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宁夏段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2022-11-03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琰君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西海固丝绸之路窑洞

文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琰君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我国西北部自然环境差,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及吴忠市同心县和盐池县。该地区是古丝绸之路过境之地,也是中原文化、西夏文化、草原文化和大漠文化的交汇之地。因此,对该地区传统文化及其民居建筑的研究与挖掘有着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隆德县奠安乡梁堡村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要冲,堡子始建于宋代,占地约有2平方千米,是一座防御性城池建筑。在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损毁严重。这些民居院落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形式。其中梁堡村一组48号的回族刘氏宅院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户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29米,东西宽14米。建筑主体为加固过的土坯建筑,由于院子的南北跨度较长,各个单体建筑间的空间也相对预留的宽敞些,并以建筑和墙体围合成较规则的合院形式。

该宅院南端为五开间的倒座房,紧连着便是左右对称的三开间厢房,三开间的上房位于院落的中央,两侧留有夹道,上房之后留有空旷的后院和不规整的杂物间。院入口处筑有照壁,一方面具有可以遮挡外人视线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烘托建筑的氛围,增加住宅气势。照壁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院内上房是以夯土墙和木料拼接的抬梁式结构,建筑总体结构简单,用料普通,夯土墙面拼接木质的门窗,由于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平均降水量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冬季严寒且漫长,盛行偏北风。冬春干旱多风沙,故上房北侧没有窗、墙体较厚以防风、保暖;南面窗户较大,以便具有充分的采光提高屋内温度。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使用生土加麦草的夯筑形式,既通过材料黏性加强整体强度,也可抵抗冬天寒冷的室外环境与春秋季较大的风沙等自然灾害。墙体尽量夯筑连通成组团结构。在装饰材料上,门和外墙窗均为木质拼接,上有黄色和绿色的彩绘,包括回族传统的装饰纹样加花卉、卷草、枝蔓、果实等,样式朴素淡雅,但是色彩的添加又给人十分明朗祥和的感觉。该宅院所在的堡子历经几百年,土墙石门、青瓦木窗仍保存完好,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非常罕见,对研究建筑形式和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较高的史料价值。

窑洞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穴居式”民居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西海固地区窑居也备受村民青睐,分布较为普遍。窑洞按照建筑形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靠着山崖修建的靠崖窑,第二种是在平整的地带修建的明箍窑,第三种是向地面深挖而建的地坑窑。联排窑洞多建筑在背山面水处,以达到满足院落采光与通风的需求。一般采用四面围合的方式,有的也采用三面围合,如靠着山体的窑居院,窑洞院的建筑装饰物较单一,主要为木雕,用于门窗的装饰。窗框为方格形,凡安装玻璃的格网稀疏,糊纸的格网较细密,这些看似没有规则的门窗组合在一起,恰恰成为了窑洞门窗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作用不仅为适应采光和通风,而且在单调的黄土墙上装饰性很强,可看出西北人民粗犷、浑厚、大气等特点。

西海固地区也有很多开阔平坦的地域,该地区土质在塑造工艺方面易成型,粘度大的同时稳定性也很不错。因此在当地地坑窑也非常常见。下沉式地坑院是指直接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下挖的土壁立面直接开凿洞口,再水平推进围合成地下四合院,这些独具特色的窑洞均分布在沟壑、山崖较少的黄土塬上。地坑院的材料来自于就地取材,这种低碳的构建方式不仅节约土地和建造成本,而且因厚实黄土的隔热性好而冬暖夏凉。下沉院是为了有一个进入地下空间的缓冲、围合作用。西海固地区窑洞是对所处地域人文环境的天然顺应,也是对黄土建筑材料的热爱与坚持,很好地诠释出建筑地域美学中“尊重”、“适合”与“节省”的概念,追寻一种地域之美与原生态之美。

猜你喜欢

西海固丝绸之路窑洞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陕北窑洞民居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与汉族的中医体质分析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行走在西海固的太阳