,以实现个人有意义和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
(二)推进研学旅游基地建设
研学旅游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学生改变内在,并促进责任感、(自我)关怀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近,研学旅游开始更有力地倡导人类意识的觉醒、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在研学旅游实践中寻找幸福和满足。这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转型中尤其重要,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方式。在此过程中,研学旅游基地作为研学旅游重要的载体和介质,其建设程度之间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大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期帮助研学旅游更加有效地开展。
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是整体产品、服务和体验的建设。为此,基于创新健康旅游的新服务,提倡研学旅游基地的沉浸式体验,本质上旨在重新将学生与研学旅游基地联系起来并激活感官,从而实现多感官、情感和动觉过程。此类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包括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路线的设计,研学旅游资源的利用,以及与如何将资源用于研学旅游相关的活动。在推进研学旅游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构建基于研学旅游基地体验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研学旅游基地中创造空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旅游实践,为学生的身心投入提供机会,最终为提高整体学生质量作出贡献。
作为广泛的研学旅游的基础,研学旅游基地将历史、文化、探索、创新、反思等概念结合在一起,使这种做法在教学话语中更加突出,加深学生对研学旅游体验的方法论的理解,专注于感官和与更多事物的联系,同时将思想固定在当下。通过这样做,将教育1.0发展到教育2.0。通过这一举措,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教学转变为促进。为此,研学旅游基地必须利用这种行为,配备相应的用于教学活动的各种器材和工具;基地室内外都必须要安装先进的监控设备,对参与研学旅行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在基地内如果存在水池、陡崖等容易产生危险的区域,必须设置警戒标志,为参与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尝试自主学习、创新、合作、实验和开发。简而言之,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利。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从传统的教与学方法向创新方法的应用转变方面。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找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不同的文化,更多地响应学生反馈的工具,势在必行。研学旅游将“学”与“游”融合,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体验式混合学习方法。通过研学旅游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和不屈精神,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加深对研学旅游的认知,积极探索研学旅游的发展路径,为研学旅游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提供有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